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碳纤维行情分析

投资小A: 刚电话了公司,董秘接的,打了几次竟然打通了,马上过年了,不容易。刚开口说预告里“公司2022年下半年交付增强。。。”这句话感觉有歧义,还没说完,董秘马上说,后面的同比是全年的,这个没写清楚,前面

投资小A:

刚电话了公司,董秘接的,打了几次竟然打通了,马上过年了,不容易。刚开口说预告里“公司2022年下半年交付增强。。。”这句话感觉有歧义,还没说完,董秘马上说,后面的同比是全年的,这个没写清楚,前面的逗号引起了误解。看样子不是我一个人电话问这个了,董秘说话挺爽快的,比较客气。

昨晚的分析文字,上面的同比数据是按照22年下半年的算的,后面有球友在提出质疑,确实是,这样算22Q4净利率太高了,后面按照22年全年同比算了下,看起来就正常了,和董秘也确认了是全年产量、销量和收入的同比,那么之前的分析数据要修改了。

看下面。

算下来,22年收入是7.98亿,产量312吨,销量是310吨。

净利率:扣非净利取预告中间值4.7亿,全年扣非净利率59%左右(今年非经常性损益比较多,选用扣非分析),下半年扣非净利率62%左右,很不错的数据,创新高了,原因还是之前提的,规模效应和产线效率的一些提升。这个很重要,规模效应能对冲降价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单价:21年2641元/KG,22H1是2400,H2是2700,下半年的提升估计是增加了一些更高端产品的出货

产能:主要看千吨线的产能爬坡状况。全年产量312吨,减去上半年的139,下半年产量173吨,百吨线半年60吨产量,则千吨线下半年产量113吨,折合全年226吨,设计产能300吨(3K),不是太理想,还未达到满产的效率,这个也符合之前各方面的一些信息,一直让人忧伤的话题。明年应该好些。

23年预测:22年收入是7.98亿,下半年收入4.83,大合同19亿收入在明年完成,则23年收入14.17亿,估计60%的利润率还能维持,净利润8.5亿,同比47%。

PE中性取40,乐观取50(看明年产能释放和大合同订单、降价情况),维持原来的判断300-400亿。

中简科技(SZ300777)光威复材(SZ300699)中复神鹰(SH688295)

心心相印o:

中复神鹰(SH688295)欧克科技(SZ001223)智微智能(SZ001339)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 成立于 2006 年,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碳纤维,下游应用领 域包括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2022 年 4 月 6 日,公司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截至 022 年第三季度,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 0.01%,股权较为集中。根据 2022 年三 季报,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建材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其直接持股 33.16%;公司第二大股 东为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 26.67%。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52 亿元,同比增长 06.1 %,;实现归母净利润 4.24 亿元,同比增长 12 09%。近几年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国产碳纤维整体呈 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公司业绩也保持高速增长。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1.73 亿元, 同比增长 120.44%;实现归母净利润 2.79 亿元,同比增长 227.01%。2022 年前三季度,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52 亿元,同比增长 106.12%,;实现归母净利润 4.24 亿元,同比增 长 112.09%。

碳纤维是公司的绝对主力产品,占总收入比例 8%以上。 收入方面。2018-2021 年, 碳纤维收入占比均超过 98%,2021 年碳纤维营业收入为 11.63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 99.13%。2022 年上半年,碳纤维营业收入为 8.55 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 99.07%。 毛 利率方面。2018 年以来,受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公司毛利率、净 利率整体上升趋势明显,2022 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47.98%、29.17%。

2.1 碳纤维: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之王,技术及资金壁垒较 高 .

2.1.1 分类标准较多,大小丝束各有侧重

碳纤维是由聚丙烯腈(PAN)(或沥青、粘胶)等有机纤维在高温环境下裂解碳化形成的 含碳量高于 0%的碳主链结构无机纤维。碳纤维具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密 度比铝低、强度比钢高,是目前已大量生产的高性能纤维中具有最高的比强度和最高的 比模量的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热、耐腐蚀、耐疲劳、耐高温、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其他材料所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 体育休闲、压力容器、碳/碳复合材料、交通建设等领域广泛应用,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 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

碳纤维按照原丝种类主要分为 PAN 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其中 AN 基碳纤维为主流。其中,PAN 基碳纤维由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产品力学性能优异, 用途广泛,自 20 世纪 60 年代问世以来,迅速占据主流地位,占碳纤维总量的 90%以上; 沥青基、粘胶基的产量规模较小。因此,目前碳纤维一般指 PAN 基碳纤维。

按照力学性能,碳纤维还可以分为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模型、高强高模型四类。按 照现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 GB/T26752-2020 的力学性能分类,PAN 碳纤维分为 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模型、高强高模型四类。其中高强型主要对应的是日本东丽的 T300、T700 型号,高强中模型对应 T800、T1000,高模型对应 M40,高强高模型对应 M40J、M46J、M50J、M55J、M60J。

按照每束碳纤维中单丝根数,碳纤维可以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两大类别,大小丝束应用 领域各有不同。一般按照碳纤维中单丝根数与 1000 的比值命名,例如,12K 指单束碳 纤维中含有 12,000 根单丝的碳纤维。小丝束碳纤维以 1K、3K、6K 为主,后期逐渐发展 出 12K 和 24K。小丝束碳纤维性能优异但价格较高,一般用于航天军工等高科技领域, 以及体育用品中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类别。一般认为 48K 以上的型号为大丝束,包括 48K、50K、60K 等。大丝束产品性能相对较低但制备成本亦较低,因此往往运用于基 础工业领域,包括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和能源等。

小丝束性能更优、价格更高;大丝束生产成本更低,价格只有小丝束的 50%~60%。大 丝束碳纤维可以采用低价的民用 PAN 丝作为原丝,价格只是制备小丝束碳纤维特种原丝 的大约四分之一,而通常原丝价格约占碳纤维制备成本的 60%,因此,大丝束碳纤维的 价格只有小丝束碳纤维的 50%~60%。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成本较低,一般用于工业与民 用产品,因此用途较为广泛;小丝束碳纤维对性能的要求更高,在航空航天和军工上应 用较多。

