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胡鑫宇自杀,折射出被许多家长忽略的沟通问题。
他留下一支装有「清晰自杀意愿」的录音笔。他在录音中说,「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言辞令人心痛。
可这场悲剧本可以不发生。
在失踪之前,2022年9月27日,胡鑫宇曾与父母三次通话,共43分54秒,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10月5日,胡鑫宇又与母亲通话三次。
即使当时的胡鑫宇已经表现出死的意志,却仍有生的渴望。渴望理解,渴望拥抱,渴望重视,去舒缓压力,缓解焦虑,抚平痛苦和孤独。可没得到。
这不是说把悲剧的原因归咎于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说,如果当时胡鑫宇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呢?他的个人感受被充分尊重与理解呢?是不是就能获得解救?
家是避风的港湾,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学习与思考,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港湾,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即使有天大的不安与痛苦,亦有父母为之遮挡呢?
毋庸置疑,每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如何做才能清晰地把爱传递给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误解,我们只在乎他们的好表现,好成绩呢?
各位父母,你怎么看?
#胡鑫宇# #胡鑫宇录音笔内容披露:曾试图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