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你需要知道这几个知识点
春暖大地,市场活力也在快速复苏,有的人返回了工作岗位,有的人正积极准备创业事宜。
无论你创业的出发点是什么,关于创业,你需要知道这几个知识点:
第一,创业前要对自己做一个充分的SWOT分析,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第二,启动资金很重要,但是不是创业成功的绝对影响因素,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才是
第三,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当年你在某个平台的人脉,可能在你创业后都失效了
第四,要有市场营销的意识,只懂运营而不懂营销是很难成功的
第五,要有明确的、清晰的目标客户的意识,要对客户进行画像
第六,要有成本的意识,知道量入为出的财务管理思路,同时也懂得开源节流的重要性
第七,要给自己留后路,创业不是不成功就成仁的事情,创业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要有后路而不要有压力
#创业#
#专家称年轻时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
首先,要给这位专家点赞!
他一定是这种价值观的受益者…
作为HR,曾目睹过很多年轻人,在选择工作时,把薪资作为第一考量要素,而错过非常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
如果我说,钱本质是事业的附属品,大概率会被喷!但,事实就是这样…
我参与投票调查后,看到头条大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认为钱重要!
都以钱为导向,最终都会迷失自我,人,不能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适合的定位,那是件痛苦且没有未来非常遗憾的事。
[微风][微风][微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果,你只为当下赚更多的钱,而去选择偏离自身职业发展轨道的工作,尤其年轻的时候;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你事业成功率几乎为零,那基本就是幻想!你财务自由的概率也非常小。最重要的是,选择不太喜欢的工作谋生,内心是很难有幸福感的。
其实,职场也是有鄙视链的!
HR甄选人才时,不仅仅考察你的能力是否匹配,更重要的会看你的价值观能支撑你有怎样的发展空间!越是高端职位越是看重人的格局。
做高级人才猎头,公司都会抛出极具吸引力的发展平台和晋升空间以及诱人的薪资福利待遇。这种行业精英之所以能被猎头看好,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纵向来看,他们能一直深潜于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且颇有建树!
而这种人,基本都是稳健地在某个行业某个领域里,选择了优质平台,踏踏实实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因为发自内心热爱所从事的工作,他们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这种自我成长的增值,要远远大于账面上拿到的工资。遗憾的是,价值观不同,很多人看不到自我成长的价值。
那些目标明确,心态平和,专注自我成长的职场新人,才是真正的潜力股!他们懂得扎根于某个热爱的领域,多干多学,多经历多体验,过程的收获总是超出他们的预期。经验就是财富,尤其是大项目经验!
不要小看杂活脏活累活,没干过就不会懂细节,对具体的易错环节不够了解,你将来就很难提升到管理岗位;除非你只想一直扎根基层工作。
另外,横向来看,职业发展,最忌讳的就是初期没有规划,过程中为谋生和赚钱而盲目跨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面对残酷的岗位竞争,最终轻易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就业相对容易的销售岗位!
那些人员流动较高的基层销售岗位,因为技术含量低没有门槛,更没有职业竞争壁垒,而导致大量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大量涌入!毕竟做销售不需要职业资格认证,只要肯干,短期培训后基本都能上岗。
确实,销售人员只要努力,做好了赚钱快。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销售,对自己的职业缺乏长远的规划,也不能踏踏实实研究业务、构建有价值的人脉圈子,更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缺乏对自我成长的关注,于是,很难突破职业瓶颈,很难走向管理岗位或者晋级行业精英。
销售做时间长了,容易变成井底之蛙,安于现状且自我感觉还不错。而那些懂得居安思危缺又无奈能力跟不上的人,基本会处于焦虑状态,很多人员流动大的岗位,基本都是这样。上不去,最后只能下来,而频繁地换工作,结果就是没有积累,越来越贬值。很多事如果不能专注去做,结果都是浪费时间,贬值…
而如果你选择工作不只是因为钱,而是自己喜欢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你不会轻易放弃,你能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其中,享受工作带给你的心流,你会用心成为业内资深人士,你会因热爱而成为领域内的专家!
做销售做成公司衣食父母的也大有人在,很多公司的老板,就是从销售干起!他们不是傻傻地推销只顾当下赚钱,更多的是关注行业动态,竞争对手产品价格优劣势,关注公司业务运营,关注构建大客户渠道,关注市场前景和技术发展方向…总之,更多的是抬头看路,这种销售蜕变成营销管理精英是早晚的事,他们会缺钱吗?
