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村两委的3块印章,分别是哪些有什么作用,一般该由谁保管?
印章一:村(社区)两委公章。相信许多村民都去村社区两委办过不少事情,比如给村民出具证明相关手续时,就需要用到“某某村(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字样的印章,俗话也叫“公章。”
印章二:村(社区)两委党支部章。在村(社区)的某些工程项目建设时,或者投资商老板公开招标农村的某些经营项目,就需要与村居两委签署合同,这样可以约束双方,也依法让村民得到应有的施工前后的保障。这时就需要加盖某某村(社区)党支部印章与公章。党支部章也代表农村两委行使党的最基层权力,也是发展农村新党员时,前后的入党材料也需加盖党支部印章。
印章三:村(社区)两委理财小组印章。如今农村(社区)两委的理财小组章,主要用在村两委会议召开后,参会人员花名册与公章配合的加盖。另外主要就是用在村级账目报销清单票据正面的加盖。比如如今农村的村级账目的报销就需要用到理财小组章与公章的同时运用才行。
所以,在我看来,农村(社区)两委的三块印章,可以单用,也可以交叉运用。分别代表着农村(社区)两委的党支部,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村民理财小组。至于印章一般由谁保管,这个没有一定的标准,有的党支部章由村支书保管,有的公章由村主任或村支书保管,有的三块印章全部由村文书代管。也有的村社区,印章专门锁于铁皮柜里,谁用的时候,再拿钥匙开门而取。
朋友们对家乡村(社区)两委的印章以及作用又了解多少呢,欢迎关注,评论与留言。
#农村# #头条热搜# #头条#
@三农小涛的传奇 (原创)
2021.2.24
旧藏 和田玉 印章
尺寸直径9cm高8.5cm重1512克
说明:造型规矩,和田玉料,收藏价值高,质地细腻坚紧,刀功老辣,龙开脸霸气,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整体保存完好,收藏佳品!
一提到红军,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征,另外还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咱们今天要聊的,就是在长征前后那段时期,红军队伍给老百姓打下的欠条。
大家都知道,欠条就是借东西留下的凭证,也可以叫作借据。
那么为什么红军要向老百姓借东西呢?这个还得怪老蒋。
从1930年开始,老蒋派重兵对苏区进行严密的封锁,企图用“围”和“困”的方法使红军断粮、断药。
苏区里原本粮食就紧缺,偏偏1932年又发生了粮荒,吃饭就成了眼前最着急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决定向百姓借粮,一方面以高过市面粮价三分之一的价格收购谷物,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再按照市场价格的九成卖给百姓。
另一方面通知部队可以适当向老百姓借粮,但是一定要出具可靠的凭证。
苏区的借谷证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当时苏区统一印刷了一批借谷证下放的各个部队,在借谷证上面写明了所借谷物的种类、重量,下面盖有苏区财政人民委员部的大印和毛主席、林伯渠的私印。
根据苏区的规定,部队向百姓借粮时必须征得百姓同意,再用借谷证征借等值的谷物,并且根据事实情况如实写明上报才行。
老百姓可以在第二年以后到苏区政府用手中的借谷证换回粮食或者等价的货币。
红军部队也可以用这个借谷证到各地的苏维埃政府、机关的仓库借粮,以缓解部队吃粮难的问题。
在现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借谷证上,有一些是盖有大大的蓝色印章的,上面写着“注销”。
这就证明这张借谷证已经是百姓兑换过了的,有借有还票据作废所以注销。
1934年,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翻过雪山之后于1935年8月到达四川藏区的毛尔盖地区,红军在这里驻扎、休整,为跨过草地做准备。
8月,正是青稞收割的季节,田地里一片片都是已经成熟的青稞,但是却很少人去收割。
在红军到这里之前,反动派们已经对这里的居民们开始宣传,说红军是赤匪,都是青面獠牙吃人的怪物,吓得当地老乡们能走得动的基本都跑了,仅留下一群走不了的老弱病残在家看家。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保证能够顺利通过草地、沼泽,每名战士都要准备最少15斤的粮食,当时接近10万人的红军队伍则需要准备一百多万斤红军只能向当地的政府和百姓借粮。
当地政府的粮食基本上都已经被拉走了,百姓们又都躲藏起来,无奈之下红军创造了“割麦证”。
割麦证就是战士们到无人收割的田地里面,在收割完成熟的青稞之后,借走一部分粮食;
并且用木板写明了哪支部队、什么日期、在什么地方、借什么粮食、借多少斤粮、割麦证号码,在割麦证上明确告知百姓。
