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还说,教语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教语文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接受和表达。听说读写里头的听和读,就是接受,说和写就是表达。” “教语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实际上,这句话的深沉含义和隐性逻辑,是指语文老师的能力缺失和不足…… 一般的语文老师根本就培养不了小作家和小诗人,说的是实在话,是大实话,却被有些语文老师奉为圭臬,如获至宝,“沾沾自喜”。
尔文畅读叶圣陶一生的情怀都是语文。说到语言教材,就会不由得想起叶圣陶先生。他是我国著名作家、编辑家和教育家。他一生都了倾注于语文教材的编辑和教育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开拓者。 叶圣陶于1894年出生于苏州,他的原名叫叶绍钧,字秉臣。虽然小时候的他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但他后来却一直提倡白话文。 叶对陶从17岁起,就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了93岁。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天都没有间断过,写的日记一共有700万字。而那首著名的童谣《小小的船》更是他用心记在自己的日记中的。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首名为《小小时船》的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给每个人的童年带来了不少语言快乐。后来长大成人了,每每读到这首童谣或者是在哄孩子时念起了这首童谣时,几乎都会回忆起儿时和小伙伴们摇头晃脑,一起诵读这首童谣时的有趣快乐的景象。 叶圣陶觉得童话是对儿童进行文字启蒙、文化启蒙的一个好手段。于是,在1917年,当他的一个在苏州用直小学当校长的同学,请他去那里教书时,他就有了编写课本的想法,也从此与编写教材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把一生都倾注于教材的编写工作之中。 1931年,叶圣陶进了开明书店,在编辑《中学生》杂志期间,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编写了一套小学生《开明国语课本》。这套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的课本,由叶圣陶撰写课文,丰子恺绘制插图。 这套课本上市后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通赞誉,尤其是在小学教师群体中反响更是热烈。他们说,原来的教材内容过于陈腐、语言枯燥、插图呆板,孩子们一见就不喜欢。 叶圣陶和丰子恺因此而受到了鼓舞,于是他们再次联手,又在1934年时完成了高等小学用的四册课本。 对于编写教材这件事,叶圣陶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须是儿童文学,这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叶圣陶这套《开明国语课本》的特点是编写指导思想纯正,不是为了灌输知识、应付考试,而是从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出发,讲究科学性,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在“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度”的前提下,让学生不仅仅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提高思想素养、陶冶心灵。因此,课文内容都与儿童生活相适应,采用做游戏、讲故事、介绍见闻、思考辨析等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传授给孩子的思想全都渗透在课文里,循循善诱,娓娓道来。 “语文”这两个字的概念,是叶圣陶提出来的,以前都叫国文、国语。他说,说话就是语,写字就是文,所以叫语文。 叶圣陶还说,教语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教语文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接受和表达。听说读写里头的听和读,就是接受,说和写就是表达。 #我在岛屿读书##叶兆言回忆祖父叶圣陶:背影难忘##诗漫大讲堂#
《最后一课》法.阿尔封斯·都德Daudet,A.
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1897)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被誉为“法国的狄更斯”。
《最后一课》就是小场景表现大主题的一个典型范例。不仅是法国小学的启蒙读物,也是外国人学习法语的启蒙读物。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名人都在强调着读书的重要意义。
————————————
经典精读 推荐专家
朱大可
文化学者,专栏作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朱永新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赵忠祥
曾担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主编。旧体诗人、画家。
贺 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书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阅读推广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叶 开《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著名作家,语文教育改革者,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宗仁发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白 烨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文学年鉴》副主编。
邓九刚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小说及电影、电视剧本三百余万字。
解玺璋
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担任同心出版社副总编辑。
王稼句
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苏州市杂文学会副会长,曾担任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
何镇邦
中国作家鲁迅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当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文学评论家。
徐 雁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曹辛华
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近代文学会理事,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筱卿
著名翻译家,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翻译出版多部法国十六至二十世纪名家名著。
余世存
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当代重要的思想者之一。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
季 进
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创作出版多部文学专著。
许庆豫
教育学哲学博士,2011年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曾在多种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王俊鸣
北京十二中语文特级教师。著作《作文例话》《让学生更聪明》受到了教师与家长、学生的欢迎。
薛川东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版语文课改教材编委之一。对文学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刘德水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
郭姜燕
儿童文学作家,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
一堂法文课再普通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小学教师韩麦尔是再普通不过的教师,小学生弗郎士是再普通不过的学童,欧塞尔老爷爷也是再普通不过的文盲村民,这些极普通的人在极普通的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文课,就极不普通了。只因这些普通的自然感情聚在一起,生发出来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爱国精神。
都德善于发掘这种内心的爱国情感,而且在他的笔下,这种情感也不是以英雄行为,而是以普通人直觉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表现出来的更不是激昂悲壮,而是深沉厚重。这就是沉甸甸的民心,这就是一切侵略者、统治者、无道者、不义者既惧怕又渴望得到的民心。
真的搞不懂,三年级《书法》和《道德与法治》2本教材挺不错的,学校为啥不上这两门课呢?#教育微头条#
开学块一个多月了,我家孩子说,书法课一节也没有上,道德与法治也没有上几次,这门课是班主任语文老师带的,到这门课时,基本都是上语文课……
我看了这2本教材,编写的挺好,不上太可惜了。
现在不是在搞“双减”,课后暂时服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吗?
