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作家史铁生病危,医生问他的妻子陈 希米:“要不要救?”陈 希米说:“不救了,让他走吧!”随后,史铁生浑身抽搐,痛苦地离开了人世。亲友们无人责怪陈 希米,反而夸她了不起。
1951年,史铁生出生在北京,从小梦想当一名体育健将,尤其擅长80米跨栏。
18岁时,史铁生响应号召去延安插队。因为他患有先天性脊椎裂,母亲有些犹豫,但拗不过他的坚持,母亲只好同意。
20岁那年,史铁生上山放牛,突遇暴雨和冰雹,高烧不退。加上繁重的劳动和严寒的气候,他的腰疼加重,只好回北京治疗。他以为身强体壮,治疗一段时间就能康复。
然而,命运却给了他致命一击。
一年后,史铁生下肢彻底瘫痪。
他变得狂躁、易怒,经常对着母亲大发脾气,几度想要自 杀,母亲哭着抱住他:“儿子,咱得好好儿活……”
为了给他治病,母亲到处找偏方,每天给他敷、灸、熏。史铁生郁闷的时候经常去地坛。时间稍久一点,母亲便担心地找了去,远远看见他好好的,再悄悄转身离去。
为了给史铁生谋份工作,母亲天天去劳动局求人。1974年,史铁生在街道工厂上了班,在仿古家具上画画,每月能领十几元,他一做就是7年。
母亲用慈爱和坚韧,将史铁生从绝望的深渊里拉了出来。
然而,史铁生并不知道,母亲已得了很严重的肝病,经常疼得彻夜难眠,但她向儿子隐瞒了一切。为了帮他改善心情,母亲打算带他去北海看菊花。
然而,临行前母亲突然大口地吐 血,邻居将她送到医院,弥留之际,她喃喃道:“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这让史铁生开始反省自己的懦弱与自私,唯有坚强地面对生活,好好活着,才能让母亲安心。
史铁生开始边工作,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住在六七平 米的屋子里,除了床和写字台,剩余空间仅容轮椅转向。
王安忆去看望他,原以为史铁生会跟他抱怨生活的困苦、命运的不公,然而,让他惊讶的是,史铁生跟他聊美食,眉飞色舞,乐观率真。
一天,几个朋友去看他,赶上饭点,大家起身告辞,史铁生拦住他们:“都别走,我给你们做好吃的!”他坐在轮椅上一边炒菜,一边谈笑风声。几个朋友吃得泪流满面。
不料,他刚从瘫痪的阴影里走出来,又一个打击接踵而至。
史铁生得了肾病。无法 正常排尿,从此只能插尿管,随身携带尿壶。
生活虽苦,但爱情意外降临。
1979年,史铁生发表了小说《爱情的命运》。这部小说,让一个叫陈 希米的女孩儿走进了他的生命。
陈 希米比史铁生小10岁,在西北大学校刊任编辑,读了《爱情的命运》后,她非常欣赏史铁生的才情,俩人开始了长达10年的书信往来。
1989年,陈 希米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史铁生。从此,她成了他的双腿。日子虽然清贫,但俩人相濡以沫,过得有声有色。
为了照顾好史铁生,陈 希米坚持不请保姆,事事亲力亲为。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瘫痪多年的史铁生没生过一次褥疮。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
1998年,史铁生被诊断为尿毒症。
两天需做一次透析,每次需要4个半小时,血管隆起如蚯蚓。看着被病痛折磨的丈夫,陈 希米心疼落泪。
史铁生安慰她:“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利用透析间隙,笔耕不辍。生病期间,他创作了有名的《病隙碎笔》。他笑着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写作只是副业。
史铁生精神好的时候,陈 希米就推着他去看电影,找他爱吃的小馆子。史铁生谈起陈 希米,动情地说:“她是顺水漂来的孩子,但不是我捞起了她,而是她捞起了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2年。友谊医院的12间病房,史铁生住过10间。护 士开玩笑说:你的命如同你的名字,比铁都硬。医生感叹: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面对生死,史铁生坦然面对。他对妻子说:“把我身上有用的器 官,全部捐给需要的人。让他们帮我继续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突发脑溢血,医生对陈 希米说:“情况很不乐观,抢救过来的几率很小,即便抢救成功,他也会活得很痛苦。”
陈 希米泪如雨下,冷静之后,她决定遵照史铁生之前的约定,不过度抢救,让他有尊严的走,并捐献了他完好的肝脏和眼角 膜,救治了两位病人。
之后,陈 希米带着史铁生的骨灰,去了趟德国,因为他生前想到这里看一看。
陈 希米说:下一世我还将顺水漂来……这将是我的墓志铭。
@晓曰情感
史铁生是不幸的,但他又很幸运,母亲和妻子,俩个伟大的女人,托起了他生的希望和勇气!
命运让他的身体坐下来,但是他的灵魂却比很多站立的人更高贵!
人生若觉不幸运,不妨读一读史铁生。在他的书中,你会找到安慰,看到希望。他没有抱怨,唯有坚强、乐观与旷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度思考。
关注@晓曰情感 ,分享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