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部队会计凭证装订(装订凭证账簿)

古代战车的遭遇战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战斗的旋涡中,所有的行动显然都是由战车部队利用其机动性执行的,在场的任何步兵部队都被抛在后面,也许是作为防御撤退阵地的隐蔽部队。

古代战车的遭遇战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战斗的旋涡中,所有的行动显然都是由战车部队利用其机动性执行的,在场的任何步兵部队都被抛在后面,也许是作为防御撤退阵地的隐蔽部队。

因此,许多传统历史学家所设想的战车冲突,据说在公元前两千年的西方很常见,不仅可能发生,而且确实发生了。

《兵法》大概反映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战争,特别提到了“战车遭遇战”,这意味着这些是单独的行动,不需要步兵参与:

“在战车遭遇战中,当10辆或更多的战车被俘虏时,奖励第一个获得战车的人。将他们的旗帜和旗帜换成我们的,混合使用,并与我们自己的战车一起使用。”

不久之后,在与秦国发生重大冲突之前,他告诫了五万名士兵和五百名战车指挥官,吴起宣布:所有的军官都必须对抗、跟随和俘虏敌人的战车、骑兵和步兵。

如果战车不俘虏敌人的车辆,骑兵不俘虏敌人骑兵,步兵不俘虏敌人步兵,即使我们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也不会有人取得任何成就。

他的声明似乎意味着三支部队瞄准了他们的对手,而不是进行全面混战,或者步兵与战车绑在一起。

随着他们的数量在后来的时代增加,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整体使用,战车被划分为作战单位,从基本的三中心、左、右,到更具战术性的由鼓控制的特遣队。

然而,商朝每支军队只有100人的人数很低,这可能排除了任何细分,尽管一些分析人士表示,可能已经雇佣了30人。

商代和周早期可能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当时战车的角色尚未确定,单个战车尚未与随行步兵整合,以及制定训练和操作程序,以避免战场混乱。

如果仅仅将战车添加到战斗人员的组合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混乱。

尽管从大约公元前1800年到至少公元前1200年,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其他国家广泛使用了查理,但其在中国和西方的战斗力受到了质疑。

战车体现了力量和机动性,但商代使用的数量有限,很可能用作指挥和射箭平台,而不是突击车或具有压倒性冲击力的路障。

然而,历史和理论军事著作中描述的某些问题肯定对各种形式的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限制了其可能的利用和作战模式。

除了以协同模式使用任性生物所固有的控制问题外,任何出于军事目的而使用战车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维护、后勤和环境问题。

此外,随着战车作战的重要性增加,军队的依赖性和脆弱性也随之增加。

马可能会被箭击中,被钩住和刺穿的武器砍倒,被坑和陷阱弄残,被口渴弄得筋疲力尽,或者被水中毒杀死。

即使不受恶劣天气、温度、湿度过高、过度使用、食物不良、水质不佳或日常伤害的不利影响。

他们也需要适当的食物、持续的护理、定期的休息,尤其是在露营时处理大量的潜在危险废物。

由于在行军和战斗中都很容易丧失能力,他们的损失可能很快变得不可逾越。

即使马身上有盔甲保护,身体健康也得到了保障,但战车的许多部件都是由青铜、皮革和木材制成的,具有不同的材料特性,在日常使用和战斗中经常使败。

直到战国时期,还没有文学证据表明工匠和工程师陪伴着野战部队,但这些专家和其他专家必须在早期就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为远征战役使战车在恶劣条件下长期使用,甚至在战斗失败率飙升之前。

低级别的人员必须被分配到持续的维护任务中,而熟练的工匠,如金属匠、木匠、细木工、制革工、车轮工人和其他人,则需要承担因部件疲劳和灾难性断裂而导致的更复杂的维修工作。

