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你身边的那些人是怎么成功异地调动的?
大家都知道,体制内办理异地调动特别难,不管是从基层到上一级部门,还是从县里到市区,没有点本事的,想要凭正常途径办理调动,几乎不可能。但这种几乎不可能的事,我身边却有不少,我给大家盘点下。
第一种情况,遴选。
以前说过,遴选是给体制人的第二次例会。我自己就不说了,我们单位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去年、前年、大前年,每年都会从各个县区部门遴选优秀人才,当然大部分都是写材料的人。
这至少说明一点,写材料和遴选是绝配。
第二种情况,跟对人。
我认识不少人,在县里做领导的联络人(只有省级领导才有专职秘书)。后来领导高升,他们也跟领导到新的岗位继续服务领导。不过这种方式是不符合规定的,领导调动时是不能带秘书和司机的。但是,这些人往往以借调的形式跟随领导,后续再以其他名头办理正式调动。
第三种情况,找对人。
中国是人情社会,你认为天大的事,在一定级别的领导那里可能就不是事,就看人家愿不愿意帮。
我先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调动的程序。首先是新单位有编制且愿意接收,同时也符合接收条件。比如说你是基层政府办的人,你想调动到公检法,就很难,没有这个资质。政法专项编一般只出不进,除非你本来就是。其次,你的原单位愿意放人。这个大家不要想当然,很多偏远地方为了防止人员流失,组织部门不同意跨区域调动。最后,你要搞定接收单位所在地的两个一把手,即书记和市长(事业编只要搞定人社局长)。
这些看起来很难,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即你找的人能说的上话,领导之间说定后,后面就是走形式了。
第四,上级领导相中你了。
不得不说是金子放在煤堆里也会发光。有些人就是那么有能力,水平就是那么高,随随便便就入了上级领导的法眼。市委组织部小刘应领导安排,到省委组织部跟班学习了半年,因为表现突出,踏实肯干,妙笔生花,部领导很喜欢,让他接着跟班,后来设置了遴选考试,把他正式“要”了过去。县纪委的小张在省纪委某专案中表现突出,后来直接调了过去,没有通过考试。
当然,也有很多人被借调了很久很久,最后仍然是借不调,处境尴尬。
你身边有没有成功调动的呢?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借调十几年的老同志呢?如果是你,你愿不愿意被借调?在评论区一起分享下你对调动和借调的看法吧。
公安部:10日表示,将从6月1日起试点机动车驾驶证电子化、推行小型自动挡汽车科目二考试取消“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项目等。此外,开具户籍类证明、工作调动户口迁移等6项户籍业务也将于今年底在全国范围实现“跨省通办”。(公安部网站)
跨省调动,高升了!
上观新闻上观新闻官方账号北京市密云区副区长林立调任内蒙古包头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昨天晚上我在半夜醒了,浏览网页的时候,对于这几天炒的沸沸扬扬的一则花边新闻,仔细的又看了一看。半夜看手机又被老婆抓了现行,于是现炒现卖向枕边人兜售了这则,她沉默应允是蛮有味道!现在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非常的惊讶这则新闻的主角,扬州广陵商务局的副局长戴某,她居然只有29岁,29岁的她貌美如花我当场就把他的网络照片给我老婆看,问他美不美?我老婆说长得还不错!印证了网络上面所说的,不但是男人对他的相貌认可连同为女人的女人们都相当认可她的长相。
其次她居然是与前一段时间,网络上成都的炒的沸沸扬扬的成华区某个局长的绯闻里面的主角陈某,居然是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这也是奇了怪了,戴某与陈某不但是毕业于同一个学校,而且是同样毕业于涉外文秘同一个专业,并且他们的生肖相同都是属于鸡的,这就是天大的巧合!
其三就是这个戴某相当有水平,19岁大毕就考上公务员,这个相当有水平,我孩子十八岁也才高中毕业,她十九岁就大毕考上公务员,这个也太厉害了,难道她三岁上的小学?
其四,情节还是离了太多奇,小说也不敢这么写。戴某从县调市,菲闻太多,戴某一婚遭官二代当日退婚,这当日退婚,我老婆邻居有过,故事一讲我吃惊过,但那是女方退男方,现在是男方因为女方私生活混乱退!
