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卷和躺平的论调下,体质内,职称评审牵动每个人的内心。每年一度的优秀评选又来了。想参与,竞争对手太多,最重要原因,放不下自己的身价。还有,自我安慰自己,上学期讲了一个公开课,能帮我梦想成真吧。
没有白费得力气。
东方不亮西方亮。
祝福自己。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又开始了,今年听说我校有3个中高名额!不知花落谁家![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昨天学校发通知,有意参加今年高级教师(中高)评审的老师报名!
但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在一级教师工作满五年,有区级荣誉称号或专业奖励并获县级以上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一次以上!
听说报名的有校级领导,年级组长、普通老师,一共8人报名!

学校让她们带好所有的荣誉证书(包括学校的证书)!今天8点去会议室进行评分。
不知道谁是幸运儿?
期待职称改革,让更多的人梦想成真![祈祷][祈祷][祈祷]
康金莉,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教授职称,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研究
代表性论著:
《官商资本与近代北方新式金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4期。
《华北财团产业资本体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20世纪以来中国二元经济模式变迁与比较研究——基于三农视角》,《财经研究》2017年第9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权利:变迁与重构》,《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7期。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金库制度的探索与失败》,《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4期。

《近代农业合作金融变迁与启示》,《光明日报》2014年9朋20日。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北四行研究》,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主持项目:
《华北财团与北方经济近代化转型研究》,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合作金融研究》,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
《近代中国农业合作社制度变迁研究》,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获奖情况:
第十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前两天,学校发个有关“区级思政优质课的通知!”区级给学校三个名额,听说有7个老师参加![灵光一闪][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最近评副高的老师越来越多了,优质课,综合奖励等证书也越来越抢手了![捂脸][捂脸][捂脸]

这7个老师,有2个老师明年够农村25年了,有两个是学校领导,其他4个是班主任![笑哭][笑哭][笑哭]
职称评定太内卷啦,不知道花落谁家?
感觉评副高好难好难啊!期待她们都能梦想成真![祈祷][祈祷][祈祷]
有人说,职称是投机者的天堂,是老实人的梦魇。我极力赞同!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说:
1、张三的父亲是中心校某个部门的领导,那么,张三不仅很快而且很早就获得各种有利于职评的各级优秀、先进、模范或者是骨干等等名誉,即使天天到处转悠,从来不上课,照样年纪轻轻就是个副高之类的高级职称了,工资高的让许许多多的老教师敢怒不敢言!

2、李四,是某初中的校长,哎呀呀,你不要生气了,所有这个乡镇的教师都可以证明,这个校长的职称级别绝对是第一梯队,工资待遇自然而然就……你懂的哈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学校的什么好处不经过校长呢?什么好处不都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呢?有些先进模范等等的奖励证书,一般的教师根本想也别想……
3、一些人的许多优质课、微课、优秀论文等等获奖证书怎么来的呢?业内人士差不多都知道,那是在牺牲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无数遍的磨、一次次地研,反反复复地表演才最终梦想成真的。有用吗?——换一个课题,立马变了样!又有多大的用处呢?——平时的课会这样子上吗?——也有用,那就是“职评过关”,似乎“功成名就”了。
而一些踏踏实实上课的老实人呢?则截然相反了。
1、没有关系,很难有职评上的突破——晋级的必备硬核材料基本上无从得来,哪怕你教学成绩再棒——话又说回来,一等一的教学成绩就那么容易得来?谁都知道,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因素可不是三个五个——真的不易。

2、很多只关注学生而不注重关系培养的教师,要想晋更高级别职称,一个字“难”!你不搞好同事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学校领导的关系,等到职评确定名额时,所有人不支持你,不推荐你,即使你再厉害,有可能也会“名落孙山”的。到时候再说时,那就晚了二十四节气了……
一些教师工作了几十年退休时,只不过是个初级职称。是他们不努力工作?还是他们教育教学成绩不突出?还是他们不够像某些人那样“八面玲珑”?亦或是他们能力水平不行?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只不过有的人把工资收入看得重,而有的人则把为国家培养人才看得重而已。同时,也应该清楚的是,有的人能看得开,经常用一直平常心看待工资待遇,他们很容易满足,是知足常乐之人,对职评给自己造成的影响看得很轻,能够坦然面对而已。
大家觉得怎么样呢?你能放开胸怀,坦然面对职称和职评吗?

