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派遣合同上面来说属于临时工的一种,因为一般是一年或者半年一签,所谓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楚的记得前几年国家为了规范劳务派遣出台了法规、政策,主要是限制派遣数量和控制长期侵犯劳动者权益,要求派遣数量不能大于在册人员的10%,凡派遣时间超过一年即为正式职工,不准滥用派遣。
刚开始时管理部门迅速展开调查,颁布具体处罚措施,搞得风生水起的。许多单位因为用惯了派遣工,领导班子就坐在一起开会研究对策,正用上了那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的对策一是缩短签合同时间。就比如我们单位原来两年一签,现在改成了一年,直接打印出来合同就让你签,上面充斥着各种不平等条文,由于身份关系、生存考虑,没办法就得签!话说“想干就干不干拉倒”也是从这里来的。第二个灭绝人性的政策就是改派遣为外包合同,有许多缺德带冒烟的单位会把合同改成外包的,那就是说当事人就是临时找来干活,干完了就要拍屁股走人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你和我们没有一丁点关系…你要是受伤了、工作出问题了自己负责。
有些事情真的很好笑,国家本是好意确办了坏事,就是因为这些新规定,本来2-3年一签的合同变成了一年甚至半年一签,更有甚者直接改派遣为外包,而我们每一个派遣工的工作时长没有低于一年的,有的甚至派遣了20多年!有些人会问人家都是正规考上的,你们凭什么“同工同酬”?问这话的人我就想说两个字,“无知”!首先,他们这么上来的,我不做探讨;其次派遣工做的活更多,文武双全大有人在;再次派遣工本科、研究生不在少数;最后派遣工没有真的要求“同工同酬”,只希望合同能正儿八经的签,待遇能有个保障,最重要不要说别人是临时工,更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
所谓的正式工能拿高收入,能安逸舒服的工作生活,这里面派遣工的存在也是主要因素,如果没用派遣工为你们当牛做马,你们凭什么那么安逸呢?我记得在单位的时候,某个所谓的在册职工,总是操着一口方言,在那振振有词的说:你们这些临时工的收入就是从我们收入里扣除的,就是因为你们我们的收入变少了!我没功夫搭理他,就想说臭不要脸,“得了便宜还卖乖”!你得收入是人家派遣工五倍以上,你的公积金是人家15倍以上,你过年了有几万的年终奖,而派遣工是零等等…而你干的活连人家一半都不一定赶得上,你还在这臭不要脸的大放厥词,对这种人真是不知道怎么形容了!一个字,“滚”
当下的日子不好过,受疫情和经济萎靡双重影响,被“派遣”的事近几年更频繁,那个10%的比例也只是写在纸上而已,更别提“同工同酬”了!所以派遣的朋友们,既然咱在这坚持这么久了,摆正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别太较真!一边工作一边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脱离苦海。如果想一直做下去也可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别想太多了,心情调整好了,不去过多的攀比,日子开心了,比啥都强 …
劳务派遣被很多人诟病,说工资不高,待遇福利都比不上正式工,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但付出和收获并未成正比,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
那么什么是劳务派遣呢?劳动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并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的指挥、监督下从事劳动的新型用工形式。这个意思就是你如果在甲方单位打工,但给你发工资的是乙方单位,你只是乙方派过去给甲方干活的人。并不能享受甲方单位人员所拥有的福利待遇。
那么什么劳务派遣是什么时候开始并发展起来的呢?它分为三个阶段发展,1.萌芽期:是一战前后,出现于英国伦敦;2.发展期:发展至在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把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总工形式确立了下来;3.稳定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种用工形式在美国等地蓬勃发展,由于当时美国国内环境相对稳定,美国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劳务派遣开始迅速发展。
那么我国是何时开始有劳务派遣的呢?北京应当是第一个城市。1999年初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将下岗职工组织起来,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实现再就业。于是,在1999年底就有近百家劳务派遣公司在北京成立。
