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历年来会计中级考试分数线(中级财务会计分数线)

最新通知:2021年上半年软考分数线依旧是45分! 原文地址:网页链接 这是人社部网站先发布的,软考官网会晚点更新,电子证书9月份,纸质证书10月份左右。

最新通知:2021年上半年软考分数线依旧是45分!

原文地址:网页链接

这是人社部网站先发布的,软考官网会晚点更新,电子证书9月份,纸质证书10月份左右。

一次性通过,算是松了一口气,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从下决心开始到笔试,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需要耐得住寂寞,虽然枯燥,但很充实。下一个路口,准备出发!

恭喜顺利通过考试的同学,没过的小伙伴今年全力以赴,争取顺利拿证。

附:电子证书这里查询和下载:网页链接

保存好等待查询和下载。

#软考# #职称#

#极目锐评#【“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为考研热降温当破除学历歧视】3月11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发布,“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话题瞬间引爆热搜,网友直呼“考研太难了”。(据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洞见计划#

据报道,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而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这意味着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200万大关,到2021年达到377万,5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从2011年151.2万到2022年457万,全国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实现3倍数跃升。

另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高等学校(机构)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显示,2011至2020年间,这一数字从49.46万增长至99.05万,增幅为100%,而同期报考人数增幅超过125%。考研人数的增幅大于录取人数的增幅,意味着考研难有增无减。

考研难是因为考研热居高不退,竞争者众。而造成考研热的因素众多,就业压力、深造和拿文凭被认为是考研主因。

考研热说了多年,是个老话题。年年热,年年讲,也是现实所然。有统计表明,从报考地区来说,报考一线城市高校的人数相对较多,越是经济文化发达、优质高校资源聚集的地区,越受到考生的青睐;从报考的目标学校来看,“211”、“985”院校一直是考生竞逐的主要对象,热门专业热,冷门专业冷。

说来说去,考研热是人往高处走这一现实逻辑的投射。换专业、换学历,千辛万苦最终是为了换身份,以努力往高处攀升,择宽处行,增加人生竞争的砝码,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报酬,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因此,投身考研的大军都是在积极向上,为自己赋能,任何努力都值得尊重。

如果有阳关大道,谁愿意来挤独木桥。无论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还是单纯为了获取文凭,或是为了在学习道路继续深造,考研的动因都无可厚非。有主动的考研,更有被动的无奈。因为现实中的学历歧视是明摆着的,一些用人单位不是唯才是举,是唯学历唯名校是举,“只重衣衫不重人”,非“211”、“985”毕业生的简历不看,非硕士博士学历不入法眼,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也不行,相关报酬待遇与学历挂钩,职称评聘也设有学历门槛,如果没有一纸研究生文凭,甚至连报名竞争某一个岗位的资格都没有,种种学历歧视,倒逼考研热持续不退。

为“考研热”降温,从根本上还是离不开打破学历歧视,破除学历崇拜。至于研究生招录是加大推免、申请审核的力度,还是坚持考试为主,这只是在研究生招录的“入口”上设置不同的道路,并不能影响对考研的旺盛需求。因为只要学历需求存在,考研需求就少不了。

与其降低研究生的招录门槛,更要降低社会上的学历门槛。诸如招聘考试与用人上不拘一格,单位内部的待遇上不拘一格,切实打破对学历高低以及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歧视,不重文凭只重才,也就没有那么多迫切的文凭追求了。

极目新闻

在2001年左右,我国高考实行的是“全国统一一张卷”,虽然用一张试卷,但各个地区录取分数线却不同。

以2001年高考分数线为例,当年北京市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454分,一般本科429分,专科360分;山东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80分,一般本科539分,专科为509分。每一档次都差了一百多分,这对山东学子来说,无疑是极其不公平的。山东青岛有三位女生便因此状告教育部。

在高考成绩出来后,这三名女生便同律师商量,最终决定向最高人民法院起诉,起诉对象是教育部。这三位女生高考成绩分别为张某,506分;姜某,522分;栾某,457分。按照她们的成绩,如果在北京的话,可以上一所重点大学,但是在山东,她们只能上一所专科院校。

对比了北京的分数线之后,心里落差无疑很大,最终决定向最高人民法院起诉教育部,理由是:教育部制定的分省招生计划,造成各省份之间考生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违背了《宪法》的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最后,最高人民法院并没有直接受理该案件,因为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做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由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也就是说,这三位女生应该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三名刚高考完的女生可能不知道这一规定,但律师不可能不知道,如果律师连该去哪个法院都整不明白,还怎么好意思当律师呢?