运动部件的耐久性,特别是车轮在轮轴上旋转而不会因摩擦、粘附、开槽和其他形式的损坏而产生束缚的能力,也值得怀疑。

在滚珠轴承发明之前,底部轮毂内的接触面积必须很大,轮毂承受轴的重量,旋转轮毂不断压在轴承盖和内部安装件上。

青铜配件加强了许多其他接触点,轮毂或中殿使用了润滑剂,但没有一种能够消除产生最大破坏性磨损的木与木接触。

此外,青铜和黄铜可能是移动配件的最佳材料,但在战车发出荧光的任何时候都不可用,但在中殿内部尚未使用。

因此,只要与必要的部件轮廓稍有偏差,就可能很快摧毁商代战车。

车轴和辐条也会断裂,车轮有时会在激战中脱落,胶接失效,速度和颠簸的条件会导致结构断裂,皮革装订撕裂。

在一个案例中,一名驾车者吹嘘说,仅凭他高超的技术,他就可以在当天的战斗中保持痕迹的完整。

这一说法随后得到了支持,因为他们只是在一块木头上驾车。在另一次春秋事件中,一辆战车投掷了它的车轴,使它失去了功能。

战场遭遇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可恢复的破坏和碰撞,无论是意外的还是故意行动的结果,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参考文献:

古代车战考究[J]. 金玉国

20世纪中国车马坑考古[J]. 郑若葵

洋县出土殷商铜器简报[J]. 李烨,张历文

乌军炮兵打击俄军机动装甲部队,炮兵远程打击高速移动装甲目标非常困难,哪怕炮弹在距离目标1米位置爆炸都不行。必须要百分之百命中坦克装甲车辆才能形成摧毁。

而且,坦克装甲车是移动目标,不是死靶子,预先装订的数据打过去,都是有偏差的。因此,要求在无人机发现目标以后,地图操作员就要立刻精确定位,而且算好所有打击数据。同时,无人机还要不断校正,才能让十几公里外的榴弹炮,命中移动当中的坦克装甲车辆。

在这种俄乌战场最前线,可以看到周围都是弹坑。乌军冲出来了,俄军炮兵一顿爆,乌军损失惨重跑了。俄军又出动坦克装甲车追击,结果乌军炮兵又是一顿爆,俄军又损失惨重后退了。所以顿巴斯前线才能拉拉扯扯打了3个多月,还没到北顿涅兹克河。

蒙古人、中世纪英国人或马扎尔人等军队如何在战役中为他们的弓箭手提供箭矢?

在百年战争期间,英国有一个中央集权的、由国家控制的大批量制造箭头的组织。然后根据需要向战役中的士兵发放这些文件。

例如,1413 年 6 月,亨利五世任命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米诺的人担任伦敦塔的“国王之箭的守护者”。米诺特负责制造箭,但仅靠皇家制箭师无法满足全部需求,因此向外部供应商下达了额外订单。例如,1413 年 8 月,一位名叫斯蒂芬·塞勒的伦敦制箭师获得了 12,000 支箭的 37 10 英镑/-。

我们有一些可用的总数据。 1418 年,亨利五世政府购买了 150,000 支箭; 1421年,他们获得了近50万。几年的供应将被储存起来以进行一场重大战役。半个世纪前的 1360 年,爱德华三世的记载显示,仅伦敦塔就存放了 566,400 支箭(和 11,000 支弓)。

箭是用鹅毛制成的,这些鹅毛是从农民那里收集来作为一种税收的。 1418-9 年,亨利五世命令他的治安官(每个郡的皇家官员)在 10 个月内收集总共 119 万根鹅毛,由迈克尔马斯(9 月 29 日)送到伦敦塔。两年前,一项类似但规模较小的订单规定,每只鹅应取六根羽毛。

在战役中,箭被散装在桶中并用货车运输。长弓手可能会被派出三捆,每捆 24 支箭用于战斗,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会派跑者从马车上带上更多的箭。

可能有些弓箭手自己带了箭。平民生活中的林务员或猎人(或土匪)会习惯于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可能更喜欢长度和重量更适合其弓的牵引重量的箭,而不是标准的政府发行的箭。然而,在长期的海外战役中,他们不太可能想要自己携带大量的箭。

根据用途和目标,箭有几种不同的种类。这个有一个钝头,用于攻击杀手兔。

箭可能是在战斗后打捞出来的。 1343 年,伦敦塔的账目记载,罗伯特·米尔登霍尔在布列塔尼的一场战役中“带回”了 7000 支箭,这些箭必须清洗并重新装订成捆,这需要十名工人六天的时间。

这种集中式系统是 14 世纪的一项创新。在此之前,士兵只是被命令带着自己的武器和装备到达封建集结地,费用由他们自己(或他们的领主)承担。

我不熟悉蒙古人是如何安排事情的,网上似乎很难找到准确的信息。

#王牌部队征文#

【VIP部分大结局了,很不舍,好像心里一下子空了,不知道该说什么,但顾一野还在心里呢,还是有好多话想说给他听,那就随便聊几句吧!】

1.

