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宋雪涛的宏观策略:1月信贷数据大概率迎来“开门红”

宋雪涛的宏观策略: 1月信贷数据大概率迎来“开门红”,但受信用债发行的拖累,社融增速或继续向下。考虑到房地产可能继续缺席经济修复,信贷改善的持续性有待观察。对比2020年7月,目前债券市场对经济复苏的定价比较

宋雪涛的宏观策略:

1月信贷数据大概率迎来“开门红”,但受信用债发行的拖累,社融增速或继续向下。考虑到房地产可能继续缺席经济修复,信贷改善的持续性有待观察。对比2020年7月,目前债券市场对经济复苏的定价比较充分,且资金成本更低,国债利率向上突破3%的动力有限。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孙永乐

在疫情快速过峰后,国内经济进入稳步修复期。考虑到1-2月是经济数据的空窗期,金融数据就成了跟踪当下经济修复以及资本市场走势的重要指标。

虽然今年1月工作日相比于去年1月减少了3天,但在政策持续发力、企业预期快速好转、银行“开门红”项目储备充足的背景下,1月信贷数据大概率能够实现“开门红”,预计信贷规模或在4.3万亿左右。

在信贷投放节奏上,受政策持续强调“银行适度靠前发力”以及1月下旬春节的影响,今年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1月中上旬,对应于节前票据利率大幅上行,同业存单与国股银票利差快速收敛。

节后因为前期信贷投放已经比较充裕叠加央行此前就开始强调信贷投放节奏,比如上海央行表示“要确保年初开好局、起好步,保持贷款平稳增长,同时要把握好贷款投放节奏,实现全年信贷均衡投放”,票据利率略有回落。

从信贷结构上看,企业中长期贷款或是信贷高增的主因。居民部门方面,春节期间居民购房、购车等消费依旧偏弱,居民中长期贷款难见起色,1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滑-40%,1月1-27日,乘用车零售同比去年下降45%。但在疫情过峰后,居民出行、消费意愿修复或会对居民短贷形成一定支撑。

企业部门方面,受政策支持和基建发力等因素影响,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将继续改善。基建方面,今年专项债发行节奏继续前置,1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达4912亿元,超过去年同期。基建的配套融资需求继续对年初企业中长期贷款形成支撑。制造业方面,政策继续发力,如2023年1月央行信贷工作座谈会明确强调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精准有力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叠加今年企业预期快速修复(详见《PMI数据中的两个细节》),企业内生融资需求开始回升。

在1月信贷总量和结构双双好转时,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信贷结构好转和社融增速背离趋势延续,社融同比增速1月或继续回落。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政府债发行错位、信用债融资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社融同比增速从2022年6月的10.8%下滑至12月的9.6%。但受益于基建以及政策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等,信贷结构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有所改善。

今年1月虽然信贷大概率高增,但企业债等依旧会拖累社融增速。2023年1月虽然企业融资环境有所好转,但依旧弱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wind口径信用债净融资规模为453亿元,高于2022年12月的-5853亿元,但大幅低于2022年1月的4737亿元。在信用债等的拖累下,1月社融同比增速或将回落至9.3%左右。

第二,信贷改善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今年1月大概率和2022年1月一样实现信贷的“开门红”,但2022年的信贷投放具有明显的“大小月”特征,信贷整体增速依旧偏弱。今年国内经济缓慢修复,实体融资需求也会伴随着经济修复而逐渐回升,但目前国内经济修复高度有待进一步确认,在地产或将继续缺席经济复苏时,信贷增速大概率仅能实现弱企稳。(详见《对直觉的背离,2023年房地产展望》)

较高的金融数据会直接影响债券市场,但我们认为目前债券利率对疫后经济修复的定价或已经比较充分。2022年以来虽然基本面、资金面对债券市场均偏利好,但是利率走势较为谨慎,除个别时点外,10年国债收益率处于2.6%-2.9%的区间内波动。11月后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市场预期好转叠加资金面收敛,10年国债收益率从10月末的2.64%上行至目前2.9%附近。

债券利率能否继续向上突破3%,一个参照系是2020年7月,当时快速好转的经济(工业增加值同比4月转正,服务业生产指数5月转正)以及收敛的资金面(DR007利率5月18日见底1.39%,6月中下旬超过了2.2%的OMO利率)共同推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突破3%。