公元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极为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正当全国人民准备迎接新春佳节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世界经济也遭受重创。所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我们上下一心、共克时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住了疫情,恢复了经济发展,再次谱写了一曲抗击自然灾害的英雄赞歌,让世界各国对我们刮目相看!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心安。对我们家而言,这一年尽管也有一些小的困难和不顺心,但总起来说,家庭幸福安康,工作稳定顺利,生活快乐充实。尤其值得高兴的是,昨天交了首付,买了新房;今天老婆又被公示晋了副高职称。联想到前些日子,老婆都50多岁的人了,为了迎接职称考试而通宵达旦刻苦学习的场景,我心里真的是感慨良多。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别人眼里所谓的幸运,其实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谦虚说法罢了。

窗外的鞭炮声忽然提醒了我,再过三刻钟就是新的一年了,愿我们人类在新的一年里能尽快战胜新冠,恢复正常生活!愿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奋斗,梦想成真!
陆军,男 职称: 副教授
学历:硕士研究生
2002-2005年广西师范大学 攻读硕士研究生 获法学学位
工作经历:副教授 2012-至今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副教授
职务与职称:
2012年—今,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术型/MTA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9年—2010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国内高级访问学者
201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外国专家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公派到澳大利亚访学
2014年—今,教育部学位评定委员会硕士论文评议专家
2013年—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双创”专家组专家
2018年—今,国家红色旅游推广联盟专家库专家

所属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研究所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旅游规划与开发
通讯联络: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邮编:541001
电子信箱:lujun1215@126.com
◎著作: 出版《清代广西贡院》、《广西民族》、《红瑶历史与文化》等著作4部
◎论文: 在《旅游学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在《中国旅游报》(理论版)、《中国民族报》(理论版)、《中国旅游绿皮书》、《改革与战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教学:
◎研究生课程:《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商务旅游与会展研究》、《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规划》
◎本科生课程:《会展概论》、《会展策划与营销》、《旅游规划》、《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文化概论》、《旅游策划》

获奖及研究资助:
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项目1项,国家民委课题1项,省级课题7项,完成研究报告72项,横向课题120余项,参与国家课题(排名前3)3项。先后获得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主持),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成员),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奖励1项(成员),其他厅局级以上奖励14项,决策参询成果2016年7月22日被时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彭清华书记批示,5项调查报告成果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等省级部门采纳。
近年学术演讲:
“乡村旅游扶贫”,为广西贵港、河池、南宁等市乡村旅游经营者及管理者开讲
“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冲刺阶段提升的方法与策略”,为广西各县市党政领导开讲
“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标体系阶段与创建策略”,为广西各县市党政领导开讲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路径”,为广西各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开讲

卢征良
职称(职务)
副教授
学 历
博士
政治面貌
教育背景
1995年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后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2010-2013年期间在四川大学师从杨天宏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9年起,先后应邀到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专门史,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企业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现给本科生所上的课程主要有:《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日本史》等。
社会兼职
荣誉奖励

科
研
情
况
现参与主研四川省方志办重点委托项目(西康通志•经济志)一项,主持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基金专项2项,省厅级项目5项。
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贸易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兰州学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代表论文有《“市场垄断”还是“经济自卫”:近代中国水泥业同业联营浅探》、《近代中国反倾销法规颁布与实施述论》、《20世纪30年代日本商品海外市场倾销原因探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水泥业反倾销研究—以华商水泥公司为中心的考察》、《20世纪30年代日本水泥在华倾销及其原因探析》等。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全校现有教职工623人,专任教师中博士103人,硕士学位以上学历教师占75.38%,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2.33%,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9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3个,自治区教学团队8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1个。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工程”“321人才工程”人选8人次,“四个一批”人才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8人、教坛新秀7人,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3人、骨干人才2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1人。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姓名:王奋飞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5.7
职称:教授、高级记者(正高)
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视觉传播、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个人简介:王奋飞,男,1975年7月生,福建泉州人,教授,高级记者(正高),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评审专家、泉州师范学院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传媒一线近22年的新闻采编、节目策划、公关实务、广告运营与媒介融合实践经验,历任电视台记者、编辑、责编、社会新闻部主任、新闻中心副主任,主创、策划或指导逾200件次作品获市级以上新闻与文艺奖项,其中个人主创作品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奖”、“福建新闻奖”、“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和“福建广播电视艺术奖”等省级以上大奖40多个。专栏作者,散文作品发表于《南方周末》、《读者》等知名报刊。

