德国愿意给芯片企业140亿美元补贴 也要来抢建代工厂了。1、根据媒体报道,德国当地时间5月5日,德国经济部长Robert Habeck表示,德国希望以140亿欧元的补贴吸引芯片制造商。很显然,德国也希望拥有芯片工厂了,这有可能让欧洲在芯片业赶超,值得警惕。
2、首先,欧洲的芯片企业是否很弱呢?芯片企业分好几种,其中最重要的芯片设计企业,欧洲并不弱,荷兰拥有大名鼎鼎的芯片企业-恩智浦,意大利拥有意法半导体,德国有英飞凌,博世等;另外,在光科机领域,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强且遥遥领先的ASML公司。但是,在芯片工厂领域,欧洲确实弱,
3、其次,欧洲的芯片代工领域有多弱呢?先说晶圆厂,英飞凌在德国拥有两座晶圆工厂,X-FAB拥有三座晶圆工厂,但是,大多数是8英寸的晶圆厂。恩智浦旗下有8家晶圆工厂,但也只有一个12吋晶圆工厂,在法国。就这水平,连中国都不如。
再来看芯片代工企业,奥地利微电子是世界著名的电源管理,传感器及汽车电子芯片供应商,同时它也是欧洲为数不多的的芯片代工企业。爱尔兰有个英特尔建的工厂,挺厉害,拥有Fab24-1,Fab24-2两座12吋晶圆厂,生产工艺可达14纳米。但这些都远远不够呀。
4、所以,英特尔2022年3月时宣布,将斥资 170 亿欧元在德国新建两家芯片工厂。在东北部城市马格德堡的工地上建设,预计将于明年开始,并于 2027 年开始运营。
德国愿意提供给芯片厂巨额资金补贴,应该指的主要是英特尔在德国新建的工厂。另外,台积电可能也看重了欧洲的市场和德国的补贴,2021年12月,台积电表态称,正在评估赴日本、德国建厂,而目前来看,台积电去日本建厂已成定局,因为日本确定给予补贴;而如果德国也承诺一定给几十亿欧元的补贴,那台积电去德国建厂,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所以,这种给补贴吸引建厂的方式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呢?还值得商榷,关键是要吸引更高技术水平的工艺才行,比如建3纳米的工厂给补贴是划算的;而只是建28纳米的工厂,给补贴也没太大意义。#康钊爆料#
松下有啥芯片??笑死?松下连个半导体业务都没有吧??索尼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只有图像传感器,150纳米,笑死//@上鳝虎:索尼松下都能自主生产90nm芯片,你行吗?//@智者木子雨262:我要笑死,日本半导体芯片根本就不行,没法和欧洲比,日本拿得出手的只有半导体材料。欧洲在半导体芯片领域有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奥地利微电子,博世半导体,还有半导体芯片设计架构公司ARM。韩国拿得出手的只有三星,海力士!//@上鳝虎:欧洲有人才和技术,只要有资金支持,假以时日可与日韩鼎立。
劳丽·李:欧洲加入全球芯片产业竞争,其实力究竟如何?
