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汀村村名的由来
启东寅阳镇晁汀村是由烈士朱兆汀的英名得来的。晁汀村西至五滧河,东至六滧河,南至336省道,北至中央河,南北共有4只半埭,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口2700多人。
朱兆汀,1920年7月12日出生在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兄弟姐妹6人,兆汀在弟兄中排行第三。兆汀12岁时,由于家庭贫穷,加上父亲病亡,只上了三四年学堂,就辍学在家。1944年,24岁的朱兆汀,身材长得特别高挑结实,是位标准的彪形大汉。就在那年12月的一天,他和邻居陈洪侠、高锦德、施文标等几个小伙子,背着父母,连夜赶到海复镇花家仓,找到革命队伍,被编入东南警卫团。朱兆汀生怕母亲寻找,出走前,他写了一封便信放在台上,信上说:“娘,我已走了,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你的身体请自己保重好,我的一门亲请回掉。”一到部队,朱兆汀立即上战场,面对面与敌人厮杀。1945年2月,在东海边的一次战斗中,他与日军展开了生死较量的肉搏战,朱兆汀凭他的高大身材,一连撂倒了七八个日军。从此,朱兆汀威名大振,敌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已胆战心惊。战时,兆汀曾回家一次,他反复叫娘把亲事退掉,不要耽误人家,并对两个哥哥说:“我不孝了,请你们多多照顾好老娘。我所在的部队准备出发了,现在还不知道到什么地方。”部队领导十分赞赏兆汀的勇敢精神,回到部队,兆汀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苏中九分区八团机枪排排长,立即奔赴泰州、海安一带,带领战友们赴江海战场。
1946年10月19日上午,在攻打泰州姜堰大小白米镇的一场战斗中,朱兆汀排依仗一幢民宅的屋顶制高点,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战斗持续了大半天,朱兆汀和战友们正想休息一下,正要从屋顶上站起来指挥战士们撤退时,一颗子弹,不知从什么地方射向朱兆汀的胸部,兆汀顿时鲜血直流,倒下了。战友们把他撤到地面,侄儿朱步梯不顾切地背起朱兆汀拼命往隐蔽处撤退,朱步梯见到一家农户的一个柴堆,就驮着朱兆汀藏了进去,国民党见柴堆里有动静,就像疯狗一样往柴堆连刺数十刀,顷刻间,柴堆染成了红色。叔侄俩英勇牺牲了,牺牲时他们紧紧地抱在一起,那时,朱兆汀25岁,朱步梯才19岁。
为了永远缅怀朱兆汀烈士,早在1948年,本村有识之士陶允亮在烈士所在的团结乡支持村,创办了一所初级小学,取名兆汀小学。1959年下半年,烈士所在村改为希士公社5大队。20世纪70年代初,因晁汀村在6大队境内,6大队改为希士乡晁汀村,5大队改为同康村。1995年,两个大队合并为希士乡晁汀村。后希士乡并入和合镇,再并入寅阳镇,晁汀村从未改过,一直至今。
根据朱兆汀兄弟的名字都为“朱兆X”,所以烈士的名字应该是朱兆汀。在书写上报兆汀村时,当时乡里一位负责民政的同志认为“晁汀村”是两个姓的结合,主观地把“兆汀”误写成“晁汀”,一直延用至今。但兆汀校,直到1986年关闭时,一直沿用“兆汀”,从未用过“晁汀”。
今天的晁汀村没有辜负烈士的期望,先后获得江苏省鹭港社区示范村、南通市小康文明村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