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
回首旧时游台湾
遍览流观到都兰
山光海色皆瑰秀
涓涓小渠成奇观
缓缓清波百余尺
由低向高溉村田
怪骇水往高处流
穷破低处纳百川
若非不是亲眼见
孰信奇诧在俗间
清波问柳何时嫁,细雨询荷哪处花。晓月撩花醉旭霞,雪月风花成个家。
凤非666上联:清波问柳何时嫁下联: ???????
#我身边的阳性感染者# 我终将与你相遇!或早或晚,或惊鸿一瞥或清波微澜,如若真成了一场生离死别的劫数,似乎我也没有逃路。于是,我只能静候那一刻不期而至。[微笑]

----致奥密克戎BA.5,BF.7
民国时期广西是省,是汉族。解放初期,我们成壮族了!住房是土建四合院,明显有别于当地的干栏建筑。老人口口相传说我们的祖宗在山东白马。
从没有想到“沧湖变荒地”的现象,会出现在今秋的洞庭湖。往日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水面,会干涸得如此惨不忍睹。铁船挌浅在湖滩里,桥墩裸露在泥沙中,大湖被切割成无数的碎片,远望洞庭湖,仿如一条边。荒草芦苇向湖中进军,清波荡成细浪。此情此景,与范仲淹老先生在岳阳楼记里描述的景象,尤仿若隔世。
迤逦夜色,秋月凝殇。风弄心弦,孤影苍茫。
念往昔,清波逐红,牵一只素手,拈一片红尘。
怜如今,一纸簿缘方尽去,千里妖娆皆蒙霜。
罢去一帘青日梦,独享一轮新愁上。

缱绻如丝,月光如弦。
无声心语,触碰成殇。
幽幽阑珊夜,对月影成双。
月儿不老,怎奈九幽凄冷,相思成灾。
试问苍穹,红尘里谁来去如客?
犹忆陌上对视,媚态入骨,乱我半世潇洒。
婉约如云,幻化一场泪雨,痛杀心肺。
烟雨江南;凄凉塞北;苍山迢水;红尘陌路!
谁与我携手同暖,对笑春天?
今朝月圆如盘,圆谁一世心愿?
明朝月残如镰,收割谁的一生情缘?
红尘难参透,如火情怀置何处?
问月不知,多语无益。
沏一壶苦茶,奏一首老曲,自唱自和,苦杀寂寞。
弃一段红尘,念一段曾经,举觞花月,清苦素心。
酒醉千回总归梦,梦萦千回总会醒。
往事已矣,只是红尘无怨,相思无悔!
只乞来世,碧柳含烟,万花流韵,与你不期而遇。
浅浅花语,卿卿我我,诉三世相思,漂流过往。

红尘逐梦,宁苦今生,不负来世!
我愿用三生烟火,换你来世一诺!
我愿用三生煎熬,换你一世温柔!
作者:冷血美男(俘虏我的男人,两年前送我的一首古风诗!)
[比心][比心]
#我要上微头条# #哈尔滨头条# #情感# #羞羞萝莉心语#
落叶,在潮湿的空气中翻转、回旋,悄然滑过肩头,轻快又沉重,全盛又衰败⋯⋯此情此景,我读懂了那一刻叶落的声音~~~
明湖清波落叶扑向大地那是张扬的力倦了燃烧为烬那是炽热的心灰了零落成泥

月枕清波思旧梦风眠野鹤赋新词
馨漪婉风【上联】清风梳柳辫,【上联】月枕清波思旧梦,两联随意,谢师友留墨添香!图片源网侵删
冬天的寒冷驱散不了内心对温暖的向往和想像。感受一下梭罗笔下和风细雨后的8月吧。也许能给寒冬增添一缕光。
8月间,刚刚经历了和风细雨之后,在这短暂的时刻,小湖是我最珍贵的邻居,此时湖面和空气已经完全平静下来了,不过乌云仍然布满了整个天空,下午刚过去一半,黄昏的肃穆氛围就提前降临了,然而画眉在周围婉转吟唱,声音隔着湖岸隐约传来。这样的一个湖,最平静的就是这一刻了。湖面上空澄净的空气稀薄得几乎透明了,在乌云的遮掩下显得暗淡无光;水面上清波微荡,倒影轻摇,俨然成了一个下界的天空,更令人珍视。

