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职称没有用了,一个老领导曾说过,在单位里位置的高低跟职称有很大的关系。你取得什么职称往往注定你职业的走向,论发展前景,政工师要比财经类职称强(比如税务师、会计师、经济师),财经类职称比工程师强,高级职称也是如此。有一点除外,就是如果评正高级,那么正高级工程师比正高级经济师容易很多,政工师没有正高级一说,再往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员,那也是一种至高荣誉。
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失败的赌注,只是让你在足够年轻的时候体会一次全力以赴,低头是题海,抬头是前途 ,你一定要努力,才能与更好的人相遇。加油考证人,税务师备考倒计时153天,友友们战斗起来哦[奋斗][奋斗][奋斗]#我的备考神器# #考证# #税务师#
#演员邓伦偷逃税被罚缴1.06亿元#看到这样的新闻,只能一声叹息。因为,关于涉税的问题,不管是娱乐圈还是影视圈,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尤其是当艺人的税务问题被税务机关要求整改以后,那一定要彻彻底底地整改到位才是,且不可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一旦整改不到位,税务机关一旦对外发布相关处罚,对于艺人的事业发展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所以,任何时候,艺人可以不懂税务问题,但公司和经纪团队一定得懂,一定得通过合理合法的方法去解决涉税问题。
以前,不管是在影视圈还是在其他圈里,都有一种叫合理避税,这种事情,不查就没有问题,一查问题就跑不了,所以,这种投机取巧的避税不可取,也要不得。这个事情背后,给一些娱乐明星提了一个醒,在涉税问题上,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老老实实做人,合理合法纳税,才是唯一的出路。#鸿水说#
工作偏好变了?体制内再升温,国考首日报名超过16万人
曾经的“香饽饽”程序员,如今不香了。互联网寒冬,让体制工作变得火热。
今年国考首日报名人数就超过了16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6717人,涨幅高达68.72%,就连好些往年应者寥寥的岗位,今年全变成了香饽饽,被考生们抢破头。根据第一天的数据统计,报名人数最多的十大部门均来自税务系统。排在首位的是河南省税务局,有7099人报名。河南不仅学习卷,公务员照样还是最卷的。
报名人数最多的地区,居然不是北上广深,而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因为报考条件相对宽松,所以大家纷纷跑去报名。体制内如今是不错的出路,但在过度卷的环境之下,或许还有更好的出路。年轻人,早日上岸吧,岸边可能不是编制,但肯定会好于现状。
国考职位粗解
2023年度国考来了,要说从行业从业者嘴里讲出来的行业,总是很凄惨的,而让围城外的国考考生道听途说选择一个适合的岗位不大靠谱。
我在国家部委多年,不能说公考的各部门、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和性质了如指掌,但总比诸位多了解一些,所以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国考职位表。
一、单位
国考职位的单位分为“中央党群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四类。
1.中央党群机关。大部分人认为这些单位位高权重,事实并非如此。中办、组纪宣不必说,即管大政策,有时也管具体事务。至于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央档案馆等,纯属服务性、辅助性的机关。其他的比如民主党派,工作性质比较超脱于体制。
2.国家行政机关。简单说就是国务院管理的单位。这些单位按分工,各自把持着一块业务权力,涉及到的利益大的单位,权力自然就大。比如发改委,啥都管;财政部,财神爷。也有管的事没有那么大利益的单位,比如侨办等。
3.直属机构。简单来说,就是被中央派到地方去管理具体某一块业务的,千万不要以为就是钦差,其实和地方党政单位的工作没什么瓜葛。
4.参公单位。这些单位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差异并不大,名称不同,公务员身份,事业编制。
看一个单位好坏,千万不要用想当然的眼光去看待。简单来说,好单位一是求的人多,二是往上走、往左右走的路子宽阔。比如说财政部,其他单位要增加点预算,都要找他们。组织部,基层的人还是高看一眼的,普通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到下面可以直接任实职。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好单位,就是那些手里有米的单位。
