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卸任浙商总会会长#
马云卸任浙商总会会长,新人正泰集团董事长当选了。
2015年马云当选浙商总会首任会长,当时还不是阿里巴巴最鼎盛时期,2020年蚂蚁集团谋求上市才是。
但终究物是人非,约谈了几次阿里巴巴之后,蚂蚁没有上市之后,马云选择了隐退。时代已经宣告结束。
阿里年底将在纽约香港双上市!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授权集团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将新增香港为双重主要上市地。在港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将在港交所主板及纽交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
看到一张阿里巴巴里程碑图:
1999年,18个人创立公司
2000年,团队账上只剩下700万美元,赚不到钱
2001年,注册用户超过100万
2003年,淘宝问世,非典爆发
2005年,举办第一届阿里日
2007年,香港上市
2008年,天猫问世
2009年,十周年,成立阿里云,第一届双十一
2010年,手机淘宝推出
2011年,天猫和淘宝拆分
2012年,香港退市
2013年,杭州阿里巴巴迁到余杭区
2014年,纽交所上市
2015年,推出钉钉
2016年,推出盒马
2017年,达摩院成立
2018年,收购饿了么
2019年,香港上市
2020年、2021年、2022年……
之前阿里创始人经常要说要把阿里做到102岁,为什么不是100不是101?
我国有百年品牌,但还没有百年企业,如果是102年,阿里就能横跨3个世纪,这肯定是一种极大的成功。而想要存活102年,肯定不仅仅依靠老本行电商,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阿里也开始研发自己的科技力量和核心竞争力,如今阿里云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云计算服务商;玄铁系列芯片出货量超25亿颗;最新的全球物理学顶刊还发布了大幕远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成果,文章被编辑推荐,研究成果被视为该领域一里程碑!种种情况也说明了阿里努力是有回报的,是被业内认可的。
从当初的“互联网根本无法赚钱”,到现在,阿里仅仅成立23年,离目标远得很,估计在做大多数也活不到那一天,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你们说呢?
要我看,阿里也是史上最便宜的公司之一,上市7年半时间,收入增长13.7倍,净利润增长6.2倍,2021年阿里的净利润1500多亿元,市值前年最高到了9500亿美元,离万亿美元大关就差临门一脚,但是现在仅2674亿美元,2014年9月份上市当天最高是99.7美元,如今,阿里是98.66美元,7年半时间,收入从525亿元,到7172亿元,净利润从234亿元到1500亿元,股价却回到了原点。这是极不合理的,阿里现在已经有4成以上来自自营,分别是高兴零售,盒马,天猫超市,阿里云等,平台性收入占6成,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阿里的平台性收入占比将继续压缩,而自营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平台经济饱和,数字转向实体,去年8.52万亿GMV,是亚马逊2-3倍,但市值仅亚马逊的1/5不到,同时,阿里还有4000多亿现金,商誉减值投资消耗的利润算入内,阿里的利润表现还是很强,2600亿美元的确太便宜了。
阿里巴巴为何不可能借口苏宁易购上市了?阿里巴巴,还是苏宁易购第二大股东呢
关于阿里港股上市,网上的一种说法。
【#阿里巴巴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 预计年底前完成】财联社7月26日电,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公告,董事会已授权公司管理层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改变上市地位为主要上市。阿里巴巴目前在香港联交所主板第二上市,将会按照香港上市规则申请香港为主要上市地,预期将于2022年年底前生效。相关主要上市流程完成后,阿里巴巴将成为以美国存托股份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及以普通股于香港联交所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公司于美国挂牌的存托股及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可以互相转换,投资者可继续选择以纽交所上市的美国存托股或者以于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普通股其中一种形式持有本公司的股份。
【阿里巴巴:将不会按原计划在2022年底完成在港交所主要上市】阿里巴巴公告,在正式完成转换香港主要上市之前,我们还需要制定并向股东提交审批一份新的员工持股计划,以遵守香港新修订的规则。新的员工持股计划会继续与公司的长远发展挂鈎并与长期股东的利益保持一致。考虑到上述情况,我们将不会按原计划在2022年底完成主要上市。
阿里巴巴突然宣布“双重主要上市”,到底有什么门道?