目前国内大丝束还存在诸多技术难题尚未解决。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生产周期长、 工艺复杂,涉及丙烯腈提纯、聚合、凝固成型、水洗、牵伸、预氧化、碳化、上浆等多 个环节,涉及技术参数控制点为 3000~5000 个。相比小丝束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的制 备技术更难,比如凝固成型、牵伸、预氧化、碳化、上浆等的均匀性难度极大。因此, 大丝束碳纤维的离散系数一般较大。同时,毛丝问题也是国产碳纤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控制难度加大,大丝束碳纤维毛丝调控更难。在后续应用过程中,由于大丝束碳纤 维丝束较大、易于集聚,因此展纱效果不好,进而造成树脂对大丝束纤维束内部浸润性 较差,丝束间容易产生孔隙且容易造成树脂相的富集与分离等缺陷。另外,在大丝束碳 纤维展纱过程中会出现毛丝甚至断纱,影响预浸料的制备工艺性,导致复合材料力学性 能分散性较大,进一步增加大丝束碳纤维应用难度。

美国、日本企业分别占据大小丝束主要市场份额。小丝束碳纤维方面,2020 年日本东丽、 东邦和三菱三家占据全球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份额的 49%。大丝束碳纤维方面,美国赫氏 为全球主要的大丝束供应商,占据了 58%的全球市场份额,其次是占比 31%的德国 SGL, 和占比 9%的日本三菱,其他企业仅占剩余的 2%。

2021 年全球市场需求中,大小丝束份额相当。小丝束碳纤维力学性能优异,拉伸强度为 3500~7000MPa、拉伸模量为 230~680GPa,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又称宇宙级碳 纤维;而大丝束碳纤维拉伸强度为 3500~5000MPa、拉伸模量为 230~290GPa,主要应 用在汽车、风电叶片、能源建筑和体育用品等,又称为工业级碳纤维。根据《2021 全球 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1 年全球大丝束、小丝束、中模量、高模量市场需求分 别为 5.14、5.11、1.48、0.07 万吨,占比分别为 43.5%、43.3%、12.5%、0.6%。

2.1.2 碳纤维产业链较长,制作流程复杂

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包含一次能源到终端应用的全部过程。从石油、煤炭、天然气均可 以得到丙烯,经氨氧化后得到丙烯腈,丙烯腈聚合和纺丝之后得到聚丙烯腈(PAN)原 丝,再经过预氧化、低温和高温碳化后得到碳纤维。碳纤维可制成碳纤维织物和碳纤维 预浸料,可作为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原材料;碳纤维与树脂、陶瓷等材料结合,可制 成碳纤维复合材料,再经各种成型工艺得到下游应用需要的最终产品。

原丝是生产高品质碳纤维的技术关键,纺丝工艺的选择及控制是稳定生产高性能原丝的 关键因素。碳纤维企业通过原油炼制、裂解、氨氧化等工序获得丙烯腈,然后对以丙烯 腈为主的原材料进行聚合反应生成聚丙烯腈,再以其纺丝获得聚丙烯腈原丝。PAN 基碳 纤维原丝是生产高品质碳纤维的技术关键,原丝品质缺陷,如表面孔洞、沉积、刮伤以 及单丝间黏结等,在后续加工中很难消除,从而造成碳纤维力学性能的下降。PAN 基碳 纤维原丝的生产过程为将丙烯腈单体聚合制成纺丝原液,然后纺丝成型。按照纺丝溶剂 的选择,聚合工艺的连续性,纺丝采用的工艺方法等,原丝制备可以分为不同的工艺类 型:按照纺丝溶剂区分,包括 DMSO(二甲基亚砜)、DMAc(N,N-二甲基乙酰胺)、 NaSCN(硫氰酸钠)等不同的溶剂类别;按照聚合工艺的连续性,可以分为一步法、两 步法;按照纺丝工艺,可以分为湿法和干喷湿纺法。其中,纺丝工艺的选择及控制为稳 定生产高性能原丝的关键因素。 PAN 原丝经过预氧化、碳化后得到碳纤维成品。PAN 原丝经过送丝架湿热预牵伸后,由 牵伸机器依次传送到预氧化炉,经过数台预氧化炉群的不同梯度的温度烤化后,形成氧 化纤维即预氧丝;预氧丝经过中温、高温碳化炉后形成碳纤维;碳纤维再经过最终的表 面处理上浆、干燥等工艺得到碳纤维成品。

2.1. 3碳纤维技术和资金壁垒较高

碳纤维生产技术上存在配方壁垒、工艺壁垒和工程壁垒,难度依次增加,合计突破时间 需要 10 年以上。根据光威复材《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项目可行性报告》,碳纤维生产技 术上主要存在三大壁垒: )配方壁垒。配方主要是各种原辅料的配比,比如原丝制备环 节中丙烯腈与溶剂、引发剂的配比等,配方一般可通过购买或挖角技术人员等方式获取, 取得后可迅速消化吸收,壁垒突破时间为 1-2 年。 )工艺壁垒。这是指在配方的基础上, 配合装备、人工进行不断地工艺调整和磨合,最后才能工业化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比如 原丝生产过程中的喷丝工艺、蒸汽牵伸工艺等,工艺壁垒突破时间为 3-5 年。 )工程壁 垒。多道生产工艺就组成了全套工程体系,工程体系需要每个生产工艺的协调配合,工 程壁垒突破时间在 5 年以上。 碳纤维资金壁垒高,每万吨投资额可达 亿左右。碳纤维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新进入企业需要面对大规模固定资产投入的挑战。生产碳纤维需要经过聚合、纺丝、氧 化碳化三个工段,每个工段均需要几十台甚至上百台大型设备,以及配套的生产厂房与 相应的环保设施等。因此生产碳纤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壁垒是进入碳纤维行业 的天然壁垒。以各主要上市公司为例,每万吨碳纤维投资额大概需要 20 亿左右。中简 科技由于投资的是高性能碳纤维及织物项目,且含有部分产线和车间建设,项目每万吨 投资额达到 124.67 亿元。

