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非标债权资产(非标债权资产底层资产首选)

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与“非标”#非标# 金融是干什么的? 金融一只手牵手资金,另一手牵手资产。牵手资金对于客户来说就是理财;牵手资产就是去投资。目前市场上资金非常充裕,最不缺的就是资金。而资产,就非常复杂了,

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与“非标”#非标#

金融是干什么的?

金融一只手牵手资金,另一手牵手资产。牵手资金对于客户来说就是理财;牵手资产就是去投资。目前市场上资金非常充裕,最不缺的就是资金。而资产,就非常复杂了,有好中坏之分,好的资产,不仅保障本金安全,还能带来丰厚的收益,比如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投资方式也有股权、债权两种方式,股权投资也分为上市前和首发上市以及二级市场投资,债权投资也可分为公开发债和非标融资两种(非标目前主要表现为信托、金交所两种方式),非标债权投资往往需要融资方提供抵押物和其它担保措施。

所以,投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想成功,你要做尽调,你要判断资产的优劣和未来经营情况,你要设计对自己有利的利益保障机制。

但是,提供资金的客户不管,特别是非标方式募集资金的信托、私募股权基金,不像公开发债和上市,他对你的投资情况知之甚少,你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寻找、挖掘优质资产,并设计对客户利益有保障的投资条款,不仅让客户的本金安全,也能获得预期的合理收益。否则,客户还不如自己炒股,尽管赚钱难,起码亏也亏得明白,更不至于血本无归。

不是吗?

【标、非标、非非标分不清楚?看完这篇漫画你就懂了】

何者为标?这本无定义,银监只是定义了非标即非标准化债券资产。然而因为市场产生了“非标转标”与“非标转非非标”的监管套利式创新。标、非标、非非标是理解过去金融市场形势的关键,那么你都能区分它们各自的定义吗?#投标##标书##招投标信息##非标#

【中国银行一天连领3张罚单 闽侯等3分行合计被罚款290万元 】7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更新多则行政处罚,中国银行闽侯分行等3家分行同日领到罚单,合计被罚款290万元。

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给出的具体处罚信息如下:中国银行闽侯分行,因未按工程进度发放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被处以100万元罚款,责任人被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罚款;中国银行福清分行,因理财产品资金投资非标债权资产投前调查不尽职、投后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等原因,被处以90万元罚款;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罚款;中国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分行,未按工程进度发放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责任人被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罚款。

最近不是理财产品都在跌么,我昨天给一个朋友打电话问问情况,因为他买了特别多的理财产品,差不多9位数吧,而且第一个数字还不是1。他听说我的来意,表示这几天银行的天天到他们家去,拍胸脯表示没问题,而且告诉他净值很稳定,目前债券类的净值大概年化5%了,带权益类的年化3%左右。银行的人因为特别熟悉,所以还特意说,亏了他们包赔。对此他表示很满意,同时告诉我说他买的都是高端定制产品,年化收益4.8%,不算很高,没事。

我没办法继续说,因为在没出事之前,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投资有问题的,对吧?但是为什么银行的人这么自信,又为什么确实净值一直在稳健上升没有下降呢?在债券净值计算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摊余成本法,一种叫市值法。所谓摊余成本法就是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举个例子,假设买入1万元某债券,票面利率3.65%,那么每天这个债券的价值就增加万分之一,一年到期的时候刚好就增加了3.65%。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产品净值,你会看到永远是线性增加的。以前银行之所以可以把产品的收益率直接写在公告栏上,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采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因为只要债券最终到期并且支付利息偿还本金,就可以完美实现最初固定的收益率。投资者可以拿到收益,银行可以赚到自己的手续费和管理费包括部分收益。

在资管新规出台以后,现在规定理财产品必须采用市值法,不允许使用摊余成本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债券基本上很少有违约事件,即使偶尔发生,银行也会自己掏钱补齐,也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摊余成本法可以很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理财资金。但是现在由于违约事件频发,再加上禁止刚性兑付之后,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无法有效地反映理财产品的真实价值,所以必须采用市值法计算。

什么是市值法呢?简单来说,就是把持仓的产品每天价格的波动计算出来,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理财产品的真实价值。当资管新规出台并且执行之后,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都非常不适应,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理财也会亏损。但是从审慎原则来说,市值法能更有效地反映价值,并且在取消刚性兑付之后,可以避免客户巨大的心理落差。总不能每天净值都在涨,到了即将到期的那一天突然一下归零,这不是更大的问题吗?

