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发钱等于没发,这句话有道理吗?
其实还真有道理。站在政府的角度,发钱不光是发不发的问题,而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如果直接银行印钱,那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如果从财政收入支付,那势必增加财政赤字,等于用以后年份财政收入来补贴民众的生活,寅吃卯粮。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财政收入也来自于税收,土地财政等措施,最后成本也会落到普通民众手上。
但是,站在普通民众角度,发钱,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收入,能解燃眉之急,助自己与家庭度过难关。只是,发钱的成本迟早还是会落在自己身上,有一定的副作用。
所以,政府也很头疼,很犹豫。我相信领导肯定听到过民众的声音,如果发钱能够解决问题,早已经做出决策。只是,这其中,操作难度大,还可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一直没有政策落地。

发钱,很像止疼剂,能够缓解一时疼痛,却容易有依赖性,还会有副作用。当然,如民众实在熬不下去了,穷得揭不开锅了,发钱也是一项可行的措施,起码能让大家熬过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未来的问题,再慢慢面对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在所有收治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住院医疗费用,执行前期费用保障政策,由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所需资金由各地财政先行支付,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给予补助,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0%,自治区财政补助40%。该政策以患者入院时间计算,先行执行至2023年3月31日。
一些人建议直接给老百姓发钱,以此来刺激消费启动内循环,这种建议看似有理却至少面临四大难题,很容易适得其反。

难题一:给全民发钱的话,即使每人只发一千元钱(一千元以下太少了,也就压根起不了什么作用),国家财政也要因此支付一万四千亿,这笔巨款从哪来?最后也只能去开动印钞机,带来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发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且再也降不下来,待每个人的一千元花掉之后,大家会发现生活成本已经涨上去了,后续付出的远远要多于之前白得的这一千元,绝大多数人会大呼上当。
难题二:只给困难群众发钱的话,又该如何界定谁是困难群众。按以往简单的认定方法往往就会出现偏差,起到反效果。例如现在很多人都有房有车,但他们也因此背负了数额不小的各类贷款,这些人表面光鲜内在却很窘迫和拮据,失业和降薪对他们来说伤害更大,他们比起那些存款和收入不多却没有还贷压力的人群,应该算是更加困难的一个群体。如果给这个群体发钱,他们大概率会直接把这笔钱用来还贷,虽然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却无法刺激消费,这就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显失社会公平。如果把钱发给存款和收入不多却没有还贷压力的人群,这些人群很可能舍不得花,把钱存起来以备日后不时之需,大不了也就是买点米面油,诸如房产汽车旅游娱乐服饰等对经济贡献最大的消费也刺激不起来。所以无论怎么界定困难群体,给他们发钱都很难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不仅在实际效果上会适得其反,还会给各级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导致全社会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难题三:发放消费券取代现金的话,当然可以促进居民消费,但商家售出商品得到这些消费券后能否及时兑换成现金,对各级财政的承压和管理能力要求不低,如果因财政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对商家及时兑付,形成类似三角债之类的局面就很麻烦了。更何况这期间会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等不法行径,从而激化社会矛盾,破坏经济秩序,种种类似后果不堪设想。
难题四:无论是发券还是发钱,最后都会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导致货币超发。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有本质区别,欧洲各国人口基数普遍不大,经济基础雄厚,在科技和产业结构上尚有一定的优势,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也不低。美国虽然有三亿多的人口,但国土面积和各类资源总量都与中国相当,况且美元依然还是国际通用货币。他们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就是人均资源拥有量大,货币国际化程度高,全民发钱的话,货币超发所形成的压力也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来分担,而我们如果超发货币,其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只能由我们自己内部来分摊消化,最后还是要由全体老百姓来承受苦果。所以我们搞全民发钱的副作用很大,这个难题难破。

