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这种行当就是有一点不好,不像财务那种成熟的行业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标准,上头一天一个想法,不光是每年不一样,每个月都在变化,若是递进演化也还好说,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变真让人无法适应。
像我们单位之前都是老老实实上报风险,然后突然今年就说报多了,那他们之前说我们“工作比较实在”岂不是明摆着讲我们是傻逼嘛~
像内控管理也是一样,年前急急忙忙开个培训会,意思是上报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举一反三的借鉴意义,不要什么玩意都往上报,现在有的单位舔的好,一报就四五十条,鬼才相信他们的每条都是有价值的问题,这不就是驰名双标么?
现在这日子真不好混,哪里都内卷得厉害。
#为什么现在人都过得很累#
当下人们过的累的原因是:一是经济发展进入平台调整期,至少5年变化不会太大。二是恶性竞争导致内卷厉害,就业升学工作压力无处不在。三是很多人看不清楚人生方向,没有希望和目标,干什么都没有精气神,身心疲惫。四是每个家庭都面临养老教育医疗买房等压力,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极少。五是社会永远不可能实现完全正义公平,只能是相对公平,很多人越努力越挫败,无法实现个人梦想。六是压力无处不在,小到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创业养家结婚生子教育培养人才,人人为生存而劳碌不休,终其一生也不能达成人人美满幸福的生活。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艰难险阻,都有风霜雨雪,都有不如意的事儿,特别是底层人民普遍压力大,工作繁重收入差距大,不累是不可能的!
反观现实,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快乐开心一点,积极面对生活工作中问题困难,生活虐我千遍,依然热爱不变!
核酸检测机构陷入纸面经济困局,据业内人士介绍:2023年,大批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
三年战疫,由于形式所迫,在各行各业都难有赚钱机会的时候,让核酸检测却成了一块大蛋糕。各大企业加上中小企业纷纷蜂拥而至入局。有的为了抢夺蛋糕,甚至跑马灯似的到全国市场去布局。而在这个流量数据为王的时代,大家心里也都有着共同的认知,那就是把量做起来,之后寻求资本入队,最后在真正的资本市场去赚大钱。归根结底,抢市场其实就是抢流量,抢数据。而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出现了在2022年,有核算检测机构争相排队上市的场面。
据报道,当时已有包括菲鹏生物、康为世纪、达科为、至善生物、瑞博奥5家“核酸检测”概念过会企业,其中康为世纪于10月登陆科创板上市,其余公司的上市进程都停留在过会或提交注册阶段。而其余企业都还处在排队递交资料的阶段,就被国家一纸解封的政令把上市计划拍在了沙滩上。核酸检测机构上市宛如变成了被搓破的泡沫,除了带来的一场虚无,更是为一些企业在2023年陷入经济危机埋下伏笔。
据相关报道,很多做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企业门槛其实并不高,只要能拿到资质就能运营。也就是说对于核酸检测机构来说难得不是起步运营,而是在检测量上如何进行突破。而另据报道,实际上,核酸检测对于一部分位于下游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企业来说是一个不赚钱且费力的业务。下游的盈利能力和业务规模量是成正比的。因为新冠检测试剂在国内早已被纳入集采,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只有行业龙头企业才有赚钱的能力而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就很难赚钱。没有量和数据也就更难有一个好的纸面经济,也难以为以后企业上市做好铺垫。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很多企业把核酸检测上市当成了一种赌自己财运的一道利器,堵国家封控政策长久不会变,堵自己能通过几年核酸检测成功跳过龙门而一飞冲天。所以很多企业前期都是靠自己垫资,顶着应收账款增长过高,甚至可能遭受大额计提减值的风险来操作核酸检测。但是市场是理智的,在你布局市场的速度没有敢上政策风向标变化的速度,很多企业在2023年必将会面临一场经济危机。市场经济风云变幻,企业若想真的做大做强还需任重道远的把自己的基础业务坐牢,政策上带来的投机机遇与风险并存,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去分享。且行且珍重。
基金经理赵宗庭:缺芯潮已从全面缺芯演变成了结构性缺芯
从行业的股价表现、财务表现来看,2022年半导体芯片行业处在一个周期下行的阶段。
半导体芯片行业是兼具“周期”和“成长”的一个行业。半导体芯片行业周期包括产品周期、产能周期、库存周期。
产品周期代表了需求端的变化,主要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关,属于长周期,一般是5-10年的维度,目前还处在半导体芯片推动的超级创新周期,碳中和和无人驾驶是本轮超级周期的主导因素;
产能周期代表了供给端的变化,主要与需求变化、竞争性投资、时滞等因素相关,属于中周期,一般是2-3年的维度,全球半导体资本开支增速放缓,产能周期已经有较为明显的景气切换特征,但景气扰动不改全球晶圆厂资本开支上行的趋势;
库存周期代表了供需关系的变化,主要与行业供需关系、短期的信息不对称、时滞以及超额订单等因素相关,属于短周期,一般是2-3个季度。2020年下半年以来,缺芯从汽车行业开始并逐渐蔓延到手机、PC等消费电子领域,产能不足也从上游晶圆制造开始逐步传导,供需错配愈演愈烈,产品备货周期大大拉长,价格持续上涨。
目前来看,全球“缺芯”整体缓解,短期缺芯的情况有了变化,一方面消费型电子需求出现明显下滑趋势,从“缺芯”转向“砍单”;但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对于芯片、电子零部件的需求却在与日俱增。所以,目前缺芯潮已经从全面缺芯演变成了结构性缺芯。
风险提示: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以上行业及个股不构成对于投资人的任何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