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就不难知道为什么银行工作人员那么自信了。因为很可能这个产品由于是私人定制,所以他们采用的摊余成本法在计算,只要最后债券不违约成功兑付,这个盖子就揭不开,大家就会相安无事。问题在于,万一呢?因为年化收益率4.8%这种产品,会配置一些高收益的非标债券,谁能保证?#11月财经新势力#

【宏观杠杆率】周期性

2012~2015年,企业部门杠杆驱动,融资主体主要为企业部门,融资工具除贷款以外,还包括债券、非标融资等方式。

2016~2020年,居民部门杠杆驱动,主要因为房子,其次是消费。

2009~2010年,2020~2021年,政府部门杠杆驱动,上一次是四万亿,这一次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债、地方债等发行带来杠杆率上升。

【银行信贷】周期性

2008~2010年,基建主导,“四万亿”投资刺激,基建贷款投放。

2010~2013年,制造业主导,出口导向,制造业景气度提升,制造业贷款提速。

2014~2020年,零售贷款主导,自2014年开始,以按揭贷款为主的零售贷款投放提速。

2021年至今,基建主导,逆周期调节,政府部门杠杆率提升,基建再度成为信贷投放的重点。

股市中的情绪,经常处在恐慌和贪婪的两端,一段时间之中被市场左右,很容易得出周期不在或已失效的结论。

经济周期周而复始,背后是人性的轮回。

看看,这些房地产公司真是“债可敌国”呀!房企负债榜2020。

房企的融资渠道,有权益融资、开发贷款、非标融资、海外融资、传统债券融资及资产证券化等。

银行的开发贷款一直是房地产企业稳定和主要的融资模式,具有成本和门槛双低的特点。

我一个朋友说,我做公司几百万都难从银行贷到款,榜上这些民营企业,怎么弄到上千亿、上万亿银行贷款的?这足够可以买下一个小国家,多大的本事啊。

据报道,该榜上某企业集团今年上半年在房地产行业亏了40亿,汽车产业更是亏了48亿。每天利息高达3亿。

9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在一则报告中称,因该集团流动性耗尽,评级下调至“CC”,展望负面。

据此,标普认为该集团无力偿付债务的风险极高,最终可能会导致其债务重组。

看来,该集团可能不会死,但大老板大股东”恐怕要换人了。

【信托经理已经成为高危职业!里应外合,当起内奸】

事情是这样的,信托经理林某,协助某犯罪团伙,虚构海发公司对协和医院的巨额债权,采用制作虚假财务数据和医药购销合同、违法开设并控制冒充的协和医院农行对公账户、安排专人在协和医院冒充该院工作人员对虚假债权进行盖章确认等方式,骗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信任海发公司对协和医院的债权真实存在,进而对其融资放款。(详情可见中国裁判网)

我的观点是,信托被坑还得赔钱 !

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免责的前提,是任何一个项目应当做到双穿透,向上穿透底层资产是真的。所谓真的,就是程序和法律上应作合法合规。

涉及应收账款的确权,真实有效性是基础条件。

向下穿透至投资者,是否具备匹配能力,销售适当性工作是否合规。

因为所谓,以自己是通道业务,非主动管理为理由,以求免责的主张,法院不予支持。

举个例子,私募委托信托放贷,最终信托投向非标债权。

私募基金募集,信托只负责放款,其底层资产被定义为合同诈骗或者虚假债权。

即便信托只收取通道费(0.3%),投资者一样可以要求承担部分赔付责任,实际赔偿不止0.3%那么一点。

信托未尽到管理人勤勉尽责,资产端的作假,内奸作祟是本案的根源。

本案中,销售机构只是和信托打交道,只是传递了有限的错误信息,诈骗与销售无关!

而真正了解融资人的是信托,能里应外合蒙混过关,突显该公司内控体系存在严重问题,风险传染是必然!

非标债权作假,一向是一烂就是一锅!