年轻的时候,是学习提升,积累经验和自我定位的最佳时期。初入社会,找准定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大方向定了,剩下的就是比拼谁更有韧性!只有那些笃定前行的人,才能行稳致远…
总之,太多案例告诉我们,自身实力提升了,根本不必担心赚不到钱!钱就是你自身价值的外在体现。当你对工资不满意时,最急需的不是换工作,而是自我提升!
该来的都在路上,我们只需清醒地自我认知,坚持不懈地努力,及时自我反省,心怀梦想,勇往直前就好。
最后,别说什么时代变了,现在经济不景气,大环境不好,太卷了…环境对每个人都一样,而怎样面对自己的事业与成长,每个人选择都不同。
天道酬勤!
找到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踏下心来去深耕,每日不断精进,你就不会为钱出卖自己的梦想,钱也会被如此优秀的你所吸引。
#头条# #在头条看见彼此#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要上 头条# #我要上微头条#
#上海头条#
全脑开发商业计划书节选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空间思维,唤醒孩子的记忆潜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提高孩子学习效率为根本目标,多年来专注于开辟“新蓝海”,通过不断的创新研发投入,逐渐完善了以专注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2-12岁儿童提供全脑思维培训课程,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逻辑力、想象力及记忆力,练就超强大脑。项目已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成效卓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目录
第一章 执行摘要
1.1 项目名称
1.2 项目介绍
1.3 项目亮点
1.4 项目商业模式
1.5 运营模式
1.6 融资需求
1.7 财务指标
第二章 行业与市场分析
2.1 行业分析
2.1.1 教育培训行业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行业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前景无限
2.1.2 教育培训行业按年龄主要细分领域为学前教育和K12辅导
2.1.3 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中痛点分析
2.1.4 全脑思维将是教育培训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赛道
2.2市场分析
2.2.1项目市场定位
2.2.2三四线城市教育培训市场竞争程度低
2.2.3三四线城市2-12岁群体数量占该群体总体的87%以上
2.2.4三四线城市课外培训可选择品类少
2.2.5三四线城市家长接受课外培训意识逐渐增强
2.2.6三四线城市人均收入逐渐增加,教育支付意愿开拓性潜力好
2.3分析结论
第三章 项目介绍
3.1 项目定位
3.2 解决方案介绍
3.3产品服务
3.3.1幼儿部课程
3.3.2青少部课程
3.4 项目亮点
3.4.1需求旺盛,精准定位
3.4.2 全方位整合营销
3.4.3差异化课程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
3.4.4打造标准化加盟服务体系
3.4.5赛事举办,形成教育闭环
第四章 商业模式
4.1 商业模式
4.1.1 价值目标
4.1.2 客户细分
4.1.3 客户关系
4.1.4 渠道策略
4.1.5 核心资源
4.1.6 关键业务
4.1.7 重要伙伴
4.1.8 成本
4.1.9 收入
4.2 运营模式
4.2.1资源板块
4.2.2 赛事板块
4.2.3 加盟板块
4.2.4 客户板块
4.3 加盟模式
第五章 战略规划
5.1 SWOT分析
5.2 总体规划
5.3 分阶段规划
第六章 营销规划
6.1 总体策略
6.2 价格策略
6.3 ToB推广策略
6.4 ToC推广策略
第七章 项目投资估算及财务预测
7.1投资估算
7.2 项目财务预测
7.2.1 财务假设
7.2.2 财务预测
7.2.3 财务分析
第八章 融资方案
8.1 融资计划
8.1.1 融资方案
8.1.2 公司估值
8.2 退出机制
8.2.1 股权转让
8.2.2 公司回购
8.2.3 企业并购
第九章 公司股权激励制度
9.1 股权激励目标
9.2 股权激励方案
9.2.1 激励对象
9.2.2 绩效考核
9.2.3 终止和退出
9.3 股权激励计划执行流程
9.3.1 公司年度业绩考核
9.3.2 激励收益的分配
9.3.3 执行流程
第十章 风险控制
10.1 主要风险因素的识别
10.1.1 连锁经营风险
10.1.2 市场风险
10.1.3 财务风险
10.1.4 政策风险
10.2 风险对策
十分希望全社会所有招聘(包括公考)都取消35岁门槛限制,如果非要设置,那最起码应该提高到40岁或45岁才合理。
这个社会现在对普通人真的挺残酷的,如果不是在体制内工作、也不是自己创业当老板、也没较为富足的家底、没有很硬的背景关系,而是在普通企业上班,当普通的打工族,很少有人能干到退休年龄,三十多岁就会被公司以各种理由优化掉,而且再也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为到处
