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合伙生意为什么又不做账!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就算不是合伙也把账做好亏不亏一对账不就知道了
寻情记官方号湖南都市《寻情记》节目官方账号56岁女子,城里有4套全款房,老家还有一套300万的别墅,儿子结婚以后,她每天去捡空瓶子卖,又让老公去饭店洗盘子,她说:“自从儿媳妇嫁过来,我家就没钱了,都被她贴补给了娘家。” 儿媳妇委屈落泪:“10万彩礼钱我都还给你了,你还要我怎么样?方丽芹育有一儿一女,身家上千万。可是自从儿子结婚以后,她就很苦恼,整天在家里唉声叹气,看着家里的存款越来越少,她既焦虑又无奈。
照片记忆: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
根据《毛氏族谱》:“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主席的祖父毛恩普(字翼臣),育有独子毛贻昌(字顺生)。
毛贻昌1870年10月15日生于湘潭县韶山冲,是旧中国普通农民中的一员。在毛贻昌10岁的时候,根据农村传统,他的父母做主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对方是湘乡县文芝仪的女儿,叫文七妹。毛贻昌长到15岁,与比他大3岁的文七妹完婚。
毛贻昌17岁时就开始当家理事,那时家里仅剩六七亩薄田,被迫外出当了几年兵,长了不少见识,也积累了一些钱财。回到家乡后,毛贻昌开始做些小生意,家境逐渐殷实了起来。
毛贻昌有五个儿子,长、次子夭亡,三子毛泽东、四子毛泽民、五子毛泽覃;另有两个女儿,均早殇。
毛贻昌克勤克俭、精明能干,同时在孩子眼中又是一位严父。毛主席6岁时,就开始练习做一些家务和农活,比如拔草、放牛、拾粪和砍柴,识字后也帮着记账。毛贻昌培养孩子的方式,虽然看起来不免有些苛刻,但这对于一个男人的成长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1920年1月30日,毛贻昌因患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逝世,终年五十岁。而那个时候毛主席已经为革命而奔波,他无法回家见自己的父亲最后一面,也无法参加他的葬礼。
毛贻昌去世后,毛泽民特请毛主席的私塾老师毛麓钟,代毛主席作泣父灵联:“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照片一:毛泽东主席的父亲毛贻昌。
照片二:毛泽东主席和母亲文七妹以及自己两位弟弟的合影。
照片三:1919年11月,毛泽东主席同父亲毛贻昌(左二)、堂伯父毛福生(右二)、弟弟毛泽覃在长沙合影。
照片四、五:1959年,毛泽东主席回家乡为父母扫墓。
照片六:毛氏族谱。
照片七:韶山毛主席故居。
近几天,是我阳后康复期,重读了一遍《毛泽东自传》(埃德加·斯诺著),并做了些许读书笔记。
这一次读来,和往常去读它,有不一样的感慨。
①毛主席在十五六岁立下了宏志,他为祖国的未来担忧,觉得要为祖国强大起来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仅仅听从父亲的安排去学点东西(他父亲的意愿是多去读点经书,能识字算数记账就行了,这样能够接手家里的那一摊子事很不错啦!)。他年少即敢于挑战,勇于担当,毅然决然走出原生家庭。
相比孔圣人十五岁立下志向了(“吾十有五立志于学”),他们俩都是年少即立志。
②毛主席在私塾那里一念经书就觉得枯燥无味,倒是对那些志怪小说,还有像《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传奇小说感兴趣,且见解不同于常人,让他的同学,甚至连老师都感到惊讶不已!
③毛主席青少年时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a.十五岁前念私塾阶段,这一阶段算是启蒙阶段,试图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从思想尚处于懵懂,开始觉醒。
(1)传奇小说,还有《盛世危言》对他的影响颇深,“我的读书渐渐地对我发生影响,我自己愈来愈怀疑佛了。”
(2)一些社会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开始有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意识”。他说:“这些密切发生在一起的事件,给予我已经有着反叛性的青年头脑以一个永久的印象。”
b.1910年秋∽1913年秋,十六岁开始,先在湘乡东山学校学习一年后,至长沙学习,有时在正规学校,有时则是自主学习,其中在辛亥革命后,还在新军当了半年兵。
在表兄文运昌的指引下,去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里成为他人生的新起点,在去这个学校离开家时,他改写了日本和尚月性的诗作送给他父亲: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在东山学校读书,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开始渴望到长沙去”。
到了长沙一个中学读书,其间他第一次发表政见,并张贴出去。主张由孙中山任总统,康有为任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
c.1913年∽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了,这个时期是他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期间遇到了几个对其成长的良师益友,像杨怀中、袁仲谦、徐特立、何其衡、肖子升和蔡和森等,其中杨怀中对他的影响很深,很赏识他,给他的《心之力》评为满分。
在这里,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结成革命团体,这个团体是在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新青年》影响下组织起来的,陈独秀和胡适成了他的模范,代替了他曾经崇拜的康有为和梁起超。
d.1918年∽1921年,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成长为一个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1918年秋,到了北京,在杨怀中的引荐下,得以见识李大钊,并进入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其间广泛阅读社科书籍。
(2)对于政治的兴趣继续增高,刚开始,很受无政府主义影响。
(3)其间回转长沙,在政治上更加积极,领导了“驱张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创立了文化书社,其中《湘江评论》影响很大,成了广大热血青年衷爱的读物。
(4)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下,视他们为革命的引路人,最终成为一个思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06年,13岁的毛泽东被父亲毛顺生追着打,他跑出院子,来到门前的池塘边,指着池水对父亲说:“你再逼我,我就跳下去!”