但对比2020年7月,本轮疫后基本面的修复力度和资金收敛的速度很难超过2020年7月,且相比于2020年年中,当下银行资金成本已经明显回落(OMO和MLF利率相比于2020年年中下降了20个BP),在10年国债收益率已经超过MLF利率15个BP,对基本面定价比较充分的时候,目前国债利率继续向上突破3%的动力有限。

风险提示

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国内疫情演变超预期,海外出现新的黑天鹅事件。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人民银行研究局访问研究员,CF40特邀研究员,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前15名),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3),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3)、上证报最佳分析师(第5),2019、2020、2021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5),2020、2021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郭微微 | 助理研究员

武汉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ESG、产业政策、行业专题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宋雪涛的宏观策略:

2月第1周各大类资产性价比和交易机会评估:

权益——北向净流入已经回补缺口,港股定价外资乐观预期更加极端,A股目前定价进程过半

债券——情绪中性

商品——俄成品油制裁之后,中国的转口贸易职能可能再次加强

汇率——人民币汇率春节结汇季节性高峰过后可能出现横盘调整

海外——海外市场风险偏好继续修复

上期报告:风险定价|美德实际利差回到加息前(天风宏观宋雪涛)

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林彦

北向净流入已经回补缺口,港股定价外资乐观预期更加极端,A股目前定价进程过半

本轮A股上涨的一个重要推手就是11月起外资的加速流入。我们认为,联储加息进入尾声的预期叠加国内疫后快速修复的预期是推动外资流入A股的主要逻辑。截止春节前,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1100亿,大概率会创下历史月度净流入金额的新高。

其实拉长历史来看,自2018年以来,北向流入的速度一直都是相对稳定的,平均年净流入在3000亿左右,而去年只有900.2亿,创2017年以来的新低。11月以来外资的快速流入已经弥合了去年3季度外资大幅流出的缺口,目前北向净流入刚刚回到了长期趋势线以上。

回到长期趋势线后,外资是否有超额净流入(向上穿越长期趋势线),主要和海外流动性环境有关,如2018年加息周期——北向净流入回归趋势线后不再上升,2019年初和2020年中降息周期——北向资金加速流入。

除了外资持续流入速度变化以外,目前市场对“中国复苏”的定价幅度也是市场非常关心的问题。外资做多A股市场的主要宽基指数工具包括恒生指数、富时A50、MSCI A50、陆股通概念指数。目前四个指数的交易拥挤度分别位于99%(处在同样拥挤水平的历史时间点为:21年3月、18年1月和15年5月)、73%、53%和41%分位。从短期交易状态来看,港股的拥挤度较为极端,但剩下三个指数的交易拥挤度还在相对合理的区间。对于外资而言,港股市场的交易成本更小,因此乐观预期的定价程度也更饱满,外资对A股的乐观预期仍有一定定价空间,从拥挤度来看进程过半。(见图5)

1月第3周,A股的风险溢价小幅下降,Wind全A的风险溢价处于【中性】水平(54%分位)。上证50、沪深300的风险溢价分别下降至70%、67%,中盘股(中证500)的风险溢价上升至23%分位。金融、周期、成长、消费的风险溢价为60%、65%、65%、43%分位。当前Wind全A的风险溢价处在中位数以上0.1个标准差水平。

1月第3周,所有风格股拥挤度均上升明显。大盘价值、大盘成长、中盘价值、中盘成长、小盘价值、小盘成长的拥挤度分别为75%、53%、55%、39%、48%、31%历史分位。

1月第3周,30个一级行业的平均拥挤度上升至54%分位。当前拥挤度最高的为消费者服务、银行和商贸零售,分别为88%、82%和82%分位。煤炭、电子和汽车的拥挤度最低。煤炭、电子、汽车、军工和化工的修复进程还在早期,交易上应该基于足够的重视,复苏主线普遍已经拥挤。

2、债券:债市不再悲观,情绪回归中性

节前央行逆回购到期净投放20450亿元,流动性溢价大幅回升至61%分位,节后重新回落至中性下方。市场对未来流动性收紧的预期继续上升至67%分位,期限价差上升至32%分位,久期策略性价比处在历史较低位置。信用溢价继续下降至84%分位,信用债的配置价值持续显现。

