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村干部8人,工资有高有低,是编制多了还是少了?
我们村由原来的3个小村合并而成,现有900户,3700多人。
在村干部的设置上,我村比其他村要多2名。
1、村支书,工资2300元/月。
2、村主任,工资2300元/月。
3、村文书(会计),工资2300元/月。
4、村副支书,工资1900元/月。
5、村规划员,工资1600元/月。
6、村宣传员,工资1600元/月。
7、村安监员,工资1600元/月。
8、村计生专干,工资1600元/月。
还有一个妇女主任职位由女性村干兼任,无工资待遇。
#去有风的地方征文# 风是淡淡的,感情也不浓烈。但很入心,温润沁入心田,和着云南小村的柔美,茵茵绿草,梅子树林。
不只有有年轻人的爱情,还有中年妇人的感情纠纷,炫耀子女,胡相爱护,又有嫉妒争吵,比较自愧不如,互相羡慕的愤恨玩,前天吵,后天和。真实,又平淡日常。
夜晚,宁静如水。有蟋蟀的鸣叫声,在暗淡的灯光下,花丛中,谈一场单纯点恋爱。没有财务纠葛,不说地位收入。
风轻轻吹,吹落心中的沉重,让心如这云淡清风般松快。
人更自由,更真实。
隔壁村委换届选举,老支书不退位,新人想上位,俩人各施手段,此起彼伏,很是热闹!
基本情况。
老支书在村委干了十多年了,今年54岁。按说根据文件要求,他这个年龄应该主动退位让贤的,但可能是家里面没有别的事业,也可能是接下来一肩挑工资诱人等等原因,老支书明确表态还想干满一届5年再退休。
新人生活在这个小村里面人口最大的屯,这个屯的群众对村支书工作不满由来已久,主要原因是作为本村人口最多的屯,享受到的公益事业,对比别的屯明显少很多,比如没有安装太阳能路灯、产业路硬化指标少,加上对村委财务公开不满意,屯里面的群众共议要推出自己的代言人,以期扭转乾坤。
各施手段。
老支书因为熟悉选举规则,在召开选民户代表提名候选人初步人选时,因为白天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居多,这些代表对政策理解的并不透彻,利用这个情况,老支书在现场很容易就收获了对自己有利的票数。
屯里面的话事人在了解情况之后,马上通过各种渠道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采取联名推荐等合法程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补上了新人,进入了候选人名单。
结果未知。
经过这么折腾,乡里面的选举工作组注意到了发生的事情,跟着进村入户了解情况,与新人候选人交流,对新人进行资格审查,各项工作都按规定铺开来。
但老支书很不高兴,听说有次酒醉之后他直接电话新人交流,俩人在电话里面又是好一通针锋对决。
他们都知道关键还是在民意,他们都觉得自己能成功。
时代潮流。
今年是村委换届选举年,上级的相关文件要求村委干部必须年轻化知识化,以适应乡村振兴工作的需求,这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我是非常支持的,因为连个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的村干部,很难相信他能理解把握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很难相信他能带领群众奔向美好的生活呢。
向往的生活#读书#
最近读的一本书叫做《乡间的日常》,是两位在都市各自打拼了数年的职场人士,从结婚当天开始回归乡下记录乡下生活日常的一本书。
本书从冬季开始记录乡间四季生活。 最开始两人去乡下找房子因一棵大树与这个京西小村结缘。
这是一棵估算至少有五百年的槐树,也就是说它也许是一棵明槐, 一棵见过燕王扫北、见过清军入关、见过康乾盛世、见过太平天国、见过八国联军、见过日本侵略、见过红卫兵的树。它现在还站在这里,看这群小时候爬过它的白胡子老头儿们,猜自己有多少岁。
这也让我想起家乡老居门口的柏树,我童年夏天的记忆很多都是和这棵老树有关的,中午或者晚上大家在树下乘凉聊天,小孩子们在老树裸露出地面遒劲的树根上玩耍,初一十五还有乡亲去老树下面烧香和拜拜。
记得村子刚刚开发旅游的时候,旅游局的人便在树下立了一个大牌子:“千年古柏”。
我问过奶奶这棵树到底有多大年纪,奶奶说:说不准,她十四岁来到这个家里,这棵树就有这么粗,当年日本鬼子进村时曾放火烧树,火灭后树干下就有了这么一个大洞,但是老树还是坚强的活下来,并且越来越茂盛了。
现在生活在钢筋水泥都市里的人儿是不是都有一个乡居梦呢?其实现实的乡居生活并不总是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惬意。虫子会啃菜、鸟儿会偷果实,踉踉跄跄的种菜施肥,稍一偷懒儿,就会“草盛豆苗稀”。
但是土地是最可靠忠实的朋友,只要你愿意耕耘,总会让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会以充沛的爱意回报每一份小小的努力。
听到很多人说等到我实现财务自由了就去乡下生活,种菜养花,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真正与四季和睦相处。
其实乡下的生活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大自然和平共处,知足便是富有。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心中的桃花源。