如此生态,怪不得投资者,避之不及。

发表于北京

未来信托业回归本源是方向,选择信托产品需要多考虑细节

信托行业遇到的难题是,信托做不了公募,所谓的非标转标,如果做不了公募是没戏的。标准化资产中,我们很少看到私募能做到多大的规模(指的是债权)。

那走小而精的特色化路线呢?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只收那一点的手续费,50亿以上的净资本,你的收益率怎么提高呢?

过去信托是粗放式经营,平台看名字,房地产看排名,实际上是不需要什么技术的。而在这两个赚钱主体都成为过去后,专业能力会是信托公司的核心能力。

所以,在选择信托产品的时候,不仅要看公司背景,也要看专业能力,还要看底层标的。过去低风险高收益的年代已经过去,想通过信托产品赚钱,就要提高自己选择产品的能力。

就很奇怪,为啥要买理财?就满打满算,顶天了一年5个点利润。亏的时候可能一天都不止5%,又不是保本理财,也没有保本理财。哪来的信心以大博小的?靠财经博主催牛B吗?靠几个亿流动资金的朋友推荐买理财吗?靠银行的人说亏了包赔吗?哪个银行职工这么牛,和人家几个亿理财的大佬说亏了包赔?亏1%赔上你身价够吗?//@鬼话财经:最近不是理财产品都在跌么,我昨天给一个朋友打电话问问情况,因为他买了特别多的理财产品,差不多9位数吧,而且第一个数字还不是1。他听说我的来意,表示这几天银行的天天到他们家去,拍胸脯表示没问题,而且告诉他净值很稳定,目前债券类的净值大概年化5%了,带权益类的年化3%左右。银行的人因为特别熟悉,所以还特意说,亏了他们包赔。对此他表示很满意,同时告诉我说他买的都是高端定制产品,年化收益4.8%,不算很高,没事。

我没办法继续说,因为在没出事之前,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投资有问题的,对吧?但是为什么银行的人这么自信,又为什么确实净值一直在稳健上升没有下降呢?在债券净值计算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摊余成本法,一种叫市值法。所谓摊余成本法就是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举个例子,假设买入1万元某债券,票面利率3.65%,那么每天这个债券的价值就增加万分之一,一年到期的时候刚好就增加了3.65%。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产品净值,你会看到永远是线性增加的。以前银行之所以可以把产品的收益率直接写在公告栏上,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采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因为只要债券最终到期并且支付利息偿还本金,就可以完美实现最初固定的收益率。投资者可以拿到收益,银行可以赚到自己的手续费和管理费包括部分收益。

在资管新规出台以后,现在规定理财产品必须采用市值法,不允许使用摊余成本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债券基本上很少有违约事件,即使偶尔发生,银行也会自己掏钱补齐,也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摊余成本法可以很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理财资金。但是现在由于违约事件频发,再加上禁止刚性兑付之后,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无法有效地反映理财产品的真实价值,所以必须采用市值法计算。什么是市值法呢?简单来说,就是把持仓的产品每天价格的波动计算出来,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理财产品的真实价值。当资管新规出台并且执行之后,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都非常不适应,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理财也会亏损。但是从审慎原则来说,市值法能更有效地反映价值,并且在取消刚性兑付之后,可以避免客户巨大的心理落差。总不能每天净值都在涨,到了即将到期的那一天突然一下归零,这不是更大的问题吗?

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就不难知道为什么银行工作人员那么自信了。因为很可能这个产品由于是私人定制,所以他们采用的摊余成本法在计算,只要最后债券不违约成功兑付,这个盖子就揭不开,大家就会相安无事。问题在于,万一呢?因为年化收益率4.8%这种产品,会配置一些高收益的非标债券,谁能保证?#11月财经新势力#

鬼话财经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最近不是理财产品都在跌么,我昨天给一个朋友打电话问问情况,因为他买了特别多的理财产品,差不多9位数吧,而且第一个数字还不是1。他听说我的来意,表示这几天银行的天天到他们家去,拍胸脯表示没问题,而且告诉他净值很稳定,目前债券类的净值大概年化5%了,带权益类的年化3%左右。银行的人因为特别熟悉,所以还特意说,亏了他们包赔。对此他表示很满意,同时告诉我说他买的都是高端定制产品,年化收益4.8%,不算很高,没事。