这一天是冬至,毛顺生准备宴请一帮生意上的伙伴。由于客人还不少,毛顺生一个人忙活不过来,他就喊毛泽东出来帮忙招呼客人。但毛泽东最讨厌这种场合,生意上的应酬对他来说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于是他义正严辞地说:“不去!”
见儿子不听话,毛顺生非常生气,他大骂毛泽东懒而无用,为子不孝。毛泽东也出言顶撞道:“父慈才能子孝,父不慈,子又如何孝?”当时客人也在场,毛顺生脸上下不来台,可说又说不过毛泽东,他就只好动武了。
毛泽东见父亲举起巴掌要打自己,于是撒腿就跑。这一下可把毛顺生气坏了,他边骂边追了过去。
毛泽东跑出院子,毛顺生也追了出来。见父亲穷追不舍,毛泽东索性就不跑了。他在池塘边停住,指着冰冷的池水说:“你再逼我,我就跳下去!”
毛顺生愣在了原地,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一向说一不二,真要逼急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可毕竟老子也不能向儿子服软,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以及客人们都来劝和,毛顺生也就顺水推舟,骂骂咧咧地走开了。
毛泽东内心暗自窃喜,这场“父子大战”终究是自己赢了,同时他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压迫下如果一味地顺从屈服,反而会遭受更多的迫害;只有鼓起勇气反抗,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虽然毛家很有钱,但其实毛泽东的童年过得也很艰苦。从六岁开始,毛顺生就让他干农活。拔草、喂猪什么活都干。到了十四、五岁,毛顺生更是让他和家里的长工一起卖苦力。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时期时说:“他(毛顺生)是一个严厉的监工,见不得我闲着,账上不忙了就让我去干农活。他性情暴躁,动不动就打骂。”
不过毛顺生的严厉也并非一无是处,为了不让父亲抓到自己的把柄,毛泽东记账非常仔细,干活也很勤快,地里的全套农活他样样都行。也正是父亲的严厉,毛泽东从小养成了不怕吃苦的品性,并且在干活中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疾苦。
比起父亲的严厉苛刻,母亲的善良无私对毛泽东的影响更为深远。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家里虽然务农,但家境还算殷实,不愁吃穿。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成长,文七妹不但从来没有瞧不起穷人,相反她还经常接济吃不上饭的贫苦人家。
嫁给毛顺生后,文七妹依旧经常施舍穷人。毛顺生是做生意的,为人比较吝啬,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所以很多时候文七妹都是瞒着丈夫,偷偷给别人送钱送粮。而且文七妹笃信佛教,崇尚积德行善,从不与人争执。她的这种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给了毛泽东,让毛泽东从小就拥有一颗悲悯之心。
毛家除了做稻谷生意之外,还做猪牛生意。有一回毛顺生买了村里一户人家的猪,价格商议好后付了定金,只等过几天把猪牵回来。到了约定的那天,毛顺生让毛泽东去牵猪。
毛泽东来到那户人家,见主人愁眉苦脸,一问才知道原来猪的价格涨了,就差这么几天,却要少卖几块钱。主人诉苦道:“几块钱对富人家不算什么,可对我们这种贫穷人家来说,将是很大的损失。”
毛泽东不忍心看别人这么痛苦,于是他没经过父亲同意就把这桩买卖给退掉了。毛泽东知道少不了要被父亲打骂,但看到那户人家开心的笑脸,自己这顿打挨得也就值了。
1918年,文七妹因病逝世,毛泽东从长沙日夜兼程赶来为母亲守灵。他悲痛地写下悼母词,并这样评价自己的母亲: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即便损己也要利人的,我的母亲就属于最后一种人。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接到长沙一起生活。此时的毛顺生已经不再过多干预儿子的选择,即便毛泽东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做生意,他依旧默默地出钱供毛泽东读书。对此,毛泽东很是感激。两年后,毛顺生也离开了人世。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故居,一大早他就来到了父母坟前。原本他打算一个人悄悄来拜祭的,可随行人员发现后也都跟了过来。
随行人员见坟墓有些破败,忙说要找人修缮一下,毛泽东阻止了他们,对他们说:“不用修,就这样。”即便已经身为国家主席,毛泽东也从来不搞特殊化。
回去的路上,毛泽东对随行人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都说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对于毛泽东来说,父亲的严厉,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也让他学会了反抗;而母亲的仁爱,教会了他宽容待人,同情贫苦大众。
正是这种父严母慈的教育,让毛泽东不畏艰难和压迫,始终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最终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成为人民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