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金蝶上市,融资9000万港元;3个月后,金蝶的最大竞争对手用友在国内A股上市,融资8.8亿。业界一时哗然。虽然金蝶的营业额一直是用友的60%多,但两家利润都在5000万上下,两地股市的放大效应差距明显。
“那是我主动放弃的,当时金蝶是深圳市重点推荐A股上市名单中的一个。”徐少春笑笑说:“最后我选择了退出,到香港上市。”
徐少春对4年前如何做出选择还记忆深刻。“我们不需要那么多钱,”徐拿出准备好的电子文档和打印材料:金蝶营业额从2002年的2.9亿增长到2004年的4.5亿,说,“一方面,手里有钱;另一个方面,这些数字说明整个行业所需求的资金量并不是非常大,还没有大到像制造业那样需要大手笔投入。ERP产业最少在目前来看,还不是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
作为佐证的是,金蝶只是做到这么大,就被IDG评为中国中小企业ERP软件市场占有份额第一名。这是在IDG出售它在金蝶的股份后所做出的评价,IDG的风险投资是徐少春做大金蝶的资金来源。
“只是并购需要资金,”徐少春认为自己的资金需求结构并不体现在日常经营上,“金蝶近年的并购,较大的,只有并购开思一案。”开思是研发ERP高端产品的企业,市场份额很小,但金蝶认为它的产品不错,“换股1350万,股票和现金对半;给开思发的2000多万奖金当中,很多也是用股票给。”这是徐少春认为在香港上市的好处,随时可以增发。
还有一点被徐认为是最大的好处,“在香港上市,金蝶经历了重组,被一个市场化和制度化的环境所管理,金蝶不是我个人想控制就控制的了”。认为“在国内有关系就能搞定”的徐少春说,他追求国际化的管理来代替自己管好金蝶。
但用友与金蝶两家竞争从没有停止过,金蝶员工被用友挖过去时,得到“双倍于在金蝶的薪水”,金蝶一位员工说。但徐少春稳定了他的高管团队,也一样“制造了一些百万富翁”。除了徐自己作为单一大股东控股金蝶33.57%,金蝶高管里“有些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徐分析说,当年在香港上市时,他埋了个伏笔,金蝶股票0.1港元一股,经过一段高涨,目前在1.8港元左右徘徊。“在4亿港元左右的时候,有些员工行使了期权”。金蝶的一名博士比他的老总乐观一点,他估计总得有几十个百万富翁。“也许不多,但也不少”。
所以,徐少春大张旗鼓地说金蝶员工要“五子登科”,并把这作为金蝶的企业文化的一个部分拿来宣讲。这在习惯“闷声发大财”的广东算是异类。从2003年开始,徐少春开始给普通员工期权,几年下来给出5000万股,这相当于IPO股数的一半还多。这在国内股市也做不到,虽然有质疑说这几年金蝶的股票价格很低,员工即使行权也赚不了多少,徐少春觉得,股市有涨有落,总能赚到。——2005年8月8日《中国企业家》#管理# #T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