利率债与信用债的短期交易拥挤度分别继续上升至55%和40%位置,市场情绪回归中性。可转债的短期交易拥挤度继续回升,上涨至38%分位。

3、商品:俄成品油制裁生效后,中国转口贸易职能可能再次加强

能源品:1月下半月,布油窄幅波动,上涨1.09%至86.4美元/桶。美国石油总储备上升0.40%,其中战略储备基本维持不变。国内春节消费数据表现亮眼,缓解了之前乐观预期落空的担忧。目前市场聚焦2月5日起欧盟对俄罗斯成品油出口制裁生效后的油品市场贸易流向变化。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欧盟成员已经提前囤积柴油应对进口中断,未来俄罗斯成品油贸易流向大概率会重塑,最有可能转向亚太。相较于直接进口,通过中印转口将会大大降低欧洲的能源采购效率,成品油价格的支撑逐渐变强。

基本金属:1月第3、4两周,铜价小幅上涨0.92%,沪铝大幅上涨5.85%,沪镍则下跌5.90%。目前铜金融属性的定价中性——铜金比处于中性位置,商品属性的定价也处在中性附近——铜油比已经回到俄乌冲突之前的水平,基本处在历史中性水平附近。衰退宽松预期之下,铜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相互对冲,铜价反弹存在天花板。COMEX铜的非商业持仓拥挤度小幅上升至58%分位,投机交易情绪继续改善。

贵金属:黄金价格已经进入右侧。COMEX黄金的非商业持仓拥挤度上升至35%分位。现货黄金ETF周均持仓量小幅上升,黄金的短期交易拥挤度继续攀升(目前93%分位),本轮金价反弹的脆弱性已经逐渐累积。但从今年全年来看,黄金的机会是相对确定的,风险是相对有限的。(详见《黄金究竟是如何定价的?》)如果金价出现技术性调整,则可以更加乐观一些。

4、汇率:季节性结汇高峰已过,人民币可能在6.70附近横盘调整

1月下半月,美元指数小幅下跌,收于101.92。在岸和离岸美元流动性溢价普遍下跌,分别为11%、62%。美国和非美经济体的金融条件差异继续收敛,带动美元指数下行。离岸人民币汇率上涨至6.8。中美实际利差变化不大,目前中性偏高,人民币汇率做多的性价比中性偏低。年初人民币快速升值除了中国疫后修复预期较高以外,和今年出口企业春节前结汇需求高峰开始较早也有关。以北向资金作为参考,净流入已经回归趋势线上,如果春节后流入开始减速,汇率升值至6.70附近可能出现横盘调整。

5、海外:海外市场风险偏好继续修复

美国12月PCE数据继续放缓,创2021年10月以来新低,增速符合预期。同时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的长期通胀预期放缓。CME的美联储观察显示,市场对2月1日联储加息25bp非常笃定(FFR期货隐含概率高达98.4%),但对年底的联邦基准利率的预期几乎没有变化。

1月下半月,10Y名义利率上涨3bp至3.52%水平,10Y实际利率下12bp至1.19%,10年期盈亏平衡通胀预期上行15bp至2.33%。美国经济衰退的领先指标10年-2年美债利差走阔6bp,仍维持倒挂67bp,另一个重要指标10年-3个月利差窄幅波动3bp,倒挂幅度增加至1.21bp。但从历史规律来看,衰退的深度可能与倒挂的深度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深度倒挂大概率预示着衰退,但未必是深度衰退。(详见《风险定价-复苏交易遭遇“强预期”和“弱现实”》,2022年12月9日)

另一方面,美国四季度GDP数据显示经济韧性,软着陆的预期有所加强。经济的好消息再次成为市场的好消息,美股风险溢价均小幅下降,市场风险偏好继续修复。1月下半月,道琼斯指数小幅下跌0.95%,纳斯达克及标普500分别上涨4.9%及1.79%。标普500和道琼斯的风险溢价分别下降至56%和31%分位,纳斯达克风险溢价下降至15%分位。美国信用溢价持续下降至38%分位,投机级信用溢价窄幅波动至38%分位,投资级信用溢价下降至38%分位,信用环境有所改善。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俄乌冲突烈度进一步升级;经济复苏斜率不及预期;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