2.2 行业需求旺盛,风光氢领域表现亮眼

2021 年中国碳纤维市场需求为 6.24 万吨,同比增长 27.7%。根据《2021 全球碳纤维复 合材料市场报告》,2021 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达到 11.80 万吨,同比增长 10.4%,2025 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 20 万吨,2030 年预计将达到 40 万吨。其中中国碳纤 维的总需求稳步增长,2021 年达到 6.24 万吨,同比增长 27.7%,占到全球市场需求的 52.9%。2025 年中国碳纤维市场需求预计可达到 15.93 万吨。

我国碳纤维在新能源领域中应用占比逐步提升, 021 年风光氢合计占比达到 2.1%。按 照数量份额,2021 年全球碳纤维应用领域排名前三的有风电叶片、体育休闲、航空航天, 占比分别为 28.0%、15.7%、14.0%。中国碳纤维应用领域排名前三的为风电叶片、体育 休闲、碳碳复材,2021 年市场需求分别为 2.25 万吨、1.75 万吨、7000 吨,占全国总需 求的比重分别为 36.1%、28.1%、11.2%。我国碳纤维各应用领域中,以风、光、氢为代 表的新能源领域已成为消化我国碳纤维市场需求的绝对主力,2021 年三者合计占比达到 52.1%。从增速来看,2017-2021 年,风电叶片市场需求从 3060 吨增长至 2.25 万吨,复 合增速为 64.7%;碳碳复材市场需求从 900 吨增长至 7000 吨,复合增速为 67.0%;压力 容器市场需求从 1000 吨增长至 3000 吨,复合增速为 31.6%。

2.2. 1风光氢领域:景气度持续,市场需求旺盛

海上风电高速增长, 021 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1.1GW,同比增长 08.03%。近年 来全球风电市场发展迅速,2021 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 837.45GW,同比增长 12.41%, 新增风电装机容量 93.6GW,同比下降 1.78%。其中,海上风电表现亮眼,2021 年全球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 21.1GW,同比增长 205.8%。占新增风电装机总量的比例为 22.54%,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风电叶片大型化趋势显现,碳纤维综合成本更具优势,市场需求有望提升。当前,随着 风力发电机率增大,特别是在海上风机的需求刺激下,全球风机大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当风机变大后,全玻璃钢叶片已无法满足叶片大型化、轻量化的要求,而密度、刚性方 面更出色的碳纤维材料则成为了更理想的选择。国际风电巨头 Vestas 生产的 V-90 型 3.0MW 风机叶片已经实现了较玻璃纤维相比减重 32%、降本 16%的效果,荷兰戴尔佛理 工大学研制的 120m 直径叶片,梁结构采用碳纤维重量减轻 40%。根据《风电行业用复 合材料发展研究报告》,未来陆上风电叶片的长度主要以 70-90m(3-6MW)为主,海上 风电叶片长度将达到 100m 以上(12MW+),目前全球最长的海上风电叶片的叶轮直径 已经达到 260m。

预计 2025 年全球风电叶片领域碳纤维市场需求达到 .06 万吨, 022 2025 年 AGR 达 9.84%。近几年,受益于风电装机高景气,风电叶片领域碳纤维市场需求高速增长。 2022 年 7 月,风电巨头 Vestas 以碳纤维条带为主要材料的风力涡轮叶片的相关专利到期, 国内风电制造厂商可以不受专利限制地推出应用碳梁的风电叶片产品,预计将为碳纤维 在风电领域贡献较大的增量市场。基于 GWEC 对于 2022~2025 年全球风电装机的预测, 我们测算出 2022~2025 年全球风电叶片领域碳纤维市场需求分别为 3.68、4.63、5.10、 8.06 万吨,有关假设前提如下:2022~2025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及海陆风电装机量预测数据来自 GWEC,其中预测 2022 年海上风电装机量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2021 年海上风电装机量主要增量集中在中 国,从 2022 年开始,中国政府将停止提供电价补贴; 根据 CWEA,2021 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单机容量中 5.0~6.9MW 占比接近 70%。根据 国际可再生能源(IRENA),预计陆上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将从 2018 年的 2.6MW 增至 2025 年的 4~5MW。考虑到欧洲等国风电单机容量要明显高于我国,预计 2021 年全球海 上/陆上风电平均单机功率为 7/3MW,之后逐步提升; 参考美国 sandia 国家实验室数据,碳纤维主梁占叶片重量比例约为 13.6%。假设 2021 年海上/陆上风电叶片中碳纤维重量占比分别为 25%/12%,同时假设海上风电叶片 中碳纤维用量占比增速快于陆上风电;参考美国 sandia 国家实验室数据,当碳纤维叶片超过 70m,渗透率达到 55%;假设 2021 年海上/陆上风电碳纤维渗透率为 60%/9%。

碳碳复材作为极佳的热场材料,逐渐取代石墨广泛应用于光伏领域。碳碳复合材料是碳 纤维及织物增强的碳基体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刹车盘、航天部件、热场部件三大领域。 碳纤维刹车盘由于具有质量轻、耐高温、热膨胀系数低、无热衰退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 飞机与高铁,并且由于其消耗品的属性,消费市场较大;航天部件市场方面,碳碳复材 是飞行器端头帽、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喉衬等部件的首选材料,随着兵器技术性能要求 不断提高,具有优异性能的碳碳复材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热场部件市场方面,碳碳复 材是极佳的热场材料,安全性和经济性均高于石墨材料,已经逐渐取代石墨广泛应用于 光伏领域,具体应用在单晶硅炉坩埚、导流筒、保温筒、加热器等部位。根据金博股份, 碳碳复材在光伏行业热场系统部件中使用比例快速提升,未来随着光伏行业景气度的持 续,碳碳复材的市场需求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光伏市场高速增长将带动碳碳复材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预计到 025 年全球碳碳复材领 域碳纤维市场需求将达到 .39 万吨, 022~2025 年 AGR 达 3.02%。2008 年以来,全 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持续增长,2021 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 843.09GW,同比增长 18.70%, 增速较上年略有下滑。根据中国光伏协会的乐观估计,预计到 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 量将达 300GW 以上。假设容配比为 1:1,2021 年组件产能利用率为 65%,每台单晶硅 碳碳复材需求为 180kg。由此可以测算,2022~2025 年碳碳复材领域碳纤维市场需求分别 为 1.29、1.66、1.94、2.39 万吨,其他假设前提如下: 参考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1 年单晶硅片(p 型+n 型)市场占比约 94.5%。假设 2021 年单晶硅市占率为 94.5%,之后逐步提升; 假设 2021 年 1GW 硅片需要 90 台单晶炉,之后随着拉晶效率的提升,单晶炉需求量 逐步下降; 参考金博股份可转债跟踪评级报告,碳基复合材料在热场部件中使用比例快速提升, 2020 年坩埚/导流筒/保温筒占比分别超过 95%/65%/55%,假设 2021 年整体渗透率为 70%,并逐年提升;单晶炉中的热场材料需要定期更换,参考金博股份招股说明书(导流筒、保温筒、坩 埚使用寿命分别为 2 年、1.5 年、6-8 个月),假设每年单晶炉所用碳纤维中有 65%需要更 换;每年有 10%的升级改造需求; 假设 2021 年在碳碳复材各应用领域中,光伏热场占比达 70%,之后逐步提升。