为啥这两门课程不上呢?
我们所在的学校是在苏州,这种情况只是我小孩所在的学校,还是普遍现象呢?
1922年,张幼仪刚生下儿子,还没足月,虚弱的她就收到徐志摩的离婚协议。身无分文的她,只好写信给徐家公婆:“想读书,没钱。”徐家公婆回信:“我们管你钱,你只管读书!”
徐志摩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原名章垿,字槱森,现代诗人,散文家。参与主编了《晨报副刊》《新月》等杂志报纸,还曾在北京大学,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授。
1915年,张嘉敖看到一篇名为《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的文章》深受震撼,感觉颇有梁启超之风,一打听是海名硖石商会会长徐申如之子,便开始为妹妹张幼仪搭桥引线。
张幼仪,字嘉玲,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张宅。兄弟姐妹十二人,幼仪行八、姐妹中行二。张家原先十分富有,到张幼仪父亲、名医张祖泽这一辈不复当年风光,但仍有些实力。张幼仪先后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
那个年代,国内秉行着父母之命,媒妁之命的原则,16岁的徐志摩和13岁的张幼仪在硖石举办了气派的婚礼。在张君,写的《徐志摩的盛大婚礼》中,张幼仪貌美如花、气质娴雅。
婚后,为了侍奉公婆,张幼仪辍学在家照顾公婆。而徐志摩完成房事后回去上学了。不久,张幼仪为徐志摩产下第一子。
后来的徐志摩,更是跑到国外去留学,期间,他每次写信回家,信中问候父母和儿子的近况,对于张幼仪却只字未提,就好像这个人不存在一样。
张幼仪的哥哥替妹妹考虑说道:“如果林张二人继续这么异国恋,心早晚要分开。” 哥哥希望妹妹去国外跟林徽因一起生活。
在哥哥的安排下,张幼仪独自一人前往马赛的飞机。徐志摩接到张幼仪后,两人一同前往伦敦,飞机上两人对坐。
由于张幼仪一直在家照顾公婆,从未出过远门,一下子没能适应,便吐了一地。徐志摩见状把头扭到一边嘲笑着说道:“乡下土包子”
没想到刚说完没多久,自己也吐了……
张幼仪赶忙递上纸巾,给徐志摩擦拭嘴角。
后来,两人从伦敦迁往沙士顿。徐志摩的行为开始变得异常了,每天早饭过后都会说自己要先去理个发。而且几乎每天都会收到用英文写满的信件。
没错,此时的徐志摩已经有了婚外情人——林徽因
而此时的张幼仪却怀了二胎。正当她思虑万千,再三犹豫后终于下定决心跟徐志摩说:“我又有身孕了”
徐志摩很愤怒的说道:“把他打掉!”
“打胎可能会死人的”
“也有人坐火车死掉,难道就不坐火车了吗?”
没过多久,徐志摩便变得杳无音信。而有身孕的张幼仪只能向远在柏林的七弟寻求帮助。
1922年在那里她生下了第二子,取名德生。
终于有一天,张幼仪等到了徐志摩,可没想到他是带着离婚协议书来的。无奈之下,张幼仪签下了离婚协议。
而因为跟徐志摩的离婚,张幼仪怕被人笑话不敢回国,她给公婆打了个电话表示自己想读书,可是没钱。
公婆了解到情况安慰张幼仪并且告诉她放心读,钱的事不用担心。于是张幼仪在德国进行深造,正如她所说:“只要我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我也能成为才能出众的新女性”。
1927年,张幼仪在东吴大学教授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另外她还负责二哥创立的国家社会党会计事务。她行事低调,却也掩不住事业上的节节攀升。
后来,徐志摩不幸遭到空难,张幼仪安慰他的现任妻子。并且专门请了当年徐志摩编《新月》的同事和身在台湾的梁秋实编写了《徐志摩全集》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徐志摩。
晚年的张幼仪说:“我这辈子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跟他的家人是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这辈子遇到的所有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女士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享年88岁。当时,《纽约时报》刊发了题为《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女士在纽约病逝》的专题报道。
张幼仪一辈子坚持着自己的爱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教育# 阳羡山水甲江南,南通教育甲天下!