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在不同群体间也褒贬不一,在有的企业看来,他们节省很多资金和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可以用节省的钱增加一些研发经费;被一些不良劳务派遣公司拉下水的人们则诟病这种用工形式,说是压榨,在自己受到伤害时,那一纸合同可能成为派遣公司的“保护伞”,在大多数百姓口中,劳务派遣就和“黑心”、“苦力”、“压榨”等词沾边,并没有赢得好的口碑。这也就是为什么被人吐槽的原因吧。#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大家都不想做呢
对于我这种想找工作的人来说真的太香了
你们都想找什么样的工作
我想问问劳务派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师妹考上深圳的公务员,特别高兴,组织了一次烧烤聚会。饭桌上,我头一回听说“劳务派遣”这个概念,据说就是合同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妹们刚刚开始的时候不懂,以为就是铁饭碗呢,但是签合同的时候发现是劳务派遣,特别沮丧也没有办法,先做着呗。
原本深圳这种地方的公务员,那是大家打破头都要争的位置。然而实情却很扎心,因为编制这个东西是有名额的,人家就出了一招:劳务派遣。
啥意思?合同工呗。需要的时候,留着干活,不需要,下岗走人。呵呵,铁饭碗都能玩出花来。
大家交流的时候,都在感叹,以前非常鸡肋的工作现在真的变成香饽饽了。能够挤进去的,凤毛麟角不说,而且,深圳这边的待遇好,简直就是金饭碗呢。
所以,就算是劳务派遣,他们也只能认了,以后再说以后的事儿。不过,听说有两个男生也考上了,不过没有来报道,据说去做短视频了。
我也没有留意,谁知道也是巧,前两天还真是碰上了这两位师弟。我们公司要更换形象宣传,需要几条短视频,有几家公司的作品入选,老大出马去挑选的。
同事说,有一家做得特别好,价位也实惠,特意提了一句说,你们一个大学的。我当时有点吃惊,跑过去一问,果然。
这两位师弟在校的时候就是好朋友,在读四年期间,做过很多小生意,像卖面膜,卖学习用品和方便面这些,都干过。
若真是铁饭碗的话,他们觉得也算值得,可是偏偏是劳务派遣。两个人一合计,决定自己干。 刚巧有朋友在做短视频,他俩熟悉了之后,就自己单干了。
如今做了四个月,他们新租了一间办公室,又招了两个小弟打下手,真是风风火火地把短视频做起来了。
我去瞄了一眼他们的作品,惊奇地发现,原来不是用专门的设备和器材,就是像素高一点的手机就行。他们的很多街拍作品,特别有意思,非常接地气,难怪受欢迎呢。
我当时就心动了,打算周末去给他们打下手,当个副业,他们问我为什么?
我说:艺不压身呗。到35岁的时候,公司找理由把我辞了,我也有点缓冲的资本啊。
他们笑了,说,只要我不怕吃苦不怕累,他们一定会收我。
#生活#
随着我国经济的开放和飞速发展,劳动力供给呈现出多种形式,其中近些年的劳务派遣越来越流行。何为劳务派遣?
行业简介篇
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并支付报酬,把劳动者派向其他用工单位,再由其用工单位向派遣机构支付一笔服务费用的一种用工形式。
税收白名单篇
劳务派遣这个行业发展的现在很火,同时劳务派遣现在成为了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上的白名单,黑名单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白名单又是什么意思?白名单就是重点关注。那为什么劳务派遣单位会被重点关注呢?是由于它的特性和征税方式多样化及对应的开票方式多样化决定的。
一、劳务派遣的三性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66条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中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实际工作中,满足辅助性这个要求的很多,但是打破临时性、可替代性这个规定的比比皆是,根本不存在六个月的要求,存续时间在一年、两年甚至五六年的大有人在,而且用劳务派遣工作人员也不是因为什么原工作人员脱产学习、休假,仅仅是因为劳动量大需要人来做,这就明显违背了劳务合同法的要求。
二、征税方式多样化及开票方式多样化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有关劳务派遣服务、收费公路通行费抵扣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47号)的规定,我把劳务派遣服务按照全额纳税和差额纳税及对应的开票方式来为大家梳理下:
(1)全额纳税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劳务派遣服务,可以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的有关规定,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为销售额。一般纳税人的税率为6%,小规模按照3%(疫情期间执行1%)。在全额纳税的要求下,有两种开票方式,一是全额开专票,二是全额开普票。
(2)差额纳税
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劳务派遣服务,也可以选择差额纳税,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代用
#职场升值季#劳务派遣劳务工和正式职工差距到底有多大?