储氢气瓶是目前压力容器领域碳纤维最具前景的应用方向,政策加持下未来增长可期。 目前压力容器主要用于天然气和氢气储罐、高压储气罐、压缩天然气燃料罐、火箭发动 机等领域。与传统容器用钢等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具有高比强度及模量、高疲劳强度、 高刚度、高压承受能力、较低的热膨胀系数、耐腐蚀性和其他优异特性,在压力容器领 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压力容器领域用碳纤维最具发展前景的方向为储氢气瓶 领域的使用,2021 年全国的气瓶碳纤维用量大约为 3000 吨,其中呼吸气瓶用量大约为 600 吨,CNG 气瓶大约 500 吨,储氢气瓶用量约为 1900 吨。2022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 委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 年,我国氢燃料电 池车辆保有量要达到约 5 万辆,预计未来储氢气瓶碳纤维需求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氢气瓶碳纤维市场需求将达 2.40 万吨, 022~2025 年 CAGR 为 55.92 。其中中国氢气瓶碳纤维市场需求为 160 吨, 022~2025 年 CAGR 为 4.72 。 根据香橙研究院数据,2021 年全球共销售氢燃料汽车 16313 台,同比增长 68%。假设 2022~2025 年氢燃料汽车销量增速稳中略降,每台车配备储氢气瓶数量为 6 个,每个瓶 子碳纤维用量为 40~50kg 不等,则到 2022~2025 年全球氢气瓶碳纤维市场需求将分别达 到 0.63、0.99、1.67、2.40 万吨。国内方面,根据《2021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 2021 年中国氢燃料汽车主要增量为物流车、重卡和大巴,其中重卡一般配备 6-8 个瓶组, 每个瓶子碳纤维用量为 40-45kg,假设物流车和大巴配备碳纤维瓶组数量及重量与重卡 类似。同时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到 2025 年氢燃料电池 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假设 2022~2025 年氢燃料车年销量由 5000 逐步提高到 20000 辆, 由此可以测算出 2022~2025 年我国氢气瓶碳纤维市场需求分别为 1530、2720、3740、 8160 吨。

2.2. 2传统领域:航空航天定位高端,体育休闲需求稳健

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优异,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大型整体 化结构的理想材料,与常规材料相比可使飞机减重 20%~40%。复合材料还克服了金属材 料容易出现疲劳和被腐蚀的缺点,增加了飞机的耐用性。复合材料的良好成型性可以使 结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结构轻量化中无可替代的 材料性能,在军用航空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自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国外军用飞机从最初将复合材料用于尾翼级的部件制造到今天用于机翼、口盖、前机身、 中机身、整流罩等。 航空航天属于碳纤维的高端应用领域,平均单价远高于其他领域。航空航天领域附加值 高,碳纤维单价要明显高于其他应用领域,根据《2021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 2021 年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平均单价可以达 72 美元/公斤,而其他应用领域单价普遍在 20~30 美元/公斤。和全球相比,目前我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比例依然较低, 2021 年市场需求为 2000 吨,占比仅为 3.2%。

C919 正式交付,商用飞机碳纤维需求放量在即。2022 年 12 月 9 日,首架商用 C919 正 式交付给中国东方航空,C919 是中国首架自主研发并获得适航许可证的飞机,通过了所 有适航审定,符合适航要求投入商业航班运作。复合材料在 C919 材料应用中占比达到 了 12%,其中绝大部分为碳纤维/环氧树脂;应用部位包括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翼梢小 翼、后机身等多个关键部位。据中国商飞官网,C919 已有超 1000 架订单,每架空机重 量 42 吨,则总计需要碳纤维复合材料超 5000 吨。国产民机的发展将给航空碳纤维带来重大发展机遇,随着 C919 的正式交付,国产民机领域碳纤维需求将呈倍数的提升,预 计将进一步提振碳纤维下游需求。

我国军机升级换代需求强烈,军机碳纤维使用比例将不断提升,2021 年全球航空航天领 域碳纤维市场需求为 1.65 万吨,预计到 025 年达到 .06 万吨, AGR 为 .71%。“十 四五”期间是我国国防军工发展的重要窗口期,主战装备将过度到“批量建设”的放量 期,我国军机升级迭代有望加速,随着战机的升级换代,军机碳纤维使用比例也将不断 提升。2021 年全球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市场需求为 1.65 万吨,预计到 2025 年达到 2.06 万吨。

碳纤维在体育休闲市场中,主要应用于高尔夫球杆、曲棍球棍、网球拍、钓鱼竿、自行 车架、滑雪板、赛艇等高端体育休闲领域。这些应用主要基于碳纤维的轻质、高强度、 高模量、耐腐蚀等特点,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高尔夫球杆比金属杆减重近 50%, 碳纤维自行车较铝材减重 40%且实现更高的车架精度。钓鱼竿、球拍、滑雪板、高尔夫 球杆等体育用品的碳纤维多使用大丝束碳纤维。

