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媳妇和娃回老家办了件大事,还没办成……
事情是这样的:
我本来是农村户口,上大学的时候,把户口迁了出去,后来毕业再想往回迁的时候,已经迁不回去了,就成了非农业户口。
随后结婚,孩子出生,给孩子上户口,都没有什么异样。
直到孩子上一年级,有户口限制,因为在市里有房子,所以就将户口迁到了市里,这才符合条件。
那时候,在外地打工,是由父母帮忙办理的,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异样。
直到去年,我仔细看我孩子的户口页,显示有一个曾用名,而且这个曾用名是我的名字。
总觉得不太好,怕以后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所以就想取消掉。
上次去过新户口所在地,说需要去原来办理的派出所去办。
于是,带着老婆,孩子,三人直奔我们镇的派出所,人很多,到了我们的时候,我们说明了一下情况。
工作人员说这个很简单:拿着户口本,身份证,孩子的出生证明,去现在的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因为哪有孩子的姓名曾用名和爸爸一个名字,直接去,直接说明情况,他们有权限的。
于是,很开心,带着媳妇,孩子去吃的我们的地方名吃:饸烙面,饽糕,枣米。
好久没带着孩子回来了,我们压了压镇上的购物一条街,给孩子介绍了一下我们镇的地标性建筑,古老的牌楼。
因为刚过十五,广场还有很多枪打气球的,又玩了玩,想着一会回到市里,这个事就解决了。再次开心。
可是,到了现在户籍地派出所,情况就不太尽如人意了。
我们礼貌客气的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表示,这个情况不是我们的问题,你需要让当地派出所出一个证明,我们才可以帮你修改。
我们出来,又给镇派出所打电话,派出所还是说不需要。
我们不得已,又进去,想尝试一下,然后给了我们两种方案:
1.去开证明。
2.把户口迁回去,改完,再迁回来。(早晨去镇派出所,我们也说过这个情况,镇上说我现在这个情况,已经没有投靠人了,迁不回来了)
所以,我只能选择第一种情况。
出门的时候,我和媳妇聊天说:人家要证明,其实也可以理解,公家单位,按照流程办事,没有问题。我们也不能为难人家。
但是,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第二次我们进去的时候,一个工作人员跟我们说的一些话:
1.没有人规定孩子的姓名不能和爸爸一样?
2.这个事确实是你说的情况,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很明显的事情,但是没有证明,我们肯定是办不了。
我听着其实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也没有什么理由反驳。
是啊,谁规定了儿子的姓名不能和爸爸的一样?
但是又觉得哪里不对。
唉,没办法,明天出发,再回镇里,希望可以把证明开出来,然后再回市里把这个曾用名去掉。
希望一切顺利吧。
【为健康中国提供更多人才和智力支撑】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应当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到医学教育理念中去,更好发挥其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更好地履行好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有力推进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医学人才培养发展探索“中国方案”。
遵循“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德。医学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较强、延伸人类情感、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在医学教育领域强调的医德,就是要求广大医者要遵循“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道德情操,就是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医德教育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真正实现以“德心”润“医心”,以“医心”致“初心”的价值追求。“医者仁心”张扬的是高尚的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博大的仁心仁术,要求医者必须有一颗仁慈仁爱之心,要能发自内心去关爱病患。它要求医者不仅要履行好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还要有一颗心怀人民的仁爱之心。“大爱无疆”是没有疆界的人间大爱,具有普遍性的爱。医学之爱是以有病医病、应治尽治为价值取向的博爱精神,赋予医学工作崇高的使命和职责。因此,遵循医德的实践路径,无论是医学教师,还是医学学生都要坚持正确的人生导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让自己成为医德高尚、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无论是道德成长、人格修养,还是知识的生成,都需要教师“身正为范”。古今中外名医名家忠于职守、 谨慎负责、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高尚情操,新时代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最美逆行者们都是令人景仰的好榜样,需要将他们高尚的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
崇尚“精益求精、妙手回春”的医术。精湛的医术是实现高尚医德的必要支撑,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基础。一是在育人体系上挖特色。我国有从“双一流”学校到专科层次的各层级医学院校,每年招生与毕业医学生比例大致呈“金字塔”结构,每所高校都应当基于自身办学实践,凝练办学特色、形成特色学科,以此汇聚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二是在育人项目上创模式。加强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探究医学领域的新知识,追踪学科前沿理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聚焦社会发展现实需求。通过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运用并更新到教学体系中,赋能于高精尖、高素质的现代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在育人实践上找案例。针对“新医科”改革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将理论所学灵活巧妙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上,形成案例库,尤其要打通实验室与病室的联系,将最新的医学成果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反馈到理论,形成有机的闭环。四是在育人目标上创条件。通过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教育层次,面向临床的育人理念,从而形成具有临床知识、预防思维的全科医学专业培养体系。同时,要全面系统继承古圣先贤的医学理论和学术思想,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结合现代实际,加强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等临床科室建设等,真正实现“医学生”向“大医生”的角色转变。
融汇“名医学徒、传帮结合”的医教。医学的传承,是其不断发展、进步和创新的根本。通过师徒传承、帮带结合的方式引领示范,精准施教,这对现代医学教育,促进医护的学习成长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牢固树立传帮结合的理念。通过医疗新技术的创新与医疗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实现医学教育与医疗治疗的有机整合;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拓展医学教师视野、 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提升整体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献身医疗事业的激情。二是具化传帮结合的措施。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心打造“1+1”“1+N”的传帮带教育模式、落实“医教融合 分段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制订教育计划,探究学习方法,保持师生间良好的互动,提升学习效率,同时积极参与有关医学的学术探讨活动,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为未来的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临床教学,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技能培养理念,实现人才共育、校院共赢。三是拓展传帮结合的空间。通过加强医学院与医院、企业的院校合作、互动协同,一方面旨在将校内教育与校外资源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融通,以“多岗多练”厚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进而拓展学生专业实习的空间、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医院企业向学校“要人才”“要技术”“要科研”等架起桥梁,不仅有利于构建和实现学校参与、医院参与、社会参与和学生参与的良好氛围,还有利于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精益求精的临床经验进行融合,从而培养一批批医院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好医生”。#教育# #高等教育##人才# #医学院# #医生#
朋友圈|❥ 幼儿园毕业文案
1⃣️
———❥.°ʚ 再见幼儿园ɞ°. ❥———
阳光☺正好 ,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