二十九岁的她经人介绍找上老公李某,二婚于2021年5月,结婚已一年半以上,仍然称新婚也不为过,李某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不算好大学,但硕士华中科大也是实力,凭硬功夫考上扬州组织部门干部,妥妥的学霸!能找上这个靠山,李某能看上她,也相当不易。无奈李某被戴某迷惑,欣然结婚!李某家境一般,自己买了小公寓房,但比戴某就差多了,戴某拥有一套阔绰的大套间,于是李戴两人虽结婚于李某小套间,算李娶戴嫁,但结婚后还是嫌空间太拥挤搬到戴的大套间生活。可是,搬到戴某大套间后,作为高材生李某正纳闷为何自己的套间无人居住却有不少水电费,当然很容易想到去调查小区监控视频,结果发现视频里媳妇戴某居然与别人出双入对!于是装一个摄像头在房间卧室稳蔽之处,这一下发现了个大的秘密,生生拍下了戴某与副市长实战画面。这也太离奇了,跟电影故事似的。李某不愧是高材,还是市组织部的人,他知道副市长是省管干部,于是向省纪委实名举报了妻子与高官的“事迹”,这没有一定气愤度是不客易冲动如此的!
网上有副市长的同学僻谣,这个副市长还是一个跨省调动的副厅年轻人,我也不相信一个高情商副市长会冲动到被美貌女子迷惑到如此程度,胆敢到人家婚房去海皮,难不成这女子是狐狸精?
讲完这里,我老婆也惊得哑口无言!
你们听到是什么表情?吃这个瓜也还是且听且疑,静待官报吧!
单位有位领导调走了,而且是高升,到南方一个省会城市、一个新组建的大公司当一把手。
这个公司所在地交通便利,地理条件极佳,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处在经济带核心,经营环境优越,发展空间极大,员工收入很高,可谓得天独厚,未来前景一片光明。
大家都很高兴,也很羡慕。但心里都清楚,这种调转,对领导来说,就是一声令下,对一般职员来说,却毫无可能,所以只有羡慕的份儿。
没想到,领导到那边就任后,竟然陆续从这边调过去十多个人。因为是新组建的公司,缺人手,况且他与当地人员也不熟悉,所以他就把目标放在了原单位。
这十多个人大多数都是在他身边工作的,有他比较了解的,有关系比较近的,也有熟人介绍的,还有相关人员推荐的。
各层面的都有,有搞专业的,也有搞综合的,有干技术的,也有干管理的。总之都是挑选出来的,专业精、素质高、能力强,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同志。
人生处处有惊喜,真是一点不假。这些同事估计做梦也没想到,转眼之间,就从冰天雪地的北方飞到四季如春的江南,从最落后地区来到最发达地区,一分钱没花,就完成了跨省调转。
这回该轮到大家惊讶了,想不到还有这种操作,很多人除了羡慕,只剩嫉妒。想不通,为什么这种好事轮不到自己身上?为什么别人有那么好的运气,自己却没有?
大家说为什么?当然,这些人本身都很优秀,但其他人也不一定不好,有的甚至可能比这些人还要强。
那是什么原因呢?大家想没想过,除了自身素质能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熟为宝”,近水楼台先得月,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领导为什么第一时间想到身边的人,就是因为他比较熟悉了解,用起来比较顺手,也比较放心,所以一旦有机会,启用他们是很正常的。可能这些人也没想到会有这一步。
而其他人就算再优秀,领导并不知道,也不了解,根本就不在选择范围之内。况且一个单位成千上万人,除了身边经常接触的能知道外,其他人还能了解多少呢?
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无论你身在何位,能力怎样,本事如何,如想更多发展,必须引起上层的注意,就算不能到高层身边工作,进入其中圈子,起码也要混个脸熟。
就算不能混个脸熟,也要想方设法让人家知道有你这个人,最好能让人家知道你有什么能耐,有什么特长,哪方面比较突出。
否则,领导身边人才济济、高手如云,关系众多,虎视耽耽,又占尽天时地利,你凭什么凸显出来,靠什么让人重视?
要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大的金子,埋在地下也无人知晓。人家都不知道有你这个人,你再怀才也是白废,机会相当渺茫。
酒香也怕巷子深,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吆喝声大的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事实说明,光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永远都是不行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机会为什么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不是他们运气好,而是他们不光有相应的基础,还具备了优先的条件。而我们自己,又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呢?
特别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有满腔热忱,都想发展进步,都希望付出会有好的回报,但同样付出,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却很有说道。
有人说,多干活、多努力、多付出就行了。我要说的是,除去关系背景这些因素不谈,对普通人来讲,不努力是不行的,但光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努力虽然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而不努力当然更没有好结果,还有可能是坏结果。况且,比你优秀的人可能比你还努力,那就更可怕了。
所以,年轻人不能光闷头干活,被动地等待机会降临,等待被人发现,那样概率太低,而要想提高概率,必须主动出击,去寻找机会,创造机会。
在多学习、增才干、长本领、丰羽翼的同时,还要善于营销自己,勇于表现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这样才能为自己搭建更多通道,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可能会一直这样干下去。必须边拉车边找路,看准时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大大增加成功概率。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