2021 年碳纤维在体育休闲市场需求量为 1.85 万吨,预计到 025 年将达到 .25 万吨, AGR 为 .02%。2020 年疫情之下,群体运动的碳纤维器材大幅度下滑,而个人体育休 闲的器材反而上升。2021 年不少国家开始放开群体运动,这直接带来了体育器材的较高 速的增长。根据《2021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2021 年全球碳纤维在体育休闲 市场需求量为 1.85 万吨,2025 年预计将达到 2.25 万吨。

总体来看,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碳纤维需求将达到 1.4 万吨,其中风光氢的需求将提升 至一半以上。根据我们的测算以及《2021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未来几年全 球碳纤维市场需求增量主要集中在风电、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等新能源领域,其中风电 领域到 2025 年市场需求将达 8.06 万吨,占全球碳纤维总需求比例达到 37.61%,风光氢 合计占比达到 59.99%。航空航天和体育休闲市场规模预计保持稳步增长,到 2025 年市 场需求将分别达到 2.06、2.25 万吨,2021-2025 年复合增速为 5.7%、5.0%。

2.3 国产替代进行时,“十四五”期间大丝束产能快速扩 张

2.3.1 日美等国对我国碳纤维出口管控趋严,国内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日、美是我国碳纤维海外需求的主要来源,近几年对我国碳纤维出口政策管控趋严。长 期以来我国碳纤维进口来源以日、美、韩等国为主。2020 年下半年以来,日本、美国加 强了对碳纤维出口中国的政策管控,导致国内碳纤维境外供应难度进一步较大。2020 年 12 月 22 日,因日本东丽子公司出口碳纤维流入了未获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许可 的中国企业,日本经济产业省对该公司实施了行政指导警告,要求东丽子公司防止再次 发生此类事件。2021 年 2 月 24 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了行政命令,在联邦机构间展开 为期 100 天的审查,以解决四个关键产品供应链中的漏洞,其中包括碳纤维。在此背景 下,碳纤维进口增速进一步放缓,国产碳纤维将迎来进口替代的机遇期。

支持政策持续出台,碳纤维发展动力强劲。2015 年以来,关于碳纤维的政策层出不穷, 2016 年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高性能碳纤维与复合材料等技术,满足国家建设和经 济发展需求;2019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 将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制品的开发、应用和生产列为国家产业架构调整指导目录的鼓 励类项目;2021 年 3 月,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 料的研发应用,为未来碳纤维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22 年 9 月,工 信部等三部门出台《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性能化工材料、碳纤 维及其复合材料等的技术攻关。

2.3. 2我国进口依赖度逐步下降,“十四五”期间众多企业宣布扩产

国内碳纤维产量持续扩张,进口依赖度逐步降低,2021 年进口依赖度为 53.11%,到 025 年预计降至 8.99%。2021 年碳纤维进口量为 3.31 万吨,同比增长 8.98%,增速较 上年有所下降;2021 年碳纤维国产量为 2.93 万吨,同比增速达到 58.11%,连续两年保 持 50%以上增速。2017-2021 年,我国碳纤维进口依赖度(进口碳纤维数量/国内碳纤维 市场需求)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21 年进口依赖度为 53.11%,同比下降 9.1pct,降幅明 显。到 2025 年,我国碳纤维进口依赖度预计将降至 38.99%。

“十四五”期间国内众多企业宣布扩产,产能增量主要集中在大丝束。近年来,在风光 氢等新能源领域的带动下,我国碳纤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国内众多企业纷纷宣布扩充, 从规划的产品来看,除了中复神鹰、中简科技、光威复材等少部分公司外,绝大部分公 司扩产的产品均为大丝束碳纤维,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大丝束产能将迎来较快增长。

3.1 万吨产能规模效应显现,进军高附加值领域增厚利润

3.1.1 碳纤维产品种类丰富,收入稳步增长

公司碳纤维产品种类丰富,应用领域主要有航空航天、压力容器、碳 碳复合材料、风 电叶片等。公司碳纤维产品覆盖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模型、高强高模型等不同类别, 主要产品型号包括 SYT45S、SYT49S、SYT55S 和 SYM40 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 天、压力容器、碳/碳复材、风电叶片、交通建设、体育休闲、汽车工业、轨道交通、建 筑桥梁等领域。

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碳碳复材、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领域占比明显提升。2018 年以 来,公司产品在碳碳复材和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占比逐步提升,2021 年上半年,公司碳纤 维最大应用领域为体育休闲,占比为 27.10%,较 2020 年全年下降 4.06pct。在碳碳复材 和航空航天领域收入占比分别为 22.44%、13.98%,较 2020 年全年分别提升 10.86pct、 5.87pct。增速方面,2018-2020 年,公司碳纤维在风电叶片、碳碳复材、航空航天、压 力容器等领域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三年复合增速分别达到 233.94%、156.46%、 66.72%、64.27%。

2020 年,公司在航空航天、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的市占率分别达到 4.99%、 7.43%、 4.15%。公司专注产品结构优化,持续拓展航空航天、碳碳复材、压力容器领域,2020 年在上述领域分别实现销量 254.91、548.61、424.40 吨。根据《2020 全球碳纤维复合材 料市场报告》,2020 年我国在航空航天、碳碳复材、压力容器领域的总需求分别为 1700、 3000、2000 吨,据此计算,2020 年公司在航空航天、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的市占率分 别达到 14.99%、27.43%、14.15%。

碳纤维的主要原材料为丙烯腈等化学原料,受原油价格影响较大, 021 年上半年采购价 格为 .28 万元 吨。碳纤维成本中,制造费用和直接材料占比较高,2021 年上半年占比 分别为 51.03%、32.56%。碳纤维的原材料主要是丙烯腈等化学原料,属于大宗化工产 品,价格波动受到石油化工行业影响。2018-2020 年公司采购价格逐渐下降,2021 年受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等市场因素影响,公司丙烯腈采购价格为 1.28 万元/吨,较 2020 年全 年采购价格提升明显。

