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用哪一句诗词来形容或者激励自己# 来时路的每一步都走得好辛苦
#让你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什么# 1976年元月8日敬愛的周总理去世我们学校的老师学生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当时没有电视大家只能听广播,我当时刚当老师3个月时间,只有19岁,给我们校长说我大队有一台9寸黑白电视看能否借来,校长让我试试,下午我敢快去我大队找管电视的大队会计,见面后我把借电视的事说后,他同意了,马上骑上自行车我抱着电视座在车后座上,大约一个小时就到学校了,学校组织老师和同学一切看了周总理的追悼会,大家都很悲痛,几位老师还写了悼念周总理的诗词,以寄托哀思,大队会计看后也很悲痛,同意把电视放在学校几天让未看的老师学生也能够看到。这件事已过去40多年了,我一直记着。那位大队会计在几年前已不在了,但我每想起这件事都很感谢他,也为这件事而感动。
◇张春利
父亲已古稀之年,却想出本书,书名为《半世纪随笔》。
子女亲朋都不解,问之:“如今衣食无忧,享天伦、悦耳目、愉身心足矣,何为此辛苦劳累?”父笑答:“这是我多年心愿,苦从何来?”
每每观之,父不懈。日夜整理,旧稿新作,分类梳理。浩浩然诗歌、快板、戏曲,讴歌真善美。蔚蔚呼散文、随笔、小说,颂扬新生活。幽幽然旧时光里,农家小院,母慈子孝,夫唱妇随,儿女膝前,天伦之乐也。倏然间关中道情,又眉户碗碗腔。想那个眉飞色舞的父亲,还有那轻嗔佯怒的母亲,温情脉脉间,闺中情也。咿咿呀呀,后门口父亲在拉二胡;吱吱嘎嘎,二门里祖母在织布;咋呼呼,小孩子奔跑,家居图也。田间地头,春种秋收,悄悄话农桑。也曾把镢头抡圆,挖土耕田;也曾把笔杆竖起,激扬文字;也曾编筐卖担笼,做纸扎糊灯笼;也写文章当礼宾,书对联卖年画,走街串巷做小贩,开商店当个坐商……日月流转,白了少年头。如今,岁月、时光、往事新风全部安顿在这《半世纪随笔》里。
多年来,父亲从风雨中走来,多少坎坷多少穷困,事事学得来、做得了。尤其喜学习,算盘双手打得快,做过生产队会计;书法绘画无师自学当街卖得,换钱养家;农活和写作,商贩和司仪,编快板说快板,编戏剧唱秦腔眉户碗碗腔,写过歌曲编过歌词。也曾被推荐参加省市文艺创作培训班,曾和陈忠实等作家同窗,还被评为西安市文艺创作积极分子……
噫,我不曾闻其诉苦累,只知其乐于学习、擅长用之,可惜毕竟贫寒农家,困于生计,竟至今默默然!然我固知父乃我辈之楷模,更深敬其浩然正气长存、赤子之心永葆!
这几天网络被《送你一朵小红花》刷屏,午间休息时刻,我也不能免俗的打开酷狗音乐,虽然很不想蹭这样的热度,还是忍不住被赵英俊的才气和难能可贵的纯真打动,听着听着忍不住想起我童年的小伙伴,想起我们六个小姑娘在海北草原上撒野的岁月!如今我已年近半百,而6人圈子已有3人先后离开了我们。今天,将《丁香花》设为单曲循环,听着歌、流着泪、想着你们!
小丽,你是我们6人圈子里最有才情、最多愁善感的女孩,优越的家境优秀的成绩让你一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莫测的命运却在你大学毕业分配回到内地家乡后一次又一次向你肆掠,不仅单位不景气,感情也遭遇被嫌弃,优秀而又多愁善感的你,远离亲人朋友的你在孤单绝望中选择了放弃,刚刚盛开的生命就那么无声无息的凋零。忘不了离别时你送给我影集上的留言,嘱咐我别忘了你我相知、相守、相别的仔仔细细的全过程,告诉我这次的分离难估归期,难道冥冥中你早已有了预感!