从出口这个角度上讲,如果进了编译局、地震局,出口肯定很不广阔。原因在于和其他单位的业务来往不多,利益往来不大,也就很少有机会往外走了。
一般来说,在机关,百分之七八十的干部会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所以,一开始给自己选好一个坑很重要,因为你可能要在里面蹲一辈子。
二、司局部门
大部分并不理解这个内容的重要性,很多人只能凭名字选择部门,比如国库司,很多人以为管理国库,牛得很。农业司就没兴趣,其实这就是自我误导。
另外一个单位即使权力再大,总是分布在有限的几个司局部门的手里,其他司局部门要么负责后勤,要么负责党建、离退休干部服务等,虽然这些司局部门前面冠了一个牛逼的名字,但距离实际的审批权还有不短的距离,和其他单位相比,只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罢了。
了解一个司局主要工作是什么,上单位的网站看看,这些司局的新闻,就知道他们平时都干些什么事了。
三、直属机构
国考绝大多数的岗位是派驻地方的直属机构,主要就是税务、统计、地震、气象、海事、银行证券保险三会、出入境、民航铁路公安等。这些单位好不好,不好说,要看报考的人怎么看待这些因素。
首先,这些单位的人总数都特别庞大,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这些单位尽量不予考虑,毕竟出口太窄,来来回回都在系统里倒腾,僧多粥少,要杀出一条血路实在太难。
其次,这些直属单位中,像财政部派驻、税务、三会等,还是有一些地方的监管权的。但地震、气象此类的,主要就是搞服务,没有什么特别的审批权。
当然,如果考虑到找一个稳定职业,有点社会地位,直属机构是个不错的选择。
四、具体干什么
中央国家机关差不多都一个样,无论什么单位,哪个部门,办事少,办文多,对文字水平要求比较高。每天就是埋首纸堆,琢磨文字。
我们大都是普通人,真要想走这条路,信息还是要掌握好。最怕的就是考上一个鸡肋岗位,不去吧,可惜,这年头工作这么难找;去吧,背井离乡,环境不好,收入低得怕人,又没有什么仕途前景。很多人就想先去干几年再说,边走边看,这么想是最悲惨的,因为公务员这岗位就是越干越走不了。
整体说来,省考其实适合大多数人。
中央国家机关相比地方公务员来说,接触的面更广,圈子更大,视野更宽,来来往往也就能形成很多人脉资源。很多人虽然工作单位很边缘化,但个人活动能力强,笼络了一大堆其他重要单位的公务员。另外,中央机关毕竟和全国各地打交道,结识的人,也就全国各地都有。
中央机关对于想走仕途的寒门子弟来说,更适合一些,在地方,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升迁主要靠关系,工作仅供参考。但在中央机关,毕竟领导的级别太高,各种关系也没有那么错综复杂,一般人的关系也到不了那个层次,寒门子弟凭自己的努力往上爬的机会也就更多。
以上所说,仅代表个人观点,也许有些内容不全尽然,但我想大致如此吧。
青海为什么可能成为2023国考的竞争高地?
10月25日是2023国考报名的第一天。根据中公教育的统计,截至当日16时,已经有163790人提交报名申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6717人,涨幅高达68.72%,有14590个职位实现“零”的突破,占总职位数的82.6%,与上年相比增加6个百分点。
报名人数最多的十大部门均来自招录大户——税务系统。截至当日16时,报名人数最多的是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已经有7099人报名,报名人数最多的前五个部门招录人数均已经超过5000人。
截至10月25日16时,2023国考报名首日的“人气之星”职位来自雪域高原——青海省。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曲麻莱县税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三)”(300110040003)这一职位,仅招录1人,已有848人提交报名申请,不仅是人气最高的职位,还是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报名首日竞争比已经高达848:1。
此外,在报名人数最多的十大职位以及竞争最激烈的十大职位中,有3个来自青海税务系统,青海有可能成为2023国考的竞争高地。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呢?
很简单!
招得多,要求低啊!
公考有史以来,哪一次最热岗位是因为岗位地域好、待遇高、发展前途好而受到追捧的,无一例外都是因为要求低,大专学历、专业不限、党员不限、基层工作经历不限。这样一来它的面向对象群体一下就很大了,基数一大报考的人自然多了!
说到青海甚至西藏,不排除有人向往边远地区一心为国奉献,但大多数人还是因为对公考残酷竞争的一种畏惧,认为这么偏远的地方应该没多少人报考吧,那么我报了上岸的难度是不是小很多了?问题是像这样想的人太多了!
所以,报偏远地区也不一定占到便宜!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岗位,去不了大城市就选择家乡吧!
最后,实力才是硬道理,认真复习准备考试吧!