通城学典还是很不错的,很多江南学子手里都有通城学典,可见南通教育的辐射力是方方面面的[玫瑰][玫瑰]
要说经济辐射力肯定无锡苏州南京比较厉害,要说中小学教育,南通的辐射力可以到全国。[耶]
很多辅导教材都是南通老师编写的,很多题目都是南通老师创新的。如果你想考高分,必须做好手里的南通卷[呲牙]
南通教育这种辐射力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从我十几年前高中天天拿启东卷练习,到现在南通辅导教材走进全国各大中小学,这个影响力是方方面面的!![大笑]
让人不得不佩服南通的教育,已经形成一个产业!!#南通头条##无锡头条#
图为1936年,苏州乡村小学堂的孩子。
再次翻看民国时候的那些教材,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这种亲切来源于叶圣陶、丰子恺、张元济等一代文化大家对教育的执着。“红花开,白花开,红花白花朵朵开”,“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这样大白话,他们却下足水磨功夫。
反观今天,有多少所谓的知名学者,愿意“屈尊”编写小学课本呢?
1968年,妻子刚刚去世,73岁的茅以升就表示要续娶,6个子女一听女人的名字,都强烈反对!他最疼爱的长子甚至提出:不再踏入家门半步!可茅以升还是一意孤行地接回了女人,临终时,6个子女竟然没有一个肯来见他!
茅以升临终时,嘴里始终念叨着长子茅于越的名字,可不光长子,其他5个子女也没有来看他最后一眼。
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原配妻子戴传蕙的谎言。
茅以升和妻子戴传蕙在家里安排的相亲以后,便结了婚,那一年茅以升18岁,戴传蕙19岁。
戴传蕙的父亲是国学教员,她从小受国学文化的耳濡目染,是一个温婉娴淑的传统女人。
1920年初,权桂云和两个孩子到唐山和茅以升团聚,可是因为茅以升的工作调动,在以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竟然在全国各地搬家26次。
戴传蕙在此期间,照顾6个孩子,租房,退房,打扫卫生,添置家具,为孩子们选择学校,作为女人,操持里里外外,她对孩子对家庭尽职尽责。
由于丈夫茅以升常年在外,她又心中充满担心和牵挂。1933年,茅以升顶着压力,投入到钱塘江大桥建设中,这让她更加提心吊胆。
可忙于工作的茅以升并未给妻子太多的关注和安慰,整夜焦虑失眠的戴传蕙被确诊为精神分裂,几次自杀未遂。
1937年,钱塘江大桥顺利通车,没有精神压力的戴传蕙也不药而愈。
此时,国内的情势不乐观,风雨飘摇,戴传蕙时刻担心沦陷区的家人,又牵挂处于危险之中的茅以升,身体状况总是不太好。
在帮助茅以升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渴望“夫人”“母亲”以外的另一个角色,可是茅以升从来都没有考虑到这些。
因为,茅以升的心里已经有了另外一个女人,她被藏在上海,并且有了女儿,茅以升一直等待合适的机会告诉她。
1946年,当时50岁的茅以升认识了21岁的苏州姑娘权桂云,这个姑娘没有文化,她把茅以升当作天,听从茅以升的一切安排。
1949年以后,全国实行一夫一妻,可25岁的权贵云不愿意离开茅以升。
看戴传蕙的状况有些好转,茅以升希望戴传蕙能接受这对母女,将权桂云和外面的女儿和盘托出。
戴传蕙接受不了丈夫的背叛,但她不哭不闹,只是脸上再也没有过笑容,她的病情也越来越重,最后郁郁而终。
作为长子的茅于越看着母亲被病情折磨,心里很痛苦,他知道母亲为这个家,为父亲的付出,对于父亲的行为也没有过多指责。
可是让茅于越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刚走没多久,父亲就商量要将权桂云娶进家门,给她一个名分!
这让他难以接受!他为母亲抱不平,但是,身在国外的他,不能出面阻拦。
茅以升不顾其他儿女劝阻,一意孤行,接来了权桂云母女!
长子茅于越从国外赶回来时,拒绝回家看父亲,茅以升为了和儿子见上一面只能在家里和宾馆之间来回奔波。
权桂云意识到自己的到来让这个家不再安宁,便一直讨好几个子女,希望他们接受自己,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母亲被另外一个女人抹去痕迹,更何况,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是她权桂云!