 团队介绍

宋雪涛 | 宏观首席研究员

中证协培训讲师,保险资管业协会百人。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人民银行研究局访问研究员,CF40特邀研究员,发表有CF40专著、学术论文、央行工作论文等。2018、2019、2020年金牛奖全市场最具价值分析师(前15名),2021年金牛奖最佳分析师(第3),2020、2021年Wind金牌分析师(第3)、上证报最佳分析师(第5),2019、2020、2021年新浪金麒麟分析师,2020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第5),2020、2021年入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向静姝 | 研究员

曾任职于英仕曼投资旗下核心量化对冲基金AHL。伦敦商学院硕士。主要负责美国经济、全球央行和美股美债研究。

林   彦 | 研究员 

曾任职于弘尚资产(红杉资本在中国的证券资产管理平台)量化投研部门,负责商品期货投资条线。武汉大学金融工程硕士,主要负责大类资产配置和基本面量化研究。

郭微微 | 助理研究员

武汉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ESG、产业政策、行业专题研究。

张   伟 | 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硕士,主要负责经济政策和利率研究。

孙永乐 | 研究员

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主要负责国内宏观经济和货币流动性研究。

虎鲸王:

奥联电子(SZ300585)京山轻机(SZ000821)杭萧钢构(SH600477)

只收集资料,不是推荐


2023年02月04日 16:39 市场资讯

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钙钛矿再现重大突破,光伏电池技术路线切换在即,谁将受益?谁会被洗牌?二级市场是否会再现“隆基神话”?

春节后,光伏电池技术公布重磅进展。钙钛矿效率时隔3个月再刷新纪录,目前已超过隆基、通威、晶科等主流量产路线。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热烈。截止2月2日的一个月内,一众概念股强势上涨,拉动A股光伏板块涨近30%,将新能源热度带回去年q3水平。

背后蕴含的预期是,技术路线切换节点近在眼前,光伏产业链将面临再洗牌。

技术细节存在理解门槛,故本文希望厘清3个简单问题:为何钙钛矿技术突破被视作“拐点”?对产业链各环节会产生什么影响?以及相关上市公司正在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颠覆性”突破

1月20日消息,经中国计量院第三方测试认证,北京曜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小面积钙钛矿、晶硅两端叠层电池稳态输出效率达到32.44%,是国内最新纪录,相比主流晶硅路线已提高了5.63%的效率绝对值。

对比主流光伏电池上市公司的转换效率,截止去年11月,晶科能源(15.120, 0.02, 0.13%)182TOPCon电池转换效率为26.4%;隆基绿能(47.010, -1.64, -3.37%)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26.81%,突破日本企业保持五年的世界纪录,已愈加逼近这一路线的理论极限29.4%。

众所周知,光伏产业的历史即是光伏电池效率提升的历史。晶硅电池作为第一代太阳能(7.440, -0.10, -1.33%)技术,历经几十年发展,如今是占比高达95%的绝对主流。细分赛道也竞争激烈,隆基便是靠押对单晶,在2015年的一系列技术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

但在2017年效率达到26.7%之后,晶硅电池的提升空间越来越小,突破也越来越难,各细分路线的成本与效率已无限趋近。据当前世界纪录保持者,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形容,“哪怕电池转换效率只提高0.01个百分点都意义重大。”

2022年,颠覆性钙钛矿/晶硅叠层技术历经十年研发,正式在市场“亮相”,实验室效率与产业化捷报频传,加速刷新着世界纪录,中国企业展现强劲竞争力。

5月,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宣布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稳态光电转换效率达28%;7月,瑞士宣布,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突破30%的里程碑。12月,德国科学家声称研发出一种钙钛矿/硅串联太阳电池,认证效率突破32.5%。一个月后,北京曜能宣布效率突破30%,代表中国企业追回全球一线水平,距离世界纪录仅0.06个百分点。

就预期兑现时间,业内人士指出,钙钛矿最近才开始进行大面积应用测试,预计需要2~3年,也就是2025年左右上线量产规格产品上线,但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一定距离。

  下一个“隆基”?