霞霞,你是家里的老大,也是我们圈子里最年长的,从小就注定要比别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每次的野炊、聚会,操心最多的就是你。当知道你与我高中班上的大帅哥走到一起,我曾由衷的替你高兴,听到你结婚生子,听到你自学财务并顺利做了会计,突然有一天却听到你在抢救的消息,是你那个职业司机的老公载着你出了车祸,虽然暂时保住了生命,却成了对外界没有知觉的植物人,你年老体衰的老母亲照顾你几年已是疲惫不堪,你那个罪魁祸首的老公却早已名存实亡有了新人,当你最终没有抗争过命运的安排之后,你的亲人不是伤心,而是解脱,其实这样的结局对你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冬梅,你是我们圈子里最小的,也是最晚加入我们圈子的,记得那年你护校毕业在县医院做了护士,喜欢上你们医院的一名医生,不知道为什么你父亲坚决不同意,在你们已经公开同居的情况下,硬是将你送回江苏老家,几年后在家乡结婚生子,那时你的父母也退休回了家乡,本来以为你的人生就这样了,虽然离开了爱的人,至少还有孩子是你的亲人,谁料命运弄人,孩子才几岁时你居然被查出肝癌,平淡如水的日子被打破,人性的恶此刻淋漓尽致向你展示。你的婆家在给你治疗一段时间后,找借口将你送回父母家,而你的父母却怕连累自己,又将你送回婆家。就这样,一辆平板车,一段被推来拉去的路,成了你最后日子的常态。
写一首小诗,提醒自己,看淡一些、珍惜一些、坚强一点!
人生
---生命如歌,愿人生归途如虹!送给赵英俊,送给我的姊妹
你出生时
响亮的哭了几声
不由分说
你将在春夏秋冬里
或悲或喜
你离开时
别人哀哀的哭了几声
未及明白
他们又在杯觥交错里
或歌或舞
苏东坡成立的救儿会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在和本地人的聊天中了解到当地的一个惨无人道的杀婴恶俗。
当地的乡间风俗,一户人家只养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多生了的就把他们溺死。如果多生的那个是男孩,有些人家还会咬咬牙养一下,如果多生的那个是女孩只能被溺死了。所以民间少女多鳏夫。
处死这些婴儿的多是自己的父母。方式是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浸在冷水中溺水。有的父母不忍心又感觉迫不得已,把孩子按在水盆中,不敢看,闭着眼睛背着面使劲按着直到孩子断气为止。
手段如此残忍!生而不养,为而又要生?多少人是不配做父母的!
苏东坡知道这一恶俗后,义愤填膺,苦于自己被贬,落魄中人手中没有多少权利,不能亲身去制止,便立刻写信给本地的太守希望他能采取一些措施避免溺婴事件进一步发生。
另一方面呢,苏东坡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成立了一个救儿会。不得不说苏东坡是一个思想前卫的人,在那个时代他就知道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为社会为百姓做善事。通过他的多方奔走呼号,救儿会向富人募捐到了资金,他自己呢,也身体力行,将自己微薄的俸禄中的大部分贡献给“救儿会”,自己不惜挨冻受饿。其实那个时候的苏东坡呢,自己生活也很苦,田地自己种,菜地自己锄,一家人节衣缩食勉强度日。消息传出,百姓很感动,都来捐助。人们有钱的捐钱,有米的捐米,到救儿会捐献善款的人络绎不绝。苏东坡又亲自拟定“救儿会”章程,邀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兼掌管钱物,又请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他们到乡村调查即将生产的妇女,只要她们肯养小孩,就送钱送米送布给他们。苏东坡说,一年若能救下一百个婴儿,也就功德无量了。
苏东坡能名垂千古,不仅仅因为他的诗词写得好,还因为他富有一颗仁慈之心。无论他被贬哪里,他都会脚踏实地地干点实事。
#带着春联来拜年#
春联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这词有点像小时作文的开头,今天的文章就以小时候开始。年味最浓的就是家家户户贴的春联,红红的特别喜庆。我生在邯郸磁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村里虽然穷,但过年的一些老传统还是比较讲究的。贴春联是件大事,村里那时会写毛笔字的没几个人,小学老师,大队会计,是年前最忙的人。村民在家裁好红纸,家中有几个门就裁几付红纸,送到小学老师家中,一两天就可取写好的春联。我家的春联是父亲请单位的同事写的,我还记得有付春联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还有,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之类的联。农村的小学老师和大队会计写的更接地气些,像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步步登高,米面满缸,春光满院等。农村的辈分认的很清,有一年本家的一老叔娶二婚媳妇,当老师的侄子给老叔写了付春联是,一对新天妻,两付旧家俱,黑驴满炕的联,老叔不识字,贴了出来,让拜年的晚辈笑了一条街。随着印刷春联的普及,过年买上几付春联,有大有小,虽然漂亮了,但格式是千篇一律,接地气的词条没有了,年味也随着时间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