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题目,如图所示:一个西瓜,进价50元,卖了70元,收了100元,找回30元,结果发现收的是100元假币。请问老板亏了多少钱?
#从今天起记录我2023#
答案1:店家亏了180元,进西瓜的50元,找出去30元,100元假币,共亏了180元。
答案2:老板亏损200元,分二部分计算,一、是真币应得20元利润,二、是假币损失成本50元十找还30元十手上100元,是假币损失180元加真币应得20元。
答案3:本钱50块,收假钱100块,卖瓜得70块,补出来真钱30块,老板亏80块。
#排队退卡 家乐福为何败走中国#转型之败:
三次转型,把弱势暴露无遗
接二连三的关店,中国市场给家乐福上了现实一课。
曾经不思进取的家乐福也开始了自救之路,但三次转型,却把自己弱势暴露无遗。
先说最“不争气”的电商转型,几乎是转了个寂寞。
2014年,大润发上线飞牛网,心情沉痛地希望可以赶上最后一班车之时,家乐福还在不紧不慢地开始着手线上措施,一年后才慢悠悠上线“家乐福网上商城”。
因为他们认为,业绩下滑不过是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太懒了,只要能送货上门,肯定能自救成功。
但问题是,当时家乐福送货实在太慢了,北京地区最快能次日送达,用户需购买129元才享受包邮,这时候天猫和京东,已经做到了百元以下就包邮。
时间价格都已经输了。
新零售转型,又转了个“四不像”。
为了调整业态,家乐福觉得过去的大卖场太重了,得搞点年轻人喜欢的便利店。
2014年在上海推出“Easy家乐福”便利店,试图以自己大卖场的低价成本优势,抢占社区便利店生意。
然而,因为缺乏经验和铺垫,5年过去,Easy家乐福只开在了上海和无锡,门店勉强维持在40家左右。
被外界点评外“四不像”,既不像超市也不像便利店,模糊的定位使得业绩平平。
最后,家乐福选择投靠苏宁,依然自身难保。
2018年,家乐福负债为138亿元,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这时候,家乐福把自己的中国业务46亿卖给了苏宁,不是大卖而是贱卖;是价格腰斩再腰斩后的折上折。
很多人又对家乐福燃起了希望,它的规划也很有诱惑力:
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完美的“生意”——快消一直是苏宁的短板,苏宁线下超过6000家苏宁小店可与家乐福门店联合,完善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解决物流问题。
但根据苏宁发布的历年财报来看,苏宁易购几乎自身难保。主营业务从2014年至今一直在亏损,连亏8年。
2021年,苏宁易购亏损了433亿,堪称年度亏损王。
到了2019年,家乐福已经一蹶不振,以2.8%市场份额排在大润发、华润万家、沃尔玛、永辉之后。
过去几年,人们都知道家乐福在中国的业务每况愈下。
而三次转型自救失败,人们才发现家乐福中国的衰败程度远远超过想象。
体验之败:
最不起眼的细节,被吊打的最惨
家乐福的赚钱方式,主要靠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通道费,入场费、堆头费、促销费,这些最早就是家乐福带进中国的。
过去,中国很多传统超市都是在用包租公的模式去做零售,其实都是家乐福的学徒。
这个盈利模式有个前提,就是超市销量必须足够牛。
因为这时品牌是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只有交了进场费的才能入场,交不起的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挤出去。
但在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家乐福失去了非去不可的理由。
重压之下,曾有供应商联名投诉:
家乐福进店费用高,采购主管“很霸道”且几天一换,一般家乐福会收取供应商营业额的13%,加上17%的增值税和进店费、促销费,这些费用几乎占到产品成本的四成。
康师傅率先抵制家乐福,其他供应商纷纷响应,很多产品撤出家乐福。
家乐福不光失去供应商,同样也失去了消费者。
家乐福早年的“员工手册”这样写道:“我们全部的努力都围绕着满足顾客需求这一核心。”
但家乐福超市的购物体验,却一年比一年糟糕。
在这些最不起眼的细节上,家乐福被吊打的最惨。
结 语:
没人会在躺着挣钱的时候搞创新和改革。
20年前的家乐福,最受地方政府欢迎的外资企业之一,无论在哪个城市开店都能享受到诸多特权,最好的位置,最低的租金。
但如今,除了法国和拉丁美洲,家乐福几乎在其他地区的业务都陷入了困境。
在关店前,大妈推着购物车准备去家乐福“捡漏”,但面对着空空荡荡的货架,显得如此茫然。
与其说顾客抛弃了家乐福,不如说家乐福根本没有认真去经营中国用户,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正视中国对手。
因为服务从来不是附加题,而是生死题。
亏了100,因为如果是真钱就不亏了。上衣加上找出去22元加上老板的利润刚好100.
老蒋微课堂高中数学教师公司面试题:进价58元的衣服卖78元,收到假币100元,亏多少钱?
01:48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可延续弥补的年限是()。 2年 3年 4年 5年
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度所得不足弥补的,可延续弥补的年限是()。 2年 3年 4年 5年
按这样计算,你原先的盈利大概是在3%左右。现在盈利跌没了,还亏到了本金。但如果这款理财产品不是踩雷的话,本金损失的部分应该会比较快恢复//@sje忍:
借借财经技巧财经作家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大跌,现在要不要赎回?该如何正确应对?
