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专家牛东来:阿里重投入产地仓建设惠农强农】“阿里在产地建设产地仓,做了一件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惠农强农,承担社会责任和利国利民的大事。”牛东来说。
牛东来是国内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专家,著有《现代农产品流通与创新》、《流通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鸡蛋流通》等著作,是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
5月8日牛东来先后走访了菜鸟乡村(新平)上行物流中心和阿里巴巴数字农业(昆明)集运加工中心。菜鸟乡村上行物流中心,已试运营一年,5月8日正式开仓。农产品加工分级后就地发货,销往天猫、淘宝、淘宝特价版、沃尔玛、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不同销售渠道。
该中心负责人普兀城介绍,今年2月-4月,产地仓共卖出40万单1800吨脐橙,带动200多当地农户就业。
新平县水塘镇党委书记李俊告诉牛东来,在产地仓加工分级后,沃柑的平均售价从4元/公斤提升到10元/公斤。
位于昆明机场附近的阿里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建于2019年12月,是阿里在全国的第一个大型产地仓。2020年11月,阿里在全国建成昆明、南宁、成都、淄博、西安5大产地仓,一年可以支撑100万吨农产品上行。
作为云南省农产品上行枢纽,昆明产地仓日均峰值单量可达10万单,运营以来已为20多种水果建立分级标准,包括百香果、冰糖橙、甜糯小玉米、沃柑、阳关玫瑰等。
牛东来认为,社会资本在农业的投入,总体来看还较薄弱。阿里不断加大投入农产品流通领域非常及时,是社会消费需求也是今后农产品大流通的发展方向。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农产品在流通模式、效率上差距较大。互联网公司要把农产品流通做好,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基础设施支撑。
牛东来指出,数量众多的中小农户还比较弱势,小规模生产与大流通之间存在着矛盾。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耗大,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点导致在供需之间平衡存在难度。需要搭建桥梁和渠道,打造农产品供应链和冷链技术支撑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阿里的产地仓+县域共配模式,在产地通过标准化和流通加工提高了商品率,提高了商品的品质和附加值;通过共配提高了出村进城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和示范效应。”牛东来说。
牛东来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产品流通领域。
“阿里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回报周期较长,企业想赚钱要3-5年才有可能,做这样的项目需要有社会责任和公益担当,长远看有广阔的前景,符合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牛东来说。
怎么做农村电商示范县更有成效?一个地方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他们的农产品品质也很好,但是卖不上价格,仅仅是因为没有品牌?不会卖?要我说还是些基本功没有练好,先不说种植养殖端,比如中间环节,你说你品质好,怎么证明?怎么保证?大家都知道的,哪怕一棵树上的果子,味道都可能不一样,这就需要买设备、做检测,分级、分类,可设备很贵,正好可以用中央财政资金啊,这些用了跑不掉的,都是把利益留到当地的。比如褚橙贵,其实不仅仅种植段做得好,人家可以证明是品质好,用来保证品质的设备投入肯定也要算上,不然这个钱谁出。#农村电商# #电子商务进农村# #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农产品分级品控中心,将是未来县域及农业产区的标配】今天,我在陕西洛川,这里一个县域的数字农业品控中心,吸引了周边四个省的多个县域地方领导和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集中来考察体验!这代表了未来中国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一个标杆能带动周边各大产区....据悉,这个农产品品控中心前天刚刚上CCTV!#数字农业# #农特创业#
湖北随州山区适合种植什么?
优质西瓜红,烟薯25号,也经开始大量采挖,随州附近乡镇,有需要留种的朋友,可以过来拖回去下地窖。
农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地头分级
烟薯25号,标准电商果,山东弄回来的苗子,西瓜红条形也非常好,人工精心挑选,目前也经入库。
瑕疵果,挖出来有损伤的果,地头三毛一斤全部处理了,优质果可以稳定供应三个月。
近两个月,尚市没有落雨,霜降已过昼夜温差较大,所以现在的蜜薯口感非常不错。
#随州头条#
【李学林委员:着力解决“最先一公里”痛点,加快冷链数据平台和产地仓建设】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今年的提案聚焦农业“最先一公里”问题。李学林介绍,过去一年,他最关注的是云南的脱贫攻坚、乡村产业发展和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在这份《关于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李学林认为,当前农业“最先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和关键技术的缺失,加快以提高或保障农产品品质为目标的仓储、装备与保鲜技术协同研究迫在眉睫。
为此,李学林建议,强化政策支撑和政府引导,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化赋能,支持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建立集生产信息、信息发布、全程温控、追溯跟踪、产品查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化产地仓建设,实现农业产供销全过程监控、全链条可追溯,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
李学林在准备提案期间进行了多次调研。
2020年8月,李学林曾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调研农产品冷链物流。祥云是云南四大高原平坝之一,是商务部“南菜北运”项目基地和云南省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县。
2021年2月24日,李学林曾赴阿里巴巴数字农业昆明产地仓调研。产地仓是阿里“最先一公里”助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场,李学林了解了产地仓各品类农产品的发货情况,建议政企合作共同将云南的水果、蔬菜、鲜花等鲜活农产品品牌化,早日实现云南这个农业大省从产品生产向商品生产迈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阿里巴巴重投入“最先一公里”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昆明产地仓是阿里巴巴在全国建成的第一个产地仓,面积10500平方米,数字化的分选设备已经为云南18种农产品建立分级标准,其中百香果分出了8个等级,建立了标准化销售体系,实现了农业从传统生产向数字经济升级转型。
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
统筹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 不误农时抓好春耕备耕
当前全国春耕生产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受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农资下摆受阻,局部春耕备耕受到影响。3月17日,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工作,不误农时春耕备耕,打牢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压实责任稳定春播面积。要落实好分级分类防疫措施,尽可能减小疫情防控对春耕生产影响,确保春播面积落实到田。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春播前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到县,层层压实责任,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双季稻产区要千方百计稳住早稻面积,力争有所增加。东北地区要全力扩大豆、稳玉米,西南地区要挖掘潜力扩大玉米种植,西北地区要因地制宜扩大春小麦面积。