戴传蕙的几个子女无法释怀心中的怨恨,茅以升对妻子心存愧疚,对儿女百般讨好,希望得到原谅,可感情一旦出现裂痕又如何修复得好呢?
权桂云照顾有胃痉挛的茅以升,精神压力很大,身体每况愈下,1975年也因病去世。
此时,茅以升的胃痉挛更重了,却只有和权桂云生的女儿茅玉麟在身边陪伴。
甚至临终时,6个子女没有一个肯来见他最后一面,茅以升临终时,嘴里念叨的还是长子茅于越的名字。
因为妹妹茅于燕茅不赞同茅哥哥茅于越对父亲的态度和立场,引得两人就此决裂。
茅以升的大部分子女都远离故土,定居海外,或许他们都不愿意面对,这个让他们充满快乐,却又充满痛苦和纠结的土地吧。
戴传蕙一定没有想到,当年送她《浮生六记》,对婚姻生活充满向往的新郎会在50岁时移情别恋其他女人。
茅以升其实对戴传蕙是充满愧疚和怀念的,也在尽力弥补自己的过错,在戴传蕙去世后,他编写了《蕙君年谱》。
这部书一共10万字,记录了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戴传蕙从19岁到73岁的故事。
只是,茅以升给妻子和子女们带来的伤害过深,这一切似乎都来得太迟。
若是当年初见权桂云时,能够克制住自己,或许他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吧,可是,人生又怎么会有如果呢?
1651年,孝庄皇后对洪承畴旧情难忘,特让儿子顺治召洪承畴进京议事,实则重温旧梦。
两人见面后,洪承畴乘机对孝庄说:皇上爱上一歌姬,这不好呀。这歌姬是谁,洪承畴为何如此忌惮她?
孝庄皇后和洪承畴的地位差距很大,但是他们能如此亲密,必然是有原因的。一般的关系怎么可能会在此时询问和干涉皇帝的行为?
说到孝庄皇后和洪承畴之间的关系,就要从洪承畴被清军捕获后的故事说起。根据很多野史上说,洪承畴的部队是因清军夜袭后没有准备才惨遭打败的。
因洪承畴威名在外,所以皇太极对他很是欣赏,并认为这位洪承畴将来必定会是清王朝的重要骨干。
其实,皇太极这么想一点都没错。这位出生在福建泉州的人,的确是明末清初时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他不仅有进士的功名在身,还懂得兵法,擅长武艺,明朝时期对抗清朝的时候只有洪承畴能让清军大败。
如今,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必须要想尽办法让其投降,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为自己所用。
为此,皇太极召集很多有才能的汉人及洪承畴的朋友进关押地劝说,可结果不是被骂出来,就是让其无动于衷,后来更是以绝食的方法来达到求死保节的目的。
此时,皇太极身边的庄妃为了替自己丈夫担忧,她对皇太极说:“臣妾,有办法让他为清朝所用。”实在没办法的皇太极自然不是很信,但是又没有办法,所以他同意了庄妃的建议,让她夜间进入监牢会见洪承畴。
洪承畴对貌美的庄妃印象很好,加上庄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异性相吸、英雄难过美人关的规律下,这位刚才还愤愤求死的英雄,此时却因美女而动摇想法。第二日,这位明末的大将就成为清朝难得的汉族重臣。
当然,这些都是野史,事实上,吏部尚书范文程才是去劝降之人,并通过观察洪承畴整理服饰的动作,认定他并不会死。
毕竟,连服饰都重视的人,怎么会不在乎身体?由此才找到劝降洪承畴的方法,显然此时与孝庄皇后没有关系。
但是,很多野史中却将孝庄太后和洪承畴的关系描述的很玄妙,甚至这其中还牵扯到了顺治皇帝,和一位当时出名的歌姬董小宛。
董小宛出生在苏州的一家“董家绣庄”,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也是苏州有名气的绣庄。由于受到工业制造业的冲击,董小宛的家的生意越来越差,以至于后来没落。
虽然家境不好了,但是董小宛的父母对其培养很用心,诗词书画,针线女红无不精通。
可惜随着董小宛父母的离世,这位样貌极好,又有才学的女子不得不因家中债务,被卖到青楼。
这位才学和美貌与一身的女人很快得到众多身份贵重男人的追捧,董小宛一夜之间成为苏州、甚至当时全国都知名的歌姬。
即便身在青楼,董小宛也从不轻看自己,她选择爱人很用心,在众多才子中,她选择了有才学的冒辟疆,两人感情很好,还曾在江边起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后来,董小宛顺利嫁入冒家成为夫人。只是清军进犯,董小宛和其丈夫因战乱分别。
传说,洪承畴也爱慕董小宛,拿其丈夫冒辟疆威胁董小宛,后因董不就范,他又将其送于顺治皇帝,自此就开启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爱恨情仇。
关于顺治皇帝和董小宛之间的故事描述的很多,大概都是认定顺治皇帝对董小宛一见倾心,被其才华所折服,封她为淑妃,还日日都到其宫中陪伴。
此事,让孝庄皇后很是担心,毕竟董小宛是歌女,还是个汉族女子,所以她忌惮董小宛会对顺治皇帝不利,加上洪承畴的谏言,所以将董小宛撵出宫去。
此后,董小宛因病去世,而顺治皇帝也因对她思念患病,不久就离开人世。
这些都是一些野史所编写的故事,大致上没有什么历史参考价值,实际上的顺治所倾心的是董鄂妃,而其死因也多数与这位妃子有关联,根本没有董小宛的关系。至于孝庄太后和洪承畴,想来更是无稽之谈。
参考资料:
[1]洪承畴降清是因孝庄太后的诱惑吗?-王宏志 - 《芳草(经典阅读)》 - 2011年
[2]顺治与董小宛"生死恋"是历史误读吗?顺治帝又因何事而出家-刘博 , 杨柳 - 《中华传奇》 - 2018年
[3]帝后殇:董小宛传-清雅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14年
