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家族,应该是江南第一家“郑家”,历经宋、元、明三朝360多年,出了173位官吏,鼎盛时期,曾3000人在一口锅里吃饭。
衍圣公这个称号怎么来的?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此后,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历代帝王给孔子加了各种封号,随着孔子封号的越来越多,孔子后裔也受到了眷顾,在汉朝之时,就曾经被封侯。
一直到了北宋,宋仁宗时期封孔子四十五代孙孔宗愿获授国子监主薄,改封为衍圣公,到了宋徽宗时期,封孔端友为衍圣公,从此之后,衍圣公这个称号便历经了上千年的光阴。
也是在北宋年间,一个叫郑淮的年轻人,过着漂泊的生活,流离江湖,从安徽到了浙江,一直到了浦江县的玄鹿山下,便被这里吸引住了,这里的民风十分好,并且土地肥沃,于是决定在这里安家。
他们祖孙三代皆居住于此,因为他们勤俭持家,又很勤劳,家族慢慢兴盛起来,最后竟然形成了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家族。
郑淮有一个孙子叫郑绮,郑绮75岁那年,觉得自己已经是日薄西山,寿元不再,为了家族能够持续下去,便将自己的满堂子孙都喊了过来,让他们一共发誓:“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
从此之后,这个家族便一直流传下来了。
到了元朝之时,元朝丞相脱脱想逼迫曾在南宋朝廷为官的郑氏第六世祖郑臣保归降,然后到元朝的朝廷为官,他遭到了郑臣保的严厉拒绝。
郑臣保说:“古人云:一臣不侍二君,我怎么能当你们元朝的官员呢?”
后来,郑臣保为了避免被报复,带着家人,坐着船,一路到了高丽,便在高丽生活了下来,他们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可是,郑臣保的儿子竟然做到了高丽的丞相。
数百年后,郑臣保这一脉,也曾来到这里认祖归宗,如今他们在韩国已经有5W多后人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胡惟庸案,有人诬陷江南郑家和胡惟庸也有牵连,于是,便将郑家当时的大家长郑濂给抓了起来。
听说哥哥出了事情,郑濂的几个兄弟,纷纷入京,都要入狱替自己的哥哥顶罪,这件事情一时间成了奇谈,很快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召见了郑濂,并对他说:“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
后来,朱元璋御笔亲题:“江南第一家”。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帝被迫出走江湖,流亡在外,在出逃的过程之中,就曾在郑家躲过一劫,躲过了锦衣卫的追捕。
被诛了十族的方孝孺的确是“硬汉、猛人”,可是,身为江南第一家的郑家,敢收留建文帝,也足见“忠义之举”。
当时,跟随建文帝一起走的大臣有22人,其中一位叫郑洽,便是江南郑家第八世孙,一路跟随建文帝,最后到了福建的郑岐村隐居生活。
郑家以前祭祖之时,钟声要26响,自从郑洽跟随建文帝流亡之后,郑家只能暂时在族谱上削去郑洽之名,从此,钟声为25响。可是,他们的子孙不甘心,便在25响之后,再鸣半响,也就是25响半,以此来纪念郑洽的忠义之举。
一直到2010年,“江南第一家”在认祖归宗仪式上第一次敲响了二十六下完整的钟声,郑义门第八世祖郑26位兄弟子孙第一次齐聚,郑洽终于归宗了。
我为何要说“义门郑氏”才是真正的儒家文化代表,不仅仅是他们以孝治家,更是因为他们历经宋、元、明三朝,出了173位官吏,却没有一个贪赃枉法之人,皆是廉政勤政之人。
能够坚持这么久,太过难得。
我十分好奇,一个家族为何能绵延那么长时间,我想,可以从他们的家族文化和家族规矩之中找到一些答案:
1、在外官,报国为务,奉公勤政,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衣食不能自给,由公堂补足;俸禄有余,上交公堂,不得留作私用。(这里的公堂,可以直接理解为他们家族的公共用度。)
2、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3、少年人不仅要读书,还要劳作,要尊老,要穿粗布衣,不可以穿丝绸,吃饭不能开小灶,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可以享受这个。
4、年轻时不能纳妾,只有到了中年,还没有子嗣才能纳妾,并且得妻子同意。(这个事情,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代的认知)。
当然,关于这些只是我略微了解到的,大概只能是九牛一毛,不过,我觉得在古代一个大的家族,能够坚守这四条,便已经颇为不易了。#“世界最大家庭”户主在印度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