教育经历:
1993/9-1997/6,华侨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学士。
2010/9-2013/6,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2014/9-2018/6,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学思潮方向),博士。
今天看到有人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佛系教师出现:不争,不管,不进,不恼!
真是深有感触!细想之,还真是无奈之举!
不争,谓之职称、绩效、考核、先进等等一切利益于己无关!不管,谓之学生学习好坏,思想状态,心理等等均是能不参与或者尽量能不参与就不参与!不进谓之自己不求进取,对学生也不求进取!完全是撞钟的态度,来了就撞一下,不来就不撞!不恼,谓之没有荣辱,对领导的批评无所谓,对同事的积极进取无所谓,所有事都不计较!
这种情况越来越多,应该引起大家的反思,从学校、从家长都应该深刻反思!

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家三代的高考
“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时代的河流奔腾不息,这苍海中的一粟,也不断变幻着容颜,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六月,栀子花香,炙热夏至,高考,这让无数的学子和家庭,又爱又恨,又痛又惜的考试制度,总会如期而至,像夏季的太阳,炙烤着考生,又像一把火,燃着星星点点的希望。在祝福广大学子金榜题名的同时想起了我们家三代人的高考故事。
1977年是国家恢复高考政策后的第一年,父亲参加了那年的高考,当时考取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但最后却因我和弟弟当时年龄太小需要照顾没能成行,父亲在乡镇中学当了一辈子老师,却因没有大学毕业证没能评上高级职称而遗憾终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参加中考可以报考中专和高中,两者只能选择一项,也许是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后,急需一批有知识的各方面的专业人员,从高分到低分先录取中专。上了中专就意味着有了工作,端上了“铁饭碗”。1990年我的中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完全可以报考中专跳出农门,但从父亲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是期望我能一圆他的大学梦的,所以我的中考三个志愿全部填报了高中,并以高分考入当时的我省重点高中,1993年高考,我却因物理考砸了以一分之差与一类大学擦肩而过,虽也有些许遗憾,但终于还是圆了父亲的心愿。

2020年7月,新冠疫情肆虐后的高考如期而至,女儿踏入考场,看着这个从小就对什么都无所畏惧的姑娘平静而又轻松的表情,你也会松弛许多,果然经过二十多天的紧张等待又二十多天的期盼,给力的女儿高分考取了军中清华~~国防科大,圆了我的985的梦,也圆了她爷爷的重点大学的梦,可惜的是我的父亲再也看不到了,父亲已于2019年10月底因病去世了。
2026年的6月,二伢子也将踏上高考的战场,在这里提前预祝他能梦想成真,能圆一下我的清华北大梦!
~~以此文祝愿所有学子们高考顺利,金榜题名;也纪念一下仙逝的父亲!
曾庆光
个人基本信息
出生地:江西省泰和县
出生年月日:1979年4月8日
联系地址: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529020.
职称/职务:教授/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院长,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教育经历
2001/9 - 2006/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导师:丁泽军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
1997/9 - 2001/7,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6/7 - 至今, 五邑大学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其中:
2006/7 - 2007/12 五邑大学数学物理系,讲师,2007年11月晋升为物理学副教授。
2008/1 - 2011/12 五邑大学数学物理系副教授,2008年11月任系副主任(分管科研,实验室),2010年1月开始学院制改革后任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实验室),2011年12月晋升为物理学教授。
2009/9- 2010/3 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2011/7- 2011/8 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进修高等教育管理
2012/1- 2015/5 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教授,2012年2月任教务处副处长:分管实践教学(2012/2-2013/8);分管教学运行(2013/9- 2015/6)。
2015/6- 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院长,其中:2015年11月到2015年12月参加教育部中南地区高校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班(示范班)学习。
#步入社会看重的是能力还是学历# 当今这个看学历的时代,没有学历是寸步难行的,首先到一个公司应聘,你没有学历,公司首先就不会聘用你,就算你再有能力,他们首先认证的是你的文凭,然后,才是你的能力。所以说,文凭和能力都很重要。如果俩人有相同的文凭,那在未来的工作中,那能力就是匹配未来前途的试金石。所以说只有文凭没有能力也不行,而你有能力却没有文凭,也很能在你的仕途上有更大的发展。特别是事业单位,你没有文凭,没有职称。你想提升你的职位,那真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在有学历的前提下,如果你有能力,那么你会有辉煌的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