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边疆高质量学前教育人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纪实】近年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备受全区幼儿园青睐,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以上,尤其是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教育局,打破只招收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惯例,先后破格录用了该院78名学前教育专科毕业生。
这些毕业生为何如此受欢迎?日前,记者专程来到该院,探寻边疆高质量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背后的“密码”。
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接地气”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的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是从师范教育起家的。2007年,为满足新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需求,学院创办了学前教育专业。经过15年发展,该专业在校生达到1200人,培养规格为高职和五年一贯制。这些学生中,60%是少数民族。
学院师范教育系党总支书记曹文尧告诉记者,专业技能是学前教师的核心技能,如果专业技能不能强起来,高质量人才就无法培养出来。
为此,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专家、教师分赴包括新疆在内的全国各地幼儿园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中比较难掌握的技能型课程,学院都采取小班化教学模式,分为A、B班授课,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的时候,学院把教具搬进奎屯市第四幼儿园,进行现场授课,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第四幼儿园园长李玲说:“教师和园长、教学主任以及骨干教师对每节课点评,四方点评结合起来,学生收获很大。”该院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苗海菲表示,如今学前教育专业70%的课程都采用这种模式授课。
“40人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有18人,而且‘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0%。同时,还邀请经验丰富的知名园长担任授课教师。”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梅兰说,“强起来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习实践教学改革紧贴一线需要
怎样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2009年开始,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调整,将原来的大二第二学期两周实习时间改为四周,学生以主班角色加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流程观摩、听课记录、公开课讲授等。最后,学生还要在大中小三个班中进行轮换,做到每个班都经历一次,学会观察幼儿的不同需求,增强照护幼儿的能力。
学生肖艳红说:“最后两周,我们会轮流到大中小班实习实训,效果特别好。在大班的时候,给小朋友倒的水,到了小班就需要调整标准了,一是温度要更低一些,二是只能倒半杯,避免洒到地板上。这看似一个很小的细节,如果不轮流到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去实训,是学不到的。”
经过这轮实习实训后,学生回到学校课堂,再进行理论学习,并结合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分析,查漏补缺,找到解决办法。到了第六个学期,已经熟练掌握学前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们便进入幼儿园参与班级教学和管理。
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2019年学院引入“1+X”证书制度——幼儿园照护职业等级证书。这个证书的推行,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证融通”模式。“1+X”幼儿照护证书通过率达93.5%。大二学生阿依努自信地对记者说:“有了两个技能等级证书,我将来到幼儿园找工作,有优势,而且一定会干得很好。”
详见原文:培养边疆高质量学前教育人才-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蒋夫尔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17日第1版#教育##教育微头条##教育头条##学前教育#
【琅河财经】这个靠拐卖妇女“发家致富”的村庄,曾有着中国最大的“妇女批发市场”
这是中国最大的拐卖妇女案,地点是江苏泗阳县来安乡姜集村,从1990年开始,到1999年公安部成立专案组才被摧毁,全村100余户人家,除了一户开商店的和一户教师,家家都有家庭成员参与拐卖妇女,涉案犯罪嫌疑人多达210名,涉及被拐卖妇女560人,“生意”最好的时候,有人一天就卖掉了6名妇女。
姜集村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不少大龄男青年找不上对象。80年代末,开始有人贩子瞄准了泗阳县这个大市场。
为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人贩子韩绪伦找到村里一个叫郑洪先(也有媒体写成郑红先)的男子,让他帮助藏匿和转送被拐妇女,一个妇女给50元“劳务费”,他的大儿子郑明月也帮着接送被拐妇女。大儿子由此看到了“勤劳致富”的“机遇”,从这个人贩子手里收买妇女转手倒卖,后来发展到单干,他的弟弟郑明亮、郑明光也相继加入。
郑氏三兄弟分工明确:老大从贵州劳务市场拐骗妇女,老三从云南劳务市场拐骗妇女,老二主要充当跑腿。
他们以做服装、香烟生意或以招工、找保姆为名,以优厚待遇为诱饵,连蒙带骗带绑架,将云、贵、川等地的妇女骗至姜集村,然后以3000-6000元的价格向周边地区批发,贩卖妇女买入地涉及江苏 、安徽、山东、湖南、新疆等地。
在郑氏家族的带动下,全村100余户人家,除了一户开商店的和一户教师,家家户户都有家庭成员参与到这个财源滚滚的“产业”当中,他们一些人的妻子也参与其中。
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有一整套联络暗号,还有一张庞大的销售网,以家人、亲戚、邻居、朋友关系为纽带,一环扣一环,不易败露,犯罪手段之狡诈和残忍,令人触目惊心
到1995年,姜集村已发展到云南、贵州的人贩子慕名主动“送货上门”,沭阳 、淮阴、盱眙、宿豫等县的二道贩子、三道贩子主动来到姜集村买妇女回去“销售”,堪称“苏北人口批发市场”。郑家大儿子郑明月作为居中组织调度的指挥者,当之无愧的“苏北人口批发市场”的“总经理”,1994年2月27日曾创下一天卖掉6名妇女的记录。
560名被他们拐卖的妇女,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也才22岁,其中有女大学生
光是郑氏三兄弟郑明月、郑明光、郑明亮,就分别拐卖了104人、7人、56人
泗阳县本地的少女们也没能逃过他们的魔爪,当时的一则新闻提到,郑氏家族曾将泗阳县等地的50名少女诱骗至海南,殴打、威逼她们长期从事卖yin活动,致使多名少女染上xing病。
姜集村拐卖妇女之猖獗,最终震惊公安部
1999年7月8日,公安部召开江苏、贵州、云南三省公安厅、宿迁市、泗阳县公安局协调会,把专案列为“99全国打拐第一案”,专案代号“708”,这起中国最大的拐卖妇女案才被侦破
2000年9月22日,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郑明月、郑明亮等6名主犯死刑,其他12名案犯分别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
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参与拐卖妇女的村民被抓之后,觉得自己替人买媳妇是“成人之美”
《中国妇女报》记者问郑明亮,知不知道被他贩卖的妇女遭受到了许多二道、三道人贩子及买主的侮辱、凌辱、强暴时,郑明亮摇头说不知道
“沉默了一阵,郑明亮用他那眼角阴森的余光扫射了记者一眼,继续说到,如果是我的女儿被人拐卖,遭人强暴,我会很伤心”
向所有参与此案的公检法人员致敬
其中,泗阳县公安局“708”打拐专案组历时两年三个月,侦破拐卖妇女案件222起,解救被拐妇女420名,获得公安部嘉奖,记集体一等功
综合自:《检察日报》、中国新闻网、新浪新闻、中新社、《中国妇女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