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分离
职责分离是指将组织中职能作用分配到不同的职能模块,每个职能模块都有一定的职责范围,所有职能所需展开的工作都以职责任指派方式进行分配。职责分离可以利用组织管理的有效性来相应调整和重构组织部门,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造成组织内部混乱、责任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的实质原因。
职责分离一般依照职能不同,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管理层次、执行层次、组织层次、决策层次、革新层次和技术层次,管理层次是负责重要决策与制定战略目标的,包括领导层与行政层;执行层次具体落实管理指导、实行决策,包括落实层与实施层;组织层次关注组织架构,实施绩效管理,在组织架构内部负责分配职责;决策层次担任决策执行与跟踪;革新层次则担任技术改进及技术开发;最后,技术层次负责具体技术性的作业,与客户联络等。
职责分离体现在组织职能结构中,它是经过系统思考整理出来确定组织职能构成,合理分配职责,重新划分组织内部职责范围,利用合理的职责权限为一个组织重新分配职责而实现的一种集体协同机制。职责分离让组织管理更有效,减少组织内与现存的冲突、增强组织团队精神、加快决策进程、创新经营建设,保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职责分离原则
职责分离原则(Separation of Duty Principle)是一种运行环境下谨慎的一种原则,通常在指导运营管理的有效的行为。它的目的是对有关人员的职责提出明确的要求,以便确保组织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健康发展。该原则强调职责间的分离,以便更好地代表组织利益,从而辅助创建一个良好的运营管理模式。
职责分离原则要求在发出决定,实施活动,监测交易或者更改系统时,应当减少对个人控制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原则建议将决定权、实施权和监督权分别交由不同的控制者,以防止在特定情况下无法监督和控制措施。例如,员工不应拥有发布订单、拒绝发货和处理订单实际实施之间的三权合一,另外,也不能让一个员工审查和实施自己的报表或者工作。
职责分离原则的实施可以使操作员和管理员有更明确的职责范围,真实有效地执行运营管理规定,控制资源的使用,有效把握人员的行为活动以及运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从而使运营管理效果和效能得以提升。
职责分离原则也有其不足之处,那就是可能导致工作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浪费,这将给相关部门带来不公平的待遇,也让组织的活力变弱,影响组织的发展。因此,在开展职责分离的实质动作的实施时,仍然需要经过组织内部的精心安排,才能使分离工作达到最优化状况,做到既不能失去分离效果又不浪费资源。
总而言之,职责分离原则是一种有助于提升组织活动效率,增强内部尽责有效运营管理的原则。通过健全职责分离体系,实现角色作用的有效分配,做到人人有责,分工协作,可以有效加强组织内部的权力运作程序和控制,促进组织内部的安全管理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有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