有人看出来了,顾一野在解救人质时用身体扑向人体炸弹的恐怖分子那场戏,和当年张排长救他那一幕对应上了,用心理学的术语解释,他这叫做终于完成了“自我救赎”!

之前有人为了将顾一野的婚姻往幸福上扯时非说是遗孀救赎了他,这种说法用大白话讲就叫车弹,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的高逼格专业术语来挽尊,她那叫“他者救赎”未遂(顾肩伤一直未痊愈)!对于像顾一野这么“野”这么硬的主,“他者救赎”起不到根本作用,他需要的是自我去完成救赎,亲自扑个炸弹把欠了一生的债还回去!懂?

顾参谋长躺在担架上流的那滴眼泪,表层意思是对那首歌的青春回忆,深层意思是对排长说,我还清啦,不欠任何人的啦!

有虾哭着说,要是这样的话,那还娶那个遗孀干嘛?这个嘛,一是上面说了顾海燕这是你必须要完成的政治任务,二是编剧铁了心要给你造个最大的虐点!懂?

2.

有人说解救个人质为啥要出动我军一个大校亲自上阵?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的话,观众还不得把编剧给撕啦!

呃~~一是在编剧的创作思路中,让顾大校亲自扑炸弹以完成自我救赎,是这个角色的人生闭环中最重要的那一块缺口,不给堵上的话作者就会欠下“笔债”,很难受的!码字儿的人都懂,懂?

二是顾大校不可能受重伤,因为他是在人体炸弹身后而不是直接扑在炸弹上,前面有具肉身帮他挡了火力。

三是顾大校只能受轻伤,因为如果重伤致残或致死的话,那虐点就又回到他身上了,另一位肯定不干呀!

四是顾大校要是再不露面的话,那最后这一集就又成了另一对夫妻的秀场啦,那么帅的顾叔叔,你确定不想多看两眼么?

3. 有人利用职场心理学把那几个“老家伙”之间的派系之争分析了个透,说郑高那一派失势,郑退出历史舞台,高只能去学校教书,而顾一野则做到了集团军副参谋长的高位,被外国元首迎为上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顾大校笑到了最后。对于这样的解读,本小飞侠表示越多越好![大笑]

4.

有人瞧着大小飞也觉着别扭,我来替编剧解释一下哈!

一是想塑造一个互联网Z时代混不吝的新型军人形象,和他爹“顾海燕”当年的青葱模样形成一个反差;

二是从行为举止到台词部分都那么中二欠抽,是因为编剧被中二的互联网良民给蛊了,以为现在的年轻人跟爹都是这么说话的;

三是小小飞他妈线上没演好线下又炒CP作妖,把观众给恶心着了,顺带看她娃也就不顺眼啦!

还是那句话,大度点儿,气别撒演员身上哈!

5.

有人说剧播内容与流传的原剧本内容出入不大,热血与狗血齐飞,事业线与感情线相互割裂,如此严重分裂的观剧感受,让人颇感酸爽!

其实,这正说明大家看到的所谓“原剧本”只是导演拍摄时用的那一版,这也是各方妥协后的结果,而首席编剧原本想要表达却因现实因素干扰而无法呈现出来的,都躺在人家的电脑里呢!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将剧本原稿装订成册公开出版,以弥补广大爱剧爱野群众的遗憾吧!

6.

有人说好不容易逮着机会给自己加戏了,为啥那么想不开非得整一大堆的狗血毁自个儿呢?

呃~~这个问题问得好!一是首编干不过皇编;二是有人的思想境界就停留在狗血的高度,把观众当白chi以为咱就爱看这个,所以指定皇编就得按照狗血的高度去写;三是皇编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想出了“飞天裙子”“二十年大白兔化石”这样的惊世奇葩桥段后,人家激动地以为从此将名垂影史啦!呃~~好像真给垂上了哎!

