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有网友在推荐大秦铁路这只票,正好之前也有两个朋友问我这只股,顺便说两句。
我对大秦不是太了解。但是巴菲特有个选股技巧,他说,想新买进一只股票,不妨和自已原有的组合中同类的股票比较一下,如果它比原来自已持有的更好,那就值得买进。如果并不是,为什么不把资金投在最好的上面呢?
如果这只新选的股票和自已现有组合中的股票无法类比,巴菲特经常拿这只股票和标普500指数对比,如果这只股票不能战胜代表美国大盘的标普500指数,也就没有买入的意义了。同理,如果在A股选一只股票,它的收益不能胜过沪深300,为什么还要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去研究这只股票?你都不能达到市场平均收益水平,干脆买进一只沪深300指数基金就好了。
所以说,巴菲特是一个集中持股的价值投资家。他一直是把大部分资金押在了少数几只自已理解深刻的股票上。而不是分散配置在很多只股票上。那些经常说鸡蛋不能放在同一只篮子里,多买一些股票分摊风险的说法,并不靠谱,事实上大部分时候多买了一些自已不甚了解的股票,不是分摊了风险,反而在加大了风险的同时,还摊薄了你的收益。

顺着老巴的这个思路,正好我持有一点点神华,神华和大秦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姑且对比一下这两家的商业模式:
1、大秦主要是运煤,神华主要是产煤,神华是大秦的上游业务。
2、大秦主营运输,神华自有运输公司,且神华所属的神黄朔线所处位置到环渤海的距离优于大秦线,到黄骅港的距离更短。(注:大秦也参股了神黄线,印象中是占40%左右,但是神华除了神黄线,还有包神等多条自营铁路线)
3、从财报上看,神华之前实现的运价约0.18元每吨公里,而大秦只有0.12元。大秦在运输这块的盈利能力弱于神华。
4、大秦业务只依托运输,受行业的景气度影响大,而神华为煤、电、运、化一体化企业。运力不足时,神华还可以外购煤炭满足运力。
5、神华的煤价是限定的长协价为主、电价是限定范围的微浮动、产量由主管部门核定,目前没有量增或价升的增长空间。大秦同样是限定了运价,且运量取决于煤炭的出货量。

6、买大秦主要为了收息,大秦的股息率约7%,神华股息率超过10%。
7、大秦是地方国企,而神华是央企,管理层的靠谱程度相差很大。事实上也是如此,大秦常被投资者指责一些发债之类的不满,而神华经营稳定,现金充沛,管理层尽职尽责。投资者少有诟病。
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不用人提醒都知道要比较一下哪家摊位上的肉菜新鲜,价格贵贱。投资这么重要的事情,反而没人有下意识的比较思维,经常是看中一只股票,就盯着这只股票去研究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昨天中了一签韦尔发债,加上未上市的大秦发债和已经清仓的11支新债,2020年累计打新债中了13支。
已经清仓的11支新债盈利1716元,这两只要是再给点力,那我今年单账号打新债盈利2000元。
我是@00定投十年财务自由00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

#我要上微头条# #理财# #基金#
美国主要靠民间集资打仗,日本却耗尽官民所有。
打现代化战争,很大程度又是在打钱,战争机器是靠金钱堆砌起来的。二次大战之前美国政府税收不多,采取了藏富于社会的方式。除了金融大亨外,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也有巨额资产。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富民政策和经济实力迅速转化为战斗潜力。
从图1可看出,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军费开支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例真是微乎其微,国会多数议员和民众是“不想强军只想享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军费开支很快提升到世界第一位,相当于德国的3倍和日本的9倍,却因经济总量巨大仍可承受。
近四年的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财政支出总计3176亿美元,付出战费2815亿美元。若是全靠政府的财政打仗就要花掉90%的钱,其他建设和行政工作都不可能维持。战时美国政府工作运转正常,国内建设还有了大发展,美元币值也大致稳定,诀窍便在于充分动员了民间财力。

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美国政府为稳定经济没有大幅增税,增加战费的重要方法是发行国家公债。因美国有雄厚经济实力和良好的还债信用,战时财政部出售了七种债券,最有名的便是“胜利公债”。当时全国对日本同仇敌忾,钱袋子最丰厚的犹太人又对德国纳粹咬牙切齿,购买十分跃,四年间售出公债达1569亿美元。据统计购买大户是银行、保险公司和企业,个人购买债券也达360亿美元,连孩子也购买了超过10亿美元的小额债券。
如此算来,美国二次大战的巨大军费中,竟有60%是靠民间公债解决,政府的财政支出只负担40%,等于是国民掏一大半的钱支持政府打仗。
民间解决了大部分军费,官方就能把一半多的财政收入用于发展经济,四年间国民产值由970亿美元增至2096亿美元(扣除物价因素也增长80%)。有了这一经济基础,战后不久政府又连本带利偿还了公债。

战时美国物价也基本稳定,只有除了开战之初的1942年出现了幅度达20%的通货膨胀,就此美元也成为全球最坚挺的国际货币。
日本同美国开战后,马上显现出野心大而实力不足。1937年日本政府的财政收支折合47亿日元(当时的汇率3日元折合1美元),同年
因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便花费了33亿日元军费,靠动员民众储蓄和买公债勉强支撑了经济正常运转。不过那时日本老百姓生活并不富裕,拿出的积蓄有限。随着战争长期化,政府财政连年入不敷出,从下图2便可显示出来。
由图2可以看出,1944年日本军费达到了全国的国民收入的985%,从字面统计看等于把全国的收入都拿来打仗,若真是如此,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只能喝西北风了!进入1945年,日本政府军费支出预算超过800亿日元,已多于国民产值1倍。事实上,任何政府都不可
能付出这么大比例的军费开支,因为毕竟国内还要维持军工和最低限度的生活,解决的办法只能靠举债或滥发钞果。

战争后期,日本民众普遍生活困苦,剩余的积蓄还要用于到黑市采购紧缺物资,政府发售的公债几乎无人再认购。于是,日本当局除在占领区大肆掠夺,又采取通货膨胀解决财政支出,如1944年国内通货膨胀率已达125%以上,在占领区更是发行毫无信用的“军用票”。战时日本职工工资又处于冻结状态,1944年的购买力只相当三年前的40%。
进入1945年,日本通货膨胀率更急剧增长,更严重的问题是民众拿钱也买不到东西,生活用品的配给又严重不足,过去人称“金票”的日元一再狂贬。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军规定的汇率是300日元兑换美元,贬值到战前的1/100,政府却只能按原币值归还公债,多数日本人一时几乎都成为赤贫,深尝到侵略战争的苦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充分显示了富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意义。
美国靠雄厚的社会积蓄越打越强,日本穷兵黩武越打越弱,战争的结局从美国一张张公债券上也可以显示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