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沙洋中学的历史(截止1985年)】
荆门市沙洋中学校址在荆门市沙洋县县城黄家山。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北省立联合中学均县初级工业职业分校。
1938年,汉江抗战,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张自忠第33集团军守汉江防线,沙洋、荆门遭日军飞机轰炸,基本被夷为平地,联中被迫西迁。
初级工业职业分校拟迁往鄂西北的均县,故校名冠以"均县"二字。搬迁至宜昌后,因关山险阻,交通不便,改迁至巴东县野山关,校名又改为巴东初级工业职业分校。
1940年,为了配合实施“计划教育”,湖北省政府(政府主席陈诚)决定,将联中各分校就地单独设立,巴东初级工业职业分校拟迁往长阳县改制单设,遂改为湖北省立长阳初级中学。嗣因日寇侵占荆门、沙市、宜昌,进犯宜都、长阳,学校改迁咸丰县清水塘。
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湖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次年3月,迁回荆门县沙洋镇。秋季开始试办高中班。12月,改名为湖北省立荆门初级中学。1947年改名为湖北省立沙洋中学。47年年底,因战争再次迁往武汉汉阳鹦鹉洲。次年元月,又迁至武昌义庄前街(黄土坡)省农科所旧址。
1949年5月,武汉解放,6月,湖北省立沙洋中学奉令迁复沙洋。1953年改为湖北省沙洋初级中学。1956年改为湖北省荆门第一中学。1959年秋,改为湖北省荆门沙洋中学。1978年列为全省县以上省属重点中学。
抗日战争初期,沙洋中学按工业职业学校建制,设土木工程科、应用化学科、纺织和印杂科。开设课程除公民、国文、英文等基础课外,还有土木工程(三年级开)、应用化学(二年级开)、纺织,印染(一年级上述4门课均开)等专业课。附设纺织、印染工厂,由技师、工人组织生产,学生分班轮流进厂实习。
改为普通初级中学后,管理机构、教学设施、人员配备都作了相应调整,按《国立中学课程纲要》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以教学为主,勤俭办校,勤工俭学,取得优异成绩。1959年,文科高考成绩居湖北省第一名,同年,荆州专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学校代表队囊括12项冠军。
1979年,全国中学生举行数理化竞赛,高二(2)学生张汉中获荆州地区数学竞赛第一名。
1946年,学校由咸丰县迁沙洋时,利用日本侵华陆军野战医院作校舍,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48年迁往武汉汉阳后,校舍遭极大破坏,至解放后迁复时,校园荒芜,荒草丛生,野鸡野兔做窝,房舍门窗被老百姓拆干净,破败不堪。
后来政府拨专款用于校舍的维修、扩建,截止1985年底,学校占地面积为83,1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350平方米。校园内树木葱郁,林荫夹道,高楼瓦舍,错落有致。
沙洋中学迁武汉时,教师苏明炎等组织的“新武汉建设协会”是中共地下组织武汉市委直属支部领导的外围组织。这个组织以"乔教联"(乔迁武汉各校的教职员联合会)名义,于1948年10月组织教师罢教,向省教育厅催索积欠两月的工薪。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组织师生护校,迎接解放。
解放后,1953年,中共荆州地委派共产党员陈也青任校长,也是在这个时期,沙洋的教学质量名列荆门县第一名,成为湖北省重点中学。
俱乐部中性名称到底是谁的主意?
2020年底,中国足协出台了一项政策:在俱乐部名称中不得包含品牌名称、不能使用非汉字等,并且从2021年赛季起,对于俱乐部不符合要求的俱乐部,中国足协将不给予办理注册手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俱乐部中性名称改革”。
令中国足协想不到的是,这个政策实行的第一个赛季,就遇到了不可抗拒的新冠疫情,职业联赛被改制,更给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增加了巨大的阴影。而三年来的结果表明,由于投资足球的投资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相当于“石头扔进水里,可连个响也没听到”,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恒大队从亚洲之巅迅速跌到谷底、江苏苏宁得了冠军即退出、武汉长江队也无奈退出了职业联赛等,已经有力地证明这个政策是失败的!
足协的官员们,要知道,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中国足球、中国的职业联赛更是处于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干嘛非得在这个时候去实行足球发达国家的政策?本人认为,中性名称改革太过激进,是犯了典型的左倾错误!
而有消息称,这个政策是体育总局的意思,中国足协只是执行者。那么,我要请问中国足协:是总局集体研究的决策,还是哪个领导者的个人意志?如意是总局的意思,你们作为中国足球的管理和领导者,为什么不抱着对中国足球负责的态度,对此提出不同意见?
因此,本人强烈呼吁立即停止俱乐部中性名称改革这一不合时宜的政策,调动起无数个“恒大”“苏宁”“鲁能”投资者的积极性,还中国职业联赛以本来应该有的面貌!
城市格局,正在开始固化!
曾几何时,中小城市有着两条重要的上升通道。
第一条是“混圈子”,融入一个都市圈,混个好身份;
第二条是“抱大腿”,与大城市通地铁,卖地盖楼一起发财。
今后,怕是越来越玩不下去了。随着城市上升通道被封堵,“格局固化”将会愈演愈烈!
上头已经发话,都市圈不能再“摊大饼”。
咔嚓一声,第一扇大门被关上了。
9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在发布会上表示:
总体上看,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
而且还提出,要防止都市圈盲目扩张规模,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这么算下来,占地面积应该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半径控制在80公里以内。
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懂眼色,发布会次日,湖北火速开了个“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专门研究这件事。
根据会议要求,武汉都市圈愣是从原本的“1+8”,砍到只剩下“武鄂黄黄”,即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四地,缩水近一半。
2个地级市(孝感、咸宁)和3个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遗憾“出局”。
我看到有媒体评价说,武汉此举成了全国第一个对都市圈范围进行“收缩”的案例。
最爱“画圈”的广东,更是先一步动手了。
早在8月初,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只不过,这次不是“画新圈”,而是帮现有都市圈“瘦个身”。
变动最大的,是广深两大一线都市圈。
云浮市区、韶关市区被“踢出”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也对惠州龙门、河源市区和汕尾市区,下了逐客令。
怎么说呢,韶关、云浮、梅州、阳江、河源,广东足足搞了5个都市圈,却没有一个把他们圈进去。按说一个都市圈分一个也够了呀。
官方后面帮忙“挽尊”,该指引只是强调重点,并非重新划定,反而坐实了他们没有被强调,也非重点。
说白了,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中部第一城,一线城市,已经对都市圈动手了。这股“缩招”风潮席卷全国,想来只是时间问题。
在不久的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城市被无情“抛下”。
武汉的内卷优秀患者、接近秃顶的苦逼们男青年们,大家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一掷千金购买#学区房# 么?
来看看武昌VS江岸XQ房
(转载自状元教育)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