而最高法院没有受理后,这三位女生也没有继续起诉了,其中两名女生去读了大学,一名女生选择复读。事后,教育部称全国高考招生录取分数线各地区存在差异的问题,因素很多,比较复杂。

随后在2002年,北京开始自主命题,不再使用全国卷。而自主命题后的北京卷,以数学为例,对比一下北京卷和全国卷,你会发现两者难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为什么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地区题目却更简单?这是一个迷。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新年越来越近了

过去的一年我们伴随疫情前进

年底了总结一下今年的成就

第一:新房子装修好了,准备搬家入住

第二:盼望已久的进修落实下来,从九月份开始在湘雅医院进修一年。

第三:职称考试和评审都考了,等待公布分数线

今年办的都是大事,欠下三十多万的债务,中年人就没有容易二字可谈!

2023继续努力学习,看50本书,并做记录,把本职工作做好,继续做个好医师!

继续自律,坚持运动健康生活习惯,降低一切不必要的生活开支,开创副业收入,专心还债!

【教育】内卷有多残酷,我们学校专职教师已经6年没招应届博士毕业生了!

教育领域简直是一站式内卷,从幼儿园到博士研究生,上学上不了,考试考不上,毕业没工作。

现实的残酷超乎你的想象。

刚才看到南开大学金融专硕研究生的初试分数线是425分,满分才500啊,以前400分以上就是天,如今是基本门槛,难道题简单了吗?还是高手太多。

其实,考上博士又能如何?对于志向是毕业进高校当老师的学生,残酷的竞争可能才刚刚开始。以我们学院为例,我目前是最后一位以应届博士毕业生进校的专职教师,这太恐怖了。

我分析一下愿因:第一,高等教育制度可能会面临巨变,不管国家答不答应,上大学已经不是唯一选择,上大学学知识也不是唯一选择。第二,人口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而高校如此大跃进的增加,内卷竞争残酷,需求下降。第三,这几年进来的老师大部分是人事代理的合同制辅导员,专职教师也有但不是应届生,而是有项目有职称有学位的人才引进。

所以,内卷有多残酷,考的时候那么难,考上了毕业那么难,毕业了工作又难,到处都是困难重重,压力越来越大,同学们有没有同感呢?

@今日头条 #微头条日签# #教育微头条# #教育那些事# #内卷# #微头条名师团#

加薪升职是每个职场人梦寐以求和乐此不疲的事情。2012年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获得了高级职称任职资格。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七月中旬,人事科向全院分发了一年一度卫生系统副高级职称人员申报的相关文件。仔细阅读了文件之后,我犹豫不决。因为当时,我还没有取得本科学历。要想晋升,必须是破格录取。文件中明确规定破格晋升有两种情况:破资历和破学历,我毫无疑问属于后者。

根据往年的经验,破格晋升要比正常晋升难度较大!理论考试成绩往往比正常晋升者高出一筹,其难度不亚于考大学。

当申报材料审核通过后,距离理论考试的期限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对我来说,形势有点严峻!这就意味着我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在3%的录取概率中脱颖而出!

我暗暗地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此次机会,全力以赴备战考试!因为时间有限,系统看书来不及了。我便买来了考试大纲和考试题库。一头扎进题海里,一战到底!刚开始做题,一头雾水,感觉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很是焦虑和着急。唯恐考试未通过,让他人笑话。

在强烈好胜心的驱使下,我逼迫自己必须用功。放下一切私心杂念,集中精力学习和做题。每天除了上班和吃饭的时间其余都是在做练习题,晚上要学习到零点甚至是一点。老公调侃我说:比考大学还用功,如果考不过都对不起自己的这番苦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考试成绩下来的时候,我以超出分数线5分的成绩险胜!那一年的考试题较往年要难一些。正常晋升要求43分合格,而破格晋升要64分方为合格,我考了69分。当我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诉老公时,他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科里的同事们也都对我称赞不已!

