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华 荣 学 友 千 古
祭文
时维壬寅年 涂月新岁间 十一噩耗传 李君去西园
镰岭同伤感 儿女泪潸潸 乡邻悲泣泣 学友声声唤
顿地怨上苍 哀韵冲云端 苍天伤无语 故里莺失鸣
梅疏含苞咽 枯草凝霜怜 冬云带风嚎 鸿雁啼惊天
故友今府上 问君在何方 把酒泪滔滔 上香情尽伤
京城一令九州鸣,华夏喧喧禁放行。
万里关山扬闷气,千家闹市绽春情。
繁星不晓云侵月,冬日何知疫举旌。
玉帝天宫无奈叹,逢烟唢呐祭魂灵。
呜呼学友 耄耋寿终 七旬复七 与福难同
君生镰塬 李门兴然 可叹世乱 弱岁艰难
屈指生计 三年灾烟 九年求学 浮事茫茫
文革十载 云烟满眼 误君前程 幽梦淡淡
扬袂问天 伤春难还 自古英才 小草忧寒
勤学李君 学识萦兴 挥毫洒墨 斯文丰炳
乡间展轩 书法留屏 财会但职 清廉留名
为人谦和 处事善行 养儿育女 功莫大焉
今来送友 悲哉难收 揽诗祭文 则有两端
颂德为首 慰灵为次 君之高风 首推博爱
忠厚以善 诚信於世 勤俭为本 孝乃为先
承祖之德 学友敬然 望君慢走 留芳千古
泪滴洒土 平安地府 鲜花素果 伏唯尚飨
苍年学友 祀文为叩
学友:李和义 卢富让 刘春喜 张福明
杨富润 李金奎 刘顺虎
公元二零二二年(农历)腊月十三日
“就算给你再多钱,也打不过共产党!”1933年,宋子文找到蒋介石,要求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先团结全国力量打败侵略者,然后再集中精力消灭共产党。但是,蒋介石私心很重,根本没有听进去,两人随即爆发激烈争吵,
宋子文的这句话,彻底戳中了老蒋的痛处,他甚至上前打了对方一个耳光。这件事发生之后,宋子文和蒋介石的关系彻底破裂,虽然,他还在国民政府任职,但是,更多是看在姐姐的面子上,和老蒋矛盾很深。
国民党败退之际,宋子文拒绝前往台湾,后来,病逝于美国。
由于历史因素,后人在评价国民党名人的时候,大多会带有偏见。尤其是对宋子文,很多人认为他出身高贵,只是凭借家族关系身居高位,并没有真才实学。
有人甚至把国民政府后期财政崩溃、通货膨胀的的局面,也归咎于宋子文。实际上,这都是对宋子文的误解,他不仅是理财好手,而且还是外交能人。
宋子文和蒋介石原本没有什么关系,他的父亲和孙中山交往甚密,他本人则是汪精卫的好伙伴。
北伐战争时期,宋子文便是国民政府的财政工作负责人,为军队在前线冲锋陷阵保驾护航。
凭借出众的才能,宋子文不仅得到孙中山及其追随者的重视,但是也引起了蒋介石的关注。
特别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之后,便借助妻子的关系,成功将宋子文拉拢到身边任职。
1927年之后,宋子文成为蒋介石的财务大管家,始终维持着政府财政状况的稳定。蒋介石于1931年被迫辞职之后,孙中山的儿子孙科管事,结果政府财政崩溃。
无奈之下,孙科只好让位给蒋介石,他只好请宋子文重新出山。宋子文担任国民政府财政工作负责人期间,还多次动用家族人脉关系,和美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特别是抗战时期的时候,美国不断向中国提供物资,而且,还派出军队支援滇缅战争,宋子文及其家族的努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甚至在联合国的成立过程中,宋子文作为国民政府代表,也做了很多工作。总的来说,宋子文的个人能力不容质疑,他算是国民政府中少有的英才。
而且,宋子文心中始终有国家民族大义,他对蒋介石一心剿共的策略很不认同,尤其是在日本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老蒋却拒绝抵抗,想方设法避免冲突,连对方打到家门口都不还手,却把大量军费用在剿共方面。
实际上,这些拨下去的钱款,大都落入贪官污吏之手,宋子文对此深表痛心。
东北沦陷后,蒋介石在不断告诫张学良。一定不能抵抗的同时,竟然要求财政部门提供高达6500万美元的款项,用来对苏区红军进行全面围剿。
这让宋子文彻底愤怒了,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而因为蒋介石和宋子文的矛盾,就连宋子文去世的时候,宋美龄都没有参加葬礼。
翟东升教授:前途选择方法论(二)
以上是我在2006年前后的上百篇专栏文章之一。最近学生跟我说起自己的迷茫,我想起15年前这篇旧文,重新翻出来,供读者们参考。
如果说15年后的今天我有什么新的感悟,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补充。