主妇日记【21】这才是孩子们应该单曲循环的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又是被正能量的知识充实的一天!
刘杏华(Jason)编写的《近代史上》,朗朗上口,醍醐灌顶,无限循环,积累起来!
历史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红色精神和爱国教育浸润青少年一代。
以下是歌词全文和部分注释,为孩子整理好了![赞]
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方谈判
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1856到60,二次鸦片战争起
1860占天津,同年10月攻北京
烧杀抢掠无人性,圆明园化为灰烬(抢劫无数瑰宝后放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三天三夜)
城毁人亡又败兵,沙俄乘机起歹心
瑷珲北京签条约,通商赔款不平等
割地一百五十万,丧权失地殖民深
阿古柏,侵新疆,自立为汗想称王(阿古柏之乱)
陕甘总督左宗棠,主张收复我新疆(1875年为光绪元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
1876率清军,“先北后南”方针行
“缓进急战”善用兵,收复新疆快人心
反帝,反侵,反封建,一段不堪回首的时间
如此沉重代价,如一刀刀伤疤
求实,创新,多实践,去探索一片新世界
不再夜郎自大,踏实振兴我中华
甲午中日战争响,黄海大战邓世昌(1894年)
指挥“致远”撞“吉野”,日本舰队遭重创
清政府,太无能,《马关条约》被签订
“辽台澎岛”给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
让日办厂又通商,半殖民地更扎心(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900要铭记,八国联军占北京(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他变成洋人廷
帝国主义沆瀣一气,侵略长跨一世纪
系列条约不平等,犹如签了卖身契
《南京条约》五亿港元,半殖民地此开篇(五口通商,议定税款,香港岛,2100万元)
《天津条约》公开行贿,外籍能自由进退(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赔偿英法两国巨款)
《北京条约》天天赔酒,准许华工异乡走(承认天津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赔款,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马关条约》不罢休,一厂二亿三岛四口(允许开设工厂,赔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辛丑条约》前进宾馆,总理衙门当外交官(赔款4.5亿两白银,禁止反帝活动,允许各国派兵驻守,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民族仇恨可以放,但这段历史不能忘
反帝,反侵,反封建,一段不堪回首的时间
如此沉重代价,如一刀刀伤疤
求实,创新,多实践,去探索一片新世界
不再夜郎自大,踏实振兴我中华
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2022.9.25.周日.晴
#铭记历史# #民族复兴# #今日头条# #历史#
#装配圈#【以标准化引领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转型丨苏州市住建局召开推广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宣贯会】为贯彻市政府领导《关于苏州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精神,进一步提高我市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标准化水平,提高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促进苏州市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和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12月20日下午,市住建局组织召开推广装配式建筑标准化宣贯会。近年来,苏州市持续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在制定政策、推进项目实施、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创建、完成任务指标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效。2021年,苏州部署了《苏州市叠合混凝土楼板标准化设计指引》《苏州市预制楼梯板标准化设计指引》两个课题研究,布置市装配式协会编写《苏州市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质量保证能力评价标准》。近期,两个指引、一个标准都已编制完成并正式发布。——本条资讯来源: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