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制度史#
公元1366年朱元璋创立明朝。全国的土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包括军垦田,地主所有的土地,自耕农所有的土地,此外还有皇庄、藩王占地和国家储备用地。
明朝的庄田种类繁多,包括皇庄、诸王庄田、公主庄田、勋戚庄田、大臣庄田、中官即太监庄田、寺观庄田等。
1578年,内阁首府张居正上书朝廷,开始彻底清查全国各地的土地,三年后的1581年,摸清全国的土地情况后,正式开始实施“一条鞭法”赋役制度。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计亩征银,官收官解”,即朝廷不再征收实物,而是折算成等价的“色银”,上缴国库,而且赋役的征收工作不再由里长督办,而是由地方官吏直接操办。“一条鞭法”精简了赋役的征收流程,免除了中间的侵蚀分款之弊端,同时折合“色银”的做法,也省下了运输储存的费用。
据《明史》记载: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
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
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每日分享一题,祝你顺利过关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了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的基础性工作。关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 储备制度
B.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教育
C.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适时修订
D.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国家、省、市、县四级
社论 | 持续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治理能力
原创 本刊评论员 中国粮食经济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质量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民生福祉、产业发展、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向好,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这背后,是制度机制的不断健全、标准体系的日益完善、检验监测能力的逐步提高、监管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及各地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比如在粮食流通领域,制修订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政府储备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规制度;基本建立了粮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共归口管理661项粮食质量安全标准;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起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质检网络,全面提升粮食质检机构功能,等等。
成绩令人欣慰,但仍要看到,粮食质量安全工作是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保障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粮食质量安全,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坚持粮食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持续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治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吃得营养健康的需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持续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治理能力,要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
在生产环节,要加强源头治理,从耕地、水资源等方面入手严把产地环境安全关,从农药、化肥等方面入手严把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加强优质品种培育,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从源头上大幅提升粮食质量。