产品价格稳步提升,下半年原材料压力缓解,叠加产品结构优化,公司碳纤维毛利率具 备继续提升潜力。2018 年以来,碳纤维毛利率整体呈提升趋势,2022 年上半年受原材 料价格影响,毛利率同比下降 2.59pct 至 45.09%。价格方面:2018-2021H1 公司碳纤 维单价呈现稳步提升态势,2020 年单价为 14.04 万元/吨,同比增长 16.90%。2021 年上 半年,碳纤维单价达 18.72 万元/吨。成本方面:2022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开始走低,截至 2022 年 9 月,布伦特原油现货价为 90.16 美元/桶,较上半年的高位 120.08 美元/桶已明显下降。碳纤维下游应用领域广阔,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价格依然有 望提升,叠加公司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及下半年成本端压力的缓解,公司毛利率具备继 续提升潜力。

3.1.2 产能将迎爆发式增长,规模效应有望显现

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建成投产,产能迎来迅速扩张期。2019 年 5 月,公司正式启动西宁 万吨碳纤维基地建设工作;2021 年 9 月,西宁基地正式投产;2021 年 12 月,西宁碳纤 维工程入选 2021 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西宁碳纤维基地项目总投资 50 亿元,首批碳 纤维产品能达到国内领先的 T700 及 T800 级水平。西宁碳纤维工程完成了“多个首次”, 首次全球单基地产能突破一万吨,首次实现了单线年产 3000 吨高性能碳纤维制备、首 次在高原地区完成了全碳纤维系统工艺摸索。

拟新建年产 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项目投资和产能规模较西宁基地更进一步。 2023 年 1 月 3 日,公司发布公告,拟投资 59.62 亿元新建年产 3 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 项目,以及建设多套聚合装置、原丝生产线、碳化生产线以及配套工程。该项目将以公 司系统掌握的 T700、T800 级以上高性能碳纤维全套生产技术,及公司在干喷湿法领域 具备的显著技术优势,制造高性能碳纤维产品,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对提升 公司整体综合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公司公告,该项目建设周期为 2023 年 4 月至 2026 年 8 月,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19.90%。 截至 022 年上半年,公司碳纤维产能为 .45 万吨,在建 拟建产能达 .4 万吨。2018- 2020 年,公司碳纤维产能稳定在 3500 吨。2021 年开始,西宁基地逐步释放产能,截至 2021 年上半年,公司碳纤维产能达到 5500 吨,产能利用率为 82.05%,其中包括连云港 基地 3500 吨和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 2000 吨。2022 年上半年,西宁万吨碳纤维项目释放 产能 1.1 万吨,公司总产能达到 1.45 万吨,较西宁基地建成前增长 3 倍以上。此外,西 宁二期 1.4 万吨/年碳纤维项目正处于建设阶段,截至目前各厂房已封顶,预计 2022 年 底至 2023 年期间各生产线开始陆续建成并投产,加上拟建年产 3 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 目,公司后续产能增长依然动力十足。

公司碳纤维产量位列行业第二, 021 年上半年碳纤维产量 销量分别为 2256.46/2024.61 吨。2018 年以来,公司碳纤维产销量逐步增长,2020 年碳纤维产量为 3777.21 吨,同比 增长 13.02%;2021 年上半年碳纤维产量为 2256.46 吨。2020 年公司碳纤维销量为 3761.14 吨,同比增长 9.90%;2021 年上半年碳纤维销量为 2024.61 吨。根据中国化学纤 维工业协会的统计,2021 年公司碳纤维产量位列行业第二,领先优势明显。

碳纤维生产规模化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PAN 基碳纤维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聚合、PAN 纺 丝和氧化炭化三大部分。其中聚合阶段主要成本为蒸汽、电力、水及相关配套设施运行 维护等;PAN 纺丝阶段主要成本为聚合液的过滤及输送、纺丝、车间洁净化等成本;氧化炭化阶段主要成本包括原丝、上浆剂、电、炭化废气处理、氮气、循环水、车间洁净 化、配套设施运行维护等;辅助工程成本主要有原煤、电力、水及相关配套设施运行维 护等;此外,还有固定资产折旧及人员工资等流动成本。根据马祥林等的《PAN 基碳纤 维生产成本分析及控制措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碳纤维生产成本呈现下降趋势, 年产 100t 碳纤维的单耗成本为 47.08 万元,而年产 1000t 碳纤维的单耗成本仅为 20.68 万 元。

规模效应效果初显,公司单吨成本、单位费用已有下降趋势。2020 年,公司碳纤维单吨 成本为 7.94 万元/吨,同比下降 13.25%。2021 年上半年,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及西宁新 基地产能爬坡影响,碳纤维单吨成本略有回升,达到 8.77 万元,但较 2018、2019 年的 成本仍有所下降。制造费用方面下降更为明显,2019 年以来持续走低,2021 年上半年 单吨制造费用为 4.49 万元。公司碳纤维单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持续下行,单吨管理费 用有所回升,2021 年上半年,碳纤维单吨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分别为 0.04/2.31/0.25 万元。

制造费用为碳纤维主要成本构成,规模效应更为明显, 01 年以来公司单吨制造费用持 续走低。从同行上市公司的成本构成来看,制造费用为碳纤维成本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2021 年上半年,中复神鹰碳纤维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占比 51.03%。2021 年,光威复 材、中简科技碳纤维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占比分别为 66.47%、76.42%。2019 年以来 公司制造费用持续走低,2021 年上半年单吨制造费用降至 4.49 万元。后续随着西宁二 期和年产三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逐步落地,公司碳纤维产能将迎来爆发性增长,规 模效应将更加明显。

3.1.3 积极布局军品业务,T800 级碳纤维已获中国商飞 PCD 预批准

碳纤维能够显著降低飞机的燃油成本,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2021 年上半年公司碳 纤维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领域收入为 5302.71 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为 13.98%。碳纤维具 有质轻、高强度、耐腐蚀、抗疲劳的属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 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于飞机的结构材料(占飞机重量的 30%左右),碳纤维 的使用能使飞机结构材料减重 20%至 40%,飞机整体重量减轻 6%至 12%,从而显著地 降低飞机的燃油成本。2018 年以来,公司碳纤维产品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收入和占总收入 的比例稳步增长,2020 年,公司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收入达到 4279.39 万元,同比 增长 103.16%,占总营收比例为 8.11%,同比增长 2.99pct。2021 年上半年,公司碳纤维 在航空航天领域收入为 5302.71 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为 13.98%,较 2020 年全年明显提 升。