最明显就是工资,如果正式工工资10000元,那么劳务工工资最多就是5000,意思就是劳务工是正式工收入的50%左右,这还不计算一些劳保等福利。
虽然现在都在喊话“同工同酬”,现实生活确是有所不理想。
什么是正式工?
什么是劳务派遣劳务工?
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别着急,咱们一点点往下缕!
什么是正式工?
正式工,在所有人的思想中就是铁饭碗,一人能养活一家子。
实际上,现在的国企职工不再说什么正式工了,改为合同工,几年一签合同。
有的人觉得和在外面私企有什么不同吗?是不是也面临合同不签的危险?
其实不然,所有国企改革后,合同工成为主流,实际上就是换汤不换药,只要你没有刑拘、诈骗等等问题,一般都是正常签合同,根本不用你担心。
什么是劳务派遣劳务工?
打个比方:国企缺人干活,但是受制于编制问题,又不能招人,这时候就是劳务派遣公司出面了。
国企向劳务派遣公司提出招人的需求和条件,劳务派遣公司面向社会招收一批工人跟他们鉴定劳动合同(劳务工),然后送到国企干活。
因为劳务工的劳动关系不在国企,虽然和正式工干的活一样,或者说更加的繁重,但是劳务工的所有问题不用国企来承担,比如工伤什么的,受伤的劳务工只能去找劳务公司赔偿。
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实发工资:最主要体现在工资待遇方面,如同上面所说,同工不同酬,劳务工实发工资最多达到正式工50%左右。
你和正式工一块上下班,一块干活,有时候比正式工干的还辛苦,但最后所得工资缺不如正式工。
五险一金:虽然劳务工也有五险一金,但是同正式工五险一金相比,扣除比例和金额都差很多。并且,正式工还有一个企业年金,这就是五险二金的说法,而劳务工没有。#话说职场# #我要上 头条#
#应不应该取缔劳务派遣性质的公司#
旧中国工厂中工头的别称叫拿摩温,现在呢,改名叫劳务派遣公司而已,名称虽然不一样,组织结构和管理工人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
看看“拿摩温”在旧中国的工厂里是如何动作的,就知道如何处理劳务派遣公司了。以下文章来自百度。
拿摩温的是英文NUMBER>
要不要进入劳务派遣一行?
国企尤其是央企,到底有多少劳务工?
说出来,估计要吓你一跳。比如,某石油企业,30万加油员中,27万人是劳务派遣制用工,也就是说劳务派遣制员工占到90%。再比如,某国有大银行,30万柜员中,29万是劳务工,也占到90%以上。
可是,不一定有人知道,这些国企都违反了规定。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愿意招多少劳务工就招多少劳务工。
大错,特错。
2016年,上级出台一个通知,关于整顿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通知,要求在2017年整改完毕。有两个核心要求:第一,劳务工用工比例不能超过企业人数的10%。第二,劳务工只能用在辅助性、替代性、临时性的岗位,不能用于主体岗位。
怎么整改呢?
