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老刘:
读过挺多关于行为金融学的书籍, 作者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不够精彩,干货也不算多,简单谈一些自己的读后感, 和摘录一些要点吧。
在美国, 越来越多的基金偏向于被动化的指数基金, 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主动管理基金是否还可以创造出超额的阿尔法收益。包括以主动管理而扬名立万的巴菲特也设立并且赢得了十年之约的赌局:指数基金基金会超过大多数主动管理基金。
作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一个理由就是越来越多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实际是仿效指数的伪主动管理基金;(作者认为这反而是增加了主动管理基金成功的概率)。另一个理由则是基于市场有效假设基础的现代投资理论过时了, 被过度得采用了,而采用以非理性人假设的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则可以战胜指数。
我觉得的在散户占比任然较高的A股, 回溯历史数据,总体上主动基金是可以战胜指数基金的, 行为金融学的用途更加广一些。
行为金融的四个基本概念:
1. 市场价格主要有情绪化的大众推动。
2. 投资者是非理性的, 金融市场不是信息有效的。
3. 市场中存在几百种由行为导致的价格扭曲现象,可供投资者获利。
4. 控制情绪是决定长期财富最重要的因素。
大众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了解这个世界的, 故事越详细, 在公众眼中就越可信。
情绪才是金融市场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不是基本面。证券价格是由一小部分边际买家与卖家所决定的。
我们多数人难以改变自身的行为,而群体则更加不倾向于改变他们的集体行为。如果基金经理在每个时期都必须迎合投资者的情绪,那么投资者最终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作者认为可以构建基于投资者行为方式为因子而构建投资组合,我觉得是挺不错的想法,因为其他基于某个市场策略构建的投资组合,很可能会短期有效而长期回归平庸,但是人性不会变, 所以基于人性为因子的投资组合的有效性会更持久。
关于理财规划的建议,我觉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做以下参考, 我们需要规划如下理财方案:
1. 灾难性风险的解决方案(保险)
2. 必要流动性的解决方案(现金,高流动现金等价物)
3. 固定收入的解决方案(房租,利息,股息等)
4.长期资本增长的解决方案(股票,基金)
5. 遗产继承的解决方案(信托,基金等)
投资过程中容易犯下的行为偏误: 损失厌恶, 过度自信, 确认性偏误,羊群效应,锚定效应,可得性偏误,代表性偏误,心理账户。这些典型的心理学偏误, 仔细回顾的话,我都曾经犯过,并且努力改正中,不过还是非常难,因为这些偏误是顺人性的, 而纠正这些偏误是逆人性的。
解决这些心理偏误行为,作者提出了几个建议:
1. 吸取教训,建立一份失败教训的清单。个人觉得这个很有必要, 我们在失败面前当个鸵鸟无益于个人的成长,而错误往往提供给我们最好的反思和成长的机会。
2. 保持好奇心。我的理解就是要开放自己的心智,像个孩童一样愿意探索未知。
3. 冥想。一个是排空心智,去除杂尘, 另外一个就是提升专注力。投资要提升元认知水平,即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还有就是要提高控制力, 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说到底,投资也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冥想是修炼的功课之一。
4. 利用软件做为补充。我的理解就是实现制定一个理性的操作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这个计划程序化执行。
关于如何找寻优秀的基金经理, 作者强调不要过分依靠其过往业绩来选择基金经理,而是重点考察其策略的一致性,放在基金经理的行为上, 投资那些始终如一地执行既定的, 投资策略,并且持仓集中度高的基金。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基金经理呢?我觉得基金经理的素质,也是我们个人投资者要追求的素质:
1. 将世界看做它本来的面貌,而不是将世界看成自己倾向的样子。
2,对于自己的理解很果断,有决断力。
3, 对于不断学习和提升抱有浓厚的兴趣,且学习和自我提升是基于自己投资成功和失败的持续评估。
无脑追击:
现代投资(SZ000900)期货+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