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获奖者能留在德国搞科研。”2015年,一中国女孩斩获德国科学大奖,拿回165万欧元,德国的挽留她同意了吗?
她叫庄晓莹,1983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农村家庭,生性好动,偏爱理科。高考后她更是不顾家人反对,决然报考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
在这个学霸如云、男生为主的专业里,庄晓莹表现地异常出色,以遥遥领先的成绩成功保研,开始攻读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专业。
读研期间,她将数学理论成功应用到工程材料稳定性的分析研究中,崭露头角。
2007年,庄晓莹以优异的成绩迈进了英国杜伦大学,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她的论文几乎年年获奖,很快就在英国工程计算力学协会小有名气。
但她并未停步,紧接着又去到挪威攻读博士后,一边钻研专业知识,一边在一家叫《结构与土工程前沿》的国际知名期刊工作,担任编辑和审稿人。
2014年,庄晓莹博士后顺利毕业后,她没有留恋国外科研单位抛出的橄榄枝,义无反顾地回到同济大学任教。
那时,她对德国在计算力学领域的研究相当敬佩,经过不懈努力,她在2015年斩获德国科学界的大奖——“索菲亚·科瓦雷夫斯卡亚奖”,成为我国第7个获得此项大奖的科学家。
庄晓莹从此跻身女科学家的行列。
她的论文是有关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发,以及这种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土木材料方面的空白,就连美国专家都自愧不如。
据说,美国在这个领域花费了将近10年时间,也未曾取得突破,一筹莫展。
当然,论文只是理论,在拿到达165 万欧元的资金后,庄晓莹马不停蹄,招兵买马, 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
2015年12月,她的专项研究团队在汉诺威大学正式建成,9名来自各国的专业人士慕名而来,包括5名博士、4位博士后。
就这样,她开始与彼得·乌利格斯教授(计算力学领域国际顶尖的学者)合作,致力于计算力学研究,开发解决复杂材料。
随着科学的日新月异,土木工程材料不再只有木材和混凝土,而是涵盖到了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她非常喜欢德国的研究所,简单透明,完全可以心无旁骛地扑在科研项目中。
从此,庄晓莹开始往返于中国与德国之间,通过与德国科学家的交流与学习,为中德之间的科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紧紧抓住这个报效祖国的好机会。
比如,她研究的纤维材料,就是要给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材料,甚至可以加入纳米科技。
同时,还有自修复材料,当混凝土产生小的裂缝时,如果能够自行修复,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混凝土的寿命。
用她的话来说,就如同人体一般,当身体表面出现了小的伤口,就能够自行恢复,人体本身就是自修复料。
最值得一提的,她研究的纳米复合材料,并不局限于土木工程方面的应用,因其抗冲击、耐腐蚀等特点,还可以应用于航空、汽车等民生领域。
如今,庄晓莹每天认真地站在讲台上,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的学生,虽然没有成为小时候心中向往的建筑师,但同样在工程理论研究领域里报效着祖国。
祝愿庄晓莹教授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土木工程人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ZHL绥萍
编辑:桢桢
#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