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青海事业单位退休,初级职称,工龄37年,2005年提前病退,现在拿到手的养老金5400元,高了还是低了?
这位网友的养老金5400元,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上一点点的水平,因为青海的人均养老金本身也是比较高的,超过了4000元,在全国排名靠前。这可能跟个人提前退休有关系,导致养老金相对要少一些。
西宁城北汇吉阳光丽景,全部是高层,10月24号把单元门封死,垃圾桶摆在一楼大厅,我们和垃圾桶传染源共同抗疫
歌行体诗也并不是一点套路没有,有些人以为歌行就可以随便写了,其实不完全是。
“行”,古代有乐曲的意思,这个说法源自巜史记:司马相如传》,司马贞《索隐》。可见歌行有些是配乐歌,如果音乐在先,填词谐乐,是绝不可乱写的。
了解了这些,就明白了为什么古代歌行体诗中那么多的“君不见。”
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犯冤旧鬼哭,天阴雨湿鸣啾啾。”
“君不见,惊人兴废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曰行,兼之者为歌行
__《文体明辨序》。
也有些人,以为杂而无方,就没有平仄格律,可以随便写了。
其实随便写的,只能是古人所谓的“有词无声”。就是古乐府没记载乐谱的,而作者自己,虽不依古谱,但估计绝对通晓音律,也不是随便乱写。
古人歌行体诗,实际很多对仗律句。
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
连续的排律。
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并序》: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白居易的《琵琶行》: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某某人的《秦妇吟》:
官帑烧作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岺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王维的《洛阳女儿行》: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等,许许多多律句。
现在许多初学写诗人嫌格律句难写受局束,易因辞害意,就这些诗句那句律句害意了?不但没害意,反而更精确写意,因律添彩了。
实际律句的平仄,就是由平时人们说话语气的抑扬顿挫,自然演化而来。并不难写。古歌行体诗之所以有些律句,也是因为诗篇整体行歌要有个音节自然的高低起伏,有扬声,有束气整合顿挫的地方,语气一整合,自然就形成了律句。
当然,也可杂言不律。
但古人书读多了,诗语写熟了,写律句是件信手拈来,很自然的事,而且看不出一点雕饰匠心。
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等诗句,那句不自然得体,表达精确。
几曾象有些人自以为是的认为的局束表达,因辞害意,披枷带镣,如旧女人小脚的!甚至换句非格律都无法表达出这种意境,透出这种韵味来。
但我不认为非格律不是诗,唐律实际很宽泛,唐朝以前许多诗并不曾讲格律平仄。
若非要详细深究,格律都不一定算诗,但那样就没意思了。
但唐诗并不因为格律的宽泛就很随意。实际《乐府》诸调很严格。
很简单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就是今天我这篇议论中引用宋朝大文学家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虽然是宋朝的,我把这首列为歌行,但李清照题目中表明这是《颂诗》,这其实并不矛盾。
颂,也是音乐一种形式,洪钟大吕么,正大端严之意。看看李清照这诗的韵音浓重,就知道诗的表达气象很端庄严肃。实际李清照也有借颂之名,讽刺时局之意。但她这首诗,的确颂风。
起首“五十年功一电扫,”重慨雄意;接句“华清花柳咸阳草。”史笔端严气,油然而生。
我初读这首诗真把我给震惊了。同样这首体裁上也为可歌可行。
有些人不理解,怎么算《颂》韵,其实就想想影视剧或戏曲中,包公或某青天大老爷升堂,那一声锣响就行了,虽只咣”的一声,但端端正正,洪洪亮亮,严肃之气,油然而生。
但若敲成街上耍猴的锣响,就俏皮不严肃了。
实际今人行韵,很多诗就类似耍猴敲锣,颇不够格。这个也包括我自己,也的确不爱考究。
但不管律与不律,今天许多诗人对律、韵、的理解似乎也有问题。
但时代变迁,风行于世,个人也无从说起了。
但李清照诗尚如此,唐人诗会乱写么,尤其《乐府》五音加俩变音乘十二吕律,形成八十四调,代表了天地正音调,这个俱体要从《周易》天文地理风候讲起,我就不多讲了。
实际今人写古诗就象唱歌,有些人什么唱法都懂,不管民声唱法,戏曲唱法,等也会听,但自个唱不好,因为没那天然条件。
有些人唱得也好,也不跑调,也懂唱法,但不识乐谱。
许许多多的歌手,也识乐谱,也懂唱法,但只能唱适合自己风格的乐曲,换了风格就唱不好了。
真正的歌唱家,音乐家,只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人只能称为歌手,尽管可能是明星。
最可悲是唱不好,还自认不凡,情入其中的人,别人听如鸭叫,他自认是大家,人耳边嚎叫不已,简直不把遗臭万年放眼里。
同样,许多诗人可能只会押个尾韵,齐个句。
有些人就能律对填词。
有些人就能讲意境,讲气象等。
实际真正诗词大家,极少。
这个与名不名也无关。
#教育整顿·青海进行时#【逐梦青春与法同行 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春与法同行”青海省海东市第四届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成功举办】
今年是“八五”普法的启动之年,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是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载体。5月28日,由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团市委、市委政法委、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市人民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法学会联合举办的“青春与法同行”海东市第四届青少年模拟法庭大赛在海东中院数字法庭落下帷幕。来自全市六县区、市属中学的11支初中、高中(中职)代表队共计190余名师生参加并观摩当天比赛。
本次比赛采取模拟庭审的形式,由各代表队选派学生分别担任合议庭成员、公诉人、辩护人和被告人等角色,各参赛队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校园欺凌、人身伤害等社会关注的青少年权益侵害的问题,精心选取案例,将模拟法庭比赛的生动形式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比赛现场,“公诉人”、“辩护人”唇枪舌战辩法析理,“被告人”真诚忏悔感同身受,“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饱含深情谆谆教诲,“法官”适时发问节奏紧凑,整个“庭审”井然有序,环环紧扣。模拟庭审演绎鲜活生动、逻辑推理严谨,台下学生零距离体验了法庭的庄严肃穆,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与神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法治教育。
