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伤残津贴差额判到死亡寿命的成功案例
原创作者: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工伤专业律师陈剑峰律师
我们这篇工伤文提到的伤残津贴差额指的是受伤前月均实际工资和工伤月均缴费工资之间的差额导致的伤残津贴按月待遇差额。
第一个成功案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一级工伤案。
这个一级工伤、大部分护理依赖案,每月伤残津贴差额一直判决到死亡寿命为止。
案号为:百色市右江区人民法院(2012)右民一初字第651号民事判决。
第二个成功案例: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四级工伤案。
这个四级工伤案,每月伤残津贴差额也是一直判决到死亡寿命为止。
案号为:黄石市阳新县人民法院(2021)鄂0222民初6202号民事判决。
这第二个成功案例是我们常鸿所左大律和陈律组成的工伤律师团队日前承办的成功案例。2023年1月4日收到的阳新县人民法院电子一审判决。
这个一审判决伤残津贴差额直至死亡寿命的判例,可能是当地阳新县乃至黄石市的首例,甚至也有可能是湖北省的首例。这是我们北京市常鸿所陈律工伤律师团队在伤残津贴差额成功案例上的新的一次巨大突破和创新!
一般来讲,法院若支持伤残津贴差额的话,伤残津贴差额判决每月支付到法定退休年龄60岁(男性)比较常见。但伤残津贴差额判决判到直至死亡寿命,不大多见。
或许有的工伤伤者们及其代理人正在努力寻找这类案件的成功案例而苦于找不到。
之所以列明这两个成功案例公开发表,旨在为不少存在伤残津贴差额的一级至四级工伤伤者们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成功案例依据,为工伤者们维护自身最大利益提供成功案例的支撑!
备注:本文系北京市常鸿律师事务所工伤专业律师陈剑峰律师第765篇工伤原创文章。
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
——广西公力律师事务所党员律师积极 参与2021年纪念“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2021年 3月14日,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广西公力律师事务所党员律师积极参与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不断有群众前来询问,气氛热烈。广西公力律师事务所党员律师们积极回应来访群众的需求,耐心聆听群众讲述的法律问题,一对一地为群众解答疑惑,增强了普法宣讲效果。同时,向群众发放法治宣传资料,向广大群众宣传相关法律知识,积极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次活动,党员律师们积极宣传消费者应有的法定权利,增强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及时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公民,为服务好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序、安全的消费环境。
近日,有人拍到广西一户居民家的大门因为正对着法院大门,且法院大门口有一对石狮子,这家人就弄了两大炮镇着,不得不佩服这魄力,这是要炮打狮子楼吗?
有人说在法院门口开个律师事务所,那财源滚滚来,真是没有经商头脑,实在不行,租给人家开也行啊!
还有人说居民家应该供奉文殊菩萨,因为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有他老人家,啥也不怕了。
我们当地民政局和财政局门口也各有对威武的石狮子,这是什么意思?流行吗?