#英飞凌#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科技公司英飞凌宣布,其位于奥地利菲拉赫的300毫米薄晶圆功率半导体芯片工厂正式启动运营。这座以“面向未来”为座右铭的芯片工厂,总投资额为16亿欧元,是欧洲微电子领域同类中最大规模的项目之一,也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半导体器件工厂之一。英飞凌表示,中国将是其最重要的市场。 据官方介绍,英飞凌现在拥有两座用于生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大型300毫米薄晶圆芯片工厂,一座位于德累斯顿,另一座位于菲拉赫。芯工厂项目是目前欧洲大陆半导体行业重量级的投资,该工厂建成后,将与英飞凌的德累斯顿工厂合体,形成一座高效率300毫米功率半导体一体化虚拟工厂。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兼首席运营官Jochen Hanebeck介绍,这两家工厂实质上“合体”成为同一个巨型虚拟工厂,成为英飞凌在300毫米制造领域树立的新标杆,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优化环境足迹。
你才文盲吧???松下有个毛线的芯片啊??笑死,索尼得出手的就只有CMOS图像传感器,这还不是集成电路芯片,日本半导体拿得出手的只有上游的材料//@运筹帷幄蛋糕CU:文盲的可以//@智者木子雨262:松下有啥芯片??笑死?松下连个半导体业务都没有吧??索尼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只有图像传感器,150纳米,笑死//@上鳝虎:索尼松下都能自主生产90nm芯片,你行吗?//@智者木子雨262:我要笑死,日本半导体芯片根本就不行,没法和欧洲比,日本拿得出手的只有半导体材料。欧洲在半导体芯片领域有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奥地利微电子,博世半导体,还有半导体芯片设计架构公司ARM。韩国拿得出手的只有三星,海力士!//@上鳝虎:欧洲有人才和技术,只要有资金支持,假以时日可与日韩鼎立。
劳丽·李:欧洲加入全球芯片产业竞争,其实力究竟如何?
嵌入式处理器芯片界扛把子公司 ARM也顶不住了,裁员20%。
美国制裁中国高端半导体行业的恶果逐渐凸现。
这20%的员工将会推向人才市场, 那么欧洲又能有那一家 芯片公司能吸收这么多员工呢? 难啊[流泪]
首先这些都是芯片设计的人才, 能用上的只有法国的意法半导体 瑞士的奥地利微电子以及德国英飞凌。可是这些公司在中国的份额也是巨大的,也会受美国制裁的影响啊……
科学家确定光电子设备的最终极限速度: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格拉茨工业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已经确定了光电设备的最新极限速度。
研究人员称,光电系统的速度极限是1皮赫兹(1pHz),相当于一百万吉赫兹,如果再快就会打破量子物理定律。
在实际当中,很多技术障碍将让我们接近但不会达到该极限速度,也就是说,1皮赫兹是光电设备速度无法超越的极限。
这就意味着:从理论上说,微芯片的最快信号传输速度为1皮赫兹,这比现在最先进的晶体管速度快10万倍。它对摩尔定律来说是个好消息,这表明摩尔定律仍有继续发挥作用的进步空间。
为了让计算机更快的处理信息,微电子工程师们一般采取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是让晶体管体积尽可能小,体积小,晶体管之间的距离会变得很短,从而让在晶体管之间穿梭的电信号花费的时间更少。另外一种办法是加速晶体管之间的开关信号。打开与关闭的切换频率越快越好。要做到这一点,电磁信号的频率必须越高,有时甚至会切入光的频率。使用高频光去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也存在挑战。当光照射到半导体材料上时,光子的能量会从价带(也就是电子通常驻留的地方,它是绝对零度条件,固体当中电子所在最高能量的区域。如果给价带上的电子一个高于能隙的能量,该电子便会跳到传导带中)激发电子,从而暂时将材料的状态从绝缘体改变为导体。然而,实现这种效果所需的大多数半导体的激发能阈值非常低,几乎无法在实际中实现。
为了实验出光电子设备的最终极限速度,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介电材料,叫氟化锂。它是目前所有已知材料中具有最大的带隙(价带和导带之间的距离)的材料。氟化锂经过具有紫外频率的超短激光脉冲后,来自激光的高能量短暂地将氟化锂变成了电导体。通过分析激光脉冲的测量结果,科学家们能够计算出材料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才能暴露于下一个信号,这就是它的最大开关速度,也就是1皮赫兹。
#科学家发现电子产品终极速度1pHz# #科技圈大小事# #科技#
hBN真的适合用作超大规模CMOS器件的栅极绝缘体吗?