长的这么磕搀你也敢出来?还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赵文龙高中毕业就下地干活了。那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在学校他学习是优等生,毕业到生产队干活确实心有不甘,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一家九口人,他是老大。
同班同学小倩,人长的漂亮,在班级属于班花的级别,和赵文龙是一个小队的。赵文龙在高中读书的时候就一直暗恋着小倩。因为自己长的其貌不扬,也不敢表白,那个年月,男女同学基本不说话,更别说表白了。
小倩学习不好,高中毕业也回到生产队务农。他俩是一个生产队的,出工的时候难免在一起干活。赵文龙心里一直惦记着小倩,但是小倩连正眼看他的时候都没有。
寒来暑往,一晃一年就过去了。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树绿了,鸟叫了,更有猪倌的吆喝声响亮了,小春充满了活力。
赵文龙特别爱生活,经常在田间地头,干活歇息的当口看书,学习。生产队长喜欢上了赵文龙这个年轻小伙子,干活实在,人也老实,又有文化。
到了第三年,生产队长决定把生产队出纳员的工作给赵文龙。生产队的出纳员和会计在当时绝对是令人羨慕的好差事,一般人干不了。
赵文龙自从接了出纳员工作以后,感觉自己有了很大的自信。一次,在地里干活的时候,趁人们收工的当口,他叫住了小倩。
赵文龙支支吾吾的把自己喜欢小倩的事和盘托出,意思是想和小倩处对象。没想到小倩甩了一句:长的这么磕搀你也敢出来?还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说完扬长而去。赵文龙整个人懵逼了,不知道啥时候眼泪下来了……
赵文龙像被激怒的狮子,大声嘶吼。从此以后,赵文龙学习更加刻苦了。除了下地干活,一会到家里,就埋头学习。在他看来,只要有文化早晚会出人头地。
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七八年回复高考,赵文龙乐坏了。信心满满的参加了高考。到九月份,通知书邮到了大队。赵文龙考上了北京大学。
一个农村娃考上了北大,这可是刷新人们的三观啊!整个小村的沸腾了,百年不遇,鲤鱼跳龙门啊。上学那天,小队长带领全对社员敲锣打鼓把赵文龙送上车。
到北大之后,环境变了。赵文龙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惊喜。学习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小倩肠子都悔青了。自从听到赵文龙考上了北京大学之后,她就每天偷偷的流泪。赵文龙上大学前一天的晚上,她几次想找赵文龙吐露爱慕之情,几次又退却了。眼巴巴的看着父老乡亲送走了杜文龙。而自己只能躲在角落里暗暗的哭泣。
四年的时间里,小倩一直没有谈恋爱,一直在默默的等着杜文龙。后来,她鼓足勇气给杜文龙写了一共二十多封信。杜文龙最后只回她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长的这么磕搀你也敢出来?还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我是情感亮剑,每日与你分享情感心语,人生哲理。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亲爱的家人们感谢你们一路陪伴与支持,欢迎留言转发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资源,感谢原创作者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在安静的家族群里,突然歌声嘹亮起来,大哥唱了好几首老歌曲,《我爱你中国》《我爱老山兰》《再见吧,妈妈》……这些老歌都是我们小时候的热歌。这每一首歌都在七八十年代中国乐坛占据过至高地位并兼具着特殊历史意义,它滋润了那个时代每位中国人的心灵。而此刻它们却把我带回了我的童年时光。那时候我们家生活在乡村,父亲是县商业局下属供销社的总会计,妈妈是大字不识的乡村妇女,在那个年代人人都过活不易 ,但我的父母亲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1978年回复高考那年我家大哥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大学,他当时是我们县里的高考状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有了大哥这个标杆,二哥和我也先后考取大学,那时我家是全村羡慕的对象,也是令人嫉妒的一家人,在农村的土坯房里考出三个大学生,简直就是鸡窝里飞出凤凰来,是多么幸福的事,快乐的事。后来我们家搬离了小村,这件事还被传说了很多年。如今做工程师的大哥已退休,二哥尽管已经身价过亿,但仍然在自己的商业帝国挥斥方遒。我已在三尺讲台指点江山30年。
我在群里面问大哥:为什么唱这些歌曲?他回我说:老了,时常怀旧。想念过去的小村子,想念小时候的朋友。确实,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所有人都会变老,人老了都好怀旧。
时间会败英雄,时间会败美人 ,平常人也一样啊!