7.

本剧的摄影师值得N个大鸡腿儿!剧中多处场景构图和运镜方式借鉴了电影的拍摄手法,除了海燕名场面之外,还有两处牺牲的大戏(张排长和韩班长)以及顾胡重逢,均采用了跟拍长镜头外加旋转镜头,超酷啊!

国内的剧组为了省钱省时,拍的时候通常都是简单粗暴的正反切,刘导能由着摄影师这么折腾演员和铺轨道的现场工作人员,事实证明是非常英明的,让观众有更多的机会来欣赏演员肖战精湛的演技!

感谢本剧没给来个片头片尾的呼应!谁还记得第一集那2分半钟的片头?从镜头语言来说,此片头的艺术性完全可以媲美电影大片,梦境隐喻,长镜头推进,黑白影像,彩色影像的高以他者身份闯镜,天旋地转的镜头最后画面定格在他哥遗留下来的那只手表上。

按照常规的电影叙事手法,在片尾应该再来个与片头对应的片段以实现前后呼应,但……好在最后用的是海边集体出镜的大片,否则的话,肯定又要牵连他那无辜的哥跟着一起被喷啦!

8.有没有发现,本剧总共出现了三对演员夫妻,江的父母,老宋和赵连长,还有韩班长和姜卫星因拍戏生情,杀青一个月后就领了证,有意思吧?

9.坐镇“湛蓝”军演导演指挥部的首长孟大鼻子的扮演者杜源老师也是一位资深前辈,他在剧中出场不多,强烈建议去看他2004年的作品刑侦悬疑剧《沉默的证人》(又名“死亡笔记”),欣赏一下老戏骨的精彩表演吧!

今天翻出来一张老照片,是一九七七年五月七日鹤壁四矿“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毕业照。

六、七十年代,正是国家兴旺发达、蓬勃发展的年代,全国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可国家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人数极少,上海机床厂因地制宜,把工厂的优秀工人集中起来培训学习,然后再回到工厂去,解决了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六八年毛主席看到这个简报后,肯定了这个做法,并在七月二十一日专门写了按语向全国推荐这个做法,这就是“七二一”指示的来历(笔者前文专有介绍)。

一九七六年,河南省鹤壁矿务局第四煤矿面对煤矿生产发展同样存在的技术人员不足问题,矿党委决定举办工人大学,从各个区队选调二十名工人骨干参加,学期两年,我有幸被选中。班主任是矿技术科工程师、北京矿院毕业的技术员苏书奎同志,班长由部队转业工人李思景同志担任(照片第二排最右者)。

说是大学,其实也就是培训班,学习的都是煤矿井下生产知识,每天学习按时上课,每周一次井下劳动,安排的也是满满的。学员年龄差别较大,文化程度不一,像我这高中没有毕业的二混子还算是学习好的学员了。学习没有教材,苏老师把自己编写的资料交给我誊写印刷,装订成册发给学员。

学习两年时间,临近毕业一位学员因和女人搞腐化被开除,那个年代说起来丢人啊!被矿保卫科五花大绑挂一“流氓犯”的大牌子站在矿门口示众。搁到现在,那都不是个事,两情两愿,愿打愿挨的多了去了,所以毕业照片中缺少了一位。

这张毕业照片,没有一位老师参加,就是我们全体学员的合影,我当时年龄二十岁,风华正茂,自认为也算是一位小帅哥吧,您能认出来哪个是我吗?

昨天刷的视频,看到一东北的小媳妇和他曾在在部队服役了16年的丈夫。小两口兴高采烈的 装订着政府发给的光荣之家牌匾。说着服役16年和他做军嫂的生活过往,画面很是是温馨。也让我想起了现在漂泊在亚美尼亚的强子,带着妻子扎拉和女儿米拉,躲避着战乱,四处漂泊,顽强的生活。没工作,没收入,生活落魄 幸亏他及时拍视频发送自媒体平台。在粉丝们的关爱和推动下。他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我之所以关注他,是在视频里看到他房东大妈心情不好,儿子还在前线,不知生死。他在旁边对他的妻子说,他非常能体会到大妈对儿子的牵挂。因为他也当过兵,远离家乡。也体会到家人对他的牵挂。听到这里我的心揪一下。是啊,我们国家的和平,安宁就是因为有成千上万的军人为我们守护国防。我想起来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当时毫不犹豫的点了关注,成为他的粉丝。不负众望,在大量的粉丝 点赞,和转发强子的视频。播放量不断的增加 粉丝量也在增加。看得出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宁的中国是因为有我们的军人用他们的青春,健康,以及生命来守护着我们。国家和人民就应该善待他们和他们的家人。

