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可以保持会计等式金额不变(会计等式不变的情况)

现在孩子五年级,解方程的确是这样脱了裤子放屁,非两边同时加减。移项不好吗?不简单吗?讲`道理时可以讲两边同时加(减)等式不变,但你做题时就应该用移项呀。我们读书时不就是这样学的吗?现在用移项法就算错的

现在孩子五年级,解方程的确是这样脱了裤子放屁,非两边同时加减。移项不好吗?不简单吗?讲`道理时可以讲两边同时加(减)等式不变,但你做题时就应该用移项呀。我们读书时不就是这样学的吗?现在用移项法就算错的,这不是搞乱思想吗?

学生不会做,连退休教师的奶奶也不知道咋给孩子讲,求助了张老师。

7.有一个分数,分子加上1可以化简为 1/4 ,分母减去1可以化简为1/5 ,这个分数是( )。

这道题涉及到的知识点:

1.“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两种解题方法:

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1/4=2/8=3/12=4/16=5/20, 1/5=2/10=3/15=4/20.比较这些分数,找到4/16和3/15, 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相差1,根据题意就求出这个分数就是3/16.

2.假设这个分数的分子加上1后就是a/4a,那么原来的分数就是a-1/4a,原来的分数的分母减去1这时的分数就是a-1/4a-1,化简后就是1/5 ,得出等式a-1/4a-1=1/5 ,根据比例的性质,就求出a=4,原来的分数就是3/16.

你如果还有疑问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打开@张老师话教育里面的专栏第7题,有详细讲解。

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具体解释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一般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a+b=b+a a+b+c=a+(b+c)

4、 乘法分配率同样适用a (b+c)= ab+ac

5、

4、减法的性质:a-b-c=a-(b+c) a-(b-c)=a-b+c= a+c –b(等式左右可以交换的)

5、常见乘法计算(敏感数字) :

25×4=100 125×8=1000

去括号或添括号:

加减混合时, 括号前是加号的,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不变号;

括号前是减号的,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符号要变号。

6、解方程

解方程方法一: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

加数+加数=和、和— 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解方程方法二:消项(如果消+3,方程两边就同时-3 ;如果消×3,方程两边就同时÷3)

解方程方法三:移项(+3移到另一边就变成-3,×3移到另一边就变成÷3)

转盘上的圆周运动

母题:(多选)如图所示,两个可视为质点的、相同的木块 和 放在转盘上,两者用长为 的细绳连接,木块与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各自重力的 倍, 放在距离转轴 处,整个装置能绕通过转盘中心的转轴 转动,开始时,绳恰好伸直但无弹力,现让该装置从静止开始转动,使角速度缓慢增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牛顿第二定律的整体法

 

分析:A、B相对转盘滑动的临界角速度。

最快捷的办法是整体法。对A、B及细绳整体受力分析。两个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因此有:

整体法直接可得结果。在角速度从零增大到过程中的细节无法体现出来。

隔离法体会一下细节:

1)绳子无拉力作用时;

对A、B物体分别分析:

从这两个表达式可以看出,随着角速度增大,B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最先达到最大值,一旦B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时,绳子开始对B有拉力作用,当然,绳子对A也就有了拉力作用。

2)绳子有拉力作用时;

以上两式相加,得出:

绳子有了拉力之后,随着角速度增大,物体A所受的静摩擦力继续增大,直到变为最大值,与整体法结论一致,不过过程相对麻烦一些。

(1)上题中其他条件不变,

范围内时,若将绳子割断,木块 、 将怎样运动?请分析说明。

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假如没有绳子,分别计算A、B两物体各自相对转盘滑动时的临界角速度即可。

这个问题中,A、B分别处于转盘轴心两侧,这就有那么点意思了。

还是先体会一下整体法的魅力:

A、B相对转盘刚好转动时,两物体所受静摩擦力都达到了最大值,方向相同,借用题干中的图来描述方向,都是沿B指向A的这个方向的,A也是如此,不是指向圆心。

隔离法来解释细节:

绳子无拉力作用时;

对A、B物体分别分析:

绳子有拉力作用时;

有了拉力之后,随着角速度增大,A所受静摩擦力如何变化呢?需要做个消元的操作,将拉力消掉来显微。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绳子有了拉力之后,随着角速度增大,A所受静摩擦力开始减小,继续增大角速度,A所受的静摩擦力就把静摩擦的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在减小到零之后还会反向增大,直到反向增大到最大值。

还是:

这个式子的内涵就丰富多了。

若1:

 

式子的右边为零,左边什么情况呢?这是一个等式,这就说明B到达最大静摩擦时,A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和B是相等的,其实质量是这种的情况下,B所受静摩擦未到最大值时和A所受的静摩擦力也一直相等。

B所受静摩擦到了最大值之后,继续增大加速度,绳子拉力增大,但A所受的静摩擦力大小及方向就不变了。只要绳子的承受力足够的强悍,则A、B随转盘转动的角速度在牛顿力学许可的范围内使劲增吧。

运用整体法,因为A、B所受的合力等大反向,所以静摩擦力也得等大反向,当B所受静摩擦力到达最大值后,A所受的静摩擦力也就不变了。

若2:

则随着转盘转动,A所受的静摩擦力先减小到零,再反向增大到最大。

运用整体法,则可知B所受的合力向左(参考题干中的图),A所受的合力向右,但B的合力更大,所以整体合力向左。所以到达相对转盘转动的临界值时,A、B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都向左。

若3:

右边为负值,左边也负,整理一下,调整为熟悉的正值思维。

这个式子可得注意,还是B先到达最大静摩擦力,但B到达最大值时,A虽然为到达最大值,但所受的摩擦力比A还要大。这没什么办法,体量(质量)大的优势就在此,你的负重前行,人家的轻描淡写。

还是看式子,随着角速度增大,A所受的静摩擦力增大,诡异的一幕就来了,当A所受的静摩擦力到达最大值后呢?是不是整体就相对转盘滑动了呢?要滑的时候,相对转盘向左滑,离心吗。此时,B的静摩擦力是不是就又要变一变呢?在上边的式子里,B的静摩擦可一直都是最大值,且方向向左,当它要相对转盘向左滑动时,静摩擦不得阻碍一下吗,那不就得反一下向吗?

也就是说,当A所受静摩擦到达最大值后,B所受的静摩擦力开始减小,小到零之后还要方向增大,最终增大到向右的最大值。

再复一下盘,

三种质量关系,对应的恰好是这个系统的质心位置在转盘的轴心处,轴心偏右处,轴心偏左处,所以转到快要滑动的临界状态时,对应的静摩擦力大小及方向就如文中所分析的情况。

至于想再补个狠刀的,就是两物体质量关系不确定的情况下,静摩擦因数也不确定。思路没有本质变化。可自行分析试一下。

难点在什么地方呢?牛顿第二定律整体法的应用,根据合力方向推受力情况。静摩擦力的分析依然是难点,变化的总比恒定的要难。这也就是求变求新的不易,但要发展,就需要从不断的积累中找出一点新意来发扬光大。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其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学习的重点所在。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般都要经历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的过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最大的区别在最后一步,解方程化系数为1后,依然是等式,但在解不等式时,最后一步需要注意,当不等号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不变,但当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需要发生改变,这是解不等式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计算的学习在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和规则之后就是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提升运算的熟练度,进而提高准确度和速度。

有人说:不要和二婚女人谈感情!

恋爱、婚姻二者之间,都是一种经历。头婚、二婚、不管是男、是女、只要牵进感情的圈子生活,相互间一定要有固定的责任心与担当,若有一方的心游离了,是无法经营巩固的。所以说:情感的错对,是没有等式的,亦没有解方程式的。祈祷人世间多D真诚不变的情缘。

七上一元一次方程火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86266/
1
上一篇澳洲注册会计师 教材(注册会计师 会计教材)
下一篇 湖北安华会计集团(武安市会计公司)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