研究背景
使用二维(2D)材料和范德华(vdW)异质结构建纳米电子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导体上。半导体2D材料可能会在最终的缩放极限下胜过Si,但是尺寸缩小到几个原子层的场效应晶体管(FET)也需要合适的绝缘体。为了充分利用vdW异质结提供的选择,理想情况下,这些绝缘体应具有层状2D结构。六方氮化硼(hBN)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前途的2D绝缘体。大量研究表明,在概念验证的水平上使用厚绝缘体时,hBN在用作FET中的衬底和栅极绝缘体时具有巨大潜力。但是,有关hBN作为绝缘体在1到6个原子层厚度(0.33-2nm)缩放极限上的适用性研究很少。
成果介绍
有鉴于此,近日,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微电子研究所Tibor Grasser和Theresia Knobloch(共同通讯作者)等评估了hBN的材料参数和性能极限。比较了流过hBN和其他2D栅极绝缘体超薄层(等效氧化物厚度小于1 nm)的实验和理论隧穿电流,包括无缺陷hBN的理想情况。尽管hBN的特性使其成为2D纳米电子学中许多应用的候选者,但过大的漏电流可以得出结论,hBN不太适合用作超大规模CMOS器件的栅极绝缘体。文章以“The performance limits of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as an insulator for scaled CMOS devices based>
外媒终于再次又明白了一回,东方巨龙再次迎来新一轮的崛起,包括新加坡、奥地利、马来西亚、韩国、印尼、阿联酋、法国、德国等在内的多国媒体,其敏锐的眼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东方科技的飞速变化上。随着宇宙太空探索的不断突破,科技层次再一次全线拉满,此时更有人酸溜溜的说道“看看,短短十几年时间从并跑到领跑,再次让人刮目相看。近些年国内科技企业开始扎堆布局芯片产业链,数据显示:目前仅在半导体科研制造领域板块企业就多达1000家,比如像海思、中芯、微电子等在内的芯片制造厂商,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以往那些并未重点布局芯片产业链的企业也开始了大框架布局,小米在自研科技与芯片制造方面如今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直说起小米的性价比,确实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初衷始终如一,看了看今年的所有的国产高端旗舰,基本都是在5500左右徘徊,虽然相较去年相比,也有许多提升的地方,但是仅一枚骁龙8系就让不少国产开始跑偏,动辄七八千,另外说一句,要不是小米的及时出现,我们可能都体会不到会有这么多高配置骁龙机,这一点确实够内卷,不过同时也在行业内树立了一个配置堆砌风向标。还是那句话,配置体验见真章在性价比方面有得有失也很正常不过,但是话说回来,在同样成本的前提下,谁能够把硬件配置做的更均匀,把人们想要的配置都搭载上的前提下,价位还是始终保持着一如既往的诚意。当然,在如今折叠机时代,各大厂商都按耐不住纷纷踏入,用雷总的话说,能把折叠你做到如此的轻薄厚度,国内没几个,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下mixfold2我觉得算是无敌了,因为从体验方面来说做到了轻薄,握持感更好,另外起步价8999,还配置骁龙8plus算是独一份,性价比角度来说算是天花板。当然菊花为、蓝厂、绿厂都有折叠屏,还是看你个人理解。#小米MIX FOLD 2#
产能过剩与我何干!中国半导体一个字——干!