#在工作之余,你是怎么提升自己的# 我现在已经老了,但我年轻时是很爱学习的。我是老三届高中学历,在部队提干后做政工干事,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工作之余,酷爱学习,什么书都看,什么报纸都浏览,看到精彩的都记到一亇专门备的本子上,好的文章都把它剪下来,装订成报刊剪辑。和人闲谈,或到基层工作,听到一些歇后语和精彩的谈资,我也把它记到本子上。日积月累,久而久之,这些都为我写好文章提供了一些帮助。后来,我写的文章都有在市报、省报及人民日报上发表过,写的经验材料也在市级、省部级会议上作过介绍。我体会,工作之余,一定要注重学习。

【俄罗斯超音速反舰导弹打击乌克兰地面目标l】俄乌战场上又出现了一种客串武器,“棱堡”岸舰导弹的对地打击。#俄乌局势#

俄军近期通过黑海舰队的岸防导弹部队向乌克兰目标发射了K-300P“棱堡”岸防导弹,打击了地面目标。这是继图-22M3发射KH-22反舰导弹和S-300地空导弹打击陆地目标以后,第三种客串武器出现。

K-300P“棱堡”岸防导弹系统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岸舰导弹之一,在2015年正式服役。

K-300P“棱堡”岸防导弹系统装备的是P-800“镐玛瑙”超音速反舰导弹,该导弹实际上是印度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的原型弹。最高飞行速度达到2.6马赫,飞行高度为15公里,战斗部重量300公斤,最大射程约300公里。

K-300P“棱堡”岸防导弹系统兼具对海对陆打击能力,对敌方的陆地目标也可以实施打击。通过精确装订雷达引导头的开机时间和扫描角度,就能捕获比较醒目的大型建筑物,然后锁定攻击。

这种战术并不是新技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冥河”反舰导弹时期就有了,1971年印度海军使用8艘导弹艇发射“冥河”反舰导弹,摧毁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就是使用雷达精确装订战术来实施的。

打脸现场:

奥卡姆剃刀:你这个质问很外行,论性能家用电脑比军用工控机更快,但军用看重的是功能。你不懂“强”的意义。

余元锋律师:大疆这种适合单兵携带的小无人机,技术迭代也是非常快的。谁告诉你军用一定比民用强?

奥卡姆剃刀:我92年任职陆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某部副连长

余元锋律师:我92年就开始买各种军事杂志,孩子,你92年出生了没有?

奥师:解放军为什么不用大疆无人机

近日,有位军事评论人员发表了雷人之语,他称乌克兰军队用大疆无人机,俄罗斯军队也用大疆无人机,以色列军队用大疆,美国军队用大疆,唯独解放军不用。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大疆无人机不具备军品采购资质,而这个资质是计划经济50年代的产物,即使大疆无人机再好用,实战性再强,也都不用。话外音就是体制问题。