要求超编的劳务工要转为正式合同工,要求主体岗位上的劳务工也要转成正式工。
可是,各个国企,整改方式是不同的,很多企业都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并没有真正整改,把劳务工转成正式工,都开始玩心眼了。
也就是一些国有银行,比较人性化,把劳务工柜员转为正式合同工。
但是,大多数国企,都走了“变通道路”。
比如,以上的石油企业,27万劳务工应该转为正式工,那么,增加企业多少人工成本?增加多少管理负担?他们没有整改,而是变通处理了。
于是,诞生了一个比劳务派遣还恶劣的词,叫作:业务外包。
什么意思呢?
以前劳务派遣,派遣的是“员工”。业务外包,承包的是“业务”。劳务工转变为外包工后,与国企更是没有人事之间的关系了,从员工变成了一项“业务包”。
举例说明:
某加油站,原来10个加油员,招了10个劳务工。虽然劳务工与劳务公司签了劳动合同,被派到加油站工作。但是,劳务派遣,派遣的毕竟是“人”。
上级要求,把这10个劳务工转成正式合同工。但是,企业不想增加成本。于是,把加油站的整体业务打包,外包给一家业务外包公司。国企与外包公司签订了业务外包协议,就是把加油站的管理费、工资、修理费等费用,打包为400万元,承包给外包公司。
国企与这10个外包工,连“人事”关系都不发生了。这10个人只是一个业务包的一部分,全部包给业务外包公司了,与国企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我要上微头条# #涨知识#
劳务派遣就是让一个第三方公司对小缝,从劳务身上层层扒皮的意思……劳务挣钱很少,干最脏最累的活//@草原天空的鹰68511438:鞍钢消灭了大集体,又滋生个劳务派遣,换汤不换药,月工资3000左右。
鞍钢众元产业公司金属结构公司8人被脱硫灰埋压,7人已遇难
劳务派遣工,这个时代劳务市场的悲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了劳务派遣这么个职业?与其说是工种,倒不如直接说就是个群体,是劳资双方长期发展演变的畸形产物。
二十年多前,在人才交流中心找工作,交个50-300,就包进厂,习惯性称之为中介,充当打工人与企业的纽带。现在名字换了“XX人力资源”、“XX人力市场”、“XX劳务中介”。说是中介也说得过去,有这么个意思,但是性质变了,穿着黄马甲,红马甲,背上印着“XX人力”,便于工作单位区分和管理,有工友说这就是中介过来的的兼职,也有工友说这是劳务派遣工,也就是外包临时工,这些人大多是日结的,今天可能穿着红马甲跟着这个劳务公司,明天可能穿着黄马甲跟着那个劳务公司,今天可能在这一家工厂干活,明天有可能就去了那一家干活,没有固定的东家更也没有固定的岗位,从事着工厂最没技术含量的初级工作,干一天就有一天的钱,下班了签个名字核对完了,工资就转账到了手机上。不干也不需要跟领导请假,都是临时的领导。这些人不愿意受厂里的约束,工作自由随意,想干就干,想休就休,没想过未来,其中不少就是做半个月有钱了就停半个月,在租房里打游戏或者睡觉,不用操心房贷车贷,甚至都不需要婚姻,因为这个群体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车子,房子,妻子,孩子都是累赘,今朝有酒今朝醉。没钱了就在群里吱一声报个名,到了时间就去再干上两天。
人力资源市场就是提供工作的这么一个平台,有日结,也有月结还有长期的,不光提供工作,还负责管理这些派遣工,每个人头每个小时抽取一定的佣金,网上有个段子说“良心中介每小时每个人头抽水两块钱,你们每小时抽多少钱?”人力资源市场,现在的角色就是二东家,给工厂输送劳动力并提供管理,两头赚取佣金,工厂也乐意接受人力资源市场的引入,省去了人事招聘和管理成本,恐怕最大的利益还是省去了社保支出和各种用工风险。因此有很多企业大力压缩非重要岗位正式工编制,大量引用外包的临时工。有工友称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工吸血鬼。但是数量庞大的派遣工甘心情愿的为其供血,不得不说,这是劳务派遣工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劳务市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