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苔MOSS:
上接:绿道、操场与“保链护士”(四):《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学习摘要
故事15:投资家与小草
第15个故事,是一个大投资家追逐“蝇头小利”的故事。港交所前行政总裁李小加,以前还当过美林证券和摩根大通的高管,经手的都是巨无霸公司的融资。做了一个新项目,叫“滴灌通”。简单来说,它是一个专门扶持小店的投资平台。这样一个投资大家,怎么会想到去关注小店呢?
李小加老师讲,他发现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一个基因缺陷。这个缺陷,可以叫“草盲症”。股份制是过去二三百年里最重要的金融发明,它把分散的资金聚合了起来,可以集中力量干大项目。这套模式发展到登峰造极,就是美国的华尔街。但这也出现了问题。
全世界大量的上市公司,每天吸引世界四面八方的巨额资金交易。更多人股票买卖交易,是为了短期获利,现在买入,目的将来能更好的价格卖出。更加关心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能不能继续,而不是一家公司是不是真的能创造价值。而你跳出来,往整个市场上看,谁在创造真正的价值呢?除了那些参天大树之外,还有更多的小花小草啊。
股权投资,永远希望培育出参天大树,而不会留意树下的小花小草。——李小加
李小加老师讲到几个数字:中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的数量,超过1亿家。现有的商业门店的存量,至少是7000万家,每年还有大量的新店在开张。那些像草一样的小餐馆、小便利店、小洗头店,每天都在创造着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是一种巨大的确定性。当大投资人把目光投向这样的小店,正如儒学大师马一浮的一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有人可能会说:小草虽然数量很多,但是方生方死。每年新开出来一大批店,倒闭的也有好几百万家,这也太不稳定了。但是反过来想,任何一种植物,本来就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方生方死,不等于说它在自己的存活周期里,没有创造价值。
一家小餐馆、小便利店、小洗头店,也许永远没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永远没有机会上市。但因为做了一门小生意,把孩子供到大学,把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从农村接到了县城,从县城接到了省城,攒下几十万、上百万的积蓄,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套房,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
“滴灌通”在深圳投资了一家员工只有四个人,占地50平的洗头店。店长是28岁的周颖群。从洗护师、副店长,一路干到了这家门店的小老板。他开这家店,缺的30多万就是滴灌通提供的融资。
滴灌通给的这笔钱,既不占小店的股份,也不需要连本带息一直偿还下去。它从门店每天的营业收入,从日流水里,抽取一个很小的比例作为回款。等到投资周期结束,小店的股份还是周颖群自己的。万一经营失败了,滴灌通认赔。
滴灌通,要的不是什么参天大树的未来,要的就是小草们的今天、明天、后天、每天生长的一部分。只要算得过账来,就能投资。而这个投资模式得以成立的关键,就是数字化。小店的现金流水可以全面实现数字化,再也不是手工记账的过去了。
【故事启发】过去经常说一句话,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我们就向哪里迁徙。套用这个句式,在今天,对小企业主和小老板们来说,应该是“哪里的数字化程度高,就往哪里迁徙”。
不管你是个人在选择职业,还是企业在考虑赛道,或是创业在考虑选址,滴灌通的故事都提醒我们:这个地方的数字化水平,已经是我们做选择的最重要的依据。原因就是,数字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就越容易聚合资源。在资源越丰沛的地方,你当然就越能做成自己的事。
故事16:奶茶店与女主播
第16个故事,一个卖中国饮料——奶茶挣到钱的小店的故事。店主是夫妻俩,郑江,36岁,张雪甜,29岁。之前在老家开了七八年的奶茶店,今年刚刚转战到深圳。店铺大概80平米,13名员工,店里有几张桌子,除了几桌客人以外,还不停地有外卖骑手在进进出出。
这样一间店,正常情况下,一个月能卖出35000杯饮料,流水大概是70万,还是很可观的。
大家想想,一个一年流水小1000万的老板,他平时过的该是什么样的日子?很轻松的享受生活马?不是,这家奶茶店的老板,每天至少要在店里站12个小时。人手不够的时候,该切水果切水果,该打包的帮打包。这是一个特例吗?