此次比赛邀请5名省、市相关领域和从事青少年权益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评委。各参赛队伍表演完成后,评委运用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现场对参赛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和点评,并对案件中所涉及相关论证技能与法律知识予以讲解。经过激烈角逐,海东市第一中学、化隆县巴燕初级中学代表队荣获一等奖,互助县树人中学、乐都区贾湾学校代表队荣获二等奖,化隆县第四中学、循化民族中学代表队荣获三等奖,并评选出最佳审判长、最佳公诉人、最佳辩护人、最佳书记员、最佳当事人。
青少年模拟法庭以青少年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为主,通过生动有趣的普法形式,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为戒,教育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法律素质。此次活动的举办有效丰富了海东青少年法治宣传方式,开拓了青少年思想教育新思路,在模拟实践中让青少年熟悉庭审专业辩论的技巧和诉讼方法,深刻认识触碰法律红线的严重后果,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校园欺凌案件,增强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河湟新区打造宜业宜居新园区——河湟新区成立三周年系列报道之三】三年来,河湟新区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城市承载能力和功能水平持续提升,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1项,累计完成投资25.41亿元。已建成中关村东路、唐蕃大道等50多条市政道路近90公里,与西宁市无缝对接,快速出行、东西通畅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地下管网工程和变电所、配水厂、供热站、消防站、污水厂等公共配套设施全部投入使用;省上赋能建设的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综合交通枢纽和西成铁路等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新网络,为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新优势。
如今的河湟新区,可谓是创业者的天堂。
“我是一个人来这里创业的,前期做过一些考察,但对这里不是很熟悉,一个人也很孤单,园区给我提供了很多暖心的服务,在安排住宿、办公室时提供了很多优惠减免政策,需要办理的手续他们也都帮我办理了,让我在创业的路上没有后顾之忧。”来自陕西省的创业者张发仓说。
在河湟新区,办公环境可以说是一流的。近年来,河湟新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着力强化新区生态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累计投入资金约11亿元,实施国土绿化2万余亩,绿化率达到60%以上。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让慕名而来的创业者仿佛置身在“森林”中办公。
优质的配套设施和周到的园区服务,也是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创业者江磊和投资方当初确定公司在河湟新区建厂,关键是看上高规格的标准化厂房和配套的员工宿舍,这为他们改造车间节约了大量成本,也解决了员工住宿的后顾之忧。“更令我满意的是,管委会长期及时提供全面的政策信息和服务,高效解决了我们的各种经营问题,原以为我的厂房半年才能建好,结果只用了两个多月。”江磊说。
同时,新区内的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小镇还鼓励本科高校、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初级技工开展软件、机械等技能培训,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园区还充分利用已有的海东科技担保公司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才的创业项目进行有效的资金扶持,为其事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加快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引入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等,打造符合本地需求的科技金融体系,争取为进驻这里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河湟新区不仅是创业人实现梦想的地方,也是居住者的幸福之家。
居民李涛一家就住在河湟新区,每天清晨或傍晚,他和老伴都要到公园里一边聊天一边锻炼身体。“搬到新区居住后,才体会到‘开窗见山,推门见绿’。”李涛说,这是一座与绿水青山相融的新城。在河湟新区,无论哪个季节,放眼望去,蓝天白云、山明水秀,山、水、林、田、湖错落有致。
河湟新区南瞰湟水河,拥揽一线河景。湟水河之上,柳湾湿地公园景色宜人,且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得益于这片湿地的涵养和地理位置优势,河湟新区成为了高原难得的富氧宜居宝地。
生态新城的建设,也使得2019年第十八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幕式花落河湟新区,吸引了上万名中外友人来新区现场体验速度与激情。
鸟语花香,春和景明的居住环境令人身心悦养。目前,河湟新区成功引进高品质住宅及综合体项目24项,累计完成投资54.92亿元。河湟民俗小镇、奥特莱斯、中海外商旅小镇、海庭温泉酒店等项目全力推进,补齐了新区项目短板,将打造为集文化创意、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展览采购等为一体的综合新业态。
此外,新区还规划布局大中小学校共12所,医院4所。目前青海荆楚(国际)双语学校已开始招生,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省中医院河湟分院已开工建设,青海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陆续入驻。投资78亿元、占地3500亩的高铁新城全面建成,市民公园、医院、学校等公共配套设施已全部交付使用,近5万名拆迁群众搬迁入住,一座宜业宜居的新园区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