一是不能追热点。这个世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许多事情是周期性的。今天的热门风口,往往会在专业和职业市场上被高估。太多年轻人趋之若鹜蜂拥而至,意味着此后一段时间(比如十来年)必然会出现人才供给过剩。出风头和挣大钱那是一时之事,但是专业和职业则是一辈子的事情,必须着眼长远。刚工作时财务困难一点是正常的甚至是有益的,如果人到中年下岗再就业一切从头再来,那才是真正悲剧的事情。追热点的前途选择思路,容易导致人到中年重头再来,因为风水总是轮流转。我考大学的时候,父亲帮我填了15个专业,都是“国际贸易”之类的当时热门的专业,留了第一志愿的第三项给我自己填,以显示他的“民主作风”,我义无反顾地填了“国际政治”,并且服从分配,于是顺利地进入了我从小就想学习的专业。
二是地点的选择。我梳理了一下我当年熟悉的数十位同龄人在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发展轨迹,一个非常清晰而又残酷的事实是:凡是留在了一线城市的人,如今的个人发展,无论是财产积累、收入水平、人脉圈子,还是个人学识和能力的提升,绝大多数都要比那些回到二线三线城市的人发展得好一些。当年从北京或者上海回到老家省城里去的人,能力未必差,他们的选择往往是一念之差。小地方安逸,但是大城市发展机会多,包括学习锻炼获得新知识结识重要朋友的机会都比小地方多不少。我博士毕业之后的一个想法是成为一名全球顶级的对外政策专家,那么在中国国内只有一个城市可以待。不仅如此,我还必须出去游历,了解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政策圈子,用我当时的话说,要想长成大鱼,除了自己有这个基因,还必须去深水里生长。这个世界上,搞对外政策和战略研究水最深的地方在哪里?美国的华盛顿和欧洲的布鲁塞尔以及自己所在的北京。莫斯科曾经也是,但是随着苏联的垮台如今已经不算了。伦敦东京巴黎新德里的能量等级都是第二层次的。于是我就定下目标,要趁着年轻想办法在布鲁塞尔和华盛顿各待上一两年。后来的十年内,我的确做到了我的自我规划。许多事情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展开,但是没有思路没有规划没有取舍是不行的。
三是风险可控。在金融学上,风险很多时候是用波动性来衡量的。不同的职业,其蕴含的波动性是大不相同的。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不冒任何风险,但是真的大起大落,多数人心脏和精神恐怕难以承受。回想在90年代末,我身边有一批朋友都是做代客理财和私募基金的。这个行当,碰到牛市或者好的机缘,不但挣钱快,而且社会地位上升也很快。我的一位同学,人大本科毕业后没有读研究生,而是去了某资本集团操盘去了。98年夏天我去上海看他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在浦西住了个大三居室,每天在机构室里盯着电脑行情,三点收盘后就和我一起去游泳,神仙般的工作。一个月之后,听说那个营业部总经理给23岁的他跪下了,因为此人从后台看出他是某个股票的所谓庄家,又听他的口风说要连拉三个涨停板,于是挪用客户保证金1000多万冲进去想发一笔横财,结果被我的同学反手深套在其中。我的同学年纪轻轻就如此风光,但是等到我读博士的时候,他的人生轨迹在连续三年的熊市中已经发生了重大曲折,有一阵子他甚至借住在我的宿舍中,我帮他托人找了一份电视台的零时工,1800元一个月管一顿午饭。从此他远离股市,洗净铅华,转型成一个搞计量的工程师。我的老朋友中,类似的人生故事着实不少。相比于他们,我对各个专业的知识都感兴趣,但是生性就比较厌恶风险,所以一直滞留在了大学里。大学里做青年教师,早期学术生涯都是比较苦的,2004年,七八九三个月的工资合在一起发,一共1894元,我当时就惊到了。大学教师这个行当上升速度也很慢,在名校里职称晋升尤其艰难熬人。但是这个工作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一步一个台阶,逼着你不断研究,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跟学生们一起成长。孟子有句名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得英才而教之,连南面称孤都比不上,何其乐哉!不少人说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我的回答是,生活工作都在大学里,整天跟孩子们混在一起打球,潜意识里自认为比他们大不了几岁,故总是显得年轻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