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一老人准备过80岁大寿,晚上7点周总理却拎着两瓶花雕酒亲自来祝寿。
这位老人是谁呢?
出生于湖南长沙的熊瑾玎,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20岁的熊瑾玎在长沙私立楚怡小学教学,此时他结识了许多进步人士,开拓了眼界,提升了思想。
可是,由于熊瑾玎跟进步分子频繁接触,思想激进。学校认为影响不好,开除了他。
年轻的熊瑾玎满怀壮志凌云却苦于无处施展,整日愁闷不已。幸好,徐特立老师伸出援手,推荐他到湖南孤儿院当老师。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于1927年毅然加入我党。
一年后,熊瑾玎在上海四马路开了一家“福兴商号”。外表是商人,其实是中央的会计,是中央的秘密机关联络点。
由于他工作勤奋,成绩突出,周总理安排了一个女同志朱端绶帮他一起工作。
朱端绶也是长沙人,她在长沙女师读书时,在徐特立校长的影响下,非常愿意投身革命事业。
长期孤独地在上海从事地下隐蔽的工作,熊瑾玎已经变得沉稳少言。突然见到这么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仿佛给沉闷的生活注入一股清流,他也变得开朗许多。
现在,有缘千里来相会。慢慢的,两人发现对方已经走进了自己的心里。
这一天,踌躇多日的熊瑾玎终于鼓起勇气问朱端绶:“端绶,你有没想过你未来理想中的爱人,是怎样的人?”
朱端绶笑着说:“我理想的爱人就是您这样的!”说完就害羞地跑走了。
朱端绶的回答让熊瑾玎欣喜若狂。原来还以为自己比人家大了20多岁会不同意呢!至此,熊老板终于告别单身汉的日子,他还写下诗词表露心迹。
这一天,是中秋佳节,周总理做媒人,熊瑾玎跟朱端绶喜结百年之好。酒过三巡,周总理端着酒,向朱端绶开玩笑:从今以后可得改口叫老板娘了,这小妹就叫不得了,哈哈……”
由于他们缜密细致的安排,熊瑾玎和朱端绶夫妇经营的“福兴”商号,在当时那个白色恐怖时期,敌人始终不知道上海地下党还有这样一个中央秘密机关。
1931年,顾顺章叛变,熊瑾玎前往法租界给贺龙家属送生活费。不料叛徒出卖,贺龙的家属被抓捕,住处也被查抄。
熊瑾玎还没到地方就被捕了。在狱中,熊瑾玎不惧敌人严刑拷打,始终不屈服。
后来,在朱端绶的多方努力下,最后,反动派找不到熊瑾玎是共产党的真凭实据,就判处他8年有期徒刑。出狱后,他跟朱端绶立刻投身更重要的工作中。
1938年,熊瑾玎担任《新华日报》总经理,朱端绶从事发行工作任会计科长。国民政府虽然允许出版《新华日报》,但实际上却暗中百般阻挠。
1938年10月,因为日军进攻武汉,《新华日报》不得已改迁重庆。熊瑾玎在重庆为了报纸能早日发行多方奔走。终于,报纸按时出版了,还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筹措了经费。
在熊瑾玎夫妇的努力下,《新华日报》越办越好, 得到了总理极高的评价。总理说:“这报纸编得好、印得清、发得早!”
熊瑾玎办报纸经手的钱款数额很大,可一家人却始终勤俭节约,从不拿一分公款。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三女儿突然高烧不退,接诊的医生要10块大洋才给治病。夫妻俩当时没有那么多钱付诊费,无奈之下只好回家。
可当他们回家后,竟然发现孩子不知道何时已经因为高烧惊厥昏死过去了。虽然后来借钱送到医院,早已无回天之力。抱着孩子小小的身体,熊瑾玎跟朱端绶哭得泣不成声。
新中国成立后,熊瑾玎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要职,在自己的岗位上,鞠躬尽瘁,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不,1966年,总理记挂着老朋友的80大寿,特意提着好酒为熊瑾玎贺寿,这份情义实在难能可贵啊!
在峥嵘岁月里,这对患难与共的特工夫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身心地为国家奉献着光和热!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民族的自豪。
#头条创作挑战赛#
#财经新势力新春季#
这些说法正确吗?请大家评论评论:
1.开具发票即缴纳增值税,但开具发票不一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2.不开具发票不一定就不确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营业收入。
3.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企业所得税及其他种不一定也不确认收入。
4.在企业所得税上,不收钱就不确认收入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