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里这样的教授搞学术不太行,不过实战经验应该不错。//@哔哔曼361:很多科研项目也是混经费的没意义研究
啊海谈教育我劝教授莫辞职,大学教授几人靠工资生活,没有项目能力谁会要你
说的太对了。但是,有一点,科研经费一定花在真正的研究上,而不是装入学术造假的人口袋里。
汽车电子技术AET老教授居安思危,心系祖国,中国真正的强大,应该体现在实验里!
00:35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各种项目经费,都用到具体实际业务上了吗?无非就是层层扒皮,从西瓜最后变成了芝麻。
问题:经费监管缺位,成本控制机制缺失,整体投入经济性不足,进一步反映经费预算虚高。一是缺少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和措施,对经费支出监管缺位。成本控制机制和监管缺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缺少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和措施应该放在其他问题部分。对于监管缺位没有形成具体的原因分析。
本报告在背景分析部分,应首先介绍科研经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财政科技经费的稳定投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强化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行政法规与措施,将科技经费监管及其效益评价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并付诸实施。
从具体问题方面分析,支出经费问题原因应是:一是科技经费监管制度体系尚不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二是科技经费监管不精准:科技经费监管多将重点放在“纠偏于既遂”的事后监管,对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事中监管重视不够。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科技经费监管指引,监管工作多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监管重点不突出,对经费与任务匹配、成果产出和经济效益等绩效考核不足。大多数指标体系偏重于对定量指标的考核,对于定性指标的评价缺乏详细论证。三是尚未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监管:目前监管多是随机抽取的“点对点式”检查,尚未针对承担项目量级、单位性质、行业领域等不同情况采取分类监管模式,并推进监督检查和服务工作。
二是实际支出经费较合同额差异较大,公共费用分摊比例过高,反映出成本偏高,侧面反映经费预算虚高。经费预算虚高这句话不准确,要么高要么低,不存在虚。既然认定高,高在哪里?是实际支出经费较合同额差异较大,还是公共费用分摊比例过高?原因是什么?概不清楚。
三是经费安排较其他地区和部门安排的规模高。这个没有明确的佐证,不同地区的专项经费支出,所保障的经济社会事业体量不同,很难得出安排的规模高这一说法。
建议:提高成本控制意识,保障资金投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应牢固树立过紧日子和“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切实做好成本核算,建立有效的成本管控机制和措施。同时,强化政府购买服务管理,确保支出物有所值。
这个建议过于笼统,只是要求。
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建议,一是构建“权责明确”的科技经费监管组织体系;二是健全覆盖全流程的科技经费监管信息平台;三是建立“飞行检查”等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四探索对不同类型项目开展科学分类监管方式;四是实行“宽严相济”的科技经费监管惩戒措施;五是完善“防范为主”的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体系;在每项建议中再明确具体措施。
造福于民那么贵谁打?科研经费是国家拨的,慢慢赚回成本。不要一步到位就想把钱赚的金盆钵满。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救的是人而不是动物!
周教授,您在哪里?人民需要您!课题经费应该用的差不多了吧,疫苗在哪里?不能一个人用啊[打脸][打脸][打脸]
里面不是说的很清楚吗?确定115个课题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原则上确立1~2项中标课题。那么我们取中位数1.5。也就是115×1.5=172.5项,姑且算172项。每项60~80万元,我们也取中位数70万。那整个重大项目就是获得172×700000 =120400000元的经费了。换了你,怎想?[流泪][流泪][流泪]
我国又出“钱学森”,美国为了获得他手中的“玻璃”,不仅暗中限制人身自由,而且还怂恿众多知名企业开出百万年薪,只为留住他!
1996年,年轻的潘锦功怀着一腔求学热情被推荐到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深造。得到这个学习和科研的机会后,潘锦功一头扎进实验室。
潘锦功深知当时中国在发电领域仍然存在利用率低,成本高,区域局限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潘锦功一手创建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研究中。
他在实验室与团队花费6年的时间,终于研发出一种发电玻璃技术。顾名思义,就是让特制的玻璃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解决发电问题。而这一玻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添加了一种叫碲化镉的材料。
碲化镉材料的光吸收能力很强,制造材料消耗较少,并且这一材料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当美国方面得知他研发的这一材料后,对他极为重视。他们先是将潘锦功的这一发明写入教科书,给了他名誉。而后美国的很多知名企业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以百万年薪聘请他留在美国工作,给了他利益。
面对美国方面的名利诱惑,潘锦功不改初心,坚持回国。面对这一人才,美国不肯就此放弃,他们开始玩“阴”的。
他们以各种理由阻拦潘锦功的回国手续,甚至不惜限制其人身自由,对他进行多方监视。
潘锦功早就看透了美国的狼子野心,他铁了心,就是要回国。
被监视期间,潘锦功利用多种途径与国家联系,热切表达回国希望。在得知潘锦功面临的困境后,国家当即出面,与美协商。
终于,在多次交涉过后,美国同意放潘锦功回国。眼看着接自己回家的飞机就在眼前,变故突生。
就在这时,潘锦功在美国的一帮同事突然出现,将他团团围住。一群人七嘴八舌地不断劝告他,并且簇拥着他,要带他离开。
这是美国打的一张感情牌,企图在最后时刻让他回心转意。但是,好不容易得来的回国机会,潘锦功怎么会轻易放弃。
他大声地呼喊,不断挣扎,挣脱一群人的桎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群人只好悻悻而归。潘锦功终于回到了祖国。
然而,他回国后没多久,印度方面又开始作妖,他们表示能源环保问题是属于人类生存问题。既然有更高利用率更环保的材料,那为了人类生存,潘锦功应该将这一技术共享。
印度提出这一说法后,遭到了群嘲。而后他们又改口称愿意花1亿购买潘锦功的这一发明专利。
潘锦功对此直接拒绝。随后,潘锦功在成都开始创业。虽然材料成本不高,但是前期需要大量资金购入的机器设备,投入科研经费。
7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举步维艰。从资金链断裂到得力手下被高价挖走,他经历了很多打击,也在不断爬起。
终于在国家的支持与帮助下,2017年他生产出全世界最大单体面积的碲化镉“发电玻璃”。潘锦功生产的这块“发电玻璃”面积为1.92平方米,而制造它仅需要55秒的时间。
而这一块仅1.92平方米的“发电玻璃”,一年就可发电260-270度。大胆预测一下,若是我国有40亿平方米的建筑使用“发电玻璃”进行改造,其年发电量至少相当于是3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
当潘锦功接受采访时,他感慨,国家给了自己报国的机会,时代给了自己创业创新的机会。
一块小小的玻璃,经过他的改造成为真正的“中国智造”,他的坚持创业,为国家的光电事业添砖加瓦。
面对美国的名利诱惑,潘锦功能够不为所动。面对威胁控制,他也能不改初心,克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怀抱,让人振奋,更值得敬佩。
对于潘锦功曲折的回国之路和艰难的创业经历,你有什么感想呢?#创业##回国##电力#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
能搞到科研经费就行[大笑]
中华城市研究刚刚看中国计算机学会开会,又选出来一堆人才。。。这些老老少少的不少人,到底在指令集,系统内核,编译系统等关键卡脖子领域做了什么?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厉害,怎么不是中国卡美国的脖子?而是美国卡中国的脖子?中国计算机产业被美国压制的死死的,这帮人无所作为不说,还整出一堆人才称号,a+学科之类的坑爹货,除了自欺欺人之外,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育科研水太深!论文高如山,课题深如海!经费多如牛毛,专家多如蚂蚁,教师们的任务多如快递员,唯独具有实用推广价值的没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