7月26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向港交所提交申请,新增香港为主要上市地。待完成审核后,阿里巴巴将在中国香港及纽约两地双重主要上市。
去年11月,港交所发布《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咨询总结》为“双重主要上市”铺平道路,贝壳、小鹏、理想、B站等已经先后申请或实现。
所以说,“双重主要上市”不是什么生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中概股回流香港“备份”都是轻车熟路。但它区别于之前大部分中概股在港交所的“二次上市”,比如之前的阿里、京东、B站,先上纽交所,再上港交所,就是这样的。
二次上市时,1、流程简单、上市成本低;2、港交所、纽交所股份可跨市场流通,价格紧密相连。
而双重主要上市,1、严格审核,更多规则要求,两个交易所都要满足;2、股份无法跨市场流通,表现独立,可纳入港股通,扩大股东基础,提升国际化影响力。
阿里之所以,这个时候选择“双重主要上市”,其意义是:
1、受《外国公司问责法》影响,宏观环境,避险的选择。
至今,因该法案,已有150多家中概股公司被纳入“确定识别名单”,面临退市风险,虽然已经有对话,有积极进展,但仍存不确定性。就像张勇说的:“越是在不确定性陡增的时代,越要积极寻求真正有价值的变化。”
同时,海外市场受美元加息,经济衰退预期加大,而中国经济的相对稳定正越来越明确,上半年港股三大指数也跑赢了美股三大指数。
所以,2022财年,阿里大部分公众流通股已经转至香港。条件成熟,阿里在港交所积极“备份”,是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自己的最大确定性。
2、不是要在美股退市,而是“货卖要家”。
有券商预测:2021年,阿里巴巴港股的流动性是其美股的35%左右。今年前半年,其港股日均交易量约7亿美元,而美股日均交易量约32亿美元。显然美股市场交投活跃,仍有重大作用,不会轻易放弃。
但美股也有不识货的时候,比如当年B站上市有人按游戏股来估值,阿里云世界第三,却只对比微软、谷歌,认其毛利有限,看不到它在技术规则定制上的战略话语权……这些不理解中国商业的执念,让很多价值被低估。
而实行双重主要上市之后,中概股美股和港股的定价相互独立,这也有望提升阿里的定价和估值。毕竟,股票也是货,货卖要家,货卖行家。
当然,阿里也必须把更多的融资用在芯片等硬科技上,就像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的:“大公司不仅仅是一个赚钱做生意的组织,更该是一个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社会组织。”这才是做正确的事,又正确地做事。
同时,港交所的功臣前总裁李小加终于圆梦了,2014年错失阿里的遗憾,如今都一扫而空。即便这个机缘迟到了8年。
#阿里申请香港纽约双重主要上市# 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授权集团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将新增香港为双重主要上市地。在港交所完成审核程序后,阿里将在港交所主板及纽交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公告显示,相关流程预计在2022年年底前完成。其后,阿里在美国挂牌的存托股和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将可以继续互相转换。也许是投资者的又一个好机会。
为什么阿里巴巴、海底捞等很多大公司都选择在开曼群岛和维京群岛去注册公司?
核心是为了去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而搭建的,一般由四个公司组成:
第一家公司一般是在中国大陆注册一家内资公司,作为业务的主体,所谓内资公司,意思就是说股东都是内地的居民或者公司。
第二家公司是在开曼群岛或英属维京群岛注册一个空壳公司,这个公司不做任何的业务,只是一个壳儿。为什么要把公司注册在这两个地方呢?因为这两个地方相对来讲比较的自由,而且税率很低。
第三家公司是拿开曼或维京群岛的公司作为母公司,在中国香港注册一家全资控股的子公司。
第四家公司是以香港的这家公司作为母公司,在中国大陆注册一家全资控股的外资公司,它的股东不是内地居民,而是香港的公司。
然后再用这家外资公司和第一家内资公司之间签订一份协议,约定这家内资公司未来所有的收益都归这家外资公司所有,然后这家外资公司再把所有的收益传递给香港的母公司,香港的母公司再传递给开曼或维京群岛的母公司。
最后,如果要去美股上市,上市的主体就是这家开曼或者维京群岛的公司,从而实现了在中国大陆做业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上市融资的目的。
这个架构最早是由新浪首创的,后来所有去美股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用的这套架构,已经很成熟了。
阿里巴巴双重主要上市申请获香港联交所确认
公告下载:【罗戈网】阿里巴巴双重主要上市申请获香港联交所确认(附公告文件)
8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申请将公司于香港联交所主板的第二上市地位变更为主要上市。
香港联交所已于今日根据上市地位变更指引信发出转为主要上市申请收悉确认。阿里巴巴主要转换生效日期预计为2022年底前。
公告显示,由于该公司在大中华区拥有大量业务运营,以及香港与该公司在大中华区的主要业务经营之间的联系,该公司预计,此次转换将拓宽投资者基础并带来新增投资者,尤其是可以接触更多位于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的投资者。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代码是baba,中国人读一下就知道是啥意思。所以,这是让每个查看阿里巴巴的人都喊一次baba。
这个体现阿里的一种价值观。
2014年9月19日阿里在纽交所上市,融资250亿美元创全球之最,市值达到了2300亿美元,而那天亚马逊的市值是1550亿美元。如今7年过去了,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这7年全球电商世界风云变幻,当年的亚马逊似乎将变成小弟,然后今天的亚马逊市值是1.82万亿美元,而阿里巴巴只有3600亿美元。7年时间,亚马逊市值增长了16600亿美元,而阿里巴巴只增长了1300亿美元。
阿里的体量很大,亚马逊的体量也很大,两个创始人都已经选择隐居幕后,但两个公司未来的命运却似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阿里巴巴的未来似乎变得飘摇不定,沉迷于收租和放贷中不能自拔,而亚马逊却继续高歌猛进,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两位创始人的选择已经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