洪水
——半生蹉跎(3)
母亲总说我记事早,早到何时?却分明记不得了。
比如说,说起我的童年趣事,母亲及姐姐们都不约而同地说起奶奶去世前的一件事。奶奶病重期间,全家人的心情都很沉痛。为了让奶奶高兴,母亲把我抱到奶奶床前,我又是唱又是跳,终于把奶奶逗笑了。奶奶去世是在1961年,斯时我只有两岁左右。走路还不稳的我居然能够逗奶奶笑,可见已经懂点事了。不过,我对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印象;有印象的倒是奶奶去世后留下的一瓶没吃完的药。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药,只记得是黑色的圆形的胶囊,捏上去软软的,还有点弹性,被我当做玩具玩了很久。
其余的早期记忆,基本上都不完整,只剩下一些碎片。比如与伯父家的敏姐(比我大一岁)围着一张梯子玩,为了争爬阶梯还把我气哭了;比如伯父接伯母一家随军去青岛,伯母她们围着被子坐在大车上,伯父亲自摇着长鞭赶车;比如外祖父用自行车带我去住姥姥家,他让我坐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梁上,时间长了,硌得屁股疼,我不愿意了,直接往下跳车,吓得外祖父赶紧下车,把我一顿好哄;还记得去姥姥家,有时是坐小船。滹沱河把我们村与姥姥家的后花村串到一起,坐上船直接就到了。外祖父亲自撑船,我坐在船舱里,伸出手去撩河水,河水凉丝丝得很舒服。外祖父怕我有危险,大声呵斥,让我坐稳了……
记忆最深一件事,是我把父亲的报销单据给烧了蚂蚱。当时父亲在生产队当会计,账本都放在西套屋的一只木箱子里。其中有很多报销的原始单据,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公章,色彩也不一样,红的、黑的、蓝的都有,很好看。我与小伙伴们把带有公章的发票撕下来当小人书看;看够了,就在村后烧蚂蚱吃。蚂蚱很好吃,但不知道自己已经闯下了大祸。那时候各种运动一个接一个,尤其是财会人员,三天两头的被查账。报销的单据被我烧了蚂蚱,生产队里肯定没法交代。但我又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父亲气得脱下鞋底子朝我砸来,被母亲紧紧地护住,才逃过一顿胖揍。
最有趣的是夏天被爷爷或父亲带着去洗澡。平时大人把我看得紧紧的,根本不允许靠近水边。大人们收了工,要到村前的坑塘里去洗澡,才会把我带上。到了水里,不允许我离开半步,只能围着大人打噗通,或者抱着大人的腿扎猛子。记忆最深的是一些小鱼小虾专往裤裆里扎,不时就咬上一口,弄得你痒痒的。
最完整、最清晰的记忆,则是1963年那场罕见的特大洪水。那年,我四岁。
当时的我印象当中,只记得来水之前,人们都在忙着围村挡埝,我们这些小孩,也不知为什么,照样玩得很高兴。只是有一天早晨,还在睡梦中,被大人叫醒,迷迷糊糊的出了家门,只见大水已经要和土埝平了,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漏水,有人在忙着堵。祖父和父亲留在家里照料,我和姐妹们被母亲拉着,上了一个临时绑好的筏子,来到地势较高的“大村”(村子两头的部分,分别叫西小村和东场,中间叫大村),投奔平时关系很好的一个族叔家。我们小孩糊里糊涂的也不知出了什么事,印象中只记得一天也没有吃饭,心里还感到很奇怪,但看到母亲的脸色,也不敢问。母亲事后回忆说,你们都很懂事,不给饭吃就饿着,谁也不哭不闹,早早地就钻被窝睡了。
我们就在族叔家住了下来,我每天照样是跑着到处去玩。汹涌的河水里,漂着些西瓜、门板、死猪死羊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有几个老太太对着河水上供、磕头。一位远房伯父被洪水困在 一棵大树上,因为水太大,多次营救都失败了。他在树上无吃无喝,也不敢睡觉,一连支撑了三天。正要绝望时,政府从黄骅派来的渔船到了,渔民们想用缆绳把船固定在树上,可是,因为水流太急,老粗的缆绳咔嚓一下就断了,一连三次都没有成功。这时,那位远房伯母只顾傻傻地哭,一位老太太提醒她:“你那膝盖怎么那么硬?”那位伯母 扑通一下跪在地上。说也奇怪,那船立即就靠了上去,人们七手八脚将远房伯父救了下来。
在被洪水围困的日子里,我们小孩没有事,除了玩耍,就是到埝堤边,去看大人们下水打捞庄稼。我记得一位堂哥,用簸箩当船,载来从水里打捞上来的玉米、高粱等。有时天上来了飞机,飞得很低很低,它给人们投下了大饼、衣服等急需的物资。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见飞机,很新鲜,有人喊着用扁担去捅,飞机呜的一下就飞了过去。然后,人们就忙着去找从飞机上投下来的东西。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水也一天天落了下去,已经有逃难的人开始返家。终于有一天,我们也坐着村里的一艘船又回到了家里。院子里的水刚刚退去,还满是泥泞,家具也被停放在院子里,还没有顾得上往屋里搬,祖父和父亲在忙着拾掇。
这场洪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致几十年过去了,经历过的人们提起来还仍然心有余悸。人们在面临灾难到来时的那种恐惧与慌乱,还有善良与怜悯……种种如此,都深刻地留记忆里。
20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