2022年,光伏产业链在资本市场上热度极高,加上中国企业在钙钛矿领域成绩斐然,自然吸引诸多热钱流入。

去年12月,协鑫科技宣布,钙钛矿子公司协鑫光电完成5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淡马锡投资、红杉中国、IDG资本联合领投,川流投资等机构跟投,将钙钛矿电池的二级市场热度再度拉升。

据老虎财经不完全统计,仅在2022年,就有红杉,高瓴,腾讯,IDG,淡马锡,源码,云启,凯辉,建银国际等头部PE/VC集中下注;另有三峡资本、京能、启迪之星,苏高投,阳光电源(122.940, -1.31, -1.05%)、中科创新、金风科技(11.560, -0.12, -1.03%)、长城汽车(32.100, -0.36, -1.11%)等产业资本深度参与。

不过,领先的钙钛矿企业均成立于2009年前后,体量尚小,多数尚未上市,在去年才开始加速融资,进入发展快车道。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上文提及的北京曜能和协鑫,还有纤纳光电、极电光能、仁烁光能、众能光电、致晶科技、上海黎元新能源等企业拿到融资。另有华能旗下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以及国家能源集团等对钙钛矿展开了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切换”钙钛矿电池的预期,对光伏产业链的深远影响不止电池企业。

分析观点指出,光伏电站中光伏组件成本占电站成本40%,其中20%是核心组件(电池中把光转化成电的组件)也就是电池片成本。若电池效率能够实现持续提升,电池成本做到持续下降,光伏电站的成本也将有大幅下降的潜在空间。

隆基绿能李振国介绍,同样的面积,吸收同样的光,能发出的电当然越多越好。以电池片为例,在20%转换效率的基础之上,经过测算,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转换效率,可以为下游电站节约5%以上的成本。

正因如此,从事下游电站的三峡、天合、隆基、东方日升(33.030, -0.92, -2.71%)等上市公司,以及浙江、江苏、四川、山西、江西等一众地方光伏电站运营方,对向上投资钙钛矿,展现出了“更高兴趣”。

另一方面,由于钙钛矿电池在成本与效率上的“降维打击”——将电池制造过程从2-3天缩短到1小时内,在一家工厂内就能完成。若钙钛矿未来能完全推广开来,光伏行业产业链或将大大缩短,上中下游价值更集中。

  巨头布局“自救”

面对这一颠覆性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二十家上市公司表现出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兴趣。

关于两大光伏龙头,通威股份(40.980, -0.86, -2.06%)在去年半年报中提到,公司已全面展开了对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隆基绿能则宣布拥有钙钛矿相关专利20项。

电池与组件方面,天合光能(66.360, -1.31, -1.94%)在去年8月底透露,公司已开发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实验室效率达到29.2%,经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第三方测试效率27.9%。晶科能源、东方日升等一体化巨头也透露对钙钛矿技术的高度关注和研发储备。

中来股份(18.400, -0.77, -4.02%)(维权)在回复投资者时表示,公司的钙钛矿叠层电池正在研发中,现阶段重点在进行与钙钛矿电池相匹配的底层电池的研发。聆达股份(21.270, -0.20, -0.93%)、拓日新能(5.420, -0.09, -1.63%)也宣布开始布局该技术的产业化能力。

设备厂商方面,捷佳伟创(116.190, -0.82, -0.70%)宣布钙钛矿整线设备进入研发阶段;京山轻机(24.980, -0.30, -1.19%)宣布已有钙钛矿电池设备出货,正在积极布局和进行相应的技术储备。

关于海外市场进展,美国钙钛矿公司Tandem PV、nTact宣布,将利用钙钛矿涂层,提高硅太阳能组件效率;英国牛津光伏在德国布局了首条100MW钙钛矿生产线,将服务于异质结/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制造;法国光伏组件商Voltec Solar公司宣布将引入4T钙钛矿/硅串联技术,并拟建“超级工厂”。

除了传统光伏巨头们,宁德时代(456.200, -9.90, -2.12%)董事长曾毓群也在22年5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钙钛矿光伏电池研究进展顺利,正在搭建中试线。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宁德自20年被媒体曝出布局光伏后,首次公开承认涉足光伏电池领域。

有分析观点认为,如果宁德时代试图进军光伏产业,与锂电池工艺最为相似的就是钙钛矿,二者都有涂布工艺。另外“宁德时代资金充裕,这对产业来说也是好事。“

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中,协鑫与宁德在钙钛矿研发上已有实际进展。而对于隆基、通威、天合等一体化龙头,或许整合收购未上市标的是另一选择。