在汽车电子、5G、AI、物联网等越来越多的需求拉动及疫情对晶圆和封测厂的冲击下,这波全球范围内的缺芯潮还在继续,有机构认为将持续到2023年。
目前全球主要的晶圆代工厂和部分IDM均在砸钱扩大产能。比如台积电将在21-23年间将投入1000亿美元用于扩建产能,21年将投入300亿美元左右,22-23年将每年投入350亿美元左右,用于产能扩建。这其中既有亚利桑那州的5nm产线(未来准备建3nm产线)、台南的3nm产线等,还将在南京和日本建立22nm/28nm的成熟产线,同时在德国建设晶圆厂也处于评估考虑的初步阶段。
作为台积电的老对手,三星在8月份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240万亿韩元用于培育包括半导体、生物制药和下一代电信和IT研究的战略业务。三星官方没有宣布每个领域将投入多少资金,但有分析师表示,三星在芯片业务上的总支出将达到110-120万亿韩元,占到计划投入的一半。5月份三星宣布在2030年前将在系统半导体和代工领域的投资规模增加到171万亿韩元,比2019年4月宣布的133万亿韩元增加了38万亿韩元。在老美胁迫下三星也将在美国建立新厂。
韩国今年也推出新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约510万亿韩元用于建设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基地。5月份SK海力士表示,公司到2030年止,将投入110万亿韩元用于利川和清洲的工厂,加上未来龙仁集群工业园区的投资,海力士宣布的投资金额就高达230万亿韩元。
联电今年资本支出达到23亿美元,其中85%用于扩建12英寸产能。今年4月末台积电宣布将南京厂28nm产能扩产4万片,紧随其后的联电也宣布将南科Fab12A P6 厂区12英寸28nm产能将扩产到2.75万片/月。去年下半年开始,因为CIS、功率器件等的需求增长以及传统的8英寸产能紧缺,部分8英寸产能转向12英寸,也导致12英寸成熟制程的产能极为紧张。
刚在美股上市的格罗方徳将投入60亿美元用于扩大其在美国、德国和新加坡的产能,其中新加坡将投入超过40亿美元用于12英寸和8英寸的新产线建设,在美国和德国各投入10亿美元用于扩建。
除了这些传统代工厂和三星,其他IDM企业也蠢蠢欲动。英特尔在基辛格上台后在先进制程和工厂建设方面非常积极,意在重振雄风。今年3月份英特尔宣布在亚利桑那投资200亿美元用于新建两座晶圆厂。9月份公司表示,未来10年将在欧洲投资高达800亿美元,以提高欧洲地区的芯片产能,并在爱尔兰为汽车制造商开设半导体工厂。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亚利桑那州的新工厂将生产最先进的工艺,包括公司未来规划的20埃Ribbon FET和PowerVia技术。
英飞凌20月份表示将在2022年投资约24亿欧元扩建产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约11亿欧元用于扩大德累斯顿的产能。9月份公司宣布位于奥地利菲拉赫、耗资16亿欧元的12英寸薄晶圆功率半导体芯片工厂正式启动运营。英飞凌的重点是汽车电子。
6月份博世位于德累斯顿的12英寸新厂开工,9月份开始生产车用芯片,该厂主要是满足物联网与交通应用等市场需求。博世的传统优势在汽车电子,新产能也将面向物联网和汽车领域。10月底博世再次宣布,将投资4亿欧元用于2022年德国德累斯顿和Reutlingen的晶圆厂和马来西亚的封测产能,缓解全球芯片短缺。
除了上述厂商,美光科技、德州仪器等大厂也在积极扩产。
据彭博社数据,未来十年全球将有7000亿美元的资金投向半导体领域,大厂扩产的同时业界也出现产能过剩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仅在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也有。去年发改委对国内也发出各地投资芯片项目的警示,要求地方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风险识别。笔者认为国内目前的风险是,在半导体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三无”项目隐患犹在,比如淮安的德科玛烂尾项目,以及在武汉等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方,有弘芯这类骗子项目的存在。
华为被卡脖子让我们看到了晶圆代工的重要性,但大陆在全球晶圆代工中的市场份额偏低,2019年仅占到16%,低于中国台湾的20%、韩国的19%和日本的17%,比美国的12%高一点点。国内就中芯国际和华虹进入全球前十大,规模、技术等均有一定差距。
就拿产量来说,台积电今年一季度产量335.9万片,还是12英寸的,同期中芯国际与华虹的产量为155.89万片和66.9万片,还是8英寸。如果把台积电产量折算成8英寸,差距更大。吴汉明院士曾说,中国芯片产能过剩的说法是忽悠人,如果国内芯片厂商不加速发展,未来国内芯片产能与先进国家相比,将扩大到至少8个中芯国际的产能。
笔者之前也提到,国内晶圆的代工补短板第一课,就是将产能提高到1-2个台积电的规模。国内晶圆厂扩建也很积极了,除了中芯国际,士兰微、武汉新芯、华润微电子、闻泰科技、粤芯等均在扩建产能,而且多为12英寸的大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