在民营企业工作的人,到了35-45岁左右的年纪,如果还高不成也低不就(没有做上高管),随时可能被裁,还没有多少存款,那40岁以后的生活可能是一生中最尴尬、最纠结、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因此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是“中年职场危机”、“35岁危机”。
如果每个人都能在35-40岁时,都能如愿获得高薪,谋得高就,或者说财务自由可以提前退休,那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危机。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大多数人这时候是最缺钱的,房子车子养娃养老一个不少,大多数人在40岁左右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一生中经济压力最大的时候。
在40岁上下这一个年龄段的职场人,往往是“上有老、下有小,企业嫌你老、嫌你贵,想退休嫌你小,非常尴尬。
如果40岁左右,尚未做到中层、高层或者自己当老板,很容易会会面临升职无望、但是又不甘居于人下的状态。
比起年轻人而言,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但没体力、没精力、没潜力,职位不上不下,替代性太高,工资成本够聘请5个刚毕业的小年轻,公司和老板会嫌你贵还没冲劲,千方百计把你辞退掉。
如果再没有核心技术或者核心资源的话,就很容易就失业了,而且失业之后再找到满意的好工作的可能性比较低,就可能必须要委曲求全才能找到工作,后半辈子的日子将会过得非常艰难。
现在这个社会,无论什么类型的单位,但凡是个招聘,都要限制35岁以下,其实这样的现象是非常不正 常的甚至是病 态的。
现在人均寿命在增长,35-45岁其实正值壮年,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正是一个人技能经验知识、时间精力、资源关系组合都最佳的时候,正是为社会做贡献产生价值的时候,也是一个人一生中家庭个人压力最大的时候,全家人都要靠着这一对中年夫妻,如果突然失业找不到工作,将对本人、家庭、子女都带来巨大的影响,社会也进而被影响。
现在生育率之所以不高,除了房价、物价和教育成本之外,“中年失业”危机也是一种重要因素,在自己四十岁左右的工作都不能保证、在自己人到中年可能要面临失业、失去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还有多少人会选择生孩子呢?生了孩子,拿什么养育、拿什么教育、拿什么还房D?......
而作为普通人,也不要只寄希望于社会、国家,也要自己早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打算。
如果还在二十多岁,那么请:
1、选好一个专业领域,不要频繁跳槽,需要聚焦领域,让自己在某个领域内成为专家和资深人士,成为核心竞争力。
2、积极主动自我提升,多投资在自我提升上,多去做有含金量的项目,提升自我能力,提升学历,积累经验,让自己有一技之长,并且拥有多门核心技能,在学历和知识上武装自己。
3、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即使35岁以后时候也能干过年轻人。
4、积累人脉,结识优秀的人,让自己随时可有新的工作机会和机遇,甚至对以后跳槽非常有用。
5、做好人生规划,什么时候做什么行业,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什么时候进修提升,不能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态胡乱努力,没有规划的努力,只是看起来更努力。
6、做好理财规划,多存着钱,开源节流,兜里有钱,心中不慌,拒绝盲目消费。
如果已经到35岁所有:
1、不要与他人攀比,更不要嫉妒别人,否则只会让自己难受。
2、调整职业定位,如果已经遇到天花板,请自我停下来,休息思考一段时间,看是否留在本行还是考虑是否转行或者自主创业,但风险是比较大的。
3、归纳总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swot分析法、重新编辑求职简历等。
4、多学新知识,不断进修,提升知识储备和学历。
5、合理使用钱财,多存钱,开源节流,规划好财务使用,手里有钱,心中不慌。
6、坚持锻炼,养成良好作息, 良好的身体才能和小年轻们匹敌。
7、善于总结输出,打造个人品牌,为自己求职增加能力。
8、动用一切能动用的人际关系为自己某出路,多结交一些优秀的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说不定就遇上了贵人。
35岁的时候,不是人生的起点,但也绝不是人生的终点,如果还没到35岁,那么请趁现在年轻力强,为未来做多点准备,学x提升,存钱理财,积累资源;如果已经到了,那么也不要害怕,积极应对,给自己一个间隔期,转型开辟新的领域,希望我们人到中年,命运依旧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谓铁饭碗,不是永远在一个地方吃饭,而是让自己有核心技能长板,打造强势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有饭吃。
加油!
【任正非谈华为最困难时期:得了严重抑郁症!整天想自杀!公司差点崩溃!】
任正非曾经整天想着自杀!
