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非地球产物。”1900年,探险队在安提基瑟拉岛发现一艘千年沉船,而后,从中打捞出的一物却震惊了考古界。
当时,一位潜水员在安提基瑟拉岛附近海域发现一艘古代沉船,且沉船内有着大量艺术品,于是第一时间通知了考古学家。
通过考古专家的初步推测,这艘沉船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考虑到其具有非凡的考古价值,当即带着专业的打捞团队开始文物打捞工作。
但由于沉船在海底已存在千年,船身严重腐蚀,已无法整船打捞,专家们只能边打捞边在深海做研究。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从沉船中捞出了极具数量的文物。
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个青铜制造的圆盘吸引了专家们的注意,这个圆盘高约33厘米,宽17厘米,厚9厘米。虽然圆盘已锈迹斑斑,但是依旧可以看到上面布满的大小齿轮和开关。
那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这引起了考古专家们的强烈好奇。
经过仔细检查后,他们发现这个圆盘的装置非常精致,而且上面还刻着精密的刻度和一些奇怪的文字,意识到这个圆盘非同寻常,于是决定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
但由于当时的设备仪器都比较简陋,专家们研究了几十年,除了得出它是来自西元前150年——100年的古希腊,构造比同时期的工艺品都要复杂外,其他的一无所知。之后,这个东西就被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保存了。
直到19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米切尔·怀特团队开始重新对它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青铜圆盘的神秘面纱才得以被揭开。
为了搞清楚圆盘的内部结构,科学家们决定对其进行X光扫描。但当时唯一的一台X光设备是在英国,而如果把圆盘运到英国检测的话,路上有可能会因为颠簸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最后,大家经过商量,决定花重金将X光扫描设备从英国运到雅典国家博物馆,再对圆盘进行检测。
也就是这次扫描,让科学家们直接惊掉了下巴。
通过X光断层扫描,青铜圆盘的全貌被复原,碎片上的文字也有95%以上被识别出。圆盘的内部有着37个齿轮,齿轮相互咬合控制着外面的三个转盘,转盘上刻着的是基于古代埃及历法的356天刻度,以及古希腊黄道带符号。
科学家们还将它命名为“安提基瑟拉计算机”。
而之所以称其为计算机,是因为它的构造非常精密,通过齿轮的转动,它能够完美地模拟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动。该机械除了可以提前几十年预测日食和月食的时间,还可以测算出日月和其他行星天体的位置。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几乎不可能的奇迹。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是1946年才造出来,而通过这个装置我们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掌握了复杂模拟计算机的应用了。
另外,科学家们还在“安提基瑟拉计算机”的背面,发现一个跨度为19年的柯林斯式日历,所以这很可能是由柯林斯殖民地制造的。而那里正是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乡,因此有人推测,这么精密的机器也许与阿基米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个装置的出现,一度引起了科学界的热议,且不说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金属制品,单看它能计算日月星辰的轨迹,就完全颠覆了人类对远古文明的认知。
不过,也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个构造如此复杂的机械,其锻造技术远在当时的科技之上,很可能并不是地球产物。
两千多年前,到底是什么人制造了这个装置?是智慧非凡的古希腊人,还是传说已久的地外文明,还有待人类去进一步验证。
也许,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而是在不断地崛起和衰落中缓慢前行。而那些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都已经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流中。
对此,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作者:沐颜
参考资料:
1.《世界最古老“计算器”:形似钟表 曾被用于预测未来》,环球网,2016年6月15日
2.《他们在2000多年前,用齿轮造出了一台天文计算机》,环球科学,2022年2月3日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北京故宫下面,还有一座宫殿,这个秘密是从一个塑料袋中发现的。发现异常后,请来考古专家,发现土质差异,仔细发掘之后,专家大呼不可能。
2016年,一环卫工人在慈宁宫打扫时,在外墙的一处拐角,发现有个塑料袋,怎么扫都不掉,觉得很奇怪,就向上级部门报告。
工作人员来到慈宁宫,把塑料袋处理了,正准备把地砖填回去,却发现地砖怎么铺都不平,就把院长找来,不料院长看了后发现不对。
于是找来考古专家,专家们发现,这地方地基很奇怪,是一层粘土一层碎砖有序的排列着,有着很明显的层次,经过测量考察后发现,在这地底下,竟然藏着一座古老的宫殿。
这座宫殿,藏在慈宁宫花 园的下面,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破碎的瓷瓦片、石墩等物,后来经过仔细鉴定,确定这里竟是元朝宫殿的遗址。
元朝位于明朝之前,当时元朝皇宫的确是建在北京,但后来不知原因离奇消失,这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没人能想到,明朝在修宫殿时,直接把元朝建筑直接清理了,反倒是一个小小的垃圾袋,揭开了这个尘封已久的秘密。
