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员工素质模型-如何选人
(1) 知能:指一个人能够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能力,如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学习能力等。
(2) 知识: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所拥有的事实型或经验型信息,如管理知识、财务知识、文学知识等。
(3) 角色定位:指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的预期,即一个人想要做些什么事情,如管理者、专家、教师等。
(4)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总体看法,使其对事物是非、重要性、必要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如合作精神、献身精神、集体观念等。
(5) 自我认知: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包括自信心、乐观精神、自我反省意识等。
(6) 品质:指一个人持续而稳定的行为特性,如正直、诚实、责任心、果断等。
(7) 动机:指一个人内在的自然而持续的想法和偏好,它驱动、引导和决定个人行动,如成就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影响力需求、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美业##美业培训##美业经营管理#
【不考试谁学习?】
德智体美劳,这几个字集中体现了一个成年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生活技能,即便在没有义务教育体制的古代,一个社会对人的要求也不过就是这些方面。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就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代名词。现如今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义务教育体制,目的无非就是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曾几何时国家给予每个人的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变成了许多人的“负担”,本来的生活技能培养变成了“成长的障碍”。似乎“考试考什么,学习才有用”,“不考试学了有啥用”变成了一个逻辑。假如国家普及“人人读大学,人人可就业”工程,是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在家吃奶吃到十八岁,到时候忽然背起书包上大学?再假如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可能不仅是英语,就连数理化、语文、地理历史、思政也都没有多少人愿意学。
过去好像说“社会是人们的意志之集合”,大概意思是“人如果急功近利”,社会就会也变成同样的社会,那么“躺着赚钱,财务自由”不就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态度么?为什么社会没有给予体现呢?反而是不仅躺着赚钱很困难,就连站着跑着忙着赚钱都不容易,社会违背了人们的意志,还是人们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值得深思。
“考点”、“得分点”如今似乎变成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终点”,而当完成了大学教育,考过了所有的“得分点”之后,手里拿着的那个文凭,似乎距离生活(生命)的考试还很遥远,生命中的“考点+得分点+难点”好像什么都还没有学会。看起来好像是“生活嘲讽教育”,实际上可能是教育小看了生活。陶知行先生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值得每个大学毕业生反思。学习是为了生活,生活中包含着学习,唯独考试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生活每天都是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