“我理解了,社会上那些承受不了的高管,为什么选择自杀。问题集中到你这一点,你不拿主意就无法运行,把你聚焦在太阳下烤,你才知道CEO不好当。每天十多个小时以上的工作,仍然是一头雾水,衣服皱巴巴的,内外矛盾交集。2002年,公司差点崩溃了。IT泡沫破灭,公司内外矛盾交集,我却无力控制这个公司,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梦醒时常常哭。”2011年,任正非在一篇内部文章中回忆华为经历的艰险时刻。
任正非对当时困难的描述,只有寥寥数语,而且多集中在公司运营和宏观环境,但事实上,他经历的事情更多,几乎每一件都足以要了他和华为的“命”。任正非也在这一时期,身体与精神遭受重创,两次患癌、陷入抑郁。
华为前副总裁李玉琢曾在书中披露:“任正非的脾气很坏,是我见过最暴躁的人,我常看到一些干部被他骂得狗血喷头(高级干部尤甚)。”
某次中层干部会议上,任正非对华为财务总监说:“你的长进非常大,”总监还没来及高兴就听到了下半句,“从特别差变成比较差!”
华为创业早期,很多高管都感受过任正非“疾风暴雨”式的批评,但唯独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任正非不仅不批评他,还喜欢得不行。背地里,任正非评价这个年轻人“这小子太厉害了,看问题太深刻,如果我要做个人投资,我一定投他。”
这个年轻人就是华为历史上著名的技术天才——李一男。
李一男1970年出生,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1993年加入华为,入职半个月就成为主任工程师,半年后因为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研究部副总经理,25岁成为华为总工程师,27岁当上了常务副总裁。
从1993年到2000年,李一男带领的研发团队,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表现抢眼,期间华为的市场营收从4.1亿狂增50倍,达到了200多亿。
任正非对李一男宠爱有加、视若己出,不仅给钱给权,还尽可能为这个技术天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私下里,华为内部都称李一男是任正非的“干儿子”,是任正非培养的接班人。
2000年,为了给老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为了将来在市场上组团“打群架”,同时解决管理机构庞大的问题,一批对公司贡献较大、深受信任的老员工,被鼓励出去做华为的数据产品代理商,任正非称之为“内部创业”。
“接班人”李一男主动参加到这次内部创业大潮中。离职前,日理万机的任正非亲率华为高层,集体在深圳五洲宾馆为李一男开欢送会。据说会议现场十分感人,充斥着“送孩子读书、盼衣锦还乡”的气氛。但与会的所有人都未曾料到,李一男之后竟然“叛变”了。
欢送会后,李一男带着价值1000多万元的华为设备(用华为内部股份兑换)北上创建“港湾网络”。不久之后,港湾网络便获得了美国华平、淡马锡等机构近亿美元的风投。有了风投的加持,李一男的目标不再是做一个华为的产品代理商,变成了“离职高管+风投基金伺机KO老东家”。
李一男对华为的产品和市场优劣势十分清楚,港湾在市场上迅速攻城略地,屡屡夺标,销售额很快破亿。
一边在市场中与华为竞争,港湾还一边到华为挖人。2001年,在高薪、期权的各种诱惑之下,上百号华为核心研发人员加盟港湾。
任正非后来回忆说,2001年至2002年,华为处在内外交困、濒临崩溃的边缘,公司很多人效仿港湾,在风险资本的推动下,合谋偷盗公司的技术和商业秘密。彼时的华为,散发着“末日”的气氛,很多人喊着“资本的早期是肮脏的”口号“叛逃”,华为摇摇欲坠。
从华为出来的人,大多数选择了创业,他们运用华为的技术,模拟华为的运作,蚕食华为的市场。
2002年,华为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负增长。
任正非想不通,在他看来,权力、利益(员工持股达90%以上)、舞台、甚至真情,他都给了员工,而这些人却选择背叛,他痛苦,更迷惘。但任正非没想到的是,不久之后,更大的痛苦突然而至!
创投项目BP(商业计划书)目录及内容模板:
1.项目概括:项目名称,公司设立日期,商业赛道及细分行业领域;
2.当前最新财务数据:最近6个月或最近2个年度的营收数据,净利润数据(包括亏损数据);
3.项目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的工作履历和学历,核心团队的个人简介;
4.项目的主要行业竞争优势,商业模式的独创性、爆发力或技术领先地位,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合格要素资源(包括产品或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设计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设施、市场营销力量、客户服务能力等);
5.竞争对手或竞品的名称、对比差距,竞争优劣势的对比情况;
6.融资需求以及融资额及所需资金计划投入使用的用途及实施后所能达到的业绩成果;
7.估值及对标上市公司的可比数据;
8.项目负责人或联系人微信号二维码或手机号。
股市,我为何只做ETF ? ??
