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枢纽规划形成衔接连云港、新沂、徐州、宿州、南京、镇江、盐城、泰州等8个方向,5条高速铁路,2条普速铁路的放射型铁路枢纽。
新长铁路:既有I级、单线、内燃铁路。是一条贯穿江苏南北的干线通道。
宿淮铁路:既有I级、单线、内燃铁路。主要承担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能源战略任务,是皖北与苏北地区货物交流的捷径,是普速铁路网区际快捷大能力通道——长三角至西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宿淮盐铁路:设计行车速度为250km/h的高速铁路。是长三角城际网和京沪通道的组成部分。
连淮扬镇铁路:设计行车速度为250km/h的高速铁路。是纵贯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的铁路通道,是江苏省快速铁路网和长三角城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淮铁路:设计行车速度 350km/h的高速铁路。以城际功能为主,是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骨干线,长三角城际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速铁路网中的区域铁路连接线。
淮新铁路:规划设计行车速度 350km/h的高速铁路。可缓解京沪高铁运能紧张,促进苏北苏中、鲁中北等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与长三角地区融合发展,是京沪第二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东部省份北上京津、南下浙赣铁路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兴泰铁路:规划设计行车速度 350km/h的高速铁路。是京沪(杭)高铁辅助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高速铁路网中的区域连接线,可增加高标准入沪通路,进一步提升京沪二通道服务质量;加强苏北、苏中与上海、苏锡常乃至浙江地区的城际联系,形成沿江苏中轴南北向客运新通路,促进江苏省里下河腹地经济联动发展。
枢纽内规划预留沿淮铁路的引入条件。#淮安# #淮安头条#
兰州街衢、街巷考 静宁路上话今昔 (二)
清初, 兰州城区市政制度相沿明制。康熙五年(1666),陕、甘分省,兰州成为省会,因此而掀起兰州历史上的第三次城市建设。在修建督、藩、府、道、县等官署衙门及军队营盘的同时,为使户有所居,扩街筑道,陆续整修了东大街、西大街、绸铺街、新关等主干道及支路街巷,横街也在其中。光绪间,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对明代沿袭下来的城门和街道名称进行更名或重新命名,如象县门街、府门街、学院街、道门街、南府街大多都是这一时期命名的。在这次命名中,“天水门”更名“庆安门”,横街也因此一分为二,新关大街以北,因“庆安门”而名,称之为“庆安街”;新关大街以南,因其旧名而缀“子”称为“横街子”。两街的交界处,以新关大街为中轴将驴市街和附近的街巷连接,横街子以东,羊市街连接骡马市,和邓家巷、中巷子、石头巷连通,在官园口又将官园正街沟通,形成东城郭的交通网络。至此,兰州城东及城东南的道路基本成形,其后只在此基础上的修整和加宽。这样,城中居住官员及民众,就可以出东门经庆安街越庆安门到达黄河沿、水车园一带,过新关大街及下新关街出广武门后经广武门前后街而达大教场,直至拱星墩、东岗镇。(图1:庆安门及庆安街,狄化淳,1920)
清末民初,以这个粮油仓储设施为基础,逐渐形成以横街为中心连接东关正街,成为兰州最大的粮、油、面集散地,粮油行内称“东粮行”。经营规模较大比较有名的象裕生祥、玉成祥、德盛合、天泰苑、常兴泰、忠信祥、协义恒、万盛元、集义成、自立兴、万盛魁、振兴旭等40余家。经营由兰州以东的天水、武山、榆中乃至陇东、陇南等地运进的大米、小米、黄米、糯米、小麦、荞麦、莜麦、扁豆等粮食。兰州的食油供应分居民食用和工业耗用两类。经营食用油者,多集中于横街和东关街,和面行相居而安,有时也互为经营,有名的面行如致和庆、明生号、长发祥、元兴昌、福顺成、天赐福、忠和旭、鸿泰昌、明兴昌等,经营的面粉主要是小麦粉,再就是荞面、黄米面等小杂粮面居多;清油行主要有德聚、德义、忆昌、泉成、全盛等,经营的品种主要是胡麻油、荏油和香油。除粮油外,在这条街以及附近的小巷上,还有兰州比较有名的水烟坊经营期间,象祥盛永、聚泰兴、松茂文、王记锦川和、二房锦川和等。所以,为水烟坊供应原料油和运输水烟的,多集中于这条街或附近的街巷。水烟用油,以胡麻油为主,水烟成品的香味就更加纯正。正因为这里是兰州有名的粮油和水烟集散地,“横街子”的名气远远超过它的主街“庆安街”。
图2:烟草运输 (狄化淳,1920)
民国以还,特别是国民军入甘后,倡导新生活运动,在庄严寺设立民众教育馆,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省政府颁布实施义务教育的规划和办法,在兰州改建和兴办了一批小学。在横街子的南头,有横街子国民学校;兰州建市后,改称庆安路中心国民学校;兰州解放后,由市政府接收,改称“兰州市立庆安路完全小学”。在城市建设方面,对省城兰州的一些道路以新生事物命名。庆安街和横街子的名称虽然依旧,但连接它们的小街巷大都改名。如象“驴市街”成为“小北街”,“骡马市”改为“五福街”。民国15年,在督办刘郁芬的筹划下,由该部工兵充当公役,在修建督府广场(辕门,俗称院门)整修东大街的同时,将庆安街和横街子衔接处的一段也进行修整,铺筑为碎石浆结路面,并顺直了部分街道,使其与南关街和东关街相通。30年建市以后 ,根据兰州市政规划和《兰州市区路网设计图》,以民国时期的名人和事物重新命名了市区的主要道路,如中华路、民国路、共和路、中山街等,并对部分道路进行拓筑加宽,以利汽车行驶。兰州的街道,始有“路”而区别于街、巷。庆安门以南,益民路以北的庆安路、横街子,全线以“庆安路”命名之,横贯庆安路的新关大街改称“广武路”。庆安路以东的街巷除官园以“官园前、后街”分之外,其它街巷基本沿其旧名。在建市后的城市道路拓建中,几次计划修通起于庆安门经横街子,越小稍门穿小稍门外而止于左公路的道路。限于经费,30年只整修了横街子一段。33年,发动沿途居民、商家参加义务劳动,整修了部分路段。34年再次计划修建北起庆安门,南止于益民路的一段,即全路顺通庆安路。经几次反复,历时三年,终于民国37年6月完成在原路基上拓筑,修成“S”的曲线道路。碎石路面路宽12米,车行道宽7米,青石道牙。两边人行道青砖铺面各2.5米,并筑有渗水井排水暗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