公开选拔的机会,绝对可以改变一个公务员的一生轨迹。
国台办副主任潘贤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潘贤掌,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攻读了厦门大学的硕士和博士,随后进入福建省地税局成为政策法规处普通干部,后任地税税收科研所副所长,地税局工作了六年。2005年,他通过公开选拔,跨省出任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之后在山西任职时间长达15年,其中,担任副厅13年,于17年调入山西省地税局担任一把手。18年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成为省税务局党委副书记、局长。税务系统仅仅干了2年不到便调出任职省环保厅厅长,一年多后,出任省财政厅厅长,仅仅任职一个月便跨省调入江苏省任副省长,后进入省委班子,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委秘书长。
从他的学历来看,起初毕业院校比较普通,但是通过后面努力,成功拿到了厦门大学的博士文凭,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从他的工作经历来看,博士毕业后进入省地税局,从普通科员5年干到副处级,如果继续干下去,相信在省税务局也比较有前途。但是一次公开选拔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在地方政府这个大池塘中得更加强有力的发展。可以说,对于一个公务员来说,想发展,就要保持学习能力!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功夫应该下在日常,保持学习能力,遇到机会来临时,别犹豫畏缩,哪怕遴选或者公开选拔路上坎坷很多,也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冲的上去,历年的中央遴选考试中,都有很多从乡镇政府直接遴选考入天花板部门的,所以,青年干部们,还是要心怀理想,敢于追梦才对!
袁冰妍这事真的是自讨苦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明明有范某的前车之鉴,为什么不引以为戒?怪不了别人只能怪自己贪婪。
挺喜欢她的演技,但是吧这风口上怎么自己这么不小心,被对家抓住小辫子了,现在前途没了。财务很重要的,没用自己信得过的人吧。
我们平民百姓每个月都要缴税,哪怕几十元,等一年下来手机系统也会自动提示要税务申报,也许退税,也许补交,这些明星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人到中年,其实想把什么都看淡,也难。
前两天,跟大学同学聊天。同学的一个朋友,不足40岁,去年初被确诊得了一种很罕见的癌。目前虽生命无虞,治疗费用花去了七八十万,积蓄已经所剩无多。据说,就是工作劳累所致,常年加班加点累坏了身体。
对比起来,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是身体健康,吃嘛嘛香,因而感慨,有一副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我觉得,这只是相对于同学的朋友,在他那样的境遇下,不看淡也不行。
也是在最近,我发了头条,将我和大学室友的情况简要对比了一下,羡慕了一下人家的岁月静好。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让我又是感慨颇多。
有个网友说了曲线救国的意思,就是说,北大的法律比较难考,先考历史硕士再读法学博士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还有个网友说,我第二年应该坚持继续考研,也许现在的我也是浙江大学的金融硕士了。
网友的话很有道理,我发现我似乎缺少了坚持。考研是一件事,另外还有一件,其实我还考过税务局公务员。
2001年毕业当年,我报考了广州国家税务局的公务员考试。当年大概是招三个人,我的分数是第四名,与第三名的差距不到1分,大概是0.5或0.75分的样子。如果我坚持第二年继续考,或者我选择广州下面的番禺、从化,也许我现在也是一名税务警官了。
之所以想起来考国税局公务员的事,也是因为那篇头条被另一个大学同学看到了,联系到了我。聊起来才知道,人家的身份,已经贵为一个地级市税务局的副局长了。人家说,其实是考了几次公务员才考上的。这当然是自谦的话,因为没人会关注到你的过去,大家看的是现在,人前显贵才重要。
我倒不是老喜欢发感慨,因为永远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的资质让我拥有了今天,我也是知足的。只有有时候也想想,如果前面那些事我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因为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多一些坚持,也许会是一个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人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也是很实际的例子。一个网友留言说,她遇人不淑,她的选择让她从此再无出头之日。
其实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比如最近这个媳妇举报前婆婆的事。挺漂亮的一个姑娘,嫁错了人,被婆婆算计欠账了300万,还被迫离婚,孩子连抚养费也没拿到。姑娘的后半生,应该也挺难了。
我倒是庆幸于自己的选择。我也不想那么佛系,把什么都看淡。这不,我那位税务局副局长同学,给我讲了一堆税务前景的大道理,然后邀请我过去,说给我介绍一些资源呢。
回到贵阳已经快两年了,在外打工近20年,确实累了。临近退休的年龄,希望能够自己为自己打工。
另一个原因,前几年贵阳一直在发展大数据应用,互联网的时代对于数据信息的应用有了无限的可能,何况数字经济一直发展向好,前景广阔。
也是因为贵阳气候好,饮食也适合口味,总也忘不了贵阳那爽口的小吃,选择了试试在贵阳寻求发展。
下海这些年见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这在内地的贵阳是学不到的。在外全凭技能和适应能力,时刻都处于竞争和淘汰的边缘。即使你在某一个岗位是一个非常适合的熟练员工,如果不好好调整心态,做到末雨绸缪并不断学习和提高,说不定就会被调整职位或者降级使用。这两年回到贵阳,确实少了很多紧迫感,悠闲了很多。
感触最深的,贵州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大数据信息应用市场化发展,有不少先行先试的促进政策,还有很多的奖励或者补贴,但多数符合要求的企业响应积极性不高,应对专业性滞缓。