可怕的黑天鹅!!!!!!
一、这个世界永远都是守恒的,付出才能有收获
从小学到大学16年左右的学习,工作后也就一两万块钱的月工资,股市里面看个几本书就想在股市发财?你知道你的对手是怎样的人,怎样的团队,就幻想着从他们嘴里抢肉吃?
二、散户VS庄家(GJD,外资,券商,公募,私募,游资。。。)
1、散户的劣势:
a、没有专业的财务团队,可以去公司实地调研;你有花时间去吗?去了也不一定接待你(扎心)
b、没有专业的政策分析团队
c、没有专业的消息打听团队,比如前不久某医药公司招标大会丢标的事情,风一吹出来,基金经理的电话就响了
d、没有资金优势
2、散户的优势:
a、资金小,进出快
b、可以选择空仓,很多基金是不能空仓的,即使是确定性的下跌趋势
3、散户的不确定性优劣势:
a、技术面:这一点上的确不好说,不一定庄家就厉害,每个人悟性也不一样
b、心态面:贪婪与恐惧,每个人都有,庄家也是人,是人就有,就看你怎么化解
三、散户&庄家 VS 资本家
散户和庄家都不能确保规避黑天鹅:财务造假,董事违法,扇贝跑了,种猪丢了。。。
2018,2019两年亏损的非创业板股票达到400家,占比超过1/8
注册制来临,以后LJ股票越来越多,踩雷的概率越来越大,你有能力规避吗? 有人说guoqi,但即使是某大型guoqi也出现挪用资金炒期货亏损,况且这些企业的弹性还没有ETF好。
四、你想成为熊市的幸运儿?
熊市为何散户依然炒股,因为越是熊市,越是有少量的股票涨到太空去,甚至比牛市还生猛,但你抓到了吗?还是本金一亏再亏,越来越少?
五、被牛市“相对性”欺骗了
我们回头看07年牛市,15年牛市,很多股票涨了10倍甚至20倍,幻想着下一波牛市也能抓住这样的股票,一夜暴富迎娶白富美,但是你忽略的几点:
1、即使是15年那波牛市,也有300多个交易日,你把牛市启动点后的K线屏蔽掉,从启动点开始逐根K线复盘,你猜你在哪个阶段被甩下车?
2、牛市的K线走出来后,之前洗盘阶段的K线就显的振幅特别小,但实际洗盘幅度是很大的,不信你找几只个股看看。
3、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我一朋友15年牛市持有一支股票,一路上涨了N倍,每次都决定明天出,结果第2天大涨,反反复复犹豫不出,等来的是连续一字跌停,几乎回到了起点。
六、低位的股票不一定安全
熬过黑暗就是黎明,前提是熬的过黑暗,熊市末期,高位股票怕补跌,低位股票怕质押暴雷,最后PC退市。。。
七、讲讲ETF
1、时间精力有限,我把时间基本都用在了技术面分析,最多留意下大的行业政策,没有时间去深挖一家公司的基本面,消息面,况且我没有专业知识,更况且看到的还可能是假数据。
“尹士ETF”原创
2、做自己能看的懂的,稳定盈利,假如你熊市亏损50%,你牛市赚10倍,也就5倍; 假如你熊市资金翻倍,熊市赚X倍,就是2X倍
3、LJ股票会越来越多,ETF未来会跑赢70%的股票
八、最后说下我专心做ETF的直接原因:
技术我研究了很多年,还算可以吧,不谦虚的说; 心态方法,我也看了很多书,也能长时间空仓等待。
但是做股票我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根据技术面,我分析出来了一支股票跌到4元到阶段底,但为了避免踏空,在4.2元时就建底仓,后续按计划下跌补仓,但是一个利空公告直接打乱了整个计划无法执行。
当然不是我做的所有股票都有利空,但会在心理层面(怕潜在利空)影响我执行建仓计划,心理乱了就全乱了。。。
ETF,我完全可以按照计划严格执行,在下跌时找买点,在上涨时找卖点。
不知不觉,有3年时间只做ETF了,每一次都是完完整整的按照我的计划执行,一直稳定盈利中,虽然没发什么大财,但我也知道未来牛市2X倍是多少,并不期望ETF的X一定要多大!
以上是我的个人这么多年来的感悟总结,高人请口下留情,亏损且迷茫者请思考,几年后,若仍走不出亏损的困局,请回头再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