[虎]千岛湖美景如画,有人写诗形容:“秀水梅峰镶翠玉,清盆岛屿带金腰”。可是这样的千岛湖,并非美景天成。安康的东湖,形成的原理竟然跟千岛湖是一样的。
[烟花]1.东湖已经初见规模,水面宽阔,颇有烟波浩渺之感。
黄洋河口,再不是一条小河汇入汉江时的样子。反而入江的地方水面开阔。不像是黄洋河汇入汉江,倒像是汉江把水分配给黄洋河。
四桥边,那些形状不一的水塘,那些钓鱼人的乐园,统统不见了。只留下一个个状似岛屿的高地,突出水面,给水鸟们提供了栖息的地方。
没想到前几天还在感叹,这里是钓鱼人和水鸟鹭港共处的地方。转眼间水鸟留下,钓鱼人只得重找地方。
[烟花]2.水位上升,东湖形成,并非自然本身的原因。
原来旬阳电站建成蓄水,安康段汉江作为其上游,自然是拦蓄的水量越多,水位就越高。#头条群星10月榜#

而在奠安塔一带,黄洋河水顺地形从南往北形成一个拐弯,汇入八公岩下的汉江。此地既地势险要,地形又很开阔。
因此,一旦江面升高,就形成了新的像瀛湖一般的东湖。其实当初,千岛湖也是这样形成的。
那是1959年,我国建造了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拦坝蓄水,就形成的人工湖。
湖内的一座座山峰,变成了无数的岛屿。因此,这个人工湖就被命名为千岛湖。
谁能想到,人类的劳动创造,能产生这样仿若自然天成的美景呢?#冬日生活打卡季#
千岛湖美景形成,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安康的东湖刚刚形成,赤麻鸭也就是鸿雁们,已经飞来。它们在这片辽阔的水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
正所谓:“一叶扁舟清波去,人生忧愁至此无”。虽然没有千岛湖的盛名,但这劳动创造的,“湖水映山山隐湖”的东湖美景,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

#安康头条#
朱军【赤土诗坛】山水韵
千载万年的时光之炉
把南山炼成刀斧般的峥嵘
锋刃的合金,坚硬的耸立
米仓山,红石山,鹰嘴崖
茨坝,法镇,桂花
一座山,一个地方,一河清波
当年的雪花可曾还在冰凌
当年的瓦檐轮转成楼房
当年的少女步入天命
当年的小河,干涩了,又注满逝波
站在坎上,雪峰隐约
下到沟里,河水有些寒气,吻着卧石
山上有人家,房后有炊烟
界碑指引山路,若神经纵横
蹲下去,掬一捧水,若往事淅沥
望过去,舀一片松影,装入心间
那个雪夜,姑娘的小屋炭火,口琴声
都远去如水,又温存入心
你挑着锄头,挂着土标标本袋
晃悠而去,渐行渐远
又步步而来。载山,负水,心旌芳菲
(2022.2.22.晨于山顶轩。1882年到南郑桂花乡野外土壤普查,一晃四十年了,近日寻访,山在物非,人渺渺)

【作者简介】朱军,当代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地税系统文学创作协会会长,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首批驻站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出版散文集十部,长篇小说三部,小说集四部,诗集三部,累计900万字。温和执毅,笃守文心。坚守人生,自尊放达,在自然与灵识中熏染墨香,在抒写中行走,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思成河
文/心雨arthur
黄昏,雨落
雨滴
站满美人梅粉嫩的花朵
涟涟滢滢
仿佛在轻声诉说
春风
已铺满绿草如茵的山坡
白玉兰
如梦如幻
也已摇曳成月光下的思念婆娑
柳满溪
花满岸
鸳鸯戏水弄清波
远方的你啊
可知,想你的心
如这春雨,绵绵飘落
已相思成河
1773年12月29日,刘罗锅父亲刘统勋上朝途中突然病故。乾隆亲自前往刘家吊唁,没想到刘家门楣低矮,轿子竟然无法通过,无奈拆了轿顶,皇帝才勉强进入刘家院落。这一年,和珅23岁。

