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博弈点:混改的成效
毕竟混改已经五年了,如果股价不能回到6.85以上,当然不计算分红,那么脸上都不好看了。
这个时间点就在年末,所以说董事长强调投资联通就是投资确定性的价值。希望诸位基金经理可以早日明白,别死抱着以往那些投资理念。如果不开悟,那就换人了。
混改不仅要看被混改的企业得到什么好处,更要看参与混改的企业得到什么好处,联通净利润增长了12倍,这五年参与混改的企业每家都浮亏几十亿,这样的示范性的混改大家看在眼里,可以说如果不在年底回到六元以上,那么中国联通混改失败,日后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参与混改了。
【年内公募新聘648位基金经理,多位“零经验”基金经理直接上岗,26万亿大舞台人才“新陈代谢”加速】今年以来,在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告别公募“江湖”之际,行业内正越来越多涌现出“新面孔”。
一方面,年内基金经理离任,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奔私”的消息也时有发生。例如,在年内基金经理离任名单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如崔莹、董承非、葛晨、周应波和近期的如袁芳等。截至12月15日,今年以来,已有来自127家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的308位基金经理出现变动,详见内文。 网页链接
这些基金经理都是从业20到30年的,经验都是长期积累的。
最新10年期私募基金经理年化榜单出炉,庄涛、韩广斌、林园分列前三。10年的长期收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只是持有这些基金经理的基金得放平心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许多公募基金经理工作真是严重的不负责,比如说,今年我参加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定增,一大半竞价不成功,竞价不成功的主要理由是公募基金乱报高价,有好几个项目的定增价明显高,竞价出来后还没有交款(需要几天办手续)就已经破发,而且破发很多。我报的定增价全部很合理,今年中标的少则目前盈利20%多(多则50%),没有中标的几乎全部破发,好几只未中标的解禁时正好高于我的报价2%,而那些中标的公募都被套10%以上了。
#柠檬说基金# 今天看到不止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变身小洋人之后还在坚持直播了…有的基金经理看上去已经非常憔悴了,还是硬挺着在直播。
基金经理鲁亚运:等待机会,底部积攒低价筹码
2022年市场震荡和板块轮动加快,即使是不少长期投资者,也会因为股票权益市场的整体回调,受到账户上的浮亏。但权益投资很多时候会这样,我们要把时间拉到2-3年的时间来看。
权益投资,可能很大一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等待机会,或者在底部积累筹码的阶段,触底反弹的时间往往很快,机会也在瞬息之间。年底成长板块承压,或许正是我们可以在低位捡筹码的时候。
投资者总是在过度乐观与悲观中来回切换,市场却有内生的周期规律,或早或晚、节奏不一,无论你是否相信,挺过了熊市的荆棘丛生,牛市就一定会来。当经历了投资过程中不断修炼,当能够保持一定高度的格局、保有几分淡定,当眼光放在把握周期而不是关注波动之时,才是能够充分享受大势,感受到复利之美的喜悦时刻。
风险提示:上文提到板块、股票及基金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本资料仅为服务信息,不构成对于投资者的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基金】真陪伴,还是花头?
基金经理的“阿凡达”。想一想虚拟的背后总有真人在补充每天的内容,说是分身,但给出的观点就一定是基金的真实想法吗?
这有待时间验证,或许或是一股潮流,或许新鲜感过后也变得索然无味。
#基金#
国投瑞银基金经理说:上交所近期制定完成了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为军企带来了什么?
答:近期上交所制定完成新一轮《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到,持续推动央企上市公司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引导央企上市公司用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各类资本工具,不断完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判断,“十四五”中后期股权激励案例有望持续增长,军工国企央企相关进展值得重点期待。2021 年年初至今,已有 50多家军工企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覆盖面较广,且多数解锁条件包含业绩承诺,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并激发员工活力,有利于形成长期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促进公司实现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投资##基金##理财##国投瑞银##市场点评#@头条基金@头条财经
我选这种投资多个行业的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时,我要么选基金经理没有更换过并且长期业绩稳定增长的,要么选基金经理团队实力较强的基金公司的成立时间长且业绩稳定增长的基金。
我很少选基金经理换来换去的基金。
众所周知,各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更换太频繁了,好不容易选中了一只之前业绩很不错的基金,结果没多久基金经理走人了。对于新的基金经理我们又要花时间了解,很麻烦。但专一的基金经理太少了,放眼望去,所有基金公司管理多年同一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凤毛麟角,所以这
种人是宝,捡到就赚到了。
我为啥说是宝呢,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管理一只基金长达数十年甚至甚至十五年、二十年,那他至少经历了两轮牛熊了,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一心一意地分析、研究,不用过多考虑外在的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的事情,所以这种人更容易成功。
有一个法则叫“大树”法则,就是长期不挪动,看似简单,实则最难。因为外在影响我们“不动”的诱惑太多。我们很容易就放弃了,而各行各业能够坚持下来的最后都有不错的结果。
投资基金也是这样的,基金经理要专一(当然这很难),我们投资者也有专一,我们不需要多专业,我们只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投资即可,其他的交给时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