及早动员农民下田春耕。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确保不误农时开展农事活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紧动员农民下田春管春耕。疫情严重的地区要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序下田,避免人员聚集,做到防疫下地两不误。要组织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代育代插、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确保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
务实抓好春季田间管理。目前部分夏粮主产区出现疫情,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季田管。针对今年小麦苗情复杂、晚播弱苗比例高的实际,指导农民改变过去经验做法,因时因地因苗施策,分类开展田间管理。特别是1.1亿亩晚播麦要早管早促,抓住返青关键期和近期大范围降水的有利时机,趁雨趁墒追肥,增加春季分蘖。小麦起身拔节期要因地因墒因苗及时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争取多成穗、成大穗。小麦灌浆期要以“一喷三防”增粒重为重点,推动“一喷三防”全覆盖,力争增粒重、提单产。长江流域油菜产区要落实好“一促四防”措施,促进油菜稳产增产。
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确保蔬菜、肉蛋奶、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要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等产品供销和价格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搞好调剂调运,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产区产得出、运得走,销区调得进、供得上。要抓好“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产区蔬菜生产,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大中城市周边要适当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加快成熟上市,扩大市场供应量。稳定生猪、家禽和牛羊生产,指导养殖场户及时出栏。
推动农资加快进村入店。受疫情影响地区要分区分级建立农资“点对点”保供运输绿色通道,严格禁止随意设卡拦截、断路封路等行为,确保春耕生产所需农资运输畅通。要加强农资供需情况监测调度和调剂调运,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开展“点对点”生产、配送,确保农民有农资可用。畅通养殖业所需物资下乡和产品进城进厂的运输通道。特别要搞好带状复合种植所需的耐密玉米、耐荫大豆品种供需情况调度,及时调剂余缺,确保有种可用,有适宜种可用。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让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创新方式开展指导服务。及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微信、12316平台等手段,宣传推广春耕春管、畜禽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特别是疫情较重地区要通过线上专家小课堂、支书村长大喇叭等,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确保技术到户到人。在关键农时季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开展实地指导服务,落实春管春耕关键技术措施,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及时搞好农机作业服务。充分发挥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做好机手培训、机具准备和检修,确保农机具和机手以良好的状态投入生产。制定春耕农机作业预案,合理调剂调配作业机具。协调有关部门打通农机下田堵点卡点,不能因疫情防控影响农机正常上路下田、跨区作业,保障春耕生产顺利进行。特别是要指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快生产出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专用机械,确保复合种植有机械可用。
大力推进科学防灾减灾。要及早做好灾害预测预判,提早制定工作预案和技术方案,做好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警,重点防范“倒春寒”、春旱等灾害,落实浇水施肥、畜禽防寒保暖等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虫害,及早准备好药剂药械,指导农民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坚决遏制扩散蔓延。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着力推进牛羊布病、禽流感等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
这家中国企业实力不容小觑!成立于2013年的它,依托互联网基因,迅速崛起,不但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在国外也迅速扩张。比肩全球三大快递巨头FedEx、DHL、UPS,全球已经有超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0多个海外品牌加入了它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迅速崛起的物流企业——菜鸟,从成立之日起就自带互联网基因,依靠强大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不断地推动它的发展,如今在全球服务的商家数量超过70万家。超过8成速卖通平台上的商家选择了菜鸟跨境包裹服务的无忧物流产品,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内外消费者,它还推出了“5美元10日达”、“2美元20日达”的跨境包裹服务,在不到十个工作日之内就能将商品从中国送到海外,或者从海外送回中国,极大地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
如今的菜鸟物流又跑出了海内外发展的加速度,在巴基斯坦建成了两个智能快递分拨中心,结束了巴基斯坦人工分拣的历史。以前在巴勒斯坦买东西随便方便,但是快递派送速度很慢,时间要很久,买了一个东西但快递送到的却是另一个东西,并且时间很慢,如今引进中国的自动分拨设备,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好事,提高了它的物流配送效率,更好的拉拢客户。除了巴基斯坦,如今在泰国很多快递公司利用菜鸟的物流技术实现了自动化仓物流,效率极高。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向海内外和中国的乡村发展。菜鸟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在广大的农村布局了智能产业仓,帮助农产品在当地就可以实现分级分类,高精度地匹配销售渠道,带领农民增收。而且为了方便当地的老百姓取快递,还研发了智能灯条,帮助当地的留守老人更快地取到快递。如今为了践行出海下乡战略,菜鸟大规模招聘技术人员,继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在进村出海方面申请了1.5亿的预算来与多多拼。最近多多压力特别大,但是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如今菜鸟物流科技下乡出海的消息实锤,留给国内公司的海外市场越来越少了。
菜鸟物流一直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不管是在供应链、互联网、自动化还是无人驾驶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实力很强,例如无人车送快递,如今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快递无人车队,使用了最新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加上了AI技术的摄像头,不仅可以自动抓拍,还能自动预警。
重视技术和战略的企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能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菜鸟大规模招技术人员#
周末这些消息值得关注!