而咱现在看到的故宫,是始建于1406年的明清故宫,1420年,北京紫禁城竣工,明成祖朱棣正式迁 都北京,明清两代24位皇帝,都曾在这里生活,这里曾是一个帝国的心脏,承载了500多年的兴衰和交替。
如今的紫禁城600多岁了,旧王朝已是过去,今天的紫禁城摇身一变,成了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 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 米,有1200座古建筑,9371间房屋,186万多件珍贵文物,饱含着中华上下5000年的璀璨文明和历史。
故宫的红墙黄瓦、精美国宝,总是让人们心向往之,可咱普通人去故宫一趟也不容易,但是每年一本的《故宫日历》,却可以陪伴我们每一天,让我们在家就能云游故宫、看国宝。
《故宫日历》是本有着90年历史的“老明星”,它诞生于1932年,故宫周刊联手著 名学者,从故宫精选出365件国宝,精心编成《故宫日历》。鲁迅、胡适、林徽因等文化名人都对故宫日历的精美赞不绝口,在当时《故宫日历》是个紧俏货,因数量有限,很多人揣着钱都不容易买到。
光阴流转,2009年故宫重新再版了《故宫日历》,让咱普通人也能一睹这本传奇日历的风采。而今年这本2023《故宫日历》,更是被众多读者大赞为“日历精品”。
一年365天,带你看遍365件国宝。在这本日历里,你能看到专家们从186万件文物中,精选出的365幅中国传统名画,《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这些咱平时很难见到的传世国宝,通通都收录在这本日历里。
除了国宝多,2023《故宫日历》还额外添加了三大高新科技,大大提升我们的阅读体验:
1、嗅觉上,这是一本能让你“闻到四季香味的日历” , 书中纸张添加了四季代表香味:玫瑰、茉莉、苹果…每当你翻到不同主题,就能闻到对应的香味,阅读仪式感满满。
2、视觉上,书中精选的365幅中国传统名画,部分画作特意设置了AR功能,当你用手机对着扫一扫,就能体验到立体化的国宝画面。
3、听觉上,书中精选的365件国宝,精心配上了故宫专 业解说员的讲解音频,让你在家就能云游故宫,畅听国宝背后的故事。
在这个变化太多太快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原因习惯了电子日历,而逐渐淡忘了纸质日历的特殊意义和仪式感。一本精美的《故宫日历》,能给你的平淡生活,带来一点新鲜色彩。
这本2023《故宫日历》精美大气,是一件收录了365件国宝的艺术宝典,买一本放家里,显得你很有品位,送朋友有面子,送同事客户,还能拉近彼此关系,一直记得你的好。
2022快到年底,不如准备几本《故宫日历》,给自己,给朋友,给同事客户,2023《故宫日历》精致大气,寓意吉祥,让收到这份礼的人都记得你的好。
现正在点击下面“看一看”购买,还额外送精美吉祥的“玉兔徽章”一枚哦。
2023《故宫日历》
老物件156:2016年《故宫日历》,本年度日历展示了从宋朝到近代的三百六十五幅故宫博物院国宝藏品,和古香古色的历代名家碑拓字体浑然一体,是了解和探佚中国绘画历史和艺术的词典。
【皮海洲:沪深港通交易日历期待进一步优化】8月12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批准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中国结算和香港结算开展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工作。两地证监会已发布《联合公告》,明确相关机制安排。优化后,沪深港三所的共同交易日均可开通沪深港通交易。沪深港通目前无法交易的天数预计可以减少一半左右。这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为加强香港与内地股市的互联互通,扩大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增强香港市场的竞争力,2014年、2016年沪深港通先后开通。且8年来沪深港通的运行总体上一直较为平稳。截至今年6月底,沪深股通持有A股市值2.55万亿元,港股通持有港股市值1.91万亿元,已成为参与两地市场运行的重要力量。但沪深港通的运行始终存在着一个隐患困扰着两地的投资者,那就是沪深港通存在着交易的盲区,也即投资者无法进行交易的日子。比如,港股明明在进行正常的股票交易,但内地的投资者却不能通过港股通的渠道进行交易。如今年3月31和4月1日两地均开市,但内地投资者却不能通过港股通的正常渠道参与这两天的港股交易。实际上,内地投资者不能交易港股的日子不仅仅只限于上面两天,根据统计,2022年内地投资者有18个港股交易日却不能通过港股通渠道来交易港股。网页链接
[爱慕]
#运动湖北 健康你我#
北京时间7月18日,在广州市体育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048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明确提到了将筹办好2022广州马拉松等重大品牌赛事活动。这意味着新一年的广州马拉松正在按计划筹办中,阔别一年的广州马拉松有望在今年回归。广州马拉松创办于2012年,2013年被中国田协评选为银牌赛事,2015年被评为金牌赛事,2016年获国际田联铜标赛事称号,2018年获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称号,被誉为“双金赛事”。前年12月13日,广州马拉松赛2万名跑者共襄盛举,成为2020年世界最大规模的全马赛事。去年由于疫情防控,十周年广州马拉松没有成功举办,今年随着各方面的好消息不断,在世界田径路跑赛事日历上,2022广马的计划日期是12月11日。期待2022广马如约而至。
年历安利一个
轻阅朴读#头条抽奖# #转发抽奖# #转发赠书#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用天然颜料装饰物品,并与宗教、文化、礼制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色彩观。此次我们以清中期为时间背景,从65件国宝级文物上的纹样中提取色彩,一笔笔重新描绘,最终制作出这本由53枚周历页和12枚月份页组成的《乾隆流行色年历》,带大家一窥清乾隆时期的色彩观。转发+关注@轻阅朴读 ,2022年12月29日由@头条抽奖平台 抽取3名幸运粉丝,送出随机年历一本抽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