理论成绩通过后,我便着手准备论文答辩,同样是不能掉以轻心,认真对待。论文写的都是专业知识,相对来说还算顺手。

就这样在当年全省只有30个破格晋升名额的情况下,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顺利晋升为副主任护师。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天道酬勤的含义。越努力越幸运!此话不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不放弃,肯努力,你我皆是黑马!与朋友们共勉!#2021生机大会# #2021加油带头人#

98年高考山西省没有划重点线,全国仅有!

懂行的朋友来解释一下吧,

实在不明白我大山西什么操作。

#高考# #山西# #太原# #太原头条# #分数线# #重点大学# #头条# #我要上 头条#

盘点院校前身之红河学院

红河学院,位于云南省红河州。2003年,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红河分校合并组建为红河学院。占地面积1166亩,现有教职工868人,其中专任教师693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9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1人、副高级职称20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82人。下设14个二级学院,开办55个本科专业。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45个。

国家一流专业:越南语

省一流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舞蹈表演、绘画、汉语国际教育、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字媒体技术、酒店管理、舞蹈学、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的话,共计45个招生专业。其中经管类4个,人文社科类16个,理工类17个,艺术类6个,农业类2个。师范类覆盖九门主科、音体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人文社科类还有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英语、商务英语、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农业类有植物保护、农学,理工类有计算机、电气、机械、冶金、食品、通信等专业,其中环境生态工程是比较少见的专业。

宿舍的话,有四人间跟六人间,四人间就是上床下桌独卫淋浴,六人间就是上下铺。不过四人间比较少,大部分宿舍都是六人间。

新闻传播专业群为校重点专业群,生物科学为校重点专业,数学、教育硕士、化学、材料与化工为硕士培育点,民族学为省一流学科,电气工程、有机化学为省重点学科,红河学院在国内是没啥名气的。包括很多云南以外的考生,基本都不知道红河州是哪,所以注定其在外省的分数线不高,在省内的话区位不咋样,录取分也常年中规中矩。不过升本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相对于其他一些地方学院有一定竞争力。校区位于蒙自市,到蒙自繁华地段也是比较近的,到蒙自站6公里,公交车需要20分钟。蒙自去昆明还是比较远的,基本上出行就是靠火车或者大巴了,外省考生如果不是没得读的情况下,不是很建议报考。红河州的产业发展还不错,个旧的矿,在全国都算比较有名。

其实,让我来谈自己的考博经历,内心是一种很惶恐的感觉。原因有二:一是自己失败的次数比较多,这恐怕是能力不足以为人师的最好证明;二是考博的动力有点“高大上”。而在当今社会,一旦涉及到“高大上”“伟光正”这类的字眼,人就有点言不正气不顺,好似说了假话的感觉。

之所以说自己考博的动力有点“高大上”,是因为自己在考博之前,一直在一个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工作了好几年。与其他人不同,我自己倒是一直对这个学校的同事关系以及工资水平都比较满意(可能是由于自己单身且物质需求不大吧)。

要说不满意,就是这个学校过于安逸的氛围使很多老师都只是把大学教师这份工作当作一份糊口的职业,在这里,你很难看到有学术的探讨和科研的交流,有的只是日常生活琐事的热衷和扩散。当然,要说这个学校完全没科研,也不对,至少每个老师在快要评职称之前,对于发文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但是过了之后,这种积极性就是烟消云散了。

而这些,对于我来说,是不满意的,所以我渴望换到一个知识的学习和创新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可是以自己目前的硕士学历和讲师职称,要通过换工作的方式来达到上述目的是不对的。