熟悉这一行的营销专家小马宋说,奶茶店能挣钱的秘诀,就在于老板和老板娘的全情投入。甚至对于很多大的连锁品牌,在审核加盟资格的时候,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老板夫妻至少要有一个人得常年在店里盯着。
店员肯定是打工心态,店里的卫生、摆放、服务态度,老板自己不盯着,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老板在和不在,店里的毛利也大不相同。
比如:比起普通的珍珠奶茶,水果茶毛利高,但做起来也麻烦。如果老板不是事事亲力亲为,平时都不在店里,让伙计随便干,那伙计更愿意推荐给顾客的,肯定是自己少费劲的珍珠奶茶,无形中就损失了收入。
还有,奶茶店门口会有人在排队,但排队的人数也是有讲究的。没人排,路过的人会怀疑这家店的奶茶不好喝;排的人太多,顾客可能就不愿等了。一般来说,3到8个人是最合适的。但这个队伍的长度,其实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人多了,你就做得快一点;人少了,就做得慢一点。但这个节奏,恐怕也要老板亲自盯着来调节。来自老板和老板娘的亲历亲为能创造的效益显而易见。
和《财经》杂志的主编何刚老师聊天,罗胖感慨:2022年中国的消费,是不是没有什么亮点?何刚老师说,不是,那是在大城市的体感。春节期间,回了一趟四川老家,发现县城中心开了两家瑞幸咖啡的门店,每天顾客排成长龙,生意好得不得了。
再去深入了解,仅仅正新鸡排、蜜雪冰城、华莱士、绝味鸭脖加上瑞幸咖啡,这五家连锁品牌,在全中国的门店加起来,就接近10万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最近两三年发展起来的。何刚老师管它们叫“国民级商业应用”。而这一“国民级商业应用“正在中国迅速崛起。
这些企业都是升斗小民式的加盟者,是千千万万勤奋的老板、老板娘。这也是2022年观察中国商业时,可以看到的一抹亮色。可别觉得只有小本买卖是这样的,好多大进大出的生意其实也一样。
那就再说一个一个晚上几千万的流水的大生意,是不是很大了?那它的老板,准得是叼着雪茄,晃着红酒杯,在大玻璃窗前运筹帷幄的主儿吧?这也不一定。
京电视台原来的节目主持人王芳,她从2020年开始在抖音直播卖书,第一年8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亿多元。2021年7月,王芳一个月带货超过1亿元,比一些中小出版社一整年的营收还高。
王芳自己讲,以前做主持人的时候,总觉得45岁就该退休了。她绝对想不到自己46岁的时候,一年要干200多场图书带货直播,每场都是4个多小时,有时晚上还要加播其他商品。以前电视台的金嗓子,现在经常是哑嗓子。
在数字化系统中干活,每一个动作都被记录在案,每一次努力都被系统奖赏,这就像鞭子一样,抽得人根本就停不下来。先别问能不能挣着人家的钱,先问问能不能吃得了人家这苦。就冲人家吃的这份苦,你不能嫉妒?只能是服啊。
把这种现象,罗胖称之为“数字化勤奋”。再想想,今年在数字化平台上做事儿的那些大名人,罗永浩、俞敏洪、张兰,他们哪还是那种传统大老板的样子?谁不是工作时间超长、工作强度超大的“数字化勤奋者”?
【故事启发】成角儿之后,还得接着“挨打”。
电影《霸王别姬》里有一句台词印象特别深。有个戏班子里的小孩,看着台上的光彩照人的名角,带着哭腔说:“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啊?”
先得挨打、受罪,然后成腕儿、成角儿,成角儿之后就不用再挨打了。这是我们过去接受的定律。而今天,这个定律正在悄然改变:成角儿之后,还得接着“挨打”。
这真是数字化带来的一抹亮色。喜欢的就是这样的“人间公道”:您有再大的田产,也得下地干活。您得了再好的收成,也都是您的劳动所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故事17:何帆与麻雀战略
第17个故事,是经济学家何帆老师”麻雀战略“的故事。何帆老师来着新作《变量5》来到演讲现场,以下是何帆亲自讲述什么是“麻雀战略”。
“麻雀战略”这个概念,是我在写《变量5》这本书时总结出来的。它说的是一种接受变化、拥抱变化的战略。麻雀是一种不起眼的小鸟。但它也是极少数能和人类在同一空间共存,甚至可以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里定居、繁殖的鸟类。
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对鸟来说,人是非常可怕的威胁。城市里24小时不间断的噪音,夜晚的光污染,汽车尾气,在自然环境里都是不存在的。而鸟类的觅食规律、迁徙路线和繁殖习惯,是在没有被人类入侵的环境里形成的。
人来主宰的地方,而且比飞禽走兽强大得多。有的鸟选择逃离,到更偏远的地方去生存。但那样一来,觅食和活动的空间就会变得非常狭小,最后多半要灭绝。麻雀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迎难而上,主动进入人的地盘,根据人类生活的变化去调整自己。过去,在野外,麻雀是在树洞里筑巢的。到了大城市,从空调室外机、烟囱到排水沟,都可以成为它筑巢的选址。
在自然环境里,麻雀吃的是昆虫和植物的种子。现在,城市里的麻雀已经学会了从垃圾堆里翻找人类丢弃的残羹冷炙,更厉害的甚至会飞进酒店、餐厅,直接从人的盘子里取食。另外,麻雀还是一种群居动物,但又不像猴子、蚂蚁那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麻雀这个群体是高度差异化的,胆大的带头觅食,胆小的就负责观察环境。它们之间是互相配合,互相借鉴,都是为了生存,为了能继续繁衍。
鸟是从恐龙进化而来的,但只有鸟类才是能活下来的恐龙。看起来不起眼的麻雀身体里也藏着恐龙的基因。到今天,体形庞大的鸟,比如恐鸟、象鸟和大海雀早就灭绝了,小巧玲珑的麻雀却增加到了5.4亿只,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野生鸟类之一。你要是觉得麻雀很普通,那恰恰说明,它在繁衍后代这件事上做得很成功。
能够做出改变就代表聪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20世纪伟人没有想到,这句话也是在表扬麻雀。
【故事启发】经济生态系统已经变了,旧的物种会消失,新的物种会崛起,未来的新物种很可能不是恐龙和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而是像麻雀这样能迅速找到新的生态位的聪明物种。
刚才何帆老师讲到了麻雀。其实,何帆老师何尝不是一只勤奋的麻雀呢?
五年前,何帆老师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每年要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做实地调研,写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变化的书,并且要连干30年。到今年的新书《变量5》,他的工作已经完成了1/6。
哪怕他是一位名声在外的经济学家,哪怕他写了好几本畅销书,每年不还是得一字一句地打磨他的新书书稿,年复一年地为新选题烧脑嘛。其实,我们这些做事的人,不管你做的事是大是小,暂时是成是败,谁还不是一只麻雀呢?
(待续:移行、换景与“作品意识”(六):《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学习摘要)
2023-1-16
中国平安(SH601318)腾讯控股(00700)贵州茅台(SH6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