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书读活的人,一定会去“治世”(顺便聊聊读书的几重境界)
书是读得越多越好吗?不见得,个人觉得,读书要把书读活才好,很多人很会读书,说啥都知道,但用到生活中却一无是处。这样就等于把书读死了,把书读死或是死读书,都是很要命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读书,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其实读书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初级的读书目的是要我们“明理”的,明白万事万物的逻辑和道理,但并非就叫我们“止于理”,止于理很可怕,会抬杠,就是我们常说的“杠精”,啥东西都要杠一杠,会认死理,这就等于把书读死了,这样的人生活中还很多,讲理你是讲不过他们的,所以只能避而远之。
读书再往下读的境界就到了“诚意、正心”的阶段了,就会对书上的理产生敬畏,以此来修正自己的心,这个阶段是进入修身的前奏,只有这样,才能把让书中的理进入到心的层面,也就是“心与理”相通,否则就会出现“心是心,理是理”的局面,也就进入不到实践层面,没有进入实证层面的理都可以说成是空谈,这样的人很多很多,在此就不做过多影射。
这是读书的的第二重境界,接下来就进入到第三层面,也就是“修身、齐家”这个阶段,这才是读书的实际应用,修身和齐家相当于读书的场景应用,读那么多书干嘛?就是来修身齐家的,我们读书走到这个层面,就基本上把书读活了,因为家才是修行的道场,如果我们读那么多书连一个家都弄不团圆,读那么多书又有何用?
当我们能通过读书把家搞团圆了,才能开始去“治国、平天下”了,也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治世”,治世才是检验我们的书究竟有没有读活的根本,不用吹牛,生活中见真功夫。治世并非我们想的要去当官治理一方,其实创造自己的无权利影响力也是治世,像任正非创造自己的华为也是治世,化为是任老爷子把书读活之后的实践场景,是有魂的,华为的魂是任正非注入的,而任正非的思想又是从书中来的。
所以说,真正把书读活的人一定要去治世,通过治世来检验自己的思想,这就是毛主席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也算是我们读书的四重境界,格物致知是最初级的境界,诚意正心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修身齐家是第三重境界,治国平台下才是最高境界,这也是周总理小时候说出的读书理想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也希望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够以这个理想为理想,来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看书,只不过是看了个文字,充其量学了点表面知识,最多也就是所谓的与圣贤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而已!实际上呢,我根本还没有触及到读书的核心精髓!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同样是一些文化知识,《天道》里的丁元英肯定远比我掌握得牢固、深刻,甚至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同样是看一本书,伟大的毛主席肯定远比我看得精、看得透、看的全、看的绝!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一直努力让自己去尽量多的看书学习,结果却没有太明显的进步提升呢?尤其是质的飞跃和瓶颈式的突破!其实量变和质变只是文火中的一部分,只能说明用心程度还远远不够,或者是心智不全,智慧和能量都还很弱小!真正用心的学习,应该是瞬间的剖析、串联、建模,乃至构建系统和体系,就像武火瞬间把一切炖烂、融化一样!
当然了,这也和个人的修为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得到的!那么,读书学习,就可以大致归类了:
一类的低级学习:看过、学过、知道,不管懂没懂,反正记不住,只是有那么点短暂的印象,过不了多久,就全部忘完了!这类人,完全没有慧根,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用心!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走马观花的完任务而已!(一维思维)
二类的初级学习:这类人,亦学亦忘,但贵在坚持,至少能钻进去埋头苦干,虽然效果甚微,依然咬牙坚持。属于未开心智之人,需要有漫长的积累过程,或大是大非的顿悟,或大机缘点化,才能打开心门或开悟,瞬间提升!(二维思维)
三类的中级学习:用心、好学、能坚持、还能运用自如,但也仅限于文字里的知识层面,和智慧毫不相关。相当于,看清楚了一个人的样貌身材,却未触及到一丝丝的心灵世界,流于言表而已。这类人还容易沾沾自喜,好为人师,随意点评,固步自封!方开智慧之门,还未踏入殿堂!(三维思维)
四类的高级学习:能深层次剖析其内涵、本质,甚至是精神灵魂与心灵世界。相当于,了解了一个人的精神、感情和心灵世界。这类人,属于看透了,已经到了开悟的初级阶段,要么喜欢与同道中人或同样能达到此境界的人交流,要么喜欢独处。(四维思维)
五类的顶级学习:这类人,到了开悟的中级阶段,进入了高纬度的超级思维领域,属于看活了。在他们的眼里,文字已经不仅仅是文字,知识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字里行间,都是具有鲜活生命和丰富内心的活物。每个字符,都是立体的,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思想的,都是活蹦乱跳的(曾经,我在练功夫的时候体会过,内在力量的涌动,和指尖跳动的灵符),甚至是有声音和色彩的,并能轻易地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就像亲密无间的挚友!(五维思维)
今天暂且就分享到这里,已经很接近天花板了,够用了。至于五维以上更高级别的学习和思维,以后有机会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