大名鼎鼎的刘罗锅可谓家喻户晓,李保田在《宰相刘罗锅》中把他演火了,可大家不知道的是,他父亲刘统勋才是真正的牛逼人物。
刘统勋最高官至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吏、刑部、首席军机大臣,深得乾隆皇帝信任。
刘统勋正直不迂腐,嫉恶如仇也懂得变通,敢弹劾朝廷重臣张廷玉,治理水患,疏通河道得老百姓赞扬,机智为弟子纪晓岚铺通仕途。
和珅就不用多述了,一代大贪官和奸臣,人人痛恨。
刘统勋不鸟皇帝身边红人和珅。说起刘统勋和和珅的关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天,乾隆在刘统勋和和珅的陪同下,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前观景赋诗。
乾隆向东一望,湖面碧波荡漾,向西一观,远方山峦重叠,不禁随口说道:“什么高,什么低,什么东,什么西。”
饱富学识的刘统勋随口和道:“君子高,臣子低,文在东来武在西。”

和珅见刘统勋抢在他的前面,自视被皇帝恩宠。十分不快,想了一下说道:“天最高,地最低,河(和)在东来流(刘)在西。”
和珅用谐音暗示自己与刘统勋,并借皇家礼仪上的东为上首、西为下首的习俗暗示刘统勋:你虽是三朝元老,但我和珅不鸟你。
刘统勋听了,知道和珅诗意所指,甚是恼怒,便想寻机报复。
这时,乾隆正要两人以水为题,拆一个字,说一句俗语,作成一首诗。刘统勋望着清波和自己老态龙钟的而容。
反观和珅自负的得意之形,灵机一动,咏道:“有水念溪,无水也念奚,单奚落鸟变为鸡。得意的狐狸欢如虎,落坡的凤凰不如鸡。”
和珅听罢,不得不暗自赞叹刘统勋的才华,又为诗中讽刺他是狐狸和鸡而恼怒。
和珅反唇相讥道:“有水念湘,无水还念相,雨落相上便为霜。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言外之意,暗示刘统勋不要多管闲事。

乾隆听罢两人的诗,自然觉出了两人不和的弦音,便面对湖水说道:“两位爱卿,朕也不妨对上一首:
“有水念清,无水也念青,爱卿协心便有情。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孤情看水情。”
和珅和刘通训听罢,心中为之一震,顿时脸上烧得火辣辣的,知道皇上是在诱导他们应当同心协力。二人当即拜谢乾隆皇帝。
作为皇帝,乾隆还是有些手腕的,通过一句顺口溜,轻轻松松化解了两人的过节。
古人认为,一个团队要是上下离心,上情无法下达,则必然走向失败,即“群下外异者沦”。
古人云“众人相助,虽弱必强;众人相去,虽大必亡”,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乾隆皇帝深谙团队精神的道理。
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是强大战斗力的根基所在,而如果一个团队有了内部矛盾而得不到解决,内部人员钩心斗角,最终会影响事业的发展。

领导者要想让自己的事业平稳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内部矛盾,因此,领导者必须是一个清醒的调解员。
在一个单位,一个家庭,整体的运行态势决定于每个人,更决定于每个人的合作态度。
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是喜欢独来独往,而有的人员然成绩不突出,但是富于合作精神。
但对领导或一家之主而言,能够使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工作才能有利于达成目标和家庭和睦。
俗话说,一个橱柜里的碗碟难免会磕磕碰碰。团队出现冲突时,领导者的处理方法和态度很重要。
乾隆皇帝能轻松化解两人的矛盾,可以看出乾隆的手腕和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至于刘统勋去世后,和珅与刘罗锅、纪晓岚的争斗,以及他祸乱朝纲,造成清庭走下坡路,最终自己结局很惨的,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不知你对以上这几个人物怎么看,欢迎留言。

从食用方式变化浅析麦食汉化的三个阶段
在此之前,先简要回溯一下小麦传入中国后的扩散史。
从考古发现来看,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至少已经超过4000年,殷周时期,小麦种植扩散到云南和淮北平原,距今约2600年以前,小麦主要在黄淮流域种植,春秋战国时期扩散到内蒙古南部(见《周礼·职方氏》)和吴越地区(《越绝书》)。发明于战国兴盛于汉代的石转磨以及汉武帝下令种植小麦是小麦扩散的助推器,至晋代,江浙一带已有较大规模的小麦种植。其后,因战乱南迁的中原地区人口带去了小麦的种植技术,促进了小麦在江南地区的种植,并衍生出了稻作的插秧技术,推动了南方的农业生产。至宋代,岭南地区也开始种植小麦。至明代,小麦栽培已遍及全国,种植面积仅次于稻,北方是主要种植区域,《天工开物》有记述:在北方的“燕、秦、晋、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种麦者仅有“二十分而一。”

