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同感啊
醉拥清风赏明月#2023年的工作好找吗?离职一个多月了,孩子们开学也有一周了,准备了一下简历,从58同城和智联招聘上看了看,招财务的单位很少,而且要求都很高,一个三线城市的普通单位的普通会计都要中级职称等,而且都没有联系电话,投了几个,一周了,没有一个回复,都石沉大海了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家里就我一个人,内心突然发慌,焦躁起来。其实内心真的是不想再干会计这个行业(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而且极度伤眼。可是看了一圈,问自己,我还能干什么?除了这个,其他的职业从来没有接触过?作为80后的第二批,显然在职场也不占优势,甚至是好多工作岗位都已限制了35岁以内的年龄,这样已过不惑的我们如何去争取?过了40岁,特别是宝妈(没有一技之长或过硬本事的),是不是配的上的只有保洁,家政和外卖?40岁,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口,正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在社会上却成了“老年人”,不受待见,想想有点悲哀40岁的宝妈,要把孩子照顾好,把孩子教育好,还要分担家庭的重担(富裕家庭除外),找工作瞻前顾后,附加条件确实有点多,这便是雪上加霜。于是,变得惆怅,焦虑,脾气暴躁,一系列的连锁反应……40岁的我们,确实不年轻了,对于社会,我们可有可无,对于家庭,我们却是至关重要。有时,我在想,转行吧,干啥都行,只要能挣钱,为啥非要办公室的呢?除了环境好点,毛毛也不多,还复杂……可就是卖不出第一步,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其实,我对马路两边的市政保洁有憧憬,绿树成荫,自由自在,无人管辖,就是工资太少,不足以支撑这个年龄所付的担子,除此我觉得业务能力可能也不行或许,我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高不成低不就。由此,可能又会引发一个话题,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还不如初中生中专生,那上学还有什么用?有的说了,上学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是不会,但是社会普遍现象说明确实没怎么上学的踏实好就业,创业精神大,这当然指的是普通的大学生(抹不开面子,拉不下脸,还没有……),于是就出现了这个社会形的现象。人生不易,不过是为了那碎银几两,一日三餐。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时间对一个人越来越稀缺,其带来的边际效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然而,多数人只能等到人生的后半程才认识到这一点,三十岁之前的他们混沌度日,漫无目标,不过,由于几乎每个人都如此,所以在校大学生任由岁月蹉跎又有什么奇怪呢?遗憾的是,对于个体来说,如果不能在自己局限的思想中自娱自乐,生活的无序带来的不快往往是具体的。没有主见让他们空虚,而诸如孤独、失恋、人际差、缺乏健康、囊中羞涩、学业困难等因素不是让他们失去对时间的敏感,就是反而更着急,时间在糟糕的精神状态下流淌,等待着他们将来追忆似水年华。[作揖]邂逅这种境遇,就该冷静大脑,特别对于缺乏从混乱中理出头绪能力的人,最好明确在界定时间内做哪些事,哪件事又优先,待一件事眉目已定,再做另一件事情,这种将时间肢解的生活方式可尽量使你避免陷入泥潭。一位牌友突然宣布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前不再打牌了,两周后他以微弱成绩过关,而另一位友人同期面临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偶遇一女使他再没看过书,不但最终几分之差功败垂成,也没修成爱情正果。对于充满感性的人来说,有时候应刻意保持理性,认识到孰轻孰重,一些人在“身体健康”和“酗酒”之间倾向后者,待看病时医生会说其实酒精的价格远不止标价。幸运的是,我只适量饮酒,从不酗酒,也很难想象烦心事让我酗酒,故知相遇、偶尔义气的过量饮酒都是可理解的,但中国的酒文化的确值得怀疑,以至于我不得不认为或许个体比周围的文化更健康。[作揖]鉴于有人质疑过于理性的生活方式,我的解释是,理性思维只是个基础,但不必奉若圭皋,就如同企业组织中包含制度约束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样,制度约束虽不可教条,但终要遵循,在此基础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可持续和规避风险的。事实上现实中哪个人没有冲动和随性的一面呢?只是理性和感性的侧重点和程度不同罢了。如果自己可控资源和能力不能驾驭多管齐下,最好还是从简单开始,练好基本功,待羽翼丰满,厚积薄发,方能左右逢源。一个小企业追求多元化,向往东方不亮西方亮,结果不但西方没亮,东方反而更暗了。[作揖]因为时间的稀缺,理性就有必要。可以用一句话来证明:如果你缺乏理性,就会生活得更糟。事实上你还会发现,当你把时间以问题导向分为一段一段,它们最终却能自然地系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