公司碳纤维各应用领域中,航空航天单价最高, 021 年上半年达到 2.77 万元 吨。根据 公司招股说明书,2018 年公司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平均单价仅为 12.97 万元/吨,到 2021 年上半年已上涨至 22.77 万元/吨,价格增长迅猛。对比其他应用领域,航空航天领 域的单价长期保持领先水平,而其他领域产品单价均徘徊在 20 万元/吨或以下。

军品业务毛利率较高,但认证周期长、市场准入门槛较高,目前公司 T800 级碳纤维已 获中国商飞 PCD 预批准。公司碳纤维以民品销售为主,与日本东丽、日本东邦、日本 三菱丽阳以及美国赫氏等国际巨头的进口碳纤维产品市场基本重叠,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因此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光威复材、中简科技两家同行业公司以军品销售为主,市场准 入门槛较高,毛利率相对较高。2021 年中简科技、光威复材、中复神鹰毛利率分别为 77.08%、44.42%、44.42%。公司正在加大航空领域碳纤维应用的研发,以提升公司产品 附加值及利润水平,公司的 SYT55S(T800 级)碳纤维已实现批量化生产,且正与中国 商飞展开合作,目前公司 T800 级碳纤维已获中国商飞 PCD 预批准,预浸料应用验证进 展顺利。

IPO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助力航空航天领域业务开拓。 )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及原 丝试验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 2.32 亿元,项目建设地点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用于 下一代 T1100 级碳纤维研发,进行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碳纤维的应用技术开发、产品应用 认证和生产。截至 2022 年上半年,连云港航空航天高性能碳纤维及原丝试验线项目已 完成建设,并于 2022 年 7 月底开始联动试车。 )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制造项目。该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投资 3.62 亿元,项目新建碳纤维 研发中心综合体 1 座,生产车间 1 座。截至 2022 年上半年,上海碳纤维航空应用研发及 制造项目外购设备已陆续到货,预计 2023 年 9 月建成并投产。

3.2 干喷湿纺技术引领行业,产品品质对标国际龙头

3.2.1 多年研发攻关,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七载筚路蓝缕,碳纤维技术底蕴愈发深厚。2005 年 9 月 29 日,公司正式启动碳纤维 工程,代号“9.29”工程,自此开始了艰辛的碳纤维技术攻关。2005~2012 年,公司实 现从“0-1”的突破,实现 T300 碳纤维产业化稳定生产;2013~2019 年,公司成功攻克 干喷湿纺世界级难题,奠定行业地位;2020 年至今,西宁万吨碳纤维里程碑项目建成投 产,公司产能进入快速扩张期。碳纤维行业壁垒较高,公司研发攻关十几年取得了一系 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技术底蕴也愈发深厚。

多年攻关进入收获期,公司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经过多年积累,不断突破 技术瓶颈,多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在碳纤维的主要工艺段的技术先进性包括: )聚合工艺阶段。研发了干喷湿纺纺丝原液聚合物配方和制备技术和大容量 60m³专用 聚合釜和匹配聚合工艺,实现了单套 5000 吨/年 PAN 原液的稳定化均质化制备。 )干 喷湿纺纺丝工艺阶段。研发了干喷湿纺凝固成型核心技术、高压蒸汽高倍牵伸技术和多 纺位均质纺丝技术,成功实现了高取向、低缺陷高品质 PAN 原丝的高效制备,纺丝速度 达到 400m/min,单线规模达到 5000 吨/年。 )预氧化、碳化工艺阶段。研发了干喷湿 纺高性能碳纤维高效预氧化技术、快速碳化技术,高强型碳纤维和中模型碳纤维性能与 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单线规模达到 2000 吨/年(12K)。

持续研发投入夯实技术护城河,坐拥 大研发平台。近几年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2021 年研发投入为 5912.38 万元,同比增长 244.15%,占总收入比例为 5.04%,同比增 长 1.81pct。2022 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为 1.07 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为 7.35%。公司人才 团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强,核心成员十多年来在适用于干喷湿纺的高粘度 纺丝原液制备、聚丙烯腈基原丝快速纺丝技术、高效快速预氧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 列重要研究成果。公司目前拥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高性能碳纤维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碳纤维工程中心 3 大研发平台,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研发和应 用技术科研攻关。

3.2.2率先突破干喷湿纺技术,产品品质对标国际龙头

干喷湿纺工艺具有碳纤维表面缺陷少、拉伸性能和复合材料加工工艺性能优异、纺丝速 度快等优点,但技术难度较大,国内大部分企业仍以湿法纺丝工艺为主。相比湿法纺丝, 干喷湿纺喷丝头不直接浸入凝固浴,喷头温度可独立的精确控制,纺丝液由喷丝板喷出 在进入凝固浴之前先经过一段几毫米的空气层,纺丝液在空气层中发生一定的拉伸流动, 不仅提高纺丝速度,还有利于大分子链的取向。原丝结构相比直接进入凝固浴更为均匀 致密,同时截面也更容易成圆形,从而提高力学性能。由于干喷湿纺工艺技术难度较大, 仅少量企业掌握该生产技术并形成成熟的碳纤维产品,目前国内大部分碳纤维制造企业 仍以湿法纺丝工艺为主。

产品对标行业龙头日本东丽,品质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公司碳纤维产品种类丰富,其 中,SYT45S、SYT49、SYT49S 属于 T700 级碳纤维,SYT55S 属于 T800 级碳纤维, SYT65 属于 T1000 级碳纤维。公司产品型号已基本实现对行业龙头日本东丽的主要碳纤 维产品型号的对标,实现了对高强型、高强中模型、高强高模型等类别碳纤维的品种覆 盖。公司目前所有产线均生产干喷湿纺碳纤维,生产的产品品质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 并在下游市场取得广泛应用。