岁月变迁,小麦的种植区域在不断扩展,小麦的食用方法汉化的过程也在同步进行,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粒食阶段、半粒食阶段和面食(饼食)阶段。
黍粟、稻是中国的原生作物,蒸和煮是中国原生的烹调传统,是最早使用的食物加工方式,《古史考》有黄帝作釜甑的记述,并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这说明蒸煮是8000年之前就出现并且成熟的粒食传统方式,而仙人洞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陶器则要距今2万年,提示我们蒸煮的历史可能要远远早于8000年。
传统是有惯性的,小麦出现后人们选择的食用方法自然是熟悉的蒸煮方式,蒸煮而成食物是麦饭,这是麦食汉化最早的形态,也就是第一个阶段粒食阶段。
尽管如今我们通过文献记载、经验及常识判断可知麦饭难以下咽,但麦饭在周代却是贵族礼食之一,周天子礼食用九鼎八簋,鼎肉簋饭,其中八簋分盛八类色彩各异的谷物烹成的饭食。《礼记.内则》列出八种饭曰黍、稷、稻、梁、白黍、黄梁、稰、穛,其中虽并没有出现麦饭, 但稰与穛很有可能与麦饭有关。郑玄曰:“熟获曰稰,生获曰穛”,又说稰为熟获而生舂者,而穛为生获而蒸舂者。

孔颖达《正义》曰:“此饭之所载凡有六种,下云白黍,则上黍是黄黍也;下言黄粱,则上粱是白粱也。按《玉藻》:‘诸侯朔食四簋:黍、稷、稻、粱’。此则据诸侯,其天子则加以麦、苽为六,但《记》文不载。”孔颖达的意思是,天子八饭中一定有麦饭,只是《礼记·内则》中忽略了记述。
在民间麦饭也是老百姓的日常食物,《礼记·内则》有记述,“妇事舅姑,如事父母。……菽、麦、蕡、稻、黍、梁、秫,唯所欲”;又如《礼记·月令》所说,“孟春之月……食麦与羊”。
第二阶段是半粒食阶段,代表性食物是碾转。
什么是碾转?即新麦稔转,有时也写作连展、撵转,是指食用尚未完全成熟的麦穗。明代人《酌中志》说,“四月取新麦煮熟,剥去芒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有“麦青作撵转”的说法。碾转是粒食与面食的过渡形态。

碾转是何时出现的呢?宋代陆游《邻曲》中有“试盘堆连展”诗句,人们由此推断,碾转的食用方法始于宋代,但实际的情况可能远远早于宋代,如上段所述的八簋所盛之食中的穛与稰,或许就包括用未熟青麦加工而成的碾转,所以碾转的食用时间可能自小麦传入后就已出现。
碾转是什么样的呢?其实类似今天人们熟悉的麦片,通过外力碾压由粒成片,在青黄不接,口粮短缺之时,碾转或许成为了唯一解决粮食短缺的食物。这样的食用方法至今仍在黄淮地区的一些农村地区依然能够看到,不过碾转对于今人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罕的美食。
第三个阶段是面食阶段,即粉食阶段。
战国时期,旋转石磨的出现使得小麦可以实现由粒到粉的转变,这是面食食用方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文献记录的最早的面食出现在汉扬雄的《方言》中的“饼谓之饨。”,饼是对面食的通称。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引《杂记》说,“凡以面为餐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按照文献记载,面食的出现不早于战国时期。