备受关注的农村工作会议,周末出了通稿,核心要点,财闻君总结如下,市场会不会炒,留待观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疫情线,周末消息面最多。
京沪周末开会,不约而同提及防重症。
12月25日,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总结2022年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任务。
会议指出,要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发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向高精尖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倾斜。
全会强调,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工作仍处关键时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扎实做好医疗救治和资源调配工作,为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全社会防疫知识普及,优化必要的社会防控措施,引导居民自觉做好个人健康防护。全面提高救治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急救服务力量,提高重症救治率。统筹医疗资源调配,优化药品供应保障。进一步保护好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加快推进全市疫苗接种。安排好“两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平稳有序。
无独有偶,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天(12月25日)上午召开会议,其中提及,全力以赴保健康防重症。
今天最受关注度的一条新闻,是北京开始针对辉瑞特效药,培训社区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可能会刺激明天辉瑞产业链走强。
另一条值得关注的新闻是:上海医药与平安盐野义签订进口分销协议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也标志着日本盐野义特效药将正式进入中国。
周五盘中异动的血氧仪、呼吸机,周末继续发酵,看看持续度如何。
大消费复苏这块,周末媒体持续预热。
多家外媒本周报道,1月初出入境会有调整,如果属实,官宣肯定就是下周了。
周末,通关和出入境方向也有一些动向值得关注:
李家超:1月中前落实与内地通关
北京五区增设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厅
下周是今年最后五个交易日,祝好运!
#股票财经# #今日复盘#
最近,多地发公告要恢复建设供销社,像湖北,宁夏,重庆等地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过程当中。其中湖北计划恢复重建1373个。
很多人对供销社印象非常深刻,现在的供销社呢,虽然还存在着,但是它起的作用已经不是那么大了,有的地方呢,已经把供销社完全变卖了。过去的时候供销社是非常红火的,你认为买卖东西主要是在供销社里面买卖。
什么是供销社呢?供销社就是一个组织机构。它是隶属于国务院直管。可见七的级别是非常高的。有县供销社区供销社,村供销社等分级。
供销社主要是服务于农民的。就是从农民那里买来东西卖给别人,再从别处买来一些重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卖给农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供销社它是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买卖中间把最大的利益让利于农民。
最近这一些年,我们看到有很多地方农产品卖不出去。农民,没有办法生活呢,非常的不容易。供销社就是这样一个有组织地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的一个机构。
对于供销社重新建立,你期待吗?
#我要上头条# #我要上微头条# #农村#
继阿里入选发改委案例之后,这次国务院还给阿里一直做的事点了个咱,写进了文件里,就是阿里一直倡导的“最先一公里”。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东西并不了解,不知道这个“最先一公里”是干什么的。其实很简单,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相信大家应该都吃过当季别的地方的水果,有很多水果失去了本来新鲜的味道。
原因是,水果从枝头摘下之后没有进行预冷处理,所以经过运输之后品质就下降了不少,所以现在为了提升口感,国家也是提倡在产地进行预冷处理后在运输。
所以阿里的最先一公里就是通过自己的技术,在当地建设产地仓的同时,通过自己完善的产业链来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出去,通俗点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技术和平台,帮助农民将农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
像在山东、四川、云南这些农业大省,阿里巴巴都建立了全新的产业仓。同时也是各自服务于当地的产品,像四川的产地仓,夏季、秋季有猕猴桃,冬季有柑橘,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有新鲜农产品上市。
技术上引进了先进的检测设备,用科技的方式来对柑橘进行分级,同时在产地进行预冷处理,以此来帮助四川的耙耙柑、丑柑等知名特产进一步提升品质。
对于如今的农产品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种植,而是如何通过产地处理卖出好价格,“最先一公里”正好是解决了后者的问题,所以这也不难理解农科院院士和人大代表,甚至是国务院都肯定阿里的这个模式了,毕竟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这个道路上,阿里也是将行动和投入都落到实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