既然要考博,那就面临着考哪个学校和考哪个导师的问题。在这中间,前一个问题,我考虑的不多,反倒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考谁的问题,是我比较重视的。我一向认为,一些大学青年教师考博功利化,也不是值得批评的行为,因为在目前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内,它对学历的要求就已经暗含了这种功利化的导向。

对我来说,也曾经有着稍微简便一点的路径,就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刚刚评为博导,寒暑假交流时的言辞之间,希望我读他的博士。可是我在那个学校待的时间太长了,想起要是再去读博,上的课、学的知识以及面对的老师,可能还是那些人,这就不太令人有学习的内动力了,所以换个学校读博是我一开始就坚持了的想法。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我自己认为,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生存性,二是使命性,具体含义看字面意思,大家就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对我自己来说,我更加喜欢站那种在真正的知识分子立场,像韦伯所说的那样把学术作为“志业”来从事的老师。

当然,上述两者兼顾做得好的,肯定也不是没有,只是本人不认识。此外,以前在工作的学校和一些理工科老师交流,言下之意就是你们文科老师就是耍嘴皮子的,没啥了不起的。这话一直让我很不服气,因为我认为我的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从来都属于实证倾向比较浓厚的学科,所谓耍嘴皮子之说实乃世人一大误解。

当然,这样的偏见和我内心的不服气,潜移默化中也使我考博时比较倾向选择那些实证与应用倾向比较浓厚的学校。还有就是,由于我工作的学校虽然不在北京,但是离北京比较近,交通也比较方便,考虑到平时还要上班工作,而报考北京学校的博士,可以做到参加考试时不用单独请假,周末来回就可以,所以北京就成为我报考博士的地理首选。而通过上述三大原因的结合,实际已经暗中把我要考的学校和老师的范围缩小了一大半。 

平时,我在大学教书上班之余,自己也会买一些专业书籍看看。而在这中间,有一位老师的研究立场和学术观点尤其令我佩服。在仔细阅读了他的几篇文章之后,就情不自禁的把他所有发表过的论文都找来读了一遍,并生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觉得学者写文章就应该有这样的学术立场和思想深度。在扩展理解了一下这位老师的其他基本情况后,发现他全部符合我的上述三大标准,因此我很快决定将这位老师作为考博的对象。

但是我与这位老师素不相识,也没有什么师兄师姐可以引荐。思来想去,最后我决定采取最笨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给老师写信,谈我的学术理念以及我为什么要考他的博士。

还好,这位老师很快给我回了信,欢迎我报考。由于这个学校向来不对外公布考博真题,所以我只能从阅读这位老师和他其他同事的论文和著作入手,准备考试。

这一考,就考了好几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专业课考了最高分,但是因为好久不参加考试了(都监考别人去了),导致时间没把握好,英语试卷没做完,最终考博的英语成绩没达到学校英语分数线。但是不管怎么样,失败的次数虽然有好几次,经验却是一点点的积累起来了,对这个学校的考试内容和考试风格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最后,天随人愿,靠着坚持,最终还是获得了这所顶尖高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也许我现在说的这些看起来非常平淡,好像也没什么值得学习的。但是它的确反映了我曾经的考博历程和考博心态。你要问我,考博复习辛苦不辛苦,我想大家都是同道中人,辛苦自不待言;如果你还接着问我,考博失败的时候,痛苦不痛苦,我想我肯定是不能把曾经得知结果后快要流下的眼泪拿给你看。

不过,大家都是成年人,知道要做成一件事,积极克服困难和不断付出努力都是必备因素。所以,总结起来,对于考博的人来说,就是那句话:唯有坚持方得始终!

本文源于“考博圈”博友自述,感谢她的分享!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专科中的985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全国唯一开设四年制专业的高职院校,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四年制高职毕业证书,在深圳市考公考编、单位职称评定,学历资格享受与普通本科同等待遇,在企业入职加薪晋级与普通本科学历等同。某些专业录取分数远超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今年比去年扩招1061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90809/
1
上一篇高新制造,有以下几个坑要避免
下一篇 西藏旅游关于非职工代表监事辞职及选举的公告网页链接公告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