#2022城事##头号有新人#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头条创作挑战赛#
法援律师是司法局指定的,被指定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事务所必须派出律师向被告人无偿提供法律援助,由国家给法援律师一定的补助,一些地方如广西的每案补助八百元。当然了,法援律师会见被告人时要向被告说明,如果被告不同意法援律师为其辨护的话,法援律师才可以退出,否则不能退出。像这个案子,法援律师会见时肯定是会录音或录像,如果没有的话就太LOW了
【因雕塑结缘,跨国夫妇助力北海文化艺术教育事业】
走进北海雅焱文化艺术事务所,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花香和各样雕塑、绘画作品的韵味相互缠绕……这是张雪凝的工作室,北海很多城市景观雕塑就是出自这里。
张雪凝,知性优雅的八零后,2008年毕业于世界艺术院校排名第一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科学院,雕塑系硕士。在俄罗斯留学期间,张雪凝和当地小伙子波波夫·康斯坦丁相识、相知、相爱……
3月4日,市妇联揭晓北海市获得2020年全国、广西“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名单,张雪凝家庭获评第十二届“广西五好家庭”。
张雪凝(中)参加2020年全国、广西“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揭晓会。
波波夫是张雪凝的学弟,对雕塑艺术的热爱,使他们的共同语言特别多,情感也因此升华。还在大学期间,就互结连理了,并且很快就有了爱情结晶。
在俄罗斯留学期间,张雪凝夫妇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注册了一家艺术工作事务所,从事艺术品的设计和制作。
入乡随俗的张雪凝,也已经成为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联合国国际艺术基金会莫斯科会成员,在当地发展得平稳、快乐。
根在中国。张雪凝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是在中国。2011年,她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北海定居。
之所以决定回北海扎根,除了对母亲的情感眷恋之外,还因为她热爱这片土地。
“北海是个很好的地方,正在上升和建设,尤其在艺术领域有更多提升的空间。相对于许多人都向往北上广,我更愿意留在北海,因为洪荒之初总得有人开创和耕耘。”张雪凝说,在这个城市的成长建设过程中,有他们的一份力量,通过艺术,给这个城市带来的每一丝变化,都是使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回国后,张雪凝在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2014年,该校升格本科院校,更名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任教,而波波夫在北海一时还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他回俄罗斯继续打理圣彼得堡的艺术公司。
你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2016年,张雪凝获得国家教育部奖学金,以公派艺术理论学博士身份,再次赴俄深造。张雪凝在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职位没有人接手,波波夫没有多想,毅然将他在俄罗斯正如日中天的工作交接给工作伙伴,回到北海,承担起北艺雕塑系的教学工作,成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外聘专家。
所幸,张雪凝的这一次学习,只需要在每年特定的时间到俄罗斯和学院教授对接论文,并不需要全天都在学院上课。
她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带孩子。一家五口,总算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你激励我,我鼓励你。
那些年,物理距离,并没有冲淡他们的感情,反而令他们时刻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波波夫在俄罗斯的艺术事务所的作品甚至得到该国总统普京的赞誉和钦点,承担制作圣彼得堡大法院以及克里姆林宫的雕塑工程等重要项目。张雪凝在北海为家乡的文化艺术教育及建设事业不遗余力。她在学校授课之余,也承担了北海多处重要景观雕塑的设计和制作,如今,在北海的海景大道、银滩四号路、上海路、涠洲岛等景区、街道上,都能看到她的作品。
在北海的事业,很多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也会有竞争。对于竞争,张雪凝有她的原则,她说:“利益不是目的,我纯粹的目的是艺术性。对于项目,我会衡量它对公众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北海群众文化艺术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艺术工作者要给到大众的审美角度,应该是积极、正向的,是体现真、善、美和符合专业主流规范的。”
一丝不苟,是你最美的样子
每接到一个项目,她都会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倾注她在那个当下最多的情感和心血,将作品做到不留遗憾。而每一个创作,张雪凝都喜欢把自己做的小稿和波波夫一起讨论、修改,波波夫的理性冷静和张雪凝的感性热烈,正好形成互补,使作品既有动人的“血肉”也有强壮的“骨骼”。
有趣的是,夫妻俩在做设计的时候,孩子们就在旁边玩耍或画画,因此,孩子也常常会被父母邀请做临时模特,做出作品需要的姿势。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又给了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最幸福的事,是看着彼此,一起成长
工作上,张雪凝夫妇兢兢业业,生活上,他们志趣相投。虽然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尽相同,但通过不断地磨合,他们已经很默契地求同存异,碰到问题,不管是用“中国式”还是用“俄罗斯式”,只要能顺利解决问题,就是好的方式。
热心公益在于奉献。在经营事业家庭的同时,张雪凝家庭不忘社会公益。自2012年起,他们就通过各种渠道扶持、帮助处于艰难境况的人们。多年来,他们持续参与当地妇联的“春蕾女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月捐为儿童”等公益项目,带领公司以文化扶贫,艺术下乡,为当地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捐赠图书室建设资金、图书、艺术文化墙绘等,改善当地农村的学习、居住环境。
熟悉张雪凝一家的人都对这一家子称赞有加,他们认为:移风易俗,敬业诚信、热心公益,是这个中俄艺术家庭描绘跨国美丽长画卷的底色。
北海广播电视台:彭芳
文中图片除标注以外,其余均由张雪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