我没办法继续说,因为在没出事之前,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投资有问题的,对吧?但是为什么银行的人这么自信,又为什么确实净值一直在稳健上升没有下降呢?在债券净值计算的时候,有两种方法,一种叫摊余成本法,一种叫市值法。所谓摊余成本法就是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举个例子,假设买入1万元某债券,票面利率3.65%,那么每天这个债券的价值就增加万分之一,一年到期的时候刚好就增加了3.65%。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产品净值,你会看到永远是线性增加的。以前银行之所以可以把产品的收益率直接写在公告栏上,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在采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因为只要债券最终到期并且支付利息偿还本金,就可以完美实现最初固定的收益率。投资者可以拿到收益,银行可以赚到自己的手续费和管理费包括部分收益。

在资管新规出台以后,现在规定理财产品必须采用市值法,不允许使用摊余成本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债券基本上很少有违约事件,即使偶尔发生,银行也会自己掏钱补齐,也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摊余成本法可以很有效地吸引更多的理财资金。但是现在由于违约事件频发,再加上禁止刚性兑付之后,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无法有效地反映理财产品的真实价值,所以必须采用市值法计算。什么是市值法呢?简单来说,就是把持仓的产品每天价格的波动计算出来,用这种方式来反映理财产品的真实价值。当资管新规出台并且执行之后,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都非常不适应,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理财也会亏损。但是从审慎原则来说,市值法能更有效地反映价值,并且在取消刚性兑付之后,可以避免客户巨大的心理落差。总不能每天净值都在涨,到了即将到期的那一天突然一下归零,这不是更大的问题吗?

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就不难知道为什么银行工作人员那么自信了。因为很可能这个产品由于是私人定制,所以他们采用的摊余成本法在计算,只要最后债券不违约成功兑付,这个盖子就揭不开,大家就会相安无事。问题在于,万一呢?因为年化收益率4.8%这种产品,会配置一些高收益的非标债券,谁能保证?#11月财经新势力#

房地产“救市16条”:尽管出来的晚了,​与我建议的内容大多一致,但房地产开发贷、个贷、股、债权、非标融资、债务展期、首付、利率没有大尺度放松,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制仅仅是过渡期安排,限制措施没有取消。

根据证券时报的报道,近日多家信托公司日前再度收到来自监管部门的“压降指令”,要求进一步推进“两项业务”的压降工作。

按照要求,各信托公司以2020年底的主动管理类融资信托规模为基础,2021年必须继续压降约20%的比例;至于通道类业务,监管部门给出的处理意见是,“应清尽清、能清尽清”。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到2020年度末,融资类信托的余额为4.86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的目标是1万亿,不过对于后续还要不要继续压降规模,市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版本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每年压降1万亿,五年全部压完。

第二种说法是每年在此前的基础上压降20%,5年后还剩下三分之一的规模,大概两万亿不到。

这两种说法呢,小编更倾向于后一种,毕竟融资类信托还是有市场需求的,而且在去年5月发布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也首次明确了资金信托可以投非标债权,但是要求任何时点不得超过实收信托的50%。

《暂行办法》虽然保留了信托公司放贷的资格,不过未来中小信托公司可能要退出融资类信托业务,此前监管部门也强调未来融资类信托业务将更多由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资本实力强的信托公司开展,而且从融资类信托所剩的额度来说,也不足以支撑68家信托公司。

#信托者# #信托# #财经#

惊呆了,城投非标违约扩散!

新年伊始,多地城投平台非标产品曝出逾期传闻,其中包括经济发达省份的弱资质城投,违约区域也从西部逐渐扩散到东部,城投信仰受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对于该事件,有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2021年城投有息债务仍然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2022年城投平台将迎来偿债高峰;

 

第二,众多头部房企纷纷倒下,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将受到冲击;

 

第三,交易所发债收紧,占比下降,被终止审核的城投发债主体多为区县级,弱资质城投,区县级城投再融资压力非常大;

 

第四,信托压降非标规模,监管严查金交所定融,也会进一步加剧城投平台资金紧张,借新还旧难以为继。

 

对于2022年,标准化城投债券会不会打破刚兑呢?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对此,你怎么看?