在流通环节,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推进国际国内粮油标准化融合发展;要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强化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实施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逐步实现粮食全链条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要坚持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聚焦提高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科技研究和运用,大力实施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要压实粮食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粮食经营者主体责任,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凝聚监管合力,建立日常监管、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协同发力机制,推动“四不两直”抽查、“飞行检查”、交叉检查常态化,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提升粮食质量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当前,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等法律规章正在制修订过程中。循法而行、依法而治,必将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饭碗里装满安全优质的中国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来源:2022年第10期《中国粮食经济》
【春节期间,自治区、银川市投放储备调控肉菜1万余吨】
1月23日,自治区商务厅、银川市政府决定2022年春节期间在市辖三区及永宁县、贺兰县城区投放自治区储备冷冻猪肉和银川市储备肉菜,共计10601吨。
一、肉品投放计划
(一)投放肉品及数量
储备冷冻猪肉350吨。其中:自治区储备冻猪肉40吨,银川市储备冻猪肉310吨。储备冻猪肉在市辖三区及永宁县、贺兰县城区投放(永宁县、贺兰县城区仅投放自治区储备冻猪肉)。
储备冷冻牛羊肉51吨。其中:储备冻牛肉28吨、羊肉23吨。储备冻牛羊肉仅在市辖三区投放。
调控新鲜牛羊肉200吨。其中:调控新鲜牛肉100吨、羊肉100吨。调控新鲜牛羊肉在市辖三区投放。
(二)投放价格
储备冻猪肉零售价17元/公斤,储备冻牛肉零售价60.50元/公斤,储备冻羊肉零售价55元/公斤;新鲜牛肉(去骨)零售价72元/公斤,新鲜羊肉(带骨)零售价68元/公斤。
(三)投放时间
2022年1月22日至2022年1月31日。
二、蔬菜投放计划
(一)投放蔬菜及数量
储备调控菜10000吨。其中:土豆2500吨、大白菜2500吨、青萝卜1000吨、胡萝卜1000吨、洋葱1000吨、莲花菜1000吨,共9000吨;西红柿250吨、羊角椒250吨、圆茄子250吨、西芹250吨,共1000吨。
1.储备菜投放价格。土豆2.06元/公斤、大白菜1.84元/公斤、青萝卜2.18元/公斤、胡萝卜2.64元/公斤、洋葱1.46元/公斤、莲花菜2.38元/公斤。
2.调控菜投放价格。西红柿、羊角椒、圆茄子、西芹待投放时根据四季鲜批发市场前一日批发价格确定投放价格,由代储企业统一执行。
(三)投放时间
2022年1月22日至2月28日在市辖三区投放土豆、大白菜等6种银川市政府储备菜;2022年1月25日至2月6日在市辖三区投放西红柿等4种银川市政府调控菜。
三、销售对象
本次投放的储备调控肉、菜销售对象为居民个人,不针对餐饮企业及集体伙食单位售卖。
四、投放工作要求
一是投放的储备调控肉必须经过严格检疫检验,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及供货加工要求等相关规定;储备调控牛、羊肉必须符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规定;投放的储备调控菜必须经过农残检测并提供农残检测合格证明,菜品品相达到优良等级。
二是各投放点要在显著位置设置政府储备调控肉、菜销售专区或专柜,统一悬挂“自治区、银川市政府储备(调控)肉投放点、自治区、银川市政府储备(调控)菜投放点”标识牌或条幅,在销售专区要悬挂公示牌(包括储备调控肉、菜名称、价格、来源、检验检疫证明、农残检测合格证明及举报电话)。
三是各储备冻肉承储企业、各投放网点要严格按照储备冻肉承储企业配送网点分工,及时对接、协调肉品供货、分割等事宜,提前做好供货配送准备工作。储备冻肉供货要专车专人,人员、车辆要严格进行消毒,确保储备冻肉配送运输环节质量安全。各储备菜承储企业要按照《银川市2021年蔬菜应急储备调节采购项目协议》规定的储备计划,将市级储备调控蔬菜陆续、均衡地投放市场。要及时补货,保障储备调控菜的配送量,确保不脱销、不断档。
四是各投放网点要安排专人负责储备冻肉、储备调控菜投放工作,切实做好投放过程中购买人员疏导、测温、执行间隔距离等疫情防控措施,及时协调储备冻肉、储备调控菜供应,不得预留、惜售,确保在投放过程中不出现拥挤、排长队甚至抢购现象,做到有序投放。
五是各投放企业要建立购销电子台账制度,投放的所有储备调控肉、菜销售数据必须真实,确保数据可追溯,有购销票据可供查询。实现监控、库存管理、订货和交易数据等信息化管理,确保管理规范。
六是银川市市场监管局、商务局负责投放期间储备调控肉、菜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投诉处理;市发改委负责投放期间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必要时提出价格干预措施或者紧急措施建议并组织实施。各投放点要设立投放举报投诉电话、价格举报投诉电话和服务投诉电话。
市场监管局投诉电话:12315
市商务局投诉电话:6889234 6889244
各投放网点如有违反以上要求和规定,引起投诉和举报的,一经查实,首次将取消该投放网点当日投放补贴资金,3次将取消该投放网点投放资格。(宁夏日报记者 徐佳敏 整理)
财政部政策出来了,以后城投托不了底了,国企托底土地然后弥补财政收入的法子不可持续。
因为财政四本账都需要好好算,税、卖地、社保、国企上缴。
现在多地政府的玩法就是一种偷摸的转移支付。
玩不下去了,那各地财政怎么办呢?还不救企业们怎么办呢?