3.3 实控人为中国建材,业务发展有支撑

中国建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持续为公司注资输血。2007 年 10 月,中国建材集团注资 入股中复神鹰,公司开始启动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建设;2019 年,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 联投、中国复材分别增资 1.49、1.08 亿元;2020 年 7 月,中联投、中国复材又分别增资 7460、5424 万元;2020 年 12 月,中联投、鹰游集团、中国复材、连工投按各自持股比 例同比例向公司增资 2 亿元。截至 2022 年三季度,中国建材集团通过中联投、中国复 材合计持股 57.27%,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中国建材业务模式多元,有望和公司产生协同作用。中国建材主要业务包括三大板块: )基础建材。主要从事水泥及水泥+业务,中国建材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水泥制造商,水 泥、商混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 )新材料。包括轻质建材、玻璃纤维、碳纤维、玻璃 新材料、风电叶片、锂电池隔膜、先进陶瓷、人工晶体。 )工程技术服务。包括海外 投资、工程建设、大研发服务、检测认证、“我找车”物流平台、跨境电商。中国建材 集团业务模式多元,旗下公司众多,其中不乏涉及风电叶片、压力容器等新材料业务的 公司,有望和公司产生协同作用。

盈利预测重要假设:

产能:截至 2022 年上半年,碳纤维产能达到 1.45 万吨。西宁二期 1.4 万吨高性能 碳纤维及配套原丝项目于 2021 年 10 月开工建设,预计 2022 年底至 2023 年期间各 生产线开始陆续建成并投产。同时拟建年产 3 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建设项目,建设周 期为 2023 年 4 月至 2026 年 8 月。假设 2022~2024 年碳纤维产能分别为 1.60、3.35、 3.85 万吨。

销量:2021 年碳纤维实现收入 11.63 亿元,同比增长 120.27%。2022~2023 年碳纤 维产能迎来快速扩张期,碳纤维销量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考虑到产能爬坡 等因素,我们假设 2022~2024 碳纤维销量分别为 1.06、1.58、2.30 万吨,同比增速 分别为 70%、55%、45%。

单价:2018 年以来,公司碳纤维产品单价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公司产品应用在航空 航天、碳碳复材等高附加值领域的比例逐步提升,价格有提振空间。但近两年国内 碳纤维行业供给快速增长,价格下行压力或将存在。综合考虑,预计 2022 年公司 碳纤维单价同比略有增长,2023~2024 保持不变,即 2022~2024 年碳纤维单价分别 为 20.59、20.59、20.59 万元/吨。

毛利率: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下半年原油价格开始走低,后续成本压力有望缓 解。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45.62%、46.92%、47.92%。

费用率:公司产能持续扩张,规模优势有望显现,2018~2021 年各项费用率整体下 降趋势明显,后续有望继续下行。预计 2022~2024 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0.24%、 0.21%、0.20%;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8.31%、8.15%、8.77%;财务费用率分别为 1.82%、1.78%、1.62%。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中复神鹰(SH688295):

中复神鹰:北京市嘉源律师事务所关于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法律意见书 网页链接

嗔贪痴疑慢:

中复神鹰(SH688295)中简科技和中复神鹰22年的净利润都是在5.8亿左右,一个200多亿市值,一个400多亿市值。中简科技(SZ300777)

中复神鹰(SH688295):

中复神鹰: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 网页链接

俯首拜阳明:

五大高精尖,四个碳纤维相关,高端的//@超探:我国目前有五大急需证券化的高精尖军工资产:
排名第一的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东风导弹,
排名第二的是成飞集团的歼-20,
排名第三的是中国船舶的国产航母,
排名第四的是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长征火箭,
排名第五的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神舟飞船。
能与千亿估值的歼-20这种...
中简科技(SZ300777) 光威复材(SZ300699) 中复神鹰(SH688295)

投资小A:

中简科技(SZ300777) 除了产能投放顺利复合预期,最大的看点是净利率,如果没算错的话,全年扣非净利率接近65%,非常不错。注意,是扣非哦,前三季度净利率61.6%,已经是这两年新高。


压制中简估值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产能问题,太慢,一个是单品下的降价问题。这也是机构更看好神鹰和光威的原因,22年它们股价最低点都翻倍了,中简没啥反应,个人认为是可以理解的。神鹰这几年一直都是量价齐升的阶段,非常不错,产能也上的快,只是现在估值没啥吸引力,光威稳,管理层靠谱,军民两条腿,非定型一定程度可以弥补T300的降价问题,缺点是有点保守,高端民品有点失望,神鹰应该感谢光威。


净利率为啥这么重要呢,这说明了2个问题。一是千吨线产出效率逐步稳定提升,可以提升毛利率,转而提升净利率。不容易啊,千吨线20年转固,等同性验证搞了一年半,21年9月才投产,产能爬坡效率也一般,产能问题一直压制着中简。


二是说明规模效应开始显现,这个非常重要,净利率的提升说明规模效应下能对冲一些降价带来的负面影响。神鹰的规模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中简22年的产能产量也翻倍了,规模效应下提升了毛利率,降低了期间费用率。


降价是大势所趋,23年的新合同估计也会降价的,以量补价是个辛苦活,效率提升和规模效应能起到些对冲作用。


21亿的大合同从22年7月开始执行,这块收入是19亿,不是21亿,要扣税,不少人直接拿21亿算收入,差别不小。22H2收入4.07亿,发布的交流会议公告中,管理层说到大合同23年提前完成,分摊到23年15亿收入。


23年产能能满足吗,前期产线能搞400吨,单价2400元/公斤,要完成15亿收入,三期项目需要200吨产量,有希望吧。三期项目23年开始投产,管理层倒是信心满满,一直说三期建设进展顺利,好于预期,还说过三期项目搞完后,困扰公司的供货问题将彻底解决。


23年15亿收入的话,净利润7.5-9亿之间,净利润同比30%-55%,中性下PE取40,乐观点50(看三期产能投放和23年下半年签的新合同),市值在300-400亿之间。
光威复材(SZ300699)中复神鹰(SH688295)

Dukesan: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91097/
1
上一篇齐鲁银行:知行合一,从而百战百胜,加油!
下一篇 泰坦股份(003036.sz)发布2022年业绩预告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