这个木板是要保存好的,以后可以到任何一个苏维埃政府或者红军队伍去兑换粮食或者等价的货币。
当然,红军首先要去的是当地的不良地主老财家,其次才是普通百姓家的田地。
就这样,红军不仅借到了粮食,而且还替百姓收割了粮食。
2011年,毛尔盖地区的农户家里就发现了一块借青稞1000斤的割麦证,当时很多人都想要花重金收购,但是农户却一一拒绝了。
她认为这块木板的意义远高于价值,自己的长辈既然都没有去到政府兑换,那么自己就更应该好好保存这块写着红军历史的割麦证。
无论是手写的欠条、印刷的借谷证,还是木板写成的割麦证,都证明着人民的红军队伍在艰难的时候依旧保持着严明的纪律,以及和百姓的鱼水情,都讲述着那一段艰难岁月里面的军民故事。
#军民鱼水情深##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红军#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唐县支行落实重大节假日前查库制度
9月9日,行唐县支行行长落实重大节日前查库制度,到营业室进行了查库工作,对库房重要单证和柜员保管的印章、票据等重要物品进行了认真核查。随后,前往机房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同时对各部室进行了检查,提醒大家下班注意关闭电源,消除安全隐患。
民国文书~赵孟頫海赋帖
此帖文字书写的非常规整!印章全是非原盖!保存的不太理想!品相很明显比较一般!但此贴的历史文化研究意义非同一般!#文玩# #文物# #收藏#
公章该由谁保管?如何管?
01
遇到一起纠纷,一家食品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李总,公章执照等原由总经理赵总保管。现在,李总想把公章执照等都收归自己保管,但遭到董事会否决。
李总只好起诉到法院,但仍未获得法院支持。
为什么是这个结果?特别是公司章程没有明确规定时,到底谁有权保管公章?
公章保管其实属于公司日常经营的战术决策项目,如果公司章程没有特别规定,那就由董事会作出决定。
02
从公司控制权的角度来讲,控制公章、营业执照、财务账册等,意味着可以从经营层面上对公司进行控制。因而,公章、营业执照、财务账册的掌管权变的尤为关键。
究竟应该由谁来掌管?
这点在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每个公司都可以制定自己的印章保管方法,一般来说公章由法定代表人保管,或者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授权的人持有。
这就导致了近年来,很多法定代表人被罢免后,把公司公章、帐册都带出公司,公司和法定代表人为争夺公章诉诸法庭,甚至通过武力来“抢”公章。
不仅是公章,被“抢夺”的还有营业执照、财务章、账簿等,每年总能冒出一堆类似的案件或纠纷。
03
如果说上面是“明”的抢占,“暗”的公章使用则就更可怕了,当然这个也分公司知情和不知情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公司内部人员为了私利擅自使用公章,造成了公司各种对外损失。
还有一种情况,多发生在建筑公司,很多建筑公司为了业务经营上的便利,除了备案章以外,还刻有其它印章。一旦与合同相对方发生争议,常用的套路就是用公章是私刻,不是备案章来进行抗辩。
不论公章真假,在我国司法实践倾向于保护相对人利益的大环境下,只要合同上所盖的公章是公司真实意思表示,原则上只能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责任。
04
公章之重,如何严格保管都不过分。
管理规范的公司常常会规定各部门印章由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使用公章一律登记,要由经办人签字。凡私盖公章或利用公章舞弊者,一经发现给予严厉惩处。
作为公司,还应该确保用章的唯一性,尽量不要同时刻制多枚印章。如果公司意图限制非备案章的适用范围,应在印章的印文中直接予以注明。
要清楚公司备案章与非备案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应采用同一管理标准。否则遇到纠纷时,在诉讼中主张“伪造印章、来历不明印章”对外签订合同对公司没有约束力,可能不会获得法院支持。
舊藏 和田玉 龍印章
尺寸 直徑6.3cm高5cm重389克
說明:和田玉料,收藏價值高,質地細膩堅緊,刀功老辣,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整體保存完好,收藏佳品!#和田玉# #我要上条# #古玩藏友#
旧藏 田黄石童子戏凤钮印章
规格:高5.8cm 宽3.4cm 重126克
器形典雅,高浮雕童子戏凤,画面视觉感突出,题材新颖,印文保存完好。
1984年5月,在海南省乐东县志仲镇潭培村北的路口上,4个村民闲来无事聚在一起打牌,按照定下的规矩,谁输了谁的脸上会被“盖个戳”,有的村民脸上该盖得红通通的,满脸花,但热情丝毫不减!