——来自第126号文
通知明确:
1、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2、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
3、要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持续整治违规收费行为,坚决防止收过头税,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增加市场主体负担。
财联社12月16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表示:
1、【近期防疫政策调整会对经济走势带来什么影响? 国家发改委回应】
2、【国家发改委:2023年要进一步发挥高技术产业在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国家发改委:加快实施“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 加快探索构建数据要素基础性制度】
4、【国家发改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顶层设计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5、【国家发改委:持续深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做实做细保暖保供各项工作】
6、【国家发改委:加快培育新型消费 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7、【国家发改委:适时投放政府猪肉储备 在“两节”等重要时段加大投放力度】
8、【国家发改委: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
9、【国家发改委:将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为什么中国能行,而印度不行,因为印度没有中国共产党】这次战胜疫情,体现了我们国家强大的组织力量和动员能力,体现了国家雄厚的财力、制造能力和资源储备。能够让我们能战胜一切困难,继续稳步前进。
我们常说的中国的制度优越性,常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就是指中国强大的组织能力。我们依靠这种强大的组织能力,由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奋斗为工业大国,战胜了疫情洪水,搞出了高铁、北斗,工业化,让中国人民走向富强。
美国政府首席医学顾问福奇曾向饱受疫情肆虐的印度开出三个药方,这三个药方其实也是在中国实施并且验证过的最成功的抗疫措施:①立即封锁国家,②像中国那样大量建造临时医院,③成立统一调配抗疫资源的中央机构和基层抗议组织。
中国在去年经受住大规模的疫情袭击,采用了上述措施,极有力地迅速遏制住了疫情的扩散,取得了抗疫斗争的胜利。并且做到了疫情不反弹和经济恢复增长。
但是,“中国药方”虽然好,无奈印度学不会呀。由于印度明显不具备中国那样的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也不具备中国那样统一的中央指挥和领导能力,更不具备中国那样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保障能力。因此,即使印度想学习中国的措施,进行强有力的抗疫行动,估计也只能是口头上喊一喊,根本无法实际操作。
印度各个邦议会和邦政府,都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势力,他们与中央政府存在着博弈关系。如果印度中央政府要求的防疫措施,对地方邦有利益上的损失,那么地方邦完全就可以无视中央政府的指挥和管辖。
即使莫迪老仙再有多强大的号召力,面对地方邦的势力,他也是无可奈何的。
印度的体制,根本没有能力全国一盘棋,不可能执行严格全国封锁和隔离,也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大规模建设方舱医院等医疗设施。更没有能力进行由中央统一领导的抗疫行动,真是可怜他们。
【#发改委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加强煤炭市场价格调控监管,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促进煤、电上下游协同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通知》指出,煤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能源消费仍需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坚持煤炭价格由市场形成基础上,提出煤炭价格合理区间,健全调控机制、强化区间调控,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促进煤、电价格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传导。
《通知》明确了三项重点政策措施:一是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从多年市场运行情况看,近期阶段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价格每吨570~770元(含税)较为合理,上下游能够实现较好协同发展。综合考虑合理流通费用、生产成本等因素,相应明确了煤炭重点调出地区(晋陕蒙三省区)出矿环节中长期交易价格合理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综合采取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
二是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引导煤、电价格主要通过中长期交易形成,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运行时,燃煤发电企业可在现行机制下通过市场化方式充分传导燃料成本变化,鼓励在电力中长期交易合同中合理设置上网电价与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挂钩的条款,有效实现煤、电价格传导。