但考古发现的事实改变了这一观点,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面条,实则为粟面饸饹实证了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也许王室还在吃着难以下咽的麦饭或者碾转时,民间已经有了可口的饸饹面,高手在民间,古已有之。
有了面食,人们的粒食传统会迅速改变、放弃吗?面粉和粒食传统又能如何结合呢?面饭应运而生,《齐民要术》引《食经》记有“作麫饭法”,面粉干蒸后用冷水和面,切成粒状,蒸熟过筛后再蒸一次即成。如今人们喜食的烩(炒)麻食,羊肉泡馍都是面饭的延续,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一:“高宗践祚之初,躬行俭德,风动四方。一日语宰执曰:‘朕性不喜与妇人久处,早晚食,只麪饭、炊饼、煎肉而已。食罢,多在殿旁小阁垂帘独坐。“是文献中关于麪饭最早的记录。
(配图来自网络)
#中国农业史# #小麦#

【每日美器2022335】清 宇周制竹雕羲之爱鹅笔筒
高12.5,口径6.5厘米
西泠拍卖,2020年8月,春季拍卖会,萃古熙今·文房古玩专场,估价12-20万元,成交价21.85万元。
款识: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歌。山阴道士如相见,故写黄庭换白鹅。乙酉花月上浣书,宇周。玉山(白)。
笔筒取毛竹一段,竹隔作底,削肉而成三矮板足,外侧浮雕羲之爱鹅图,镌刻诗文相配。画面远处悬崖峭壁高耸,云雾袅袅升起,竹林密布,连荫蔽天。近处溪水潺潺,波光粼粼,两只白鹅前后追逐,自游得趣。水边矗立干栏式凉亭一座,王羲之双手相揣,凭栏赏鹅。山崖后一侧楷书铭写诗文:“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歌。山阴道士如相见,故写黄庭换白鹅。”落款“乙酉花月上浣书,宇周。”钤方形双圈“玉山”白文款。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构图协调:云、山、竹叶浅刻,竹节之处雕镂深峻,营造丰富的层次;凉亭瓦缝参差,菱格窗牖,万字围栏,无不精雕细琢;寥寥数刀,羲之入迷沉醉的神情跃然而出,足见艺人雕刻技艺之高深。笔筒诗文为李白的《送贺宾客归越》,内容引用王羲之手书《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白鹅的典故,用以赞美贺知章书法绝伦。
作者“宇周”、“玉山”印未见记载,但可做如下推测:玉山为作者名号或居所,宇周或是竹雕名门封式一脉。康熙年间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竹艺闻名一时,封锡禄入养心殿造办处,后有三子封始镐、封始豳、封始岐,分别字彝周、锦周、时周,故“宇周”或为封式族人。原配日本旧木盒,内有墨书题签“喜寿草月庵主人”。
高手[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只是苦了自己,苦了他人[捂脸][捂脸][捂脸][作揖][作揖][作揖]//@羞羞萝莉:(俘虏我的男人,两年前送我的一首古风诗!)


迤逦夜色,秋月凝殇。风弄心弦,孤影苍茫。念往昔,清波逐红,牵一只素手,拈一片红尘。怜如今,一纸簿缘方尽去,千里妖娆皆蒙霜。罢去一帘青日梦,独享一轮新愁上。缱绻如丝,月光如弦。无声心语,触碰成殇。幽幽阑珊夜,对月影成双。月儿不老,怎奈九幽凄冷,相思成灾。试问苍穹,红尘里谁来去如客?犹忆陌上对视,媚态入骨,乱我半世潇洒。婉约如云,幻化一场泪雨,痛杀心肺。烟雨江南;凄凉塞北;苍山迢水;红尘陌路!


#接龙
2022年12月3日,每日一对
出句:捋断花须千万虑,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1. 老鹰(不加群了)
捋断花须千万虑,
舒张铁腕一招平。
2. 爱琴海
捋断花须千万虑
谋成尘事半分安
3. 风云
捊断花须千万虑
盼来爱海两相依
4. 樵夫
捋断花须千万虑
沉思半夜二三愁
5. 魅力无限
捊断花须千万滤
拨开柳幕两三重
6. 子南
捋断花须千万慮
名聯对子古今情
7. 竹影清风
捋断花须千万慮
掀开雾幕二三重
8. 天使守护神
捋断花须千万慮
拨开柳线二三层
9. 王宏涛
捋断花须千万虑
闻来鸟语两三声
10. 中国梦
捋断花须千万影
迈开云步几重天
11. 傲骨
捊断花须千万虑
掀开气盖几分思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