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效管理发展的财务绩效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绩效模型是()
A.卓越模型 B.沃尔评分法 C.杜邦模型 D.平衡计分卡
正确答案C
来自“翰林刷题”免费小程序提供的答案
#打通文理科“任督二脉”#
现在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文科重要还是理科重要?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看,文科对社会贡献度大,还是理工科对社会贡献大?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不论是哪个行业,不论是哪种职业,它既然存在,肯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肯定有其存在的理由。
第二,从个人选择层面来看,高考填报志愿或者考研时,应该选择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
每年毕业季,都会毕业生问,我本科是理工科专业,想跨考法学专业行不行?
还有些学生问,我本科是文学类的专业,想跨考计算机专业,难度大不大?
这些问题其实是个人选择,个人选择,肯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关键是要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
计算机专业就业率比较高,但并不代表所有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工作,也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高薪工作。毕竟阿里、腾讯这样的大企业,每年最多也才招几千人。
社会需求是一方面的,关键还要看自身的情况,如果社会有需求,你也能学好,你对这个专业也感兴趣,那当然皆大欢喜。
如果社会有需求,而你自己学不好,说实在话,此时,还不如优先选择你自己能学好并且感兴趣的专业,即便是文科专业也没有关系。
更何况对于个人而言,在市场经济中你的价值是通过协作体现的,而不是依靠单打独。
学文科专业,只要学的好,也有机会为科技发展做贡献。比如,可以去互联网公司做财务、法务、知识产权管理。现在做人工智能的大牛,也有学心理学出身的。
其实,最可怕的是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这也学不好,那也学不好。
至于网上有人经常会举这样的例子: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我现在工资比我老公还高,我老公还是博士毕业生;我孩子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博士毕业之后直接被高校签了。
这些其实都是幸存者偏差,听一听就可以了。
毕竟理工科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就业方向不一样。岗位不一样,职业发展路径肯定也不一样。
如果职业发展路径不一样,单纯的比某一时间点的收入,肯定没太大的意义。
比如,你学是计算机专业,25岁毕业到35岁(或者30岁---40岁)这10年是你职业发展的黄金期,以后要么转型做管理,要么转行。
如果你学的是法学或者新闻学等这样的文科专业,那么前5年肯定是积累期,除非你特别幸运,不然找到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比较低。
但只要你一直在进步,只要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后续你的收入自然不会太差。现在年薪过百万的律师大有人在,年入百万的自媒体人也大有人在。
据统计,发达国家的政客大部分是学商科、法律出身的。这难道能证明文科更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