  责任编辑 | 黄海

中国基金报: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南深

虽然定位都是“套期保值”,但A股上市公司做期货巨亏的情况屡有发生。而如今一家主营面膜和水乳霜的化妆品公司,却在短短不到八个月时间里,靠外汇套期保值大赚3000多万,最高可占到2022年扣非净利润的三成多。

2月6日晚,水羊股份公告,2022年5月20日至2023年2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波动,根据公司财务部门初步统计,公司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浮动盈利3271万元。根据公司此前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其扣非净利润也只不过处于9500万到1.25亿元之间,较前一年最高下滑56%。

根据去年5月的公告,水羊股份做外汇套期保值的最高额度不超20亿元。

八个月浮盈3271万元

水羊股于2022年5月9日及2022年5月20日分别召开了董事会会议及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增加2022年度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额度的议案》。

议案同意公司(含下属子公司)在有效期内任何时点的余额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额度内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额度自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十二个月内可循环滚动使用。公司及子公司开展的外汇套期保值,包括但不限于远期结售汇、结构性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权及其他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等。

如今仅过去不到八个月时间,公司的外汇套期保值就贡献了相对其净利润体量相当不菲的收益。

水羊股份2月6日晚的公告显示,从去年5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波动,根据公司财务部门初步统计,公司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浮动盈利3271万元。其中,尚未完成交割的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80万元。

公司称,因交割日即期价格与锁定价格存在差异,尚未完成交割的外汇套期保值交易预计损益金额会随外汇市场情况变化而波动。

此前的1月17日,水羊股份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其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至1.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49%;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95亿至1.2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2%-56%。也就是说,如今外汇套期保值的收益,几乎是公司2022年扣非净利润的26%到34%。

公司将业绩大幅下滑原因归结于两方面,一是新冠疫情对全年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第四季度新冠疫情快速扩散与双十一物流不畅叠加对业绩影响较大。二是公司自有品牌升级暂未实现充分效益,同时,公司为长远发展储备人才,人力成本增加,研发投入加大。

股价方面,公司自2021年5月以来持续走跌,目前股价距离高点跌幅仍超过50%,最新市值51.6亿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公司有股东数2.6万户。

A股公司“套期保值”巨亏频发

水羊股份强调,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以锁定利润、防范汇率风险为目的,“在批准额度内开展,不进行投机和套利交易”。不过,金融衍生品投资的收益并不稳定,水羊股份在业绩大降、资金链紧张状况下进行最高20亿额度的外汇套期保值,也有投资者表示担忧。

2022年三季报来看,业绩大幅下滑的水羊股份现金和现金流都较为紧张,账上货币资金仅有2.89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58亿元,短期借款却超过8亿元。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可转债融资,去年12月刚收到证监会批文,拟募资6.95亿元,至记者发稿未有最新进展。

事实上,A股上市公司做衍生品,大都称是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套期保值”,但近年发生惨痛亏损的案例仍屡见不鲜。

2022年7月1日,主营汽车零部件的永茂泰公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及子公司期货账户累计亏损4039.74万元,对年度损益的影响金额为-3133.55万元。

这一影响金额与公司当年一季报扣非净利润几乎相当,与2021年年全年扣非净利润相比,也占到20%以上。据悉,永茂泰进行的主要是铝、铜、镍等大宗金属期货的套期保值。巨亏发生后,公司承诺将严格控制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的资金规模,不再转入资金,并逐步减少仓位。

2021年10月12日,以纸尿裤、卫生巾为主营业务的豪悦护理公告,参与的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发生巨亏,交易所第一时间发出监管函。截至2021年11月22日期货结算,豪悦护理将所持仓的全部期货合约进行了主动性平仓,经初步测算,公司2021年度开展期货投资累计投入1.531亿元,累计亏损4583.35万元。

此后,豪悦护理子公司办理了期货账户注销相关手续,公司将终止开展期货投资及相关计划,未来仍将主要精力投入主业经营中。

近两年因期货套保发生“惨案”的公司还有秦安股份、金麒麟等,且在巨亏后都表示要吸取教训,回归主营业务。

编辑:小茉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亿万小容容:

金麒麟(SH603586)持有到年报,根据汇率对它业绩的影响比重在决定去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97874/
1
上一篇会计证继续教育(会计证继续教育官网继续教育平台)
下一篇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试题(会计职业道德选择题)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