素材来源:国潮说

此次房地产新规对房地产企业和个人购房的影响几何?

1、因为从统计口径看是一个狭义房地产贷款的概念,不包括债券、房企ABS和非标融资。所以理论上可以通过增量业务走ABS、债券和非标进行腾挪。注意从此前郭主席在求是发表的文章和十四五读本看,都是强调房地产贷款占比问题,没有将债券和贷款混同,从统计报表也是明确分开,这点可以明确。

2、债券和ABS市场主要是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做准入和把关。相信从宏观审慎角度,也会有一定节制,否则未来2年房企债券和ABS的量会井喷。

3、如果通过同业投资腾挪,面临几个问题:监管套利的帽子、监管总体一直也在压缩同业投资非标科目、SPV载体不好找,因为信托自身也面临房地产规模压缩的问题,通道费太高。

4、至于银登中心流转的问题,一方面银登对房地产业务的流转非常谨慎,挂牌审核严格;另一方面因为央行要求是达标的银行也要保持房地产贷款比例基本稳定,所以也没有太多空间承接其他银行多余的房地产贷款指标。

5、最重要的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是否纳入房地产贷款额度?

总体而言,MBS存量规模1.1万亿,虽然也只占总贷款规模的0.7%,但是因为受新规影响,如果不纳入房地产贷款,MBS可能会井喷。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是几乎关乎全局的一个话题。

简单来说,从央行调统司角度过去是纳入房地产贷款专项统计的, 但是2021年有可能变化不纳入。

但是这次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又是央行金融市场司负责,市场司是否完全采纳有待进一步明确。

笔者认为,MBS最终很大概率会纳入统计口径,但是只纳入总的房地产贷款,不纳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这在央行房地产贷款统计1460报表也能看出来。所以即便纳入,至少也能缓解住房按揭贷款的指标压力,尽管不能缓解总的房地产贷款指标压力。

6、非标融资压降对房地产的影响

总体而言,这次新规只针对银行,所以各类资管产品通过非标的渠道给房地产融资的情形均不受本次新规约束。

资管投资非标在过去3年中一直在收缩状态,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大幅度收缩。相对而言,保险资管的保债计划因为期限够长不受资管新规影响,反而可以扩张。此外,2018-2019年上半年新规整改进度较慢,但是信托从2019年6月底开始房地产融资总额被控制在该时点的水平上;2020年融资类信托的规模开始受到压降,但是进度明显偏慢,而且部分信托公司也只是将融资类信托改为投资类(实质上还是非标融资),只是统计游戏。

未来可能很快会正式发布的资金信托新规,拟进一步要求集合类资金信托非标占比不超过总的集合资金信托的50%,也即对信托非标融资进一步资金端开始压制。

2022年城投债违约风险大幅降低,目前是配置的好时机

 2021年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进入深水区,城投平台信贷、债券、非标三大融资渠道均被压缩。但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地方信用保障基金组建的背景下,城投债反而没有出现一单违约。

展望2022年,稳增长压力加大,城投再融资政策大概率保持稳定,且恰值地方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20大召开,地方政府保稳定、保刚兑意愿加强,城投债整体违约风险将有所下降。

【股债双杀,民营房企仅剩龙湖一家】

9月28日旭辉受到非标债务违约影响,境内外股票、债券双双下跌。如果光从违约标地来看,其实并不严重,但现在资本市场对房地产企业比较敏感,所以导致股债双杀。但从另外一方面看,旭辉在如此敏感时期没有及时解决债务,也说明问题。

旭辉董事长在近日公开信中称“我们手握300亿现金,但绝大部分无法满足企业的合理需求”,并发朋友圈抱怨“融资不畅、销售疲软,光还钱哪家房企都吃不消”。

目前房地产民企中仅仅剩下了龙湖,各位购房者如果想买房还是尽量选国企吧,安全性高点。

#房地产# #房产# #头条#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度第四期短期融资券。图1:债券资金用途,借一个新短期债,置换一个即将到期的债。图2:债券全要素;图3-4:非标融资情况,很长的单子,租赁,保险,信托皆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574478/
1
上一篇上风高科股吧(上风高科董事长)
下一篇 亚威(亚威农少女作者是谁)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