这个说法很荒谬,且听我慢慢道来。

战场无人机主要作用是什么呀?最早的作用是炮兵校射。

开炮后弹着点是否符合预期?应该怎么修正?以前需要有炮兵侦查员潜伏到前沿进行战地勘察,然后用电台向后方报情报,那自然很危险,效率也低。

后来改用无人机做侦察,我军第一代炮兵校射无人机JWP01型在上世纪就列装了,现在已经退役了,因此可以说说它的性能,这不算泄密。

JWP就是校射-无人机-炮兵的拼音首字母,时速100多公里,续航10多小时,有独立的无线通信系统。

炮兵射击距离30公里,无人机要能很快地飞临弹着区域并盘旋侦察,把敌军部署和弹着点情报,通过机载无线通信系统及时地传回情报中心。

飞30公里到达目标地域,盘旋侦察,再飞30公里回来,这就要求至少100公里的续航能力。

大疆无人机的基站航程都不到10公里,且续航时间只有30分钟,显然无法完成炮兵侦察任务。

而且,大疆无人机没有独立的无线通信系统,也无法做到情报的及时回传。

俄乌冲突中,大疆无人机被普遍使用,说明他们的情报体系还很落后。

信息战中的情报中心,有着非常明确的体系化要求。

信息的采集手段,有卫星、雷达、观察哨…等很多种,采集后要进行信息融合。

信息融合必不可少。例如8部雷达都捕获到了目标,那到底是1个目标被8部雷达捕获?还是8个目标分别被捕获?这需要智能判识。

信息融合后,生成了真正的战场情报,然后向战场分发。

部队会收到两类情报,一是战场态势通报,这是所有部队都会收到的战场总体情况介绍,甚至包括天气预报。

二是针对自己的具体敌情通报和战斗指令,例如敌三架攻击机正向你部方向飞行,预计8分钟后经过你部阵地,请做好防空袭准备。

如果是防空部队,传来的预警情报就会是方位角、高度、速度、航路径向等,本部火控雷达装订参数后就开始搜索瞄准和锁定了。

战场情报应该体系化,具有全局的侦察和预警能力,指望只能飞几公里的民用无人机,获取不了啥有价值的情报。

俄乌冲突中,双方都大量使用了大疆无人机,这恰恰说明俄乌军队的信息化水准还比较低下,没有建立起来基于信息系统的情报体系。

俄乌作战人员用大疆无人机做侦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绝不是什么先进战法。

解放军不用大疆无人机,是因为它的功能、性能都不满足军用要求,甚至比已经淘汰的JWP01型无人机都远远不如,我们有更好的军用品,当然不会用能力差很多的民品,这才是真相。

#日本宣布投降77周年#侵华日军新证据!一名日本兵的日记被披露出来,上面记录了日军残杀中国兵和农民的史实。

一名参加侵华战争约2年的日本兵撰写的日记被其遗属捐赠给了立命馆大国际和平博物馆。他用轻描淡写的笔调写下了日军杀害中国军队的伤员和农民的“战时的日常”。

博物馆方面称“日记传达了作为普通市民的基层日本兵,没有罪恶意识地进行残暴行为的战争下的恐怖”。

这个日本兵名叫小林太郎,曾隶属日军陆军第16师团第9连队,是一名步兵一等兵和上等兵,他于1972年死亡。1937年8月被征召到39年8月回国,他加入了日军侵略天津和南京的战斗。出征时27岁,原籍在京都市左京区,前一年毕业于日本大学工学部。

这本日记长23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是日本士兵回国后总结的从军笔记,几乎记录着每天的军事行动。也有被剑和枪杀害的中国兵的照片,碉堡(防御阵地)的插图等。

引人注目的是,在夺走中国士兵和平民生命时的记述中没有充满感情,非常的冷血。上面写着:“士兵用刀砍土民(农民)的头,枪杀逃走的女人”、“逮捕5名连长及军官,即便询问(对方)也什么都没说,所以杀了。”

另外,在他自身难保的激烈战斗中,他也表现出了高昂的情绪:“从战壕里出来刺杀!、啊!冲啊!”。

在序言中,他写道:“日中战争的开战是‘为了东洋的和平,唯一的强国日本为了正义而站起来的时候到了”的内容”。可以看出他相信当时日本军政府的主张。

他转战各地之后,因急性大肠炎长期住院于野战医院,并记录了自己患上疟疾的情况。还记录了在恶劣的卫生环境中受伤病的日本兵相继死亡的记录。

日记是小林的次女能崎嘉子(76岁)于今年3月捐赠给博物馆的,目前正在研究对外展示的方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虽然从军士兵的日记很多,但如此详细记录部队行动的东西很少见,这是讲述战地具体发生了什么的资料”。

小林太郎的日记于去年2月作为「中国战线,有日本士兵的日记1937年8月~1939年8月侵略和加害的日常」(新日本出版社刊)装订成册出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86155/
1
上一篇2010年江苏会计基础真题
下一篇 坦荡的橘子I8:辉瑞CEO:新冠药不能太便宜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