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不?按网传的延迟退休对照表,我应该工作到63岁了!关于延迟退休,传来已久,对于这个政策,有人欢喜有人忧!
体制内,应该是欢声一片,特别是做领导的。即便是非领导的普通公务人员,延迟退休也是一种福音。
与单位的账务聊天,说如果按现在的标准,当地普通的公务员退休后比退休前最低每年少收入10万元左右。
退休后,住房公积金没了,每年的综合目标奖没了,就这2项,就差不多少了6万左右吧。另外,其他的该打折的打折,节日、生日等工会福利什么的也没了。
体制内,很多人退休前的工作事务基本很少了,事情嘛有的是年轻人在做。当然,领导人除外,权利这个东西还是在自己手里好。
不支持延迟退休的,应该多是体制外的吧,可以理解。
这份延迟退休对照表靠谱不?我总感觉怪怪的!
朋友们怎么看呢?
动态股权--实缴资本原则
利用实缴资本法来进行动态股权的设计。我们用一个案例帮助大家理解。
甲、乙、丙、丁共同出资创立了A公司,并一致决定用动态股权分配机制。四个人分别出资4万元、3万元、2万元、1万元作为初始的资金,总计 10 万元。但是账务处理的时候,四个人的实缴资金分别是4000 元、3000元、2000元、1000元,总计1万元。10 万元和1万元中间的差额作为资本公积。
A公司去市场监管局注册的时候,甲、乙、丙、丁的认缴资本分别是 40 万元、30 万元、20万元、10万元,和实缴资本相差 90万元。以甲为例,甲的认缴资本是40万元,实缴资本是4000 元,初始投入的4万元中,有 4000 元作为实缴资本,剩下的 36000 元作为资本公积。
公司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运作后,需要一定的资金,于是,甲、乙、丙、丁又往公司投入了一些钱,投入的钱也是跟股份。比例没有任何关系,甲投入了5万元,乙投入了4万元,内和丁各投入了8万元。这时,财务做了股东投入资本公积的记录。
还是以甲为例,甲原来投入了4万元,其中 4000 元是实缴资本,36000 元是资本公积,现在甲又投入了5万元,所以,甲的资本公积变成了 86000元。但工商局的股权比例不做任何变更,还是 40%、30%、20%、10%。
企业经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四个人做的贡献以及能力已经能区分出来了。大家商量好,要依据积分原则,将积分贡献值转换为资金,分别是 20万元、30万元、15万元、35万元。
于是,进行第一次股权的分配调整,具体情况如表 3-4所示。
表 3-4 第一次调整前股权比例
甲、乙、丙、丁原来的认缴资本分别是 40 万元、30万元、20 万元、10 万元,实缴资本分别是4000元、3000元、2000元、1000 元,资本公积分别是 36000 元、27000 元、18000元、9000元,现在的贡献值分别是 20 万元、30 万元、15 万元、35万元。
如果股权比例要根据贡献值进行调整,应调整为 20%、30%.15%、35%,以增加实收资本的方式来调整股权。有一点需要注意,以甲为例,甲的认缴资本占比 40%,他投了 4000元作为实缴资本,现在,将其股份比例调整为 20%,4000 元的投资,对A公司持股 20%,调整后的实收资本总额为2万元。以此类推,乙调整后的股权比例是 30%,也就是需要 6000 元实收资本,而增加的 3000 元的部分应从资本公积中转入。丙应调整的股权比例为 15%,调整后实收资本应为 3000 元,增加的 1000 元实收资本应从资本公积转入。工应调整的股权比例为35%,调整后的是实收资本应为 7000 元,增加的6000 元实收资本应从资本公积转入。
表 3-5-第一次调整后股权比例
前期由于企业的资金需要,甲投入5万元,乙投入4万元,丙和丁各投入8万元,都计入资本公积。但是由于第一次动态股权调整,调整后,用的资本公积为86000元,Z的资本公积为64000 元,丙的资本公积为 97000 元,丁的资本公积为 83000元。此外,第一次股权比例调整后,四个人的认缴资本分别是40 万元、60 万元、30 万元、70 万元,但我们是以实缴资本来计算我们的股份比例结构的,
这就是利用实缴资本法来进行股权调整的方法。大家要记住,股东会要开会决定对公司章程中实收资本和认缴资本进行修订,并进行变更。
公司注册时,实际上是无法准确预测以后的股份比例的,但是通过动态股权的方式,可以高度地将股权调整和环境变化结合到一起,有效地解决股权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对于新设立的公司来说,这种动态的股权比例架构是非常不错的一种选择方式。当然,如果以前已经注册了公司,可以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动态股权调整,不过这种方法相对比较麻烦。动态股权并不是所有企业所必需的,它只是给我们在设计股权的过程当中增加了不一样的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