从腰斩亏损100w到翻倍盈利500w,波段解套回本小妙招,建议收藏!
以后大家别动不动割肉,动不动躺平了,以我今年在一只票上先浮亏过100w,经历过腰斩,最后实现翻两倍大赚500w的经验来告诉大家一个正确解套的方法。
这个方法比割肉躺平好用太多了,今天的内容绝对干货,值得大家用发财小手给老王点一个赞。特别是这段时间一直处于亏损套牢状态的老铁们,一定要花两分钟的时间把这个内容看完,建议收藏,大家一定会感谢妖妖的精彩分享的。
老王今天分享一个我今年中线由亏到赚的真实案例,包含了老王对价值投资波段操作的精髓,也算是给家人们关于中线操作策略的一次核心的分享,看完记得点赞加收藏!
这个实战例子,就是我在去年年底以100元建仓了2万股光伏设备龙头捷佳伟创。
建仓之后,很快涨到了131元,涨了30%,赚了60w,老王这时的操作是减仓一半,持有1万股,130w持仓市值。
后面的情况,就是股价一泻千里,直接从131跌到了47元,腰斩还不止,虽然中间也成功的波段做T 2次,降低了成本30个点,降低了30w持仓成本,但是我从最高的131w市值跌到了47w,缩水了100w,当然,捷佳伟创的股价如果从最高点210元算起,已经是1/4斩都不止了。
这个时候,兄弟姐妹们,你们会怎么办?是不是彻底绝望了?早就割肉了?再顺带去骂一骂给你分享这家公司的大V或者分析师呢?
老王分享一下我当时真实的思路和操作。
当4月底捷佳伟创跌到47元的时候,妖妖更开心了,更兴奋了,因为这个时候我坚信我能在这个股票赚到更高的收益了。
当然,这一切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系统的投资认知之上的。
首先,是对公司基本面的信心,捷佳伟创是光伏设备的龙头公司,特别是TOPCON、HJT、钙钛矿能N型电池设备均有研发布局,卡位黄金赛道,而且是龙头公司,不担心出问题;而且跌到47元的时候,估值已经到了20倍PE,历史最低;公司手握数十亿订单,季报也不会低于预期。
其次,是对4月底大盘否极泰来,见底反转的研判。
所以,老王在4月26日接回了减仓的130多w,买回了3w股,总共持仓4万股,这时候的持仓成本180w左右。
后面就V型大反转了,一波主升浪最高上涨到168元,股价上涨3倍,持仓市值接近680w,已经大赚500w。
老王今年操作的一只中线标的捷佳伟创,从腰斩不止到成功解套,最终大赚2倍,这不就成功解套了吗?学会了吗?
家人们,如果你学会了妖妖对价值投资波段操作的精髓,现在又可以练习了,因为捷佳伟创的股价又跌到了100元整。
这个月的利润都被东百给吃了。。本来赚好几千的。结果这个月还亏。
不要以为一只股票盈利和亏损的概率都是50%,但事实上不是的。
因为我们处于随机变动的世界,世界的变化发展是非对称性的,某一个变量变化会导致盈利或亏损的概率增加.而变量的预期变化情况是不可预测的,你选择根据变量频繁操作,实际上是在增加亏损的概率,0.5的一百次方等于零,因此多持股成为安全的必要选择
【#留给B站的时间不多了# 】#B站负债率高达65%#
乘着中概股估值修复的东风,经历过一轮大幅度反弹后,B 站开口向资本市场要钱了。像极了小时候我们考了个高分,就向家长提出买这买那作为奖励。在轻资产的互联网行业,由于一直未能盈利,B 站是为数不多的负债率( 包括可转债在内的债务口径 )高达 65% 的公司。
1月9日,B站公告以 26.65 美元的价格,发行 1534.4 万股美国存托股( ADS ),扣除各种成本后,募资得到 3.969 亿美元现金。而这笔钱的用途,主要是还债。有 3.3 亿美元会用于还债,剩下 6880 万美元,用于补充现金。
2019 年 4 月,2020 年 6 月,2021 年 11 月,B 站发行了三批可转债。当时美国利息比较低,同时 B 站正在快速扩圈,用户数急速增长,亏损不大,资本市场也对 B 站比较看好。
所以,B 站当时发行的可转债利率很低。
2019 年 4 月发行的可转债,年利率 1.375%,2026 年 4 月到期。
2020 年 6 月发行的可转债,年利率 1.25%,2027 年 6 月到期。
2021 年 11 月发行的可转债,年利率 0.5%,2026 年 12 月到期。
而随着去年以来美联储不断加息,B 站发行的可转债的价格下跌了。
B 站现在,只要花 3.3 亿美元,就能买回 3.848 亿美元的可转债( 2026 年 12 月到期部分)。相当于 100 元的债券,现在只要 86 元,打了 86 折。
这一波发行,B 站相当于用股东的钱来还债主的钱,直接省了 0.5 亿美元的本金,并且不用再支付每年 0.5% 的利息。
这个动作,可以降低 B 站的负债率。在轻资产的互联网行业,由于一直未能盈利,B 站是为数不多的负债率( 包括可转债在内的债务口径 )高达 65% 的公司。(企业观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