三是健全煤炭价格调控机制。首先,提升供需调节能力。保障煤炭产能合理充裕,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进一步增强政府可调度储煤能力,完善储备调节机制。其次,强化市场预期管理。健全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制度,规范煤炭价格指数编制发布行为。煤炭价格超出合理区间时,充分运用《价格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手段和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回归。第三,加强市场监管。严禁对合理区间内运行的煤、电价格进行不当干预,加强煤、电中长期合同履约监管,强化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和反垄断监管,及时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
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是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市场价格调控的重要机制创新,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投机资本恶意炒作,防止煤炭价格大起大落;有利于理顺煤、电价格关系,促进上下游行业协调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发挥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兜底保障作用,更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有利于稳定下游企业用能成本,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再接上,还说明朝。
前面说了明朝士绅是有一定的免税耕地额度而不是全部免税,还有清朝实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只有雍正那么短短的几年,乾隆上台的第二年,就恢复了明朝的制度,继续实行了对士绅阶层的优待,一样实行免税政策。
现在接着说明朝税收。按照太祖朱元璋的规划,以后明朝是不会有穷人的,而且还会越来越富有,因为,明朝实行的是定税制,即在洪武年间,就把天下税赋应该交多少给规定好了,以后再开垦土地也不增加税收。这样算下来,耕地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而税收没有增加,那么均摊到每个老百姓头上的税收是减少的。
按照太祖成法也不会有贪官,因为朱元璋规定各地老百姓如果发现当地官员贪污,可以不经过任何手续,就直接将贪官抓起来,绑缚到京城问罪。
这些法令的出台可以说明朱元璋治理天下的初心是怎么样的,但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根本无法执行。
明朝的税收其实在整个二百多年间是没有任何增加的,甚至还有所减少。开垦耕地和人口增加,对明朝的税收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作用。
黄仁宇说:
“造成16世纪税收基数有限的原因是洪武皇帝的财政政策,在其统治期间,确定了税收定额制度。1377年,皇帝分谴各部官员、国子监生和宦官巡视178个税课司局,固定他们的税收额度。
1385年,他命令将各省和各府税粮课程一岁收用之数刊刻于石板上,并树立在户部厅堂内。1393年,田赋收入达到3227万8900石,洪武皇帝对此很满意,宣布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各地定额税收作为不成文的法律固定下来,后来也偶尔进行过小的调整,但基本定额从来没有被摈弃”
洪武年间大约是3227万石,朱元璋对这个数字很满意,并宣布北方各省新垦田地永不起科。
到永乐年间大概是因为有了安南,所以税收有所增加,当时为3461万石。但随后又重新调整到了3000万石。
到了宣德时期,税收又有了减少,原因应该是因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对明初给他们制定的高赋税很不满,有意拖欠税粮。为此宣德皇帝做出了让步,下令全面减免这些地区的税粮,蠲免额达300万石。这些减少的税收,并没有均摊到其他地方,所以此后每年的计划收入一直保持在2700万石左右。
到这里,问题也显露出来了,当时对于人口增加和耕地开垦等问题都没有考虑和计算。可以说历代王朝以来,从来没有哪一个王朝这样僵硬的执行一种政策,我个人认为,这是朱棣篡位以后,过于强调太祖成法而造成的影响。
问题一直累积直到遇到了张居正,他通过改革和清丈土地,把大明公司从悬崖边拉回来了一把。明初的耕地面积犹如做过山车,一年高一年低的,最可靠的数字应该是万历年间清丈完统计的11.6亿亩耕地数额。这个数字相较于洪武24年(1391年)统计的耕地面积3.9亿亩和后面统计的8.5亿亩都是有了大幅度增加的。
下面是我找到的对于一条鞭法的简单说明:
“ “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 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岁入有了显著的增加,财政经济状况也有不少改善。国库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
但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死后,万历废除了大部分张居正的改革。张居正刚去世不久,朝中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官员就开始攻击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 ”是乱了“祖制”。
此后的大明公司就在通往崩溃的路上一路狂奔,崇祯帝只是最后承担这一切的人而已。
再说人口方面:
“与一般看法相反,增长的人口很少直接有助于税收增加。过剩的人口往往成为流动人口,很难对他们征税.即使对过剩的人口能够进行登记和评定,地方管理者也不愿意如实上报,担心上报人口增加会促使政府重新调整地方税收定额,增加税收.他们至多是重新调整税收负担,由于纳税户的增加,每户的税负减少,使得税收相对容易征集,同时管理者也获得了仁爱的名声”(黄仁宇)p74
于是以后,不管耕地、人口、生产力有什么变化,明代农业赋税始终就维持在这个水平左右,到1600年以前,基本税额为粮食2600万石。
为什么要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
因为原本的公立养老保险压力会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支付不了养老保险的可能,或者大幅下调。通过个人养老制度,也满足了一些富人像更多的为自己养老储备的投资渠道。另外,国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拿来投资。我们终究是一个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模式。但是实话说,我并不看好个人养老金的未来。需要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