我曾经将看到的相关政府扶持政策,推荐介绍给好友,希望他的企业在这方面做一些积极的应对,去获取这类政策性扶持奖励或补贴。至今也未看到有所动作,特别感到遗憾和失望。
相比发达城市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为了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政策福利,可以说是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也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奖励或者补贴,这些福利的应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经济价值,有些是一次性的,有些是长久性的,即增加了企业资金的流动能力,又提高和稳定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在政府具有方向性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获得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得到提高。
比如,2022年4月,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一个政策指引性文件,其中有一项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只要获得该证书就可以得到政府10万元的奖励。
其目的就是要促进本地工业生产企业走科学化发展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安全生产运营管理水平。
前提条件是:必须是工业生产企业。对于大多数工业生产企业来说,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数据和信息化管理。
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使用电脑进行数据信息的统计、归类和整理;有些在生产过程中,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消耗再到产成品,以及售后服务都有数据化跟踪体系,有些是属于客户信息化管理范畴等等。这些都属于或涉及到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工业生产企业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中,再到具体管理落实,无需增加岗位,兼职就可以。完成这项ISO体系认证,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上,对企业的信息和数据化管理能够形成统一认识,形成一个数据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也完善了企业经营管理内容,同时也可获得贵州省工信厅10万元的资金奖励,不花钱就能把事做成。后期是不是还需要?看自己的需求来定。
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项,光是省工信厅还有很多的政策扶植奖励,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从建国初期,都会有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依据这些发展方向一步步实施的。各个省及各区域也会依据国家的大政方针,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落到实处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产业发展单位,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再到品牌战略的实施。
企业作为最终落地的一份子,应紧跟形势掌握政策,充分吸纳政府孵化氧份,积极参与摸索前行,发展壮大自己。政府需要你的GDP和纳税,你需要他的前期扶持,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都是优化自己的良好选项。
#潍坊头条# 朋友家儿子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毕业报考公务员,费尽周折终于上岸国家税务总局某县税务局,征税大厅周而复始的工作,没有生机,一个月也就4-5000块钱的工资,感觉自己没有出路。于是,在没有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就报考青岛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农业管理专业),没成想竟然直接进入复试,一路绿灯,考上了。
这时候,朋友才知道儿子偷偷滴考上研究生。男孩坚持读研,认为在机关没啥意思,自己不善于应酬,不会溜须拍马,没有晋升空间。读完研以后何去何从,再做研判也不迟。朋友认为,公考越来越难,好不容易有了正式身份,却又挑肥拣瘦,不知社会深浅,将来读完研再考公务员,不一定能考得上,主要是不一定有编制。
假如是您,你将何去何从呢?
一所大学里的各专业就业情况,是不是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况最好?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届就业质量报告出炉,就业情况最差的专业之一就是计算机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届就业质量整体不错,强过很多985高校,去外交部的人数最多76人,其它单位包括商务部,人总行,国家税务总局,各大商业银行, 互联网公司等。
大家关心的小语种就业状况很好,大多数小语种专业毕业生都是100%就业落实率,比如葡萄牙语,希腊语,塞尔维亚语等。在其它学校都是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就业落实率最低为85%,以前讲过,专业与学校要匹配。该校的计算机专业师资相对弱一些,用人单位对它的认可度也不算高,因此这个专业的性价比不太好。
该校的其它专业就业情况分析,关注@聊聊考试
我在某音上关注了一个税务师。听了一段时间他的讲解以后,明白了,现在在中国,只要生意做大了,老老实实纳税,是唯一出路。根本没有偷税漏税的空间,区别只是有关部门是否愿意办你。 当然,合理合法的避税,还是有一定空间的,但也别闹大了。 政府掌握的信息,比你想象的,多出一两个数量级吧。 生意做大了,偷税,不是玩火,是自尽。 #薇娅偷逃税被追缴并处罚款13亿#