当时,海南省乐东县文化站的一位老文物专家来到志仲镇潭培村考古采风,当他路过村北的村口时,他看到4个村民正在一块大石板上,欢声笑语的打着扑克,周边还围拢着看热闹的村民。
老文物专家见此情形,出于好奇,便走上前去,俯身就要看4位村民打的是什么牌时,突然间发现4个村民的脸上,多多少少都印有正方形的红印,他对此十分奇怪,当即仔细观察4位村民的脸部,惊奇的发现四个人脸上的红印全是古篆体印文,上面赫然是“朱庐执刲”四个大字。
工作人员连忙询问印章的来历,一位名叫刘清高的彝族农民说,这是他种橡胶树的时候,在地下三十厘米处挖出来的。附近只发现了这枚印章,没有发现任何别的东西。
老专家在察看完4位村民的脸部后,便开口说道:老乡们,能不能让我看看你们印脸的印章,4个打牌的村民则不约而同地抬起了头,上下打量老专家,经过一番打量之后,一位年长的村民将大石板上的印章拿起,递给了老专家看。
老专家接过印章之后,便认真察看了起来,只见这印章银质方形,印章上盘曲着一条蛇,反面则是写有四个大字“朱庐执刲”。
老专家看后,连忙询问这个印章从何而来,这个时候那位年长的农民开口说道,这个印章是他在地里种植橡胶树的时候,在地里发掘出来的。
随后,老专家告诉这位年长的农民,这枚印章是一个文物,他自己则是县文物站的专家,想要花钱将这枚印章买下来。
那位年长的农民知道老专家的身份后,见他也有意买这枚印章,便答应了老专家的请求,将这枚印章卖给了老专家,随后,老专家乘车离开了这里,返回了县文物站。
虽然说老专家将印章带回了县文物站,但是它的用途和价值却并没有研究出一个结果,好在过了没几个月,一位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来到越东彝族自治县检查文物普查工作时,与这枚印章“有缘相见”。
经过这位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的鉴定和科学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确切的答案,这枚印章是两汉时期的印章,名为“朱庐执刲”印,它边长2.5厘米,高度为1.9厘米,印钮鱼身蜿曲,中部拱起为穿,头部作兽形,略昂起,月双耳,周身刻鳞纹,尾鳍回摆,形态生动,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不久之后,海南越东彝族自治县朱庐执刲银印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考古界的专家们为此纷纷前往海南越东彝族自治县,对这枚“朱庐执刲”印进行了考证和研究。
经过一番细致的研究之后,证实了这枚印章是西汉王朝时期的印章,这枚印章是县守官的赐印。
其中“朱庐执刲”这四个字中的朱庐代表地名,而执刲则是爵位名,公元前110年,武汉武刘彻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领兵平定岭南之乱后,汉武帝刘彻为了能够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便在这里重新设置了九郡,其中将海南岛设置为珠崖、儋耳二郡,与岭南地区的其它七郡遥相呼应。
而等到时间来到公元前46年时,大汉王朝的新君汉元帝一道圣旨,将海南岛二郡之一的“珠崖郡”设置为朱卢县,归属于合浦郡。而这枚“朱庐执刲”就是西汉政府颁发给朱庐县守官的赐印。
现如今,这枚“朱庐执刲”印章被保存于海南省博物馆,作为海南省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枚官印,它被誉为“海南第一古印”,也成为了海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枚“朱庐执刲”印章与云南石寨山六号西汉墓出土的金质“滇王之印”及日本九州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相似,在风格上完全一致,是官印中的“瑰宝之作”。它的问世,对海南岛古代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两汉时期,海南岛就已经被置于管辖之下。
2020年12月22日,为了呈现海南考古70年的历程,海南省博物馆采取线下展览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将海南省博物馆保存的300多件文物展现在中外观众的视野之中,而作为海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枚“朱庐执刲”印章不仅展示了海南考古的发展历程,更是让中外观众进一步了解到了海南的历史和变迁#历史真知棒#
我保存的几枚印章,那个年代,可是贵重物件,人民公社时公公婆婆,上大队分粮草,我和我父亲领工资,报销医药费都用它,如果哪个丢了,必须近快找刻印师付重刻一个新的,现在它们静静放在书柜里一角,擦家打扫卫生时,不忘拿出来,看看,想想父母亲,公婆在世时的那些往事,睹物思人,感慨万千,不觉他们离开我已经多年,婆婆高寿,一百虚岁仙逝,也走了七年了。怀念这几位,慈善,与世无爭的好人,老实人。那个年代主要街道门市里总会有一个刻字师付,低头忙碌着,刻的字都是反的,用时盖到文件上印出红红的正字,很漂亮,。
#战争风云#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用纸中的权力与秩序(3)
二、公文用纸,专制专用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纸逐渐成为公文书写的唯一载体,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公文制作制度。让政府在公文的使用和官员的管理上更清晰高效。
1公文用纸制度
从官员的职能和文件的用途,公文用纸的分为:重要的公文选用耐用且防蛀的黄纸,一般的公文用白纸。这更好的划分了等级地位,也更好的节约了政府开支,减少了成本。
2卷轴制度
卷轴制度更方便于批公文时的阅读,晋代纸张的规格为宽二十三至二十四厘米,长二十六至二十七厘米,在抄写时如公文过长一张纸不能承载就需要多张纸的拼接组合,为了更好的存放和转交模仿帛书做成了卷轴,用木棍按顺便将纸张卷起来捆好。
中国古人的智慧: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3骑缝压缝制度
骑缝压缝制度与卷轴制度紧密相连。受纸张尺寸的限制,一件公文需要数张纸完成作于卷轴,为了防止公文被中途改写或调换,政府规定要在两张公文纸的粘合处加盖印章,以此来保证公文的真实性。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这便是道理。
4用印制度,改用朱色水印
公文在改用纸之前多用竹简和木牍。竹简作为公文是用绳子串连成卷,木牍则是加盖一片再用绳捆好。加印前先要用胶泥封盖再在上面加盖印章供收公文的人验收。
公文用纸后就不用封泥先封盖直接用朱色水印盖章,字迹即清楚还简洁方便。同时的印章也做了调整,由原来的反字阴文改反字阳文,方径也由小调大。
5连暑制度
顾名思义,就是由几个官员联合起来在一个公文上签字,一起认同于观点,希望通过共同的上奏达成这一观点,这便是团结的力量。若失败也愿意为这个共同问题承担责任与之共进退。这一制度也间接的体现了黄帝的民主。
清代道光~豆青釉青花矾红印章纹盘
造型规整饱满,釉面温润肥腴,胎质致密而且干爽,纹饰绘工精细!用彩看起来有点老气!保存的很完整。#文玩# #文物# #收藏#
头一次听说
女儿有个材料,需要村里盖章,今天回家找村支书,他说村里的章在镇上的公章办保管着,联系了一下,说五一放假了,等上班后再去盖。
公章办,你们那里有这个部门吗?
下面这张图是两枚具有历史性价值意义的印章,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后,赐给同治皇帝载淳和皇后钮钴禄氏的同道堂和御赏两枚印章。同道堂章高8厘米,印面是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为青田石材料;御赏章高5厘米,印面是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为寿山石材料。
咸丰帝临驾崩之前,多留了一个心眼。担心顾命八大臣会成为鳌拜之类的权臣,于是赐了这两枚印章给慈安太后和载淳,并下旨:顾命大臣拟定的圣旨,必须盖上这两枚印章才能有效。这样一来,朝廷就对顾命大臣有了制衡。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印章就由其生母慈禧代为保管,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和机会。
这两枚印章,从咸丰驾崩后开始使用,到同治十二年载淳亲政结束,活跃在朝廷下发的所有谕旨上。它是晚清政治的见证,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清朝那些事# #清朝#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