一些人总是拍脑袋提建议或想法,或者无视国情一味的照搬照抄,具体的执行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后果,从来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纯属纸上谈兵。甚至有些人还利用这些建议指桑骂槐,明里暗里地把矛头往政府身上引,让老百姓对政府产生误解,以为就是政府不愿意像国外那样给大家发钱。这种打着为百姓发声的幌子激化社会矛盾的用心可谓十分“良”苦。
我认为,这种时候与其琢磨怎么发钱,不如多想想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富人的征税比例,尤其对办理移民的富人更应该像美国那样设置类似的高额弃国税,让他们把在国内赚取的大部分财富都留在国内,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福利待遇,减缓两极分化。
关注我,给你最与众不同的人生视角。
在明代一条鞭法之前,人民都有承担实际徭役(免费承担公共劳役,或者说一些公共服务被人无偿承担)的义务,这部分公共服务在当时是不体现在财政支出里的,但现在全完由财政支付。所以显得现在吃财政饭的人多,以前吃财政饭的人少。

他们是交的少享受的多//@厶利:财政支付也是纳税人的钱//@多才漂流瓶ii:
社保小达人国家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公务员的退休金,是由社保基金来承担的吗?
核酸检测常态化是目前动态清零的最好解法。但目前有些地方财政对于检测费用明显吃不消,所以最近相关部门明确声明不得使用医保的钱。所以想和大家讨论的是:国家能否针对这部分的费用直接印钱支付?利和弊在什么地方?
深圳直接上缴中央财政,中央财政又以支付转移的方式回到广东省。//@羊城广州佬:深圳都不上交钱给广东,我也不当深圳是广东的[抠鼻]

最近工作中遇到两个年轻人,问他是广东的吗?他总说不是,我是深圳的,心想难道深圳对广东没有一点归属感吗?谈谈我的认知。简单来说——深圳真正意义的土著(就是拆迁分房的有钱村民们)以及广东省内其他城市的移民:大家都高度认同自己就是广东人,认可岭南文化,从小受着TVB影响,《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片头曲一放,DNA就动起来了。外省移民二代(这种就是在外天天强调自己是深圳人身份的):不仅不认可对广东省的归属,对自己原来祖籍所在地都不认可呢——毕竟人家现在是高贵的“深圳人”了。在大学刚开学的自我介绍环节,广东省内移民到深圳的深二代都会自我介绍我来自广东深圳,但是祖籍在广东省XX。


中国解决不了的等财政转移支付吃饭吧

县城实际生活人口8000多人,却有将近2000人都在吃财政饭?
05:42经济不行,有财政转移支付,谁还发展经济。
当年桃李今天看到一位网友发文,说他在外地工作多年,回到东北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论干什么都需要找人,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需要找人;办理身份证需要找人;违章罚款了需要找人……一句话,回到东北让他十分十分地痛苦!我就不明白了,感觉有掰扯一下的必要。正常去居住地学区内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需要找人么?如果跨学区,在什么地方都属于违规吧。至于办身份证需要找人,更是闻所未闻。办理身份证的权限已下放到派出所,需要的材料、费用、时限都有公示,简单快捷,不明白他为什么找人。违章了,就老老实实扣分交罚款,他找人想干嘛?不知道这种行为违法?

这个你就不了解实际情况了!我老家是国家级第一批贫困县(1988年启动扶贫时国务院确定的),我们村高坡几道塬上每到收获季节,必须用肩扛担子挑。这几年竟然四五道塬各修一条水泥路。车辆直接开到地头。用的就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扶持资金。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
余丰慧经济学家 新金融专家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的伟大构想,效果怎么样?实现了吗?数据会说话,事实来回答!设计之初就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通过再分配工具—税收手段来调节,通过转移支付工具,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携手走向共同富裕。一个事实是,现在个人所得税税率实行的是累进税率制度,即收入越高税率越高。最高档个人所得税税率45%,月收入超过8万元(年收入超过96万元)后,增加的收入45%要交给国家。然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给贫困地区,支持脱贫致富,共同富裕。中国个税税率与发达国家比较处在中等偏高水平!2021年中央财政公共预算收入40